人物:释师体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温州永嘉张氏子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习台教三䆊。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坫出。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可谓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丛林称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风。耳简堂机出于其门。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
东瓯人也。
出张氏。
名景元。
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
公即许元入侍。
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
元与之抗。
或议其少丛林。
公不顾。
然元不离公榻下。
洞彻玄旨。
机发触众。
有诉于公。
公笑曰。
我家聱头侍者。
汝姑避之耳。
自是众惮其锋。
靖康改元。
圆悟归蜀。
元辞还淅。
悟公曰。
向去有人问。
你作么生。
元拊傍僧背。
曰和尚问你。
何不抵对。
公大笑曰。
我有些子禅。
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
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
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
平生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锤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元既受嘱。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耿龙学守括苍。
因阅圆悟录。
得元之为人。
时南明虚席。
遂遣使物色之。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中。
迫授南明之命。
众尚咿唔。
无信可意。
有僧问曰。
逢人则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元曰。
八十翁翁嚼生铁。
进云。
逢人则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报恩方丈古禅师。
乃灵源高弟。
深骇异之。
即推崇元。
勉应其命。
元受请日。
古公先引座。
举白云见杨歧。
歧举茶陵悟道公案。
请元批判。
元乃升座曰。
诸禅德。
杨岐大笑。
眼观东南。
意在西北。
白云悟去。
听事不真。
唤钟作瓮。
检点将来。
和杨岐老汉。
都在架子上。
将错就错。
若是新南明则不然。
我有明珠一颗。
切忌当头错过。
虽然觌面相呈。
也须一槌打破。
举拂子云。
还会么。
棋逢敌手难藏拙。
诗到重吟始见工。
于是海众闻风。
奔集南明。
南明开堂日。
僧问。
昔年三平道场。
重兴是日。
圆悟高提祖印。
始自师传。
如何是临济宗。
元曰。
杀人活人不眨眼。
目前抽顾鉴。
领略者还稀。
如何是云门宗。
元曰。
顶门三眼耀乾坤。
未举先知。
未言先见。
如何是沩仰宗。
元曰。
推不向前。
约不退后。
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如何是法眼宗。
元曰。
箭锋相值不相饶。
建化何妨行鸟道。
回途复妙显家风。
如何是曹洞宗。
元曰。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僧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路。
元曰。
黑漫漫地。
僧便喝。
元曰。
贪他一粒米。
失却半年粮。
又问。
天不能盖。
地不能载。
是甚么物。
元曰。
无孔铁锤。
曰天人群生髅。
皆承此恩力也。
元曰。
莫妄想。
又问。
三世诸佛说不尽底。
请师速道。
元曰。
眨上眉毛。
乃曰。
威音王已前。
者队汉错七错八。
威音王已后。
者队汉落二落三。
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
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
还定当得出么。
举拂子云吽吽。
又曰。
野干鸣。
师子吼。
张得眼。
开得口。
动南星。
蹉北斗。
大家还知落处么。
金刚阶下蹲。
神龟火里走。
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
晚迁天台护国寺。
寺久废。
元乐而新之。
绍兴丁丑。
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
以后事嘱之。
俄顷握右拳蜕去。
年五十有三。
坐三十五夏。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寺东刘阮洞前。
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
乃喟然曰。
吾师何独行也。
适平田简堂禅师。
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
礼与详叙达旦。
遂书语别之。
置笔顾曰。
先师握拳而去。
礼坐去好卧去好。
简堂哂曰。
一去便了。
理甚坐卧。
礼合爪曰。
法兄当为祖道自爱。
正坐敛目而逝。
简堂。
名行机。
后住国清。
或庵住焦山。
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世愚。号杰峰。衢之西安余氏子。初从孤岳嵩公。供洒扫之役。已而为大僧。谒古崖纯公。石门刚公。涕泪悲泣。祈以求端用力之要。二公欣然语之。师佩受其言。不分明暗。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踏涛江而西。见诸大老。如布衲雍公。断崖义公。中峰本公。师一一咨叩。下语不契。中心瞀乱。遂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闻止岩成公。倡道大慈山。亟往谒焉。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师闻而益疑。仍还南屏。类气绝之人。行坐寝食。不徇觉知。一夕。闻邻席僧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释重负。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跃不自胜。疾走见止岩。会止岩游姑苏。趋天池。求證于元翁信公。仍归止岩。止岩喝曰。何处见神见鬼。师曰。今日捉了贼也。曰贼在何处。师便喝。岩竖起竹篦。命师指名。师便掀倒禅床。岩曰。尔欲来捋虎须耶。师作礼。岩连打三下。嘱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至顺二年。归西安。住乌石山。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声光日振。缁素之士。坌集座下。恒至二三千指。至无所容。既而迁广德之石溪兴龙寺。向化之盛。不下乌石时。乌石之众。如子失母。力迎其还。适郡境。新建佛刹者四。曰古望。曰龙眼。曰宝盖。曰普润。皆延师开山。为第一祖。师起应之。无不感慕而奋迅。国朝洪武三年。郡守戍将。举水陆大会。佥谓。非师不足拯拔幽滞。师勉强成行。竣事而反。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书偈掷笔而逝。越七日。奉全身藏于乌石慈云塔院。寿七十。腊五十。得法弟子十馀人。无涯永公最著。师道价倾四方。非惟禅林奔凑。而公卿大夫。若太尉高公纳麟。兵部尚书黄公德昭。浙江行省左丞老老。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或函香致敬。或驰书问道。或上谒亲领玄要。得其片言只字宝之。不翅南金。师之施可谓博矣。使其正席名山。则惠利所被宜益广。今乃仅止于斯。有识者恒伤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抵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愚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愚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愚曰。
暴长之竹。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愚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建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愚。
愚居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愚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愚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愚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愚。
愚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愚大奇之。
适悬钟次。
愚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愚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愚。
使者至。
愚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继愚后事者。
有二人焉。
曰无涯幻。
曰日本太初原。
原归化本国。
幻于永乐五年。
奉文帝诏。
證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帝喜。
特留幻主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如西僧例。
幻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愚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盖愚溯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原六秀。
及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姓余氏,西安人也。家本儒素,世守诗书。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故愚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盍学无为,以明心宗乎?”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愚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复自念曰:“年日以增,学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愚并往咨叩,语皆不契。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愚闻而愈疑,仍还南屏。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信者,止岩之师也。问曰:“上士从何来?”曰:“大慈。”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愚卓钖。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愚作礼。信曰:“尔可归见止岩。”愚后见之,备述所悟。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愚曰:“今日捉了赃。”曰:“赃在何处?”愚便喝。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愚曰:“遍界明明不覆藏。”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愚便掀到禅床。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愚复作礼。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遂留执侍,服勤三年。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元至顺二年归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愚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而郡中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愚力起应之,无不感慕。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撒手而行,一天明月。”掷笔而逝。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中。愚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6—1372 【介绍】: 明初僧。西安府永寿人,俗姓石,号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树下,溪水横溢,危坐七日,衣服尽湿。洪武初奉诏至南京,召问佛法及鬼神事,奏对称旨,御制诗赐之。卒后,宋濂为撰舍利塔铭。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宝金。姓石氏。号碧峰。生杭之永寿县。六岁出家。遍参讲肆。参如海真公。寝食为废。随公摘蔬。忽凝坐不动。后入定。累日不起。尝坐树下。溪水横至。人意师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时。一日听伐木声。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极蒙恩赐。师示疾。上亲洒宸翰。赐诗十二韵。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火化。五色舍利汾然。齿舌数珠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穷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入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松柏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相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当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此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遣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天竺僧指空。
久留燕。
相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夕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赐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自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我太祖即位于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又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以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诸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隐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住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名宝金。乾州永寿人也。号璧峰。其父石氏行善无子。有梵僧。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善事之。奇男至矣。期年果生金。金生时。红光盖室。牛马皆鸣。六岁亲殁。往受净业于温法师。从温既久。通性相之旨。乃代座演法。有禅者遇而惜之。因谓金曰。观君谈论。如望梅也。其能止渴乎。金大惊。挽之不可。遂游方。谒缙云真禅师。与一源宁。同入真室。金辄有省。一日拮蔬园中。定坐不还。适真公至。抚金背曰。汝定耶。金起对曰。动定不关。曰。谁是不关者(一本云。动定不关。是甚磨人)。金向前叉手而立。真公奋揕其胸曰。速道速道。金便喝。真曰。尘劳暂息。向上政未得在。金以拳筑真而趋去。已而隐峨嵋。日咽松柏。胁不沾席者三年。闻伐木声大彻。再参真公。真于地画一圆相。金以袖拂去之。真又画一圆相。金于中增一画。又拂去之。真再画如前。金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真复画如前。金于十字。加四隅成卐字。又拂去之。真乃总变三十圆相。金一一俱答。真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宜往朔方。大行吾道。金先于定中。见一山。重楼杰阁。金碧烂绚。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谓金曰。此五台秘魔岩也。汝忘之乎。至是游五台。道逢蓬首女子。披五彩敝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金问曰。汝何之。曰。入山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金喝之。女子眴金曰。将谓是狮子儿。言讫不见。金惊喜曰。吾于此山有宿缘乎。就中结灵鹫庵居之。声光日溢。无远近。负糇粮而献者。缤纷也。至正壬子。授师号寂照圆明。住燕京之海印寺。寻称病辞。还旧隐。明高帝。即真召金。之南京。于内殿。问佛法大意。遂设普济会。金莅其事。已而御制诗十二韵。赐金。是时开福之后。惟金与龙池宁。宁好行古规。时流讳之。金自代州寓金陵。英才辐辏。开福馀烈复振。尝问僧。须弥纳于芥子。且道。阿修罗王。向何处伸脚。僧应诺。金曰。恰是。僧呵呵大笑。金曰。剑峡徒劳放木鹅。又问僧。台山路。向甚么处去。曰。和尚是甚么心行。金曰。今日被驴子扑。僧作嘘声。金曰。消得龙王多少风。金年六十有五。召侍僧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汝知之乎。僧拟进语。金便脱去。阇维。得五色舍利。牙齿数珠。坚润宛然。 赞曰。宁金二禅师。以叔侄同时。建大旗鼓。于广漠之野。岂不三贤胆战。十地魂惊。或怪二公末后。一曰明明一场败缺。一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何敛锋垂手。一至此哉。然历考版图。自大觉拈花之后。莫不皆然。无乃草满法堂。不容不尔耶。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父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未几,儿生,白光贯屋。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遂弃所学,更习禅观。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海问曰:“子定耶?”金曰:“定动不关。”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金示之以筐,海非之。金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金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金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谓大悟十八,岂欺我哉。”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金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金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粟赈之。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金入城,大雨千里。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金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生而无闻,几如牛马。生而有闻,可至圣贤。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有明肇兴,祟尚佛旨。洪武戊申,金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金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智信请留一语,金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怡然而逝。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字逆川。永嘉陈氏子。其母奉佛甚谨。梦一僧佩圆光。如满月形。溯江流而上。谓吾当为尔子。寤而有娠。既生。美质夙成。自少不喜畜发。随长随剪。父母了其宿因。听出家。受具戒于天宁院。诵法华经。与按句以讲。深得经旨。既而曰。学尚多闻。焉了生死。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欲依公而住。公叱曰。丈夫于世。不于大丛林。与人相颉颃。局此蠡壳中耶。拂袖而入。师下旦过寮。潸然而泣。公闻之欢曰。吾知其为法器。姑相试耳。乃延入僧堂中。师壁立万仞。无所回挠。虽昼夜明暗。亦不能辩。踰月。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触发妙机。四体轻清。知新浴出室。一一毛孔。皆出光明。目前大地。倏尔平沉。喜幸之极。亟上方丈求證。适公入府城。师不往见。水滨林下。放旷自如。已而历抵诸师。皆不合。又谒千岩长禅师。见其所应酬者。皆涉理路。飘然东归。然指作发愿文。必欲见道。乃已复自念。非公不足依。荐走闽中见焉。值公出游。遥见师喜曰。吾子今来也。勉师弃前解务寔参。厉精五月而大悟。公始与印可。令掌藏室。寻命分座说法。及公去世。师嗣主院事。师握祖佛心印。既已升座说法度人。而往往出馀力。庄严塔庙。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浙福二地。师所兴建大道场。凡十馀处。其馀葺宗补旧。盖不可枚举。师有才。为一事则挥金如土。竟不知其所从来。其为温城净光塔也。方参政初尝戍其地。欲赋民钱葺之。命师莅其事。师曰。民力凋弊。火𦦨炎炎。而复加薪。吾安忍为之。必欲见用。官中勿扰吾事。若无所闻之可也。方诺之。师乃定计城中之户。馀二万户。捐米月一升。月获米二百石。陶甓抡材。若神运鬼输。纷然四集。镇心之木。以尺计者。其长一百五十。最难致之。师谈笑趣办。七成既粗完。其下仍筑塔殿。宏敞壮丽。九斗之势益雄。一旦飓风作其上。一成挟之。以入海涛。众咸伤之。师曰。塔终不可以就乎。持心益固。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𦦨珠之类。未几。一一就绪。金碧鲜明。犹天降而地涌。辨章燕只不花镇闽。欲阅大藏尊经于家。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分办于各刹。表以题号。一时毕集。仍画为图。使按图序次列之。给役于饮馔间者。亦更番而进。每以钟鼓为节。后先不紊。辨章悦曰。使吾师总戎。则无败北之患矣。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聘师入行府。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绝之弗见。达公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师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师为神。其后山寇窃发。所经之处焚毁。欲尽归原报恩二刹。以师故独存。朝廷为降院额。赐师号佛性圆辩。及金襕法衣。师曾不以为悦。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意淡如也。后与钟山之选。大驾临幸。慰问备至。竣事还钱塘。清远渭公。方主净慈。举师以为代。净慈当兵后。凋落殊甚。师召匠计佣。竭其筐箧。欲大有设施。而诸僧负官逋者。系累满庭。师为之出涕。悉代偿之。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众咸推师。师至南京。仅四阅月。沐浴书偈而逝。阇维于聚宝山。获舍利无算。师有五会语。及善财五十三参偈。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
名智顺。
又字澄垢。
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
谨于事佛。
梦僧项有圆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烦为母我。
莫辞劳也。
寤即有娠。
顺生七岁。
神悟特异。
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
牧为沙弥。
诲以大法。
顺信受顶戴。
刻无惰容。
耆老多器之。
顺为大僧。
辞空行脚。
见诸大有道者。
入闽抵天宝。
参铁关法枢禅师。
枢。
署此庵元七世之传。
寻常好问禅者。
老僧舌头在么。
而禅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锋。
顺得参堂踰月。
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枢公曰。
乍入门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奥更有何法。
乞师揭示。
公大笑而罢之。
于是。
顺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枢公之室。
参请古德因缘。
或至晨钟鸣。
乃趋出。
枢心嘉之。
一夕徐问曰。
曾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
未知于何机下。
得彻本源也。
枢公曰。
我当时往华藏。
受业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参中峰及庵诸老。
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领会。
乃走石门。
见我元翁先师。
先师亦无长语。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会。
其时前后际断。
一日斋后下床。
忽踏著实地。
急走方丈。
先师遥见而笑曰。
作么。
我进曰。
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先师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我便喝。
先师曰。
离却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执侍巾瓶。
一十五载。
我事且置。
你向何处见南泉。
顺词色俱丧。
愧无所容。
又一夕闻参钟拟离榻。
豁然大悟。
趋告枢公曰。
南泉败缺今已见矣。
枢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个甚么。
对曰。
地上砖铺。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处。
对曰。
鹞子过新罗。
曰。
错。
顺亦曰。
错。
明日。
枢命挝鼓勘验。
顺扼腕上下。
顾视曰。
和尚眼在甚么处。
枢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枢公迁化。
顺继天宝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自顺溯此庵元。
其世有八。
元得焦山体
三传天竺有。
有传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铁关枢。
顺既受枢公正印。
号令人天。
海内改观焉。
从天宝迁报恩。
又移居归原。
而机用纵夺。
益慎于居天宝时也。
当是时。
南北衲子骈集。
朝廷知顺。
乃赐衣。
加号佛性圆辨禅师。
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
穴地为炉。
折竹为箸。
不设卧榻。
不贮宿舂。
或以矫世讥之。
顺弗顾也。
平章燕只不花。
镇闽。
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
又移雪峰。
顺之法政。
善巧圆融。
座下不规而肃。
听顺说法。
各有领解。
雪峰数百年来。
称顺为中兴矣。
明洪武初。
诏顺升座于钟山。
上临听法。
悦如旧识。
顺每对上。
称僧而不臣。
或忘而称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还南。
南国以净慈留顺。
居无何。
有司复以朝旨。
强顺抵京。
经四月。
书偈而逝。
时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维。
所获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蓝之语录。
盛著于世。
但颇有异迹。
人以为神。
且又尊之为肉佛。
愚不敢赘。
惧亵也。
赞曰。
顺公望隆两朝。
其胸吞须弥。
而舌倾沧海。
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
公却素履萧然。
不忝嗣祖乞士。
诚有坦然与世共。
信者区区。
以生平异迹。
而颂铢两。
其然。
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父道羡,母娄氏。生子辄殇,屡哭失明。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寤而有娠。顺既生,美质夙成。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尔弃去。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
释能弘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弘。
号了然关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辄掩关。
故得是称。
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
师雅与紫柏尊者善。
开公以师。
故得事紫柏尊者。
万历癸未。
师掩关东塔。
紫柏时栖止焉。
相与体究向上事。
开发良久。
无何紫柏北行。
师命开公追随焉。
嘱曰。
善事此翁。
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
以为吾门庆。
会楞严新复迎。
师关于东静室。
紫柏故居也。
师体貌清羸。
神气和粹。
最喜诱接人。
少年研精教义。
久之弃去。
参云谷和尚。
看无字话。
间有发明。
而不自肯。
然从此教义益彻。
每拈经论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闻者无不击节。
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
紫柏示以偈曰。
托钵因缘不甚难。
耳边密启即幽关。
师疑益甚。
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
一夕梦五齿落掌上。
血迹宛然。
阅数日得师书。
备相诲切中。
及前话通所得。
且请紫柏印诀。
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
不相肯也。
报书既达。
师遂迁化。
开公闻讣于东昌。
时紫柏结夏灵岩。
梦双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开公至。
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
师之化也。
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
至于二四。
无边亦然。
一念感通。
万里不隔。
水月交光。
针石相引。
宁为异哉。
师。
姓某氏。
嘉兴王店人。
生嘉靖癸卯。
化万历戊子。
世寿四十六。
僧腊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
开公奉灵骨。
塔楞严方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