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通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希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岁出家,十五受教于钱塘名师慧才。治平中敷讲于秀州青龙镇隆平之塔院,后徙居胜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寿七十六。赐号妙悟。见吕益梁《胜果寺妙悟大师碑铭》(《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希最。
霅川施氏子。
四岁出家。
十五传教观于广慈。
同门畏爱。
号为义虎。
治平中。
始敷讲于嘉禾隆平。
继徙居胜果。
有空室祟所栖。
师咒土掷之。
得片纸书。
今被法遣。
法力没。
当复来。
数日击物飏火。
变怪百出。
师诃之曰。
不闻恼法师者。
头破作七分乎。
乃为广说轮转因缘。
众僧声咒为其破障。
忽空中轰然。
掷朱书云。
汉朝烈士沈光。
今知悔过谢罪。
且云。
蒙师法力。
当往生它化天矣。
自此遂绝。
师因净觉背宗。
上十谏书。
法智作解谤。
净觉复作雪谤。
时法智在疾。
不复答。
净觉在灵芝。
对众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师不甘。
乃作评谤。
以极辩之。
其略有云。
近睹雪谤盛制。
所谓救生法二身。
雪增减二谤者也。
然此书一往可观。
再言有失。
解谤虽已焕然。
雪谤犹自冰执。
今据吾祖之格。
以评阇黎之谬解。
净觉见之曰。
四明之说。
其遂行乎。
元祐庚午秋。
坐化。
阇维得舍利数百。
系曰。
慈辩虽教人。
每与禅衲游。
尝问道于大通
寄以书。
发缄睹黑白二圆相。
恍然有悟。
答偈曰。
黑相白相。
担枷过状。
了不了兮。
无风起浪。
若问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在太湖上。
慈辩眼光。
出涯涘矣。
由是。
而知得台宗之真者。
不在言说间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岁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雷峰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敷讲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栖,希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云:“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扬火,变怪百出。希呵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陈悔过之词,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生他化天。”自此绝迹。希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希闻之,乃作《评谤》以辨。净觉见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坐化,阇维,舍利数百,赐号“妙悟”。
释从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从谏(一○三五——一一○九),俗姓毛,处州松阳(今浙江遂昌)人。
十九试法华得度,尝谒辩才、大通
熙宁中讲于明庆,元丰中居寿圣、南屏,元祐中至上竺,赐号慈辩。
大观二年归寿圣,三年卒,年七十五。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从谏。生处之松阳毛氏。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十九试法华得度。谒辩才。夙夜听习。复依南屏于金山。问辩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辩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师首众。遂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嘱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可。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辩之号。大观二年。辞归寿圣。门学车溪普明等十人。诣师省候。师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升座说法。书偈而逝。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梵臻)弟子从谏者,松阳毛氏子,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年十九试《法华经》得度,即谒上竺辨才,夙夜听习。复往依南屏于金山,问辨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繇子而行也。”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主南屏,臻以年老,屈谏首众,未几,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辨才属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能当。”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辨”之号。义天僧统,自高丽来求法,郡以谏应命,乃求铝拂传衣,即诣智者塔誓之曰:“已传慈辨法师教观,还国流通,乞赐冥护。”既归,乃建刹立像,尊为始祖。大观二年,辞归寿圣,学子普明等十人诣室省候,谏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说法,书偈安坐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慈辩(一○三五~一一○九),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人,俗姓毛(《释氏疑年录》卷七引《释门正统》六)。
住临安上天竺,称从谏慈辩讲师。
乃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五(同上书)。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今属广东)人。年十九落发受具,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全粤诗·卷二四
释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人。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发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宋释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偈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慧元。
生倪氏。
潮阳人也。
垂髫嶷然。
群儿剧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儿材地如此。
宁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闻之。
即前拜辞。
依城南精舍。
诵法华经。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师。
华严圆明法师者。
见而异之。
曰。
上人齿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来。
无他来唯求佛法。
圆明笑曰。
王城利声捷径。
酒色樊笼。
横目争夺。
日有万绪。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犹不现前。
此中宁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汉。
遍历名山。
所至亲近知识。
然俱无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黄龙。
时南禅师。
来自积翠。
龙众如蚁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辄自引手反覆。
视之。
曰宁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阳。
而乃复问。
生缘何处乎。
久而顿释其疑。
即日发去。
熙宁元年入吴。
住吴江寿圣寺。
遣僧造黄龙。
投嗣法书。
南公视其款识。
未发。
谓来僧曰。
汝亟还。
令元自来。
僧反命。
元辍住持事。
策杖而来次南昌。
见宝觉禅师出世说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复还吴中。
道俗师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严院。
十年。
尝夜舟归自霅川。
𡨥劫舟。
舟人惊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钱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万寿寺。
众益盛。
躬自持钵至湖。
湖人曰。
师到处为家。
何苦独爱姑苏乎。
固留不使还。
苏人闻之。
争持棰杖。
哗入湖曰。
何为夺我邦善知识。
政当见还否。
则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缘耳。
相守弥月。
苏人食尽乃去。
竟为湖人所有。
住报本禅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说偈曰。
五十五年梦幻。
身东西南北孰为亲。
白云散尽千山外。
万里秋空片月新。
言讫而化。
时右司陈公瓘莹中在湖。
亲见其事。
元胁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规法南禅师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遗言葬于岘山之阳。
门弟子元正有才辩。
问。
何独念岘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师楚国公。
公为请于 朝。
诏谥證悟禅师。
塔曰定应。
有 旨特建显化寺。
岁度僧。
以严香火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为大僧。遍历丛席。于黄龙三关语下悟入。住安吉报本院。为人孤硬。有风度。威仪端重。危坐终日。南禅师门弟子。能纵迹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开法。法嗣书至。南公视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至豫章。闻南公化去。因留叹息。适晦堂老人。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元道化东吴。归之者如云。尝自乞食。舟还遇盗。舟人绝叫。白刃交错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尽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盗既去。达旦人来。意师死矣。而颜色不乱。神气如常。其临死生祸福。能脱然无累如此。自说法来。一榻萧然。长坐不卧。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岘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和(一○五七~一一二四),俗姓潘,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住真州长芦寺、成都金绳禅院(《九华集》卷一九《金绳院观音塑像记》)。
称祖照道和禅师。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八。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号妙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俞。
首见法云大通善本禅师,即与染削。
次竟真净,终归礼大通
出住霅川道场法席,继徒径山净慈寺。
诏居京师智海寺,又移补显亲、黄蘖,终住福州雪峰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6 【介绍】: 宋僧。密州莒县人,俗姓李,居沂州马𡺸山,号马𡺸。初依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尽得玄门宗旨。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哲宗元符间居华亭佘山昭庆禅院,为开山始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山。东密州莒县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师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师为开山第一代。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宁者。
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
人称曰马𡺸禅师。
一日航海抵青龙。
有章衮母夫人高氏。
梦天神告曰古佛至。
翼日如梦候之。
师适至。
奉迎止钱氏园。
其夜地有光。
掘之得碑。
云大唐禅寺福德桥下。
又得金刚佛像。
于是建寺崇事焉。
后右丞朱谔迎。
师主佘山昭庆。
而卒。
塔于方丈东偏。
师嗣雪窦明。
明嗣长芦和。
和嗣法云本
云门裔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宏雪窦之道。初宁于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其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宁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宁开山。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号月堂。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师曰。我佛在日犹可恐。今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径山净慈育王。皆师说法处。而曲高和寡。法嗣无闻。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师不对。他日再言之。师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后有同乡僧名悟者。称得师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规模。然亦终不振。师每念丛林下衰。纲纪大坏。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义乘之玩习。既久。遂谓当然不知其悖。故师行事发言。终其身不妄。盖于时事。深感于中。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闻于朝。赐号曰佛行。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
姓吴氏,归安人。
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
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
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
”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
”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
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
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
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
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
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
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
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
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
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
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谦,号圆澄大师,绍兴间为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宝云寺住持。见所撰《摹刻宝云通公法师真赞书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出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峰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礼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
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参。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见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会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师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师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师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居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师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有曰我不见有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宗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宗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续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复,住越州(今浙江绍兴)延庆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