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圆玑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不详所出。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于制旨寺。陈太建三年。讲所译新经于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槃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谛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谛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谛。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请谛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谛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谛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谛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谛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谛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杲,住东京法云寺,称佛照杲禅师。
早年游方,谒圆通玑禅师
后依真净,自称于哲宗绍圣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禅。
出住归宗,诏居净因。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照杲禅师。自妙年游方。谒圆通玑公。命首众秉拂。机迟而讷。众笑之。有赧色。次日僧堂点茶。见茶瓢堕地跳跃。乃得应机三昧。后依真净。因读祖偈。豁然大悟。谓人曰。我于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悟得方寸禅。出世住归宗。寻被诏居净因。杲以力参深到。语不入时。凡示众。尝举老僧。熙宁八年。文帐在凤翔府供申。当年崩了华山四十里。压倒八十村人家。汝辈后生。茄子瓠子。几时知得。或诘曰。宝华座上。何一向谈说世谛。杲曰。痴人。佛性岂有二耶。师在归宗时。一夜脩敬罢。坐僧堂地炉边。忽见二僧入堂。一人庞眉雪顶。一人少年。皆丰姿颀然。师心喜自谓。我座下有如此僧。须臾二人出堂。师怪而尾之。见入佛殿中。师亦随入。灯影荧煌。炉中尚有火。师炷香礼佛。二僧复出。仍袭其后。至佛殿前。因失所在。自念忘却香匣在殿。回取之。见殿门扃钥。遂唤直殿行者。开门入。时见炉中香烟未散。匣在宝阶上。莫谕其故。盖杲行道精诚。冥通无碍。诚有不可思议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
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
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
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
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
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
高宗建炎中退席。
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
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
七年卒,年八十三。
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号月堂。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师曰。我佛在日犹可恐。今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径山净慈育王。皆师说法处。而曲高和寡。法嗣无闻。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师不对。他日再言之。师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后有同乡僧名悟者。称得师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规模。然亦终不振。师每念丛林下衰。纲纪大坏。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义乘之玩习。既久。遂谓当然不知其悖。故师行事发言。终其身不妄。盖于时事。深感于中。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闻于朝。赐号曰佛行。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姓吴氏,归安人。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
处州叶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
出游参佛眼。
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
住郡南明。
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
若言不会碓嘴生花。
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
南明恁么商确也。
是顺风撒沙。
次迁乌巨示众举。
玑和尚问僧。
禅以何为义。
众虽下语未契厥心。
众僧请益代云。
以谤为义。
师曰。
三世诸佛是谤。
西天二十八祖是谤。
唐土六祖是谤。
天下老和尚是谤。
诸人是谤。
山僧是谤。
于中还有不谤者无。
谈玄说妙河沙数。
争似双峰谤得亲。
忽示微疾。
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
遂以后事委之。
说偈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又注曰。
烂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
阇维获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舍利累然。
齿舌不坏。
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号雪堂。处州人也。其父叶公常游禅社。自称见独居士。以积厚流光而生行。行生而岐嶷。壮克节俭绝笑。俚爱博施。叶公尝谓行曰。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行茂年不乐。与诸子伍。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英有鉴裁。舂汲樵㸑。必使行董之。行乘间参请不倦。无所得辞。英参佛眼。因与高庵竹庵。同得究竟法。方是时。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而佛眼下诸贤。多驰化于浙水东西。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高庵初在龙门时。骨鲠寡交独喜。行盘桓不间。尝叹曰。稠人广众中。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果能自奋于其间。如一敌万。庸鄙之习。力尽真挺特。没量汉也。行感佩其言。如雪峰之事岩头。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行居荐福。谓众曰。我佛眼老人。住龙门时。龙象满席。尚自潸然太息。以为终愧老东山也。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其流涕太息。可胜道哉。行虽寓名山。去就如流云。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遂达郡守吴公。以本住持荐福。行迁乌巨。为终焉计。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俱为懿范。行老且病。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行答不厌频。尝谓十朋曰。金堤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罹于瑕玷。况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要心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又示乔年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见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一日召乔年。嘱以后事。沐浴更衣。跏趺而寂。阇维。齿舌不坏。五色舍利。烟所至处。人皆获之。塔于西寺。 赞曰。济下宗师。如钜鹿鏖兵。万夫辟易。壮矣。行公去临济。其世十三番。为名葩秋月。人人得而就之。经云。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能于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珍奇。悉令充足。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
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
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
南明恁么商确也?
是顺风撒沙。
”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
”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代云以谤为义。
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
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
”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
”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昙(一○九一~一一四六),嘉兴崇德(今浙江馀杭县东北)人。
住庆元府育王,晚居钱塘法慧,称无竭净昙禅师。
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圆玑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了,字廓然,俗姓钟离。
嵩山佛慈玑禅师侍者(《许彦周诗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香,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
居台州真如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玑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了义,字木讷,钟离少师之曾孙也。
年十五举进士,过金陵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染,随所至处。
扁曰:“昨梦念念西方,未尝间断。
”后偕同参,至黄檗居久之,诵持愈勤,一夕别其侣,吾西归矣。
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
越三日,爇香宴坐,含笑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