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克文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全。
洛阳王氏子也。
生不食荤血。
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游彭城。
历寿春。
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
朝授师说。
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
识师非凡人也。
劝游南方。
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
渡江。
首从甘露禅师。
茫无所见。
复从栖贤秀禅师。
秀勇于诲人。
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
秀游高安。
真净文禅师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无底藏。
一切珍宝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语偈颂。
发如涌泉。
高安太守。
请住石台清凉。
已徙黄檗。
师为人。
直而淳信。
不饰外事。
元丰六年。
师得疾甚苦。
从医于市。
时眉山苏辙。
谪高安。
师谓之曰。
君静而惠。
可以学道。
且云。
吾病夙业也。
殆不复起矣。
君念道异时相见。
毋相忘也。
病小愈。
远居山中。
次年冬。
辙移绩溪将行。
意师必来别。
师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与众诀。
趺坐而化。
体香软。
停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洁无数。
年四十九。
腊三十。
葬断际塔之右。
辙为铭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吴,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年十四,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落发,后结庵衡岳石头二十馀年。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冬,往谒长沙龙安照禅师,居最乐堂。
二年卒,年六十四。
一说元年卒,年六十二(《释氏疑年录》引《补续僧传》)。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公讳怀志。
出于婺州金华吴氏。
性夷粹。
聪警绝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试所习落发。
预讲肆十二年。
宿学争下之。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
为书传世。
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
有禅者问曰。
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
而谈法身。
则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
志不能对。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真净文禅师
问。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志趋出。
笑呼曰。
浙子。
斋后游山好。
志领悟。
久之辞去。
真净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志识其意。
拜赐而行。
至袁州。
州人请居杨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潭牧闻其名。
请居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经由。
造其居。
不甚顾答。
人问其故。
曰。
彼富贵人。
辩博多闻。
我粥饭僧耳。
口吻迟钝。
无可说。
自然憨痴去。
有偈曰。
万机俱能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又问曰。
师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对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块柴头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宁元年冬。
遍辞山中之人。
曳杖径去。
留之不可。
曰。
龙安照禅师。
吾友也。
偶念见之耳。
龙安闻其肯。
来使人自长沙迎之。
居于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
问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梦境相逢。
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阅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夏。
赞曰。
石头道人。
以夷粹之资。
入道稳实。
其去新丰。
而游湘西也。
以水声林影自娱。
谨守其师之言。
不为世用。
譬之云行鸟飞。
初无留碍。
故当时公卿贵人。
莫能亲疏之。
岂常人哉。
彼视咿嚘取容。
卖佛祖以渔利者。
顾不太息耶。
甘露灭。
既论撰其出处之详。
又列之林间录中。
盖有所激云耳。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志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顺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此义合归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志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志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志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志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怀志,姓吴氏,婺州人。尝欲会通诸宗异义,有禅者问曰:“杜顺,贤首宗祖师也,而谈法身,则曰怀州马吃禾,益州马腹胀,此偈合归天台何义?”怀志不能对,即游方至洞山,谒净真,问:“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何如?”净叱之,趋出。净笑呼曰:“浙子斋后游山好。”志忽领悟。久之,辞去,庵居于南岳石头,二十年不与世接。有偈曰:“万机休罢附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宋崇宁元年,往见龙安照禅师,居于龙安最乐堂。明年六月晦,问侍者日早暮,曰:“已夕。”笑曰:“我睡已觉。”遂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从悦(一○四四~一○九一),赣州(今属江西)人。
俗姓熊。
住隆兴府兜率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四十八。
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二二六八
从悦(一○四四——一○九一),俗姓熊,赣州(治今江西赣州)人,住持隆兴兜率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元祐六年卒,年四十八。
见《嘉泰普灯录》卷七。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惠照。
南安军郭氏子。
依了山院。
出家得度。
具受游方。
与从悦禅师游。
悦参真净
颇称有得。
师预闻其旨。
遂卓庵于石头。
其后悦见石霜素侍者。
复得石霜末后句。
以书抵师曰。
曩参未善。
犹有末后句在。
师以偈答曰。
参禅只要心安乐。
了得心安万事休。
况是禅心犹假立。
谁论末后与当头。
竟不往。
及悦出世兜率。
迎致居第一座。
元祐中。
无尽张公转江西漕。
谋入黄龙。
见晦堂心禅师。
暮宿兜率。
与悦夜语。
因及石霜末后大事。
无尽豁然有省。
遂以出世因缘。
向悦称法嗣。
悦去世。
无尽命师继其席。
师曰。
先师有末后句。
运使得之。
照未尝得。
岂可嗣法邪。
无尽曰。
汝寻常满口道得。
却会不得。
师忽然悟。
乃曰。
敢不奉命。
遂开悦公法门。
问。
如何是第一义谛。
师曰。
锤下分付。
曰。
第二义门请师举唱。
师曰。
千家帘幕春光在。
几处园林秀色新。
曰。
学人未晓。
师曰。
劳而无功。
曰。
争奈分付了也。
师曰。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曰。
法鼓才声。
大众云集。
学人上来乞师指示。
师云。
天静不知云去处。
地寒留得雪多时。
学人未晓。
乞师端的。
师云。
一重山背一重人。
乃曰。
龙安山上。
道路纵横。
兜率宫中楼阁重叠。
虽非天上不是人间。
到者心安全忘诸念。
善行者不移双足。
善入者不动双扉。
自能笑𢕟烟萝。
谁管坐消岁月。
既然如是。
向上还有事也无。
良久云。
莫教推落岩前石。
打破下方遮日云。
又曰。
衲僧袖里神锋。
截断有句无句。
随宜独立真规。
处处清风满路。
更知结角罗纹。
始解针来线去。
师性方严有操守。
居兜率二十有七年。
仿像天宫内院。
作新一刹。
冠绝人世。
安众不过四十。
遇缺员则补之。
供馔珍丽。
率众力道。
弥谨无尽。
每以古佛称之。
宣和元年休夏日。
沐浴更衣。
礼观音大士三拜。
退居丈室。
端然而逝。
寿七十一。
臈四十七。
阇维烟所及处。
悉有舍利。
多琥珀色。
灵骨莹如冰玉。
眼睛与舌不烬。
无尽为之赞曰。
兜率照老没可把。
七月十五日解长夏。
礼却观音三拜竟。
退归方丈嗒然化。
也无遗书忉忉怛怛。
也无偈颂之乎者也。
也无衣钵俵散大众。
也无病痛呻吟阿耶。
卒死丹方传与人。
禾山鼓向别处打。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杲,住东京法云寺,称佛照杲禅师。
早年游方,谒圆通玑禅师。
后依真净,自称于哲宗绍圣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禅。
出住归宗,诏居净因。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照杲禅师。
自妙年游方。
谒圆通玑公。
命首众秉拂。
机迟而讷。
众笑之。
有赧色。
次日僧堂点茶。
见茶瓢堕地跳跃。
乃得应机三昧。
后依真净
因读祖偈。
豁然大悟。
谓人曰。
我于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悟得方寸禅。
出世住归宗。
寻被诏居净因。
杲以力参深到。
语不入时。
凡示众。
尝举老僧。
熙宁八年。
文帐在凤翔府供申。
当年崩了华山四十里。
压倒八十村人家。
汝辈后生。
茄子瓠子。
几时知得。
或诘曰。
宝华座上。
何一向谈说世谛。
杲曰。
痴人。
佛性岂有二耶。
师在归宗时。
一夜脩敬罢。
坐僧堂地炉边。
忽见二僧入堂。
一人庞眉雪顶。
一人少年。
皆丰姿颀然。
师心喜自谓。
我座下有如此僧。
须臾二人出堂。
师怪而尾之。
见入佛殿中。
师亦随入。
灯影荧煌。
炉中尚有火。
师炷香礼佛。
二僧复出。
仍袭其后。
至佛殿前。
因失所在。
自念忘却香匣在殿。
回取之。
见殿门扃钥。
遂唤直殿行者。
开门入。
时见炉中香烟未散。
匣在宝阶上。
莫谕其故。
盖杲行道精诚。
冥通无碍。
诚有不可思议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依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依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厖福艾刚。
严有识度。
凡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与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堂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越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心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迁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会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夏。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肇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
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宋僧。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参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后还蜀,复住昭觉寺。卒谥真觉禅师。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俗姓骆。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改住云居,复领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建炎初住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还蜀住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谥真觉禅师。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见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克勤。字无著。彭州崇宁骆氏子。依妙寂院自省落发。受满分戒。游成都。从圆明敏行大师。学经论。窥其奥。以为不足。特谒昭觉胜禅师。问心法。久之法关。见真如哲公。颇有省。时庆藏主。众推饱参。尤善洞下宗旨。师从之游。往往尽其要。尝谒东林照觉。顷之谓庆曰。东林平实而已。往见太平演道者。师恃豪辩。与之争锋。演不怿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自验看。以不合辞去。抵苏州定慧。疾病几死。因念畴昔所参。俱无验。独老演不吾欺。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演喜其再来。容为侍者。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演诵小艳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师侍侧忽大悟。即以告演。演语之。师曰。今日真丧目前机也。演喜曰。吾宗有汝。自兹高枕矣。师因以是事。语佛鉴勤。勤未之信。师曰。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初谓建立语。今乃果然。勤愕然无以对。时佛眼禅师尚少。师每事必旁发之。二公后皆大彻。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藉甚。丛林之谓三杰。演迁五祖。师执寺务。方建东厨。当庭有嘉树。演曰。树子纵碍不可伐。师伐之。演震举杖逐师。师走避。忽猛省曰。此临济用处耳。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尔命分座说法。崇宁初。以母老归蜀。出世昭觉。久之谢去。于荆州。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逞辞婉雅。玄旨通贯。无尽不觉前席。师曰。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无尽曰。当不别。师曰。有甚交涉。无尽意不平。师徐曰。古云。不见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时节。若透彻。方见德山临济用处。无尽翻然悟曰。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今方知渠无摸索处。师曰。顷有颂云。顶门直下轰霹雳。针出膏盲必死疾。偶与丞相意会。无尽喜曰。每惧祖道䆮微。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澧州刺史请住夹山。未几迁湘西道林。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及见开堂提唱。妙绝意表。始增敬焉。政和末。有旨。移金陵蒋山。法道大振。僧问。如何是实际理地。曰。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僧曰。未问已前如何荐。师曰。相随来也。进云。快便难逢。更借一问。曰。忘前失后。进云。若论此事。如击石火。只如未相见时如何。师曰。三千里外亦逢渠。曰。恁么则声色外。与师相见。答曰。穿却鼻孔。问。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师曰。威震寰区。未为分外。曰。恁么则坐断十方。壁立千仞。师曰。看箭。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同是别。师曰。两个金刚圈。曰。沩山撼门扇三下。又作么生。师云。不是同途者。智音不举来。曰。恁么则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师曰。名邈得不□多。曰。不得压良为贱。师曰。实处道将一句来。曰。自从事得潘郎后。也解人前不识羞。师曰。速礼三拜。僧曰。昔人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投子下禅床立。意旨如何。师云。生铁铸就。曰。为什么。贪观白浪。失却手桡。师云。自领出去。问。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师拈起拄杖子。进云。学人拟欲放出。和尚如何抵拟。师曰。这野狐精。问。选佛场开上根圆證。不昧当机如何指示。师云。一超直入如来地。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师云。顶门上有眼。问。一种无弦琴。唯师弹得妙。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师云。暗里能抽骨。曰。未审直上觑得是。直下觑底是。师云。莫谤马大师好。曰。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行处绝狐踪。师云。赖有庞居士證明。问。句中有眼作家知。向上人来向上提。直下全行摩竭令。愿垂方便接群机。师云。不如一个百不知。曰。无无孔铁槌。有甚用处。师曰。果然恁么去。曰。虽是本分事。未是向上机。师曰。撒星火迸独光辉。曰。争奈脑后一箭。师救不着。师云。又是拖泥带水。尝示众曰。恁么恁么双明。不恁么么不恁么暗。不恁么中却恁么。暗里隐明。恁么中却不恁么。明中隐暗。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总么犯手伤锋。且道唤作什么。到遮里高而无上。深而无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这闲家具。深雪之中。直得情忘意遣。理尽见徐。方有一个承当。且道双明双暗。双放双收。是建立是平常。总不与么。也未是极则处。且作么生是极则处。擘开华岳连天透。放出黄河辊底流。宣和中。诏住东都天宁。太上在康邸。屡请宣扬。有偈云。至简至易。至尊至贵。往来千圣顶𩕳头。世出世间不思议。然是时钦宗在东宫。师对太上。预有至尊之谶。建炎改元。宁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徵见。顾问西竺道要。对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太上大悦。赐号圜悟禅师。乞云居山归老。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绍兴五年八月五日。示疾。将终。侍者持笔求颂。书曰。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尔应缘。珍重珍重。掷笔而化。春秋七十有三。坐五十五夏。谥真觉禅师。塔曰寂照。初枢密邓子常。奏赐命服佛果师号。所至士夫过从问道。无虚日。师悟门广大。说法辩博。纵横无碍。莫不人人畏服。以为未尝有也。凡应接虽至深夜。客退必秉炬开卷。于宗教之书。无所不读。初在金陵。大师王彦昭。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孰胜。师曰。正尔皆须吃棒始得。帅意未喻。师诘之。帅以手拍膝。时衲子环拥。师就指曰。此辈倒作此见解。焉能透彻古人知见。帅不怿而去。寻遣之诗令刻石。师匿之。他日彦昭入山。问诗所在。师曰。昔人赠遗。所以昭德也。今大师特讥刺而已。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帅翻照霁威而去。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题诗有菖蒲海之句。然东汉志有蒲菖海。师就质之。庐颇知误。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师笑曰。吾岂得已哉。前既却王公诗。今新帅虽美句。亦莫敢刻之。故发其误。贵不主意上石耳。其临机有断如此。性和易不事事。晚节道愈尊。而风度无改。或谓当加威重者。师曰。吾佛以慈摄物。等观一切。每任真若此。犹恐失之。况以显晦易其心。而刻薄莅众。岂沙门所为邪。其雅量廓廓常退。己以让人。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吾祖从上来事。以妙悟通宗。然世迫迟暮。邪径日滋。自非龙蟠凤逸之士。极深而研几。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圜悟其至矣乎。道德备而学不厌。名位崇而志益谦。真一代之典刑也。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其胜而不相厌。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所以推之为正续也。至圜悟复能峻其门庭。观其对御。则混真俗于一心。接士大夫游。则罄竭款诚。俾于祖道染指涉流。而人人得其权心焉。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美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从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会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勤别之。
成都师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
寓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至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据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贼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即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
”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演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勤至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演。
”及演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会部使者解印还蜀,造演问道,演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勤适侍立,反复研诘。
演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演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帅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勤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勤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