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云知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马氏。
扶风人。
为沙门。
师事道懿法师。
懿疾。
遣囧等弟子四人。
至霍山持炬入深穴。
采钟乳。
而行里许。
遇巨涧。
其三人竟以渡水死。
囧独诵法华。
及存念观音。
见一光如萤。
追之出穴。
乃获免。
南游上京。
止南涧寺。
常业般舟。
夜定中见有御车至者。
掖囧登车。
俄至郡后沈桥。
见一人盛服据胡床。
侍卫数百人。
皆惊起。
囧曰。
吾坐禅者耳。
据胡床者。
顾语左右曰。
向欲令知法师处而已。
何必屈至耶。
于是礼足送还。
囧至寺而门犹闭。
扣之良久。
方开。
宋元嘉二十年。
没于广陵。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囧。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尝遣囧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囧判无济理。囧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萤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频作数过普贤斋。并有瑞应。或见梵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并未及暄凉。倏忽不见。后与同学四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囧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自𢼨。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常以般舟为业。尝中夜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囧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后沈桥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见囧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向止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囧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犹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益州成都人,俗姓徐。少小出家,入京习学数年,名擅京洛。北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于太极殿设座论辩。相传智炫抗声力辩,道士张宾无以应,武帝不能屈,乃并废二教。智炫遂走至北齐。入隋,文帝尝存问之,于是蜀王秀乃供养之使无缺。住孝爱寺。年百有二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少小出家。入京听学。阅数年。遂檀能名。尝使覆讲。势如瓶泻。众由是益推服。周建德间。武帝将废佛法。而存道教。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使道士张宾。别登高座。而谓众僧曰。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与天地同。毕。风化先被中夏。无始无终。含生赖之。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不容本土。客寓中华。百姓无知。信其诡说。今日陛下。躬御大廷。欲定臧否。请必毋逊。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首座少林寺等行禅师。不受如意。怒而起。诸僧止之曰。帝在。那可尔。且应对之才。莫如蜀炫。乃共以如意。强委炫。炫徐升座。坐定。举如意谓宾曰。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风教。所起于何时。此教所说。复在何处。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试辨道何时生。佛何时出。宾曰。圣人之出。何有定时。说教亦复无有定处。但此地道教本有。佛法近来。炫曰若言无时。亦应无出。若言无处。亦应无说。旧来本有。非复清虚。上请天曹。岂得无杂。寿与天地同毕。岂得无始终。宾曰道人毋浪语。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盖以前王无识者尔。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躁暴。而理且屈。诏舍人擿使下座。帝自升座曰。佛法有三不净。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此教不净二也。僧尼多造罪过。好行淫妷。佛在世时。众已不和。递相攻伐。此众不净三也。主法众。既俱不净。朕意欲必除之。以息虚幻。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朕将存之。以助国化。顾谓炫曰。苟能解此三难。真足为好人矣。炫应声曰。陛下所陈。并引经论。柰何道法之中。三种不净。又过于此。案天尊处。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则主不净。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教中设醮。必须鹿脯百盘。清酒十斛。则教之不净。甚于三种净肉。道士之过。如姜斌辈。历代有之。则又甚于众僧矣。且僧自犯罪。而遽除佛法。假如至尊亨国。严设科条。逆子叛臣。相继而出。岂以臣逆子叛。遂空大宝之位哉。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炫风裁抑扬。音吐朗润。上愕然。良久谓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炫曰出道三皇经。上曰。三皇经何尝有此语。炫曰陛下自不见尔。非经无此语也。今陛下。废佛存道。正如国家废嫡立庶。上色变。因下座。入内。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事有不可测者。炫曰主辱臣死。就戮如归。又何惧。宁可早亡。游于净土。岂与无道之君。同生于世哉。众壮其言。十七日昧爽。诏并废二教。仍有诏褒美。且许反服为婚姻。以共政。炫即偕同学三人。奔齐。及周破齐。上趣使人求访炫。帝弟越王尤与炫善。私念以为上急欲得炫者。将重加责。以快昔憾也。诡鞭之成创。囚服以待命。且先为谒帝曰。臣已杖之六十矣。帝愁然曰。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间者求之而急。特恐怀惭。以至死亡。吾岂有他意。遇之加厚。久之帝崩。隋祖以大冢宰秉政。崇尚教法。炫在京师。宠渥莫之并。既而西还乡里。居孝爱寺。蜀王秀未之知也。未几。长史周宣明上计。诏问炫法师起居状。宣明惊谢不知。上曰天下名僧也。汝犹不知。则汝之于蜀可知矣。后隐三学山卒。寿百二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篇上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于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敕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炫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炫。
炫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宾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炫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宾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宾师且下。
宾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炫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炫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谓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炫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炫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令炫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恐帝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责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也。
时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秀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益州城都人。姓徐。初生。室有光彩。少出家。入京听学。数年遂擅名京洛。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诏。集诸僧道士。试取优长者留。庸浅者废。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术者。大集京师。于太极殿陈设高座。帝自躬临。敕道士先登。时有道张宾。登高唱言曰。原夫人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与天地同毕。风教先被中夏。无始无终。含生赖之以得长生。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不容本土。客寓中华。百姓无知。信其诡说。今日欲定臧否。可出头来看。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之曰。今日事大。天帝在此。不可造次。应对之间。复须机辩。众共谋议。若非蜀炫。无以对扬。共推如意以将付炫。炫既执如意。谓张宾曰。先生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风教之起。起自何时。所说之教。教于何处。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可道辩是何时生。佛是何时出。宾曰。圣人出世。有何定时。说教兴行。有何定处。道教旧来本有。佛法近自西来。炫曰。若言无时。亦应无出。若无定处。亦应无说。旧来本有。非复清虚。上请天曹。岂得无杂。寿与天地同毕。岂得无始无终。宾曰。道人浪语。为前王无识。留汝等辈。得至于今。今日圣帝。尽须杀却。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宾师且下。宾既退。帝自升高座。言曰。佛法中有三种不净。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此教不净。二也。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此众不净。三也。主法众俱不净。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顾谓炫法师曰。能解此三难。真是好人。炫应声谓曰。陛下所陈。并引经论。诚非谬言。但见道法之中。三种不净。又甚于此。按天尊处紫微宫。恒侍五百童女。此主不净。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请福之时。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道士罪过。代代皆有。千古乱常。姜斌犯法。此又甚于众僧。僧众自造罪过。乃言佛法可除。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岂以臣逆子叛。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大宝之位。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正真。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炫雅调抑扬。言音朗润。虽处大节。曾无惧颜。帝愕然良久。谓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炫曰。出道三皇经。帝曰。三皇经。何曾有此语。炫曰。陛下自不见。非是经上无文。今欲废佛存道。犹如以庶代嫡。帝动色而下。因入内。群臣僧众皆惊曰。语触天帝。何以自保。炫曰。王辱臣死。就戮如归。有何可惧。乍可早亡。游神净土。岂与无道之君。同生于世乎。众壮其言。明旦出敕。二教俱废。法师与仝学三人。赴齐都。时周齐之界。皆被枪布棘。有富姥姓张。铺毡三十里。令炫得过。至齐盛为三藏。名振东国。武帝破邺。先遣追求。帝弟越王宿。与法师厚。恐帝肆怒。横如异责。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越王先为言曰。臣恨其逃命。已杖六十。令脱衣见帝。帝变色曰。恐其怀惭远逝。以至死亡。所以急追。原无害意。责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待遇弥厚。与还京师。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两都归趋。一人而已。岁景将秋。怌土兴念。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援首西归。心存敷畅。蜀王秀。未之知也。时长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谓之曰。炫法师安和耶。宣明惊惶。莫知所对。文帝曰。一国名僧。卿遂不识。何成检校。宣明稽首。陈谢死罪。及还先往寺参礼。寺旧在东。逼于苑囿。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宣明移就。供养无缺。法师宣扬觉倦。入三学山。触目多感。遂游山。作诗曰。秀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绝岩低更举。危峰断复连。侧石倾斜涧。𢌞流泻曲泉。野红知草冻。春来鸟自传。树锦无机炽。狷鸣讵假弦。叶密风难度。枝疏影易穿。抱帙依闲沼。策杖戏荒田。游心清汉表。置想白云边。荣名非我愿。息意且萧然。年一百岁。不病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二十四岁时,谒安国弘瑫而悟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24岁,谒安国弘瑫而得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属福建)人。受业于南涧寺。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宋太祖开宝二年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年七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志端。
福州俞氏子。
受业于南涧寺。
年二十四。
谒安国弘瑫禅师。
有僧问。
万象之中。
如何独露身。
瑫举一指。
其僧惘然而退。
端忽契悟。
至夜启瑫曰。
今日见和尚一指。
知和尚用处。
瑫曰。
汝见何道理。
端亦举一指。
瑫笑令去。
寻住林阳。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木马走似烟。
石人趁不及。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竹箸一文一双。
有僧夜至方丈。
端以衲蒙首。
僧忽搴衲。
问谁。
僧曰某乙。
端曰泉州沙糖。
舶上槟榔。
僧不解。
端瞠目。
曰会么。
曰不会。
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
吞尽十方。
又谓门弟子曰。
佛法无许多般。
但凡圣一真。
犹存见隔。
见存即凡。
情忘即佛。
教中谓之称性缘起。
则俯仰进止。
屈申谦敬。
无一法可转变。
有生住异灭相。
况我祖师门下。
合作何理论。
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
来年二月二。
与汝暂相弃。
爇灰散长江。
勿占檀那地。
道俗皆写记之。
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
郡人竟入山。
二月一日。
太守亦至。
从官驺史侦伺。
信宿如市。
二日饭罢。
端升座叙行脚本末。
辞众。
有长老应圆者。
出众问曰。
云愁雾惨。
大众呜咽。
未当告别。
愿赐一言。
端垂一足。
进曰。
法镜不临于此土。
宝月又照于何方。
端曰。
非汝境界。
曰恁么。
则沤生沤灭。
还归水。
师去师来。
是本常。
端作嘘声。
复与数僧酬答罢。
归方丈。
至亥时问众曰。
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
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
端曰吾今日子前。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八。
坐六十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出住庐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
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鉴曰。
玄沙道谛当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
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
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
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坐宵立。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鉴曰。
玄沙道。
谛当。
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
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
窃疑其未然。
乃曰。
吾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然之。
后出世。
初主禾山。
次天圣。
从何山。
及天宁。
绍兴甲寅。
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是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迄还鄣南。
至十月四日。
绩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
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
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号佛灯。安吉施氏子。初参广鉴瑛禅师。不契。遂造太平。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彻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昼。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师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了无疑滞。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入众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疑其未然。乃曰。须我勘过始得。令人召至。拉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随声应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曰。伸脚在缩脚里。悟大称赏之。师出世凡四坐道场。声光赫奕。后殁于天宁。将化。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辰。吾将至矣。乞还鄣南。四日。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师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不与同条死。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师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火浴。舌根不坏。郡人陈师颜。宝函藏于家。痊骨于普应院之侧。师法貌清整。举扬宗旨。绰有祖父之风。有时谓众曰。兄弟如有省悟处。不拘时节请来。露个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师唤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诀疑情何为。威仪不具。僧顾视衣裓。师喝出。机锋严峻类如此。其住何山也。因岁旱。郡守请祷于师。师勉从为升座。怒目瞪天骂曰。阿谁教尔强为天。雨应声而至。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珣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适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珣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见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珣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诏佛鉴住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珣首蒋山众。
由是湖海名。
建炎间。
住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珣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珣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珣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迁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珣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宾中主。
珣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权祖令。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珣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珣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絮纸衣。
珣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
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要长者?
高者?
”珣曰:“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属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之龙池。
请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龙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龙。
受三皈戒。
龙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王。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异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宁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宁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初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寺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宁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走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宁拟进语。
公又喝。
宁拟退。
公连喝之。
宁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宁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宁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宁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龙池致宁。
宁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连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宁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金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华岳迅烈风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尧舜力。
洪武元年。
宁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无用嗒然一笑。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逢池便居。”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学侣闻风,遐迩奔赴。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归龙池。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乃蹶然起赴。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壬寅,退归龙池。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未几,成大丛林。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寿七十八,腊六十五。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释暨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雪庵和尚。
名暨。
不知其姓。
当变时文皇入京。
和尚方壮年披剃。
走西南重庆府之大竹善庆里。
山水奇绝。
和尚欲止之。
其里隐士杜景贤。
知和尚非尝人。
遂与之游。
往来白龙诸山。
见山旁松柏滩。
滩水清驶。
萝篁森蔚。
和尚欲寺焉。
景贤豪有力。
亟为之寺。
和尚率徒数人入居之。
听夕诵易乾卦。
山中人固谓佛经。
景贤知之。
不忍问。
惧不能安和尚。
和尚亦知景贤意。
改诵观音经。
寺因名观音寺。
和尚好读楚辞。
时时买一册袖之。
登小舟急棹进中流。
朗诵一叶。
辄投一叶于水。
投已辄哭。
哭已又读。
叶尽乃返。
众莫之
景贤益怜敬之。
终不问和尚。
和尚好饮不戒。
日注酒一壶俟客。
客至辄饮。
不则拉樵牧竖入饮。
半酡呼竖儿和歌。
歌竟瞑焉而寐。
和尚颀而秀爽。
指柔白剪剪。
落笔成章不甚工。
然意气涣发。
又能感怆人。
或曰。
和尚为建文时御史。
死之日。
其徒问。
师即死宜铭何许人。
和尚张目曰。
松阳。
问姓名不答。
有诗若干篇。
当雪庵痛哭时。
若遇善知识一点。
吾见其涣然冰释矣。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回此以学道。
何道之不克。
故曰德山临济。
若不出家学佛。
定为曹孟德孙仲谋无疑。
世出世法一揆。
惜哉。
雪庵之不遇。
如临济德山者。
一点化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觉贤)其弟子真印者,字莲丛,亦号自信。
姓王氏,彭人也。
年二十,礼明钰薙发,习经三载,受具于宝光月耀。
道光癸巳,妙胜贤自阙请经至,见真印朝夕礼诵《华严》,深契之,因以初祖不立文字之旨,令其参悟。
夜闻钟声有省,诘旦语贤。
贤曰:“此非究竟。
”引之以向上事。
戊戌,发脚南游,底维扬谒古灯,参领妙谛。
己亥,至定海礼普陀,复诣常州谒恒赞、雪岩二老,了悟《华严》法义。
庚子旋蜀后,贤始付以正法眼藏。
贤寂之明年,李蓝乱蜀,宝光寺众星散。
真印收而主之,仍以冬夏结制,弘法造就末学。
咸丰十一年辛酉,建七佛殿。
同治二年癸亥,贼氛炽甚,人心惶恐,而真印固视若无事。
且以馀金,建尊胜念佛堂。
尝谓人曰:“当以慈航消彼逆燄,而摄其沈沦众生,免于灾害。
”人多仰之。
甲子,更主郫县东林、义林二寺,置香田三百馀亩。
丙寅,至成都重修大悲寺。
寺为康熙时主僧所败,乃以三千金反其士地,堂室一一新之,复建千佛、大雄、观音、接引四殿,禅、观、戒三堂,经楼、方丈、山门及僧寮数十,九载落成,费金三万,省会招提中,号为巨观。
将军崇文勤公,素重其行履,故护持有加,得以竣事。
光绪二年丙子,彭中缁素请主龙兴寺,至则为修观佛楼,及丈室廊庑,寺为预知禅师道场,开建丛林,功久未讫。
真印主兹三寺,专以弘阐宗旨为己任,平生苦行不可思议。
以光绪五年已己卯十一月四日示寂,宏戒三十期,得戒弟子二千馀人。
以壬午仲冬,塔于宝光西南隅,雪堂含澈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