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云居西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曤。更名疏石。字梦窗。姓源氏。势州人。宇多天王九世孙。九岁出家。群书一览辄能记。暨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慨然有求道志。一夜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磨像。授之曰。尔善事之。寤而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遂更名疏石。谒无隐范公。又见一山宁公。不甚契。后求指决于高峰日公。于言下有省。因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烁破。高峰嘱其护持。且出其然无学元公手书一通。𢌿之以寓相传付授之意。师志在烟霞。出世非所愿。聘致皆力辞之。甲州之龙山庵。五台山之吸江庵。与夫泊船庵。退耕庵。兜率内苑。皆师避隐之所。或慕迫之不已。至逃入海屿以避之。春秋五十一。国主后醍醐天王。强起师主南禅。入见引坐。师言所志求退。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问道耳。及王妃薨。强师再入南禅。请宣说大戒。执弟予礼弥谨。赐国师之号。王即世。太仓天王。复从师受戒。愿为弟子。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两宫国母。请师于仙洞受五戒。廷议重师名德。复强师入天龙。锡师号正觉心宗普济。遗以手书。其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主天龙席。再转法轮。秉佛祖权。数摧魔垒。国中以为荣。后化于兜率内院。世寿七十九。僧腊六十。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送者黑白二万馀人。皆哀恸不胜。分存日所剪爪发。瘗于云居。发中累累生舍利云。师仪观高朗。慧学渊深。凡所莅止。如见一佛出世。香花供养。惟恐或后。故管领源公赖之。尝与人言曰。我从先人。听国师剧谈佛法。颇达真乘。遂能死生如一。临事不慑。而先人竟死于忠。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皆国师化导之力。然则师之道。非特究明心学。实足增其世教之重。且其抗志高明。视荣名利养。澹若无物。唯欲栖身林泉。虽屡典大刹。皆迫于王命而起。世称大善知识。非师孰能当之。 宋文宪曰。宋南渡后。传达磨氏之宗于日本者。自千光禅师荣西始。厥后无学元公。以佛鉴范公之子。附海舶东游。大振厥宗。高峰纂而承之。师为高峰之遗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同时有智曤者,亦日本国人,势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孙。
其母祷于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生时祥光盈室。
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授之书,一览辄能记诵。
稍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为大僧,礼慈观律师受具足戒。
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
”既寤,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字梦窗。
谒无隐范于建仁寺,继至相州巨福山。
山之名刹曰“建长”,缁锡之所萃止,时一山宁主之。
一山见曤,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
俄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往听之,曰:“斯亦何碍实相乎。
”自是融摄诸部,昭揭一乘之旨,虽辩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伥伥然若无所归。
荐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
时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曤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
”曤曰:“愿慈悲方便开示。
”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
”如是者三返。
曤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
久之,往万寿禅寺见佛国高峰,日扣请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曤述其问答语甚悉。
高峰厉声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曤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烂破。
乃作偈自庆,有“等间(閒)击碎虚室骨”之句,亟见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来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护持。
”以书卷付之。
退接甲州龙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长乐寺,力辞不赴。
卓庵浓州古溪都,元帅平公之母觉海夫人,慕曤道行,欲一见之。
竟遁入五台山,縳吸江庵。
已而潜入海屿,夫人遣使迹之,使出世云岩寺。
曤复辞,构泊船庵于卧龙山,退耕庵于总州,有终焉之意。
正中二年,国主后醍醐天王命宫使起曤,领南禅禅寺,入见,王赐坐,因自陈“志在烟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应命。
王时幸临之,相与谈论,或竟日乃去。
将及期,王逊位,曤亦引退。
道经势州,会新建善应寺成,延之开山。
未几,弃去,抵相州,枢府郡公迫主净智寺,寻归锦屏山营瑞泉兰若。
元德元年,圆觉四众必欲致,曤为勉强一出,又复弃去。
二年,羽州守藤道蕴,初创慧林寺,延曤涖之。
元宏元年,达官贵人,有以见长请者,曤复辞。
二年,瑞光寺又求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复辟,召曤入见,以介子都督亲王之邸更为灵龟山临川禅院,命曤为之长,赐以“国师”之号。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曤宫中十馀日,罢政而讲法,因请宣说大戒,执弟子之礼弥谨。
及还,强之再入南禅,王亲率群臣至山,见群僧入定,静不闻声,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曤每登席提唱,音声闳朗,词意警策。
王益喜,赐田若干亩以饭僧。
先是近臣有毁斥禅宗者,王以问曤,曤曰:“自性三宝,何必强生分别。
”王以为然,至是益知禅学为贵,谤言无自而入。
已而退处兜率内院,而建仁禅寺又欲起之,曤笑而不答。
历应二年,摄州守革西芳教寺为禅,佥谓非曤无以厌众望,遂振锡而往,举扬达摩氏之道,听者改容,为建无缝阁,以水晶宝塔安置舍利万颗其中,他若奇胜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规制灿然可观。
尝梦王作沙门相,乘宝车往灵龟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将军源公造天龙资圣禅寺,以助冥福,聘曤住持,遂与前梦协。
阿州守源公新立补陀院。
曤亦徇其意,为之说法,即还天龙。
康永元年春,太仓天王亲往受戒,愿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萨灵庙于寺侧。
贞和元年,王复帅群臣来听法,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赐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补其处,退归云居庵。
冬复召之入宫,加以“正觉”之号。
观应元年春,两宫国母请曤于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曤谓左右曰:“天龙宫室幸皆就绪,唯僧堂犹阙,当力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议重曤名德,复强入天龙,为行《百丈清规》,声振朝野。
王复加以“心宗普济”之号,且遗之手书,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再转法轮。
乘佛祖权,数摧魔垒,人以为荣。
曤年已高,又复引退兜率内院。
九月朔,召门弟子曰:“吾世寿七十又七,僧腊亦六十矣,旦夕将西归,凡有所疑可商讨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曤随机开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两宫游临问起居,曤为陈摄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别大将军源公,复书《辞世颂》一首。
至晦日,呜鼓集众,翛然而逝,塔于内院之后。
所度弟子万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龙则志元妙葩,建长则慈永,南禅则通彻周泽。
曤仪观高朗,慧学渊深,举扬正教,如密云广布,甘雨频澍。
凡具生性者,随其根器小大,皆获成就。
上自国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顶礼敬信,如见七佛出世,香华供养,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
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
千光院荣西禅师以黄龙九世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胆落。
达摩氏之道,藉以中兴。
其示寂之时,且曰:“吾灭后五十年,禅宗当大兴。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传,见道分明,契悟精深,则其悬记之言,已有可徵。
而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无学元公,以继佛鉴范之传。
禅学勃兴,若合符节,斯亦验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杨岐十有二世,杨岐黄龙则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则凡嗣其学者,先后奋发,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明金华宋濂既为印原铭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请,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见《銮坡别集》。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字逆川。永嘉陈氏子。其母奉佛甚谨。梦一僧佩圆光。如满月形。溯江流而上。谓吾当为尔子。寤而有娠。既生。美质夙成。自少不喜畜发。随长随剪。父母了其宿因。听出家。受具戒于天宁院。诵法华经。与按句以讲。深得经旨。既而曰。学尚多闻。焉了生死。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欲依公而住。公叱曰。丈夫于世。不于大丛林。与人相颉颃。局此蠡壳中耶。拂袖而入。师下旦过寮。潸然而泣。公闻之欢曰。吾知其为法器。姑相试耳。乃延入僧堂中。师壁立万仞。无所回挠。虽昼夜明暗。亦不能辩。踰月。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触发妙机。四体轻清。知新浴出室。一一毛孔。皆出光明。目前大地。倏尔平沉。喜幸之极。亟上方丈求證。适公入府城。师不往见。水滨林下。放旷自如。已而历抵诸师。皆不合。又谒千岩长禅师。见其所应酬者。皆涉理路。飘然东归。然指作发愿文。必欲见道。乃已复自念。非公不足依。荐走闽中见焉。值公出游。遥见师喜曰。吾子今来也。勉师弃前解务寔参。厉精五月而大悟。公始与印可。令掌藏室。寻命分座说法。及公去世。师嗣主院事。师握祖佛心印。既已升座说法度人。而往往出馀力。庄严塔庙。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浙福二地。师所兴建大道场。凡十馀处。其馀葺宗补旧。盖不可枚举。师有才。为一事则挥金如土。竟不知其所从来。其为温城净光塔也。方参政初尝戍其地。欲赋民钱葺之。命师莅其事。师曰。民力凋弊。火𦦨炎炎。而复加薪。吾安忍为之。必欲见用。官中勿扰吾事。若无所闻之可也。方诺之。师乃定计城中之户。馀二万户。捐米月一升。月获米二百石。陶甓抡材。若神运鬼输。纷然四集。镇心之木。以尺计者。其长一百五十。最难致之。师谈笑趣办。七成既粗完。其下仍筑塔殿。宏敞壮丽。九斗之势益雄。一旦飓风作其上。一成挟之。以入海涛。众咸伤之。师曰。塔终不可以就乎。持心益固。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𦦨珠之类。未几。一一就绪。金碧鲜明。犹天降而地涌。辨章燕只不花镇闽。欲阅大藏尊经于家。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分办于各刹。表以题号。一时毕集。仍画为图。使按图序次列之。给役于饮馔间者。亦更番而进。每以钟鼓为节。后先不紊。辨章悦曰。使吾师总戎。则无败北之患矣。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聘师入行府。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绝之弗见。达公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师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师为神。其后山寇窃发。所经之处焚毁。欲尽归原报恩二刹。以师故独存。朝廷为降院额。赐师号佛性圆辩。及金襕法衣。师曾不以为悦。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意淡如也。后与钟山之选。大驾临幸。慰问备至。竣事还钱塘。清远渭公。方主净慈。举师以为代。净慈当兵后。凋落殊甚。师召匠计佣。竭其筐箧。欲大有设施。而诸僧负官逋者。系累满庭。师为之出涕。悉代偿之。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众咸推师。师至南京。仅四阅月。沐浴书偈而逝。阇维于聚宝山。获舍利无算。师有五会语。及善财五十三参偈。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
名智顺。
又字澄垢。
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
谨于事佛。
梦僧项有圆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烦为母我。
莫辞劳也。
寤即有娠。
顺生七岁。
神悟特异。
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
牧为沙弥。
诲以大法。
顺信受顶戴。
刻无惰容。
耆老多器之。
顺为大僧。
辞空行脚。
见诸大有道者。
入闽抵天宝。
参铁关法枢禅师。
枢。
署此庵元七世之传。
寻常好问禅者。
老僧舌头在么。
而禅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锋。
顺得参堂踰月。
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枢公曰。
乍入门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奥更有何法。
乞师揭示。
公大笑而罢之。
于是。
顺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枢公之室。
参请古德因缘。
或至晨钟鸣。
乃趋出。
枢心嘉之。
一夕徐问曰。
曾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
未知于何机下。
得彻本源也。
枢公曰。
我当时往华藏。
受业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参中峰及庵诸老。
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领会。
乃走石门。
见我元翁先师。
先师亦无长语。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会。
其时前后际断。
一日斋后下床。
忽踏著实地。
急走方丈。
先师遥见而笑曰。
作么。
我进曰。
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先师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我便喝。
先师曰。
离却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执侍巾瓶。
一十五载。
我事且置。
你向何处见南泉。
顺词色俱丧。
愧无所容。
又一夕闻参钟拟离榻。
豁然大悟。
趋告枢公曰。
南泉败缺今已见矣。
枢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个甚么。
对曰。
地上砖铺。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处。
对曰。
鹞子过新罗。
曰。
错。
顺亦曰。
错。
明日。
枢命挝鼓勘验。
顺扼腕上下。
顾视曰。
和尚眼在甚么处。
枢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枢公迁化。
顺继天宝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自顺溯此庵元。
其世有八。
元得焦山体。
体三传天竺有。
有传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铁关枢。
顺既受枢公正印。
号令人天。
海内改观焉。
从天宝迁报恩。
又移居归原。
而机用纵夺。
益慎于居天宝时也。
当是时。
南北衲子骈集。
朝廷知顺。
乃赐衣。
加号佛性圆辨禅师。
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
穴地为炉。
折竹为箸。
不设卧榻。
不贮宿舂。
或以矫世讥之。
顺弗顾也。
平章燕只不花。
镇闽。
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
又移雪峰。
顺之法政。
善巧圆融。
座下不规而肃。
听顺说法。
各有领解。
雪峰数百年来。
称顺为中兴矣。
明洪武初。
诏顺升座于钟山。
上临听法。
悦如旧识。
顺每对上。
称僧而不臣。
或忘而称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还南。
南国以净慈留顺。
居无何。
有司复以朝旨。
强顺抵京。
经四月。
书偈而逝。
时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维。
所获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蓝之语录。
盛著于世。
但颇有异迹。
人以为神。
且又尊之为肉佛。
愚不敢赘。
惧亵也。
赞曰。
顺公望隆两朝。
其胸吞须弥。
而舌倾沧海。
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
公却素履萧然。
不忝嗣祖乞士。
诚有坦然与世共。
信者区区。
以生平异迹。
而颂铢两。
其然。
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父道羡,母娄氏。生子辄殇,屡哭失明。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寤而有娠。顺既生,美质夙成。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尔弃去。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