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义怀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显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显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
择法不明。
显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显阴异之。
结以为友。
显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諟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显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显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显休于山前庄。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显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祚远皆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显俊迈。
祚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显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显。
显至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显于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显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显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曰体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显熟视。
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显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锐抗志尘表。依普安诜上人。出家受具。遍历讲筵。游刃经论。问辩风驰。同学敛气。不敢伸。弃而归禅。出蜀入楚。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么。觉曰。无此语莫谤先师。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师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傍。辄匿笑而去。客退。师数之曰。我偶客语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眼未正。择法不明。师曰。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师阴异之。结以为友。师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尝依栖贤湜公。机不合。作师子峰诗而去。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师。休于山庄前。遣岳先往。机语不契。师亦竟不见。遂南游。谒智门祚禅师。祚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师俊迈。智门爱之。一日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智门召师。师近前。智门以拂子蓦口。打拟开口。随又打。师豁然开悟。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师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师。师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师。灵隐无识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师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师出世。初住吴江翠峰。后迁明州雪窦。曾公守越时。敦请也。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海内奇衲子争赴之。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又书壁文。戒进后学。其略曰。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植杖于林下。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这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出众对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师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师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宗即承天宗禅师也。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何日复来此。侍者哀乞遗偈。师曰。平生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不然亦扑扑矣。师器宇凝重。即袖中一书。三年仍还本人。便足气压千古。家声浩浩。子孙绳绳。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年十三依龙兴寺。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昙颖(九八九——一○六○),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龙兴寺,与欧阳修、刁景纯等游,于书无所不读,所为词章多出尘语。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昙颖。
生钱塘丘氏。
年十三。
依龙兴寺为大僧。
神情秀特。
于书无所不观。
为词章多出尘语。
十八九游京师。
时欧阳文忠公。
在场屋。
颖识之。
游相乐也。
初谒大阳明安禅师。
问。
洞上特设。
偏正君臣意。
明何事。
明安曰。
父母未生时事。
又问。
如何体会。
明安曰。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颖惘然弃去。
至石门。
谒聪禅师。
理明安之语。
曰师意如何。
聪曰。
大阳不道不是。
但口门窄。
满口说未尽。
老僧即不与么。
颖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聪曰。
粪墼子。
又问。
如何是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聪曰。
牡丹丛下睡猫儿。
颖愈疑骇。
日扣之。
竟无得益。
自奋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终不出山。
聪一日见普请。
问曰。
今日运薪乎。
颖曰然运薪。
聪曰。
云门尝问。
人般柴。
柴般人。
如何会。
颖不能对。
聪因植杖石坐。
笑曰。
此事如人学书。
点画可效者工。
否者拙。
何故如此。
未忘法耳。
如有法执。
故自为断续。
当笔忘手。
手忘心。
乃可也。
颖于是默契其旨。
良久曰。
如石头曰。
执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既曰契理。
何谓非悟。
聪曰。
汝以此句为药语。
为病语。
颖曰。
是药语。
聪呵曰。
汝乃以病为药。
又可哉。
颖曰。
事如函得盖。
理如箭直锋。
妙宁有加者。
而犹以为病。
兹寔未谕。
聪曰。
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已。
祖师意旨智。
识所不能到。
矧事理能尽乎。
故世尊曰。
理障碍正知见。
事障能续生死。
颖恍如梦觉。
曰如何受用。
聪曰语不离窠臼。
安能出盖缠。
颖叹曰。
才涉唇吻。
便落意思。
皆是死门。
终非活路。
即日辞去。
过京师。
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
日夕问道。
一时公卿多就见。
闻其议论。
随机开悟。
李公问曰。
人死识归何所。
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公曰。
生则端愿已知。
曰。
生从何来。
李公拟议。
颖揕其胸。
曰。
秖在这里。
思量个什么。
对曰。
会也。
只知贪程。
不觉蹉路。
颖拓开曰。
百年一梦。
又问。
地狱毕竟是有是无。
答曰。
诸佛向无中说有。
眼见空华。
大尉就有中觅无。
手𭢈水月。
堪笑。
眼前见牢狱不避。
心外见天堂欲生。
殊不知。
欣怖在心。
善恶成境。
大尉但了自心。
自然无惑。
进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恶都莫思量。
又问。
不思量后。
心归何所。
颖曰。
且请太尉归宅。
颖东游初。
住舒州香炉峰。
移住润州因圣。
太平隐静。
明雪窦。
又移住金山龙游寺。
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书。
别扬州刁景纯学士。
曰。
明旦当行。
不暇相见。
厚自爱。
景纯开书大惊。
曰当奈何。
复书决别而已。
中夜候吏报。
扬州驰书。
船将及岸。
颖欣然遣挝鼓。
升座叙出世本末。
谢裨赞丛林者。
劝修勿怠。
曰吾化。
当以贤监寺次补。
下座。
读景纯书毕。
大众拥步。
上方丈。
颖跏趺。
挥令各远立。
良久乃化。
五年元日也。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三夏。
颖英气压诸方。
荐福怀禅师
诵十玄谈。
至祖意。
颖曰。
当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声律不恊。
故耳。
三贤十圣序。
不如是。
怀曰。
宗门无许事。
颖熟视。
以手画按。
作十字曰。
汝识此字乎。
汝以谓甑箅耳。
怀无能言颖。
拂衣去。
曰。
我要与汝斗死。
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
东坡曰。
佛法浸远。
真伪相半。
寓言指法。
大率相似。
至于二乘禅定。
外道神通。
非我肉眼所能勘验。
然临死生祸福之际。
不容伪矣。
吾视颖之谢世。
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
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昙颖,字达观。姓丘氏,钱塘人。得法谷隐聪。颖性爽直,语言率真。取譬晓人,以近喻远。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嵬琐谐谭。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念旧恶,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诣丈室,面数颖过,颖颔之而不言,而僧因从此悟去,乃以信香嗣颖法。颖有文采,名人多与之游。主雪窦时,梅尧臣送之诗曰:“朝从雪窦请,暮卷雪衲轻。莫问居士病,自从他方行。吴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安隐彼道场,万事都忘情。”“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间。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颖尝游上雪窦,亦有诗曰:“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政和五年,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颖又有《四明十题》,梅尧臣和之,并见《山志》。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言法华者。莫知其所从来。初见之于景德寺。七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视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识。相传言。诵法华经。故以为名。时独语笑。多行市里。褰裳而趋。或举手画空。伫立良久。从屠沽游。饮啖无所择。道俗共目为狂僧。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对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僧问世有佛否。对曰。寺里文殊。有问。师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谏官范镇首发大义。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不然。典宿卫尹京邑。以系天下之望。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凡三上疏。一留中。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翌日化成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俯临无却。清旦 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驰奏。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趍。将至𥨊殿。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朕请而来也。有顷至。辄升御榻。跏趺而坐。受供讫。将去 上曰。朕以储嗣未立。大臣咸以为言。侵寻晚暮。嗣息有无。法华其一决之。师索笔引纸。连书曰。十三十三。凡数十行。掷笔无他语。皆莫测其意。其后 英宗登极。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验前言也。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如来世尊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言法华临终乃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是也。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居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翼旦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吕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依景德时。
与师遇。
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居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见僧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叩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别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雅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继大觉琏。
住净因。
法道大弘于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命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志》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
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又十年,剃发受具。
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
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归苏州福臻院。
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
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
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
晚居苏州灵岩寺。
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
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荷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本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守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本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有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本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本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本。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
本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闻本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本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本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本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本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神僧传·卷第九
释圆照。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数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本。
常州管氏子。
性质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弊衣垢面。
操井臼典炊㸑。
以供大众。
夜则入室参。
道升劳之。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游方。
初至池州。
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
他日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寿圣。
部使者李公复圭。
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耳。
既至瑞光。
众大集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学者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始借我师三年。
今九载矣。
欲夺以归。
杭守使县尉。
持卒徒护之。
不得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瑞峰庵。
苏人闻之。
谋夺之益急。
惧力不胜。
未敢发也。
时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师者。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师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
归师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四院。
为八禅二律。
驿召师主慧林。
既至。
召对延和殿。
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
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师自若也。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
承天永安。
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喜其真。
喻曰。
禅宗方兴。
宜善开导。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止师。
众无出迎。
师奉承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师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师为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不胜。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扬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送者。
车骑相属。
师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感涕。
晚居灵岩。
其嗣法传道者。
不可胜纪。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
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坐。
师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甚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遂酣卧若熟睡。
撼之已去矣。
弟子塔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夏五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
姓䇾氏,无锡人。
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
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
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
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为说法。
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
”如其祝,本复为说法。
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
”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
”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
盍问净慈法主乎?
”其显化类如此。
本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
生平密修净业。
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
”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
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
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
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
”晚居姑苏灵岩寺。
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
弟子环拥请偈,本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
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
”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安。
生许氏。
临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门慕闲。
年二十。
以通经得度。
游方谒雪窦显禅师。
显殁。
天衣怀禅师
众推其知见。
又遍历诸家。
耆宿指目。
为饱参。
来皈临川。
见黄山如意院。
败屋破垣。
无以蔽风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厦如化成。
乃弃去。
下江汉。
航二浙。
上天台。
溯淮汶。
而还。
所至接物利生。
未尝失言。
亦未尝失人。
白首怀道。
翩然无侣。
倚杖于南昌上蓝。
又住武宁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传器。
贫不能守易。
以为十方。
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安安乐之。
令尹纠豪右。
谋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发心。
而强之。
是名作业。
不名佛事也。
栖止十年。
而丛林成。
僧至如皈。
安与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秀所居庄严妙天下。
而说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飞也。
秀以书招安云云。
安读之一笑而已。
问其故。
曰吾始见秀。
有英气。
谓可语。
乃今而后知其痴。
痴人正不可与语也。
问者瞬视。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当一钵行四方。
秀既不能尔。
又于八达衢头。
架大屋。
从人乞饭。
以养数百闲汉。
非痴乎。
安每谓人曰。
万事随缘。
是安乐法。
元丰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书。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殁。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赞曰。
怀禅师五坐道场。
皆衰陋处。
而能使之成宝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养闲汉为痴。
正当以漫晋卿墨戏并按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安。
临川许氏子。
幼谢父母。
师事承天长老慕闲。
年二十诵经。
通授僧服。
则无守家传钵之心。
求师问道。
不见山川寒暑。
初依雪窦显。
显殁。
天衣怀
蒙印可。
栖法席数年。
同参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与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庄严佛土为己任。
初居黄山如意院。
破屋坏垣。
无蔽风雨。
师力新之。
未十年大厦崇成。
如天宫下降。
衲子归。
遂为丛席。
乃复谢去。
至南昌某县。
又兴延恩。
始至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师处之超然。
县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为师一新之。
师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发心而强之。
是名作业。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众之地。
冬燠而夏凉。
钟鱼而粥。
钟鱼而饭。
来者息焉。
师所历足迹万里。
一钵萧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为务。
因缘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视之不堪其忧。
是时法云秀公。
有众千百。
说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庄严。
可以为兄弟接羽翼而天飞也。
以书招师。
师发书一笑而已。
以元丰甲子岁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寝室。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营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灵源清禅师。
语黄山谷曰。
我初发心。
实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励。
如父母师友。
中心以谓。
凡住山者。
法如是尔。
及游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诲。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称利养。
实不能与天下衲师争衡。
然此自不满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为铭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秀(一○二七~一○九○),号圆通,时人称秀铁面,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天水)人。
为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
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冀国大长公主请秀住法云寺(《东坡全集》卷九六《法云寺钟铭》)。
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六十四。
禅林僧宝传》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母梦有僧癯甚。
须发尽白。
托宿曰。
我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亡其名。
日诵法华。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
绪语曰。
他日当寻我。
竹铺坡前。
铁彊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皈。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折。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倚圭峰钞。
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然。
恨元非讲。
曰。
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
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搜取其种类。
抹杀之。
以报佛恩。
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曰。
僧问报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谁无。
又问净果。
果曰。
谁有。
其僧因有悟。
秀大笑曰。
岂佛性敢有无之(一本云。
岂佛法有无之)矧。
又曰。
因以有悟哉。
其气拂膺。
去至无为铁佛。
怀禅师
怀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秀易之。
怀收涕问。
座主讲何经。
秀曰。
华严。
又问。
此经以何为宗。
秀曰。
以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秀不能对。
怀曰。
毫𨤲有差。
天地悬隔。
秀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移池入吴。
秀皆从之十年。
初说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秀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以身任之。
住栖贤。
有僧文庆。
寒陋不上眼。
秀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出世湘乡寺十馀年。
云盖颙禅师嗣也。
秀遣侍者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俟稻入囷乃还。
秀心奇之。
称于众。
后住栖贤二十年。
秀寔使之也。
蒋山元禅师殁。
舒王以礼致秀嗣其席。
秀至山。
王先候谒。
而秀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弃去。
住真州长芦。
众千人。
有全椒长老。
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秀出拜趋。
问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丛林号秀为铁面)。
秀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造法云寺成。
有诏秀为开山第一祖。
开堂之日 神宗皇帝。
遣中使。
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皇弟荆王。
致敬座下。
云门宗风。
自是兴于西北。
士大夫日夕问道。
时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秀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忘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
医请候脉。
秀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
当死耳。
求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生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呼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夏。
李公麟伯时工𦘕马。
不减韩干。
秀呵之曰。
汝士大夫以𦘕名。
矧又𦘕马期人跨。
以为得妙。
妙入马腹中。
亦足惧。
伯时繇是绝笔。
秀劝𦘕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庭坚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秀呵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于马腹中耶。
秀曰。
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秀。
秀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
以迟之。
秀来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即漫之。
赞曰。
余至京师。
秀化去已踰月。
观法云丛林。
其遗风馀烈。
尚可想见。
及拜瞻其像。
面目严冷。
怒气巽人。
平生以骂为佛事。
又自谓丛林一害。
非虚言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其母梦老僧求托宿。
曰吾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忘其名。
日诵法华经。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绪。
语曰。
他日当寻我。
竹铺坡前。
铁强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归。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析。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
然恨元非讲。
曰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搂取其种类抹杀之。
以报佛恩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始疑之。
然犹怫然不平。
及至无为谒怀禅师
见其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颇易之。
怀因收涕问。
座主讲何经。
对曰。
华严。
又问。
华严以何为宗。
曰。
法界为宗。
曰。
法界以何为宗。
曰。
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师不能对。
怀曰。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师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自池入吴。
师皆从之十年。
初开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外。
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师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慨然以身任之。
移住栖贤有年。
蒋山元公殁。
舒王以礼致师嗣其席。
师至山。
王先后谒。
而师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
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
弃去。
住真州长芦。
众千人。
有全椒长老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
师出拜趋问。
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
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造法云寺。
仍诏师为开山。
神宗皇帝。
遣中使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士大夫。
日夕问道。
时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妄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
请候脉。
师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当死耳。
求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之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呼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夏。
李公麟伯时。
工画马。
不减韩干。
师呵之曰。
汝士大夫。
以画名。
矧又画马。
期人誇以为得妙。
入马腹中亦足惧。
伯时由是绝笔。
师劝画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师呵之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马腹中邪。
曰。
汝以艳语。
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师。
师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
以迟之。
师来。
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
即漫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
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
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
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
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
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鸿(?
~一○九六),俗姓吴,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居台州瑞岩,乃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
哲宗绍圣三年卒(《释氏疑年录》卷七引《建中录》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报恩(一○五八——一一一一),本名刘钦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大名。厌尘世,请于朝,遂就北京福寿寺祝发为僧,神宗赐名报恩。后游历诸方,参曹洞宗大师投子义青,即悟心要。义青卒,诏居随州大洪山。崇宁中,又诏住东京法云寺,阅岁仍归大洪。政和元年卒,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二。有语录三卷,著《曹洞宗派录》等。见范域所撰《塔铭》(《湖北金石志》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举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就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闻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青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青问。
天明也未。
师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青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逮青顺世。
丞相韩公缜。
尹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时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住东京法云。
从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属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几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虽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外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故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故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非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