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邹浩

相关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说(一○二八~一一○一),字岩夫,洛阳(今属河南)人。
举正子。
举进士,通判滑州。
神宗元丰三年(一○八○),知晋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密州(同上书卷三六五)。
改泾州。
六年,知相州(同上书卷四六七)。
后历知州府,官终知青州。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四。
有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已佚。
事见《道乡》卷三五《王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二
王说(一○二八——一一○一),字岩夫,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举正子。
取进士第,自太常寺太祝迁光禄寺丞、秘书丞、太常博士,拜中大夫,加直龙图阁。
历知卫、常、晋、徐、密、郑、邓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
建中靖国元年终于青州官舍,年七十四。
著有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
邹浩《中大夫直龙图阁知青州军州事王公墓志铭》(《道乡先生文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五、三六九、三七○、三七一、四三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2—1102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元通。从孙觉、陈襄学。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因曾布荐,迁太常博士。徽宗即位,擢监察御史,累拜中书舍人。时曾布当国,自以有汲引恩,冀为所用,而楫略无倾下,凡事有不当者,悉极论之。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言于徽宗。后见时事浸异,上疏乞去,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全宋诗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调扬州司户参军,曾布荐为太常博士。
徽宗为端王时,楫为说书。
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右正言邹浩得罪,坐与语言交通及遗银叙别免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二八)。
徽宗即位,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拜中书舍人。
上疏丐去,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崇宁元年卒,年六十一。
事见《浮溪集》卷二六《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宝祐仙溪志》卷四、《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全宋文·卷二二一二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登治平四年进士,调扬州司户参军,历福清丞,知龙泉县。
以曾布荐,为太常博士。
绍圣初,为诸王府说书,进侍讲。
元符元年,再迁诸王府翊善。
二年,坐与邹浩赆行免官。
徽宗即位,召为司封员外郎,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起居郎,拜中书舍人。
寻乞外,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崇宁元年卒,年六十一。
见汪藻《龙图阁待制傅公墓志铭》(《浮溪集》卷二六),《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2—1105 【介绍】: 宋广安军人,字处厚。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擢监察御史。哲宗绍圣初为谏议大夫。与蔡京治章惇、蔡卞所构同文院谤狱,诬司马光、刘挚、梁焘等人将谋废立。迁御史中丞。审阅元祐诸臣陈说新法不便书牍,被祸者七八百人。徽宗时,以宝文阁待制知潭州,寻放归田里。蔡京为相,复任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崇宁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平生数陷忠良,人目为奸佞。
全宋诗
安惇(一○四二~一一○四),字处厚,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擢监察御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哲宗初政,罢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历夔州、湖北、江东三路。绍圣初召为国子司业,改右司员外郎。四年(一○九七),权吏部侍郎,迁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四八九、四九二)。元符元年(一○九八)为御史中丞(同上书卷四九七)。三年出知潭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三○),寻放归故里。以郊赦复官,提举太平观。起知滁州,召为兵部尚书。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拜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卒(《宋大臣年表》),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二
安惇(一○四二——一一○四),字处厚,广安军(治今四川广安)人。
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擢监察御史。
绍圣初,迁谏议大夫,诬司马光等大逆不道,再迁御史中丞。
又鞫邹浩事,被祸者七八百人,天下怨疾。
徽宗恶之,乃以宝文阁待制知潭州,寻放归田里。
蔡京为相,复拜工部侍郎、兵部尚书。
崇宁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次年卒,年六十三,赠特进。
见《宋史》卷四七一,《东都事略》卷九七本传。
唐既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八八
唐既(一○四七——一一○○),字潜亨,又号真淡翁,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少举进士,后用其伯父介之荐调巴陵尉。
未几谢去,隐居汉水之南二十年。
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能。
著有《邦典》二卷。
元符三年卒,年五十四。
邹浩道乡》卷二七《邦典序》、卷三五《唐公墓志铭》。
王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100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景深。
神宗熙宁六年进士。
为松滋令,邑俗祭祀用人为牺牲,回捕治甚严,其风遂革。
哲宗元符中为睦亲宅讲书。
邹浩友善,论刘皇后不当册立,回预其议。
遭贬南迁,又敛钱与治装,往来经理,遂下诏狱,自承预邹浩议,除名停废。
徽宗立,召还旧官,擢监察御史,数日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0—1127 【介绍】: 宋楚州山阳人,字取道。第进士。累官尚书郎。擢御史,首论在廷大臣,草具将上,蔡京遣所亲讽“慎勿言,当以此位相处”,不答。出知扬州,寻改明州。徽宗大观元年,由显谟阁待制知密州,特责授衡州司马,新州安置。官至中书舍人。有《摭史》、《周书》、《方言》。
全宋文·卷二五九四
王资深(一○五○——一一二八),字取道。
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
第进士,尝为监察御史。
忤蔡京意,出知扬、越、密州。
大观初责授衡州司马,新州安置。
后复职,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元年卒,年七十八。
著有《摭史》四卷、《周书》及《方言》二十卷。
见《道乡》卷一七《王资深除监察御史制》,《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宋史》卷二○七,《北宋经抚年表》卷四,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四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虔州兴国人,字君行。师事刘师正。笃行自守,不交当世。英宗治平间进士。历太学博士、校书郎。哲宗绍圣中知蕲州,请老致仕。后召对,管勾宗学,寻引疾归。
全宋诗
李潜,字君行,兴国(今属江西)人。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授新淦令(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五)。
范纯礼荐除太学博士、校书郎。
哲宗绍圣中,知蕲州,以朝奉郎、秘阁校理致仕(《道乡》卷二○《举李潜自代状》)。
元符三年(一一○○)召对,管勾宗学,寻引疾归。
事见《宋元学案》卷一九。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
李潜,字几道,号庐峰隐者,哲宗时在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寿州人,字望之。吕公弼从孙。以荫入官。神宗熙宁初权户部判官,为王安石所用,命提举市易务。后为吏部郎中、光禄卿,以言者交论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阳军。哲宗绍圣中擢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怀州。徽宗时责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吕嘉问,字望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以荫补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户部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复相,入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十年,安石罢,出知江宁府。元丰元年(一○七八)被劾营缮越法,徙润州。三年,降知临江军(同上书卷三○二)。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阳军(同上书卷三六四)。后历知州府。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贬安化军节度副使,郢州安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嘉问,字望之,公弼从孙,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
以荫入官。
熙宁初,条例司引为属官,权户部判官,管诸司库务,行连灶法于酒坊,岁省薪钱十六万缗。
提举京城市易务。
七年,出知常州。
八年,王安石复相,召检正中书户房。
安石再罢,出知江宁府,徙润州。
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
以言者论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阳军。
绍圣中,擢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加直学士,知开封府。
元符二年,坐荐邹浩,罢知怀州。
徽宗时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复起。
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6 【介绍】: 宋开封府雍丘人,随父徙居颍州,遂为阳翟人,字德符,号婆娑。能文工诗。哲宗元祐间进士。历筠州推官。徽宗初立,上书言司马光冤,力诋章惇。为相州教授。后蔡京条籍上书人,以鶠为邪等,免官。居郏城,治地数亩为婆娑园,屏居十余年,人皆尊师之。宣和中召为殿中侍御史。钦宗靖康初擢右正言,上书论蔡京奸邪,时议归重。以疾请祠,以龙图阁直学士主管嵩山崇福宫,旋卒于京师。为诗清峭雄深。有《婆娑集》。
全宋诗
崔鶠(一○五七~一一二六),字德符,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父毗徙居颍昌,遂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墨庄漫录》卷三),调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
徽宗初立,为相州教授。
以上书入邪等,为蔡京所免。
政和中,调绩溪县令。
宣和中监西京洛南稻田务,亦以事免。
六年(一一二四),起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
钦宗继位,授右正言。
未几,以龙图阁直学士主管嵩山崇福宫,命下而卒,年七十。
事见《新安志》卷五、《永乐大典》卷二七四四《祭崔正言文》,《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崔鶠诗,据《道乡》、《墨庄漫录》等书所引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七七九
崔鶠(一○五七——一一二六),字德符,号婆娑,开封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父毗徙居颍州,遂为阳翟人。登进士第,调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徽宗初为相州教授,上书忤蔡京,坐废三十年。政和中,为绩溪县令,移病归,屏处又十馀年。宣和六年,起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钦宗即位,授右正言。俄以疾请祠,除直龙图阁主管嵩山崇福宫,未行,以靖康元年卒于京师,年六十九。著有《婆娑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仁宗嘉祐元年进士。历集贤、秘阁校理,迁大理少卿。雅有文名,哲宗元祐间与孔平仲同在馆中,夜论雪诗,次仲吟“看来天地不知夜,飞入园林总是春”,平仲叹服。
全宋诗
盛次仲,开封(今属河南)人。
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
神宗元丰初知慈溪县(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三)。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秘书省校书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三七)。
三年,迁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九)。
元符元年(一○九八),为大理少卿(同上书卷五○○)。
二年,为国子司业(《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一三)。
三年,权太常少卿(同上书礼一五之五四)。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知邓州(《道乡》卷一五《盛次仲直龙图阁知邓州制》。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盛次仲,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嘉祐六年进士。
元丰初知慈溪县。
元祐元年为校书郎,三年为集贤校理。
复历秘阁校理,迁太常少卿。
建中靖国元年知邓州。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三九三、四一九、五○○,《道乡》卷一五《盛次仲直龙图阁知邓州制》、《彭城集》卷二○《盛次仲可集校校理馀依旧制》,《北宋经抚年表》卷二。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