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顼

相关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寔。
号广炤。
真定某氏子。
生而慈顺。
七八岁。
母使炊食。
见釜中有聚蚁。
即辍炊习举子业。
有声于乡党。
一日属文。
搆思不得。
因出行散于野。
偶遇异僧。
以出世法启之。
遂大感悟。
从师落发。
游教庠习经论。
昼夜无倦。
讲论节行。
迥出流辈。
燕赵宋卫间。
法化大行。
尝语人曰。
学佛法人。
必须认真作去。
苟不认真。
即世间法且无成。
况出生死乎。
或曰。
出生死。
必繇破执。
认真。
得无近执乎。
师曰。
认真正为破执。
子以近执不认真。
纵情放逸。
是执无时而破。
生死无时而出。
且器界身心。
皆是我法二执。
直经衡纬。
坚固交织。
即使认真作去。
二三十年苦工。
犹恐摆脱不下。
况不认真乎。
如子所云。
正是贪恋尘劳。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神宗皇帝
闻师高行。
赐金襕衣。
师曰。
无以易吾坏色伽黎。
然圣命不可违也。
顶受。
终其身不御。
元丰元年。
居觉山。
年七十八。
自利利人之功。
不以老自隳。
为之益力。
后集讲。
据座而化。
阅月颜貌如生。
髭发更长。
身无长物。
名有馀香。
临终又脱然如此。
诚为教海老龙。
不可多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
韩亿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历通判陈州、知成都、开封府等。
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言差役之弊。
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当可用”。
熙宁三年,参知政事。
夏人犯塞,自请行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素不习兵事,以城堡相继陷落、庆州士卒作乱,罢知邓州。
七年,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然事多滞留,且数与吕惠卿不合,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
及安石再相,又与之有异,遂出知许州。
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
卒谥献肃。
全宋诗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祐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英宗即位,迁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六年,知河南府。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二五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第三子。庆历二年进士。皇祐中累迁右正言。至和元年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出知蔡、庆州、成都、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助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参知政事,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寻拜相,开幕府于延安。次年,以措置乖方罢。七年复代王安石相,密请再用安石。次年罢,历知州府。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著《治平会计录》、《枢密院时政记》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内外制集十三卷、奏议三十卷。《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9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子政,一作子正。
蔡抗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历泾州、鄜州通判。
知博州,申饬属县严保伍,均博平、聊城二县税。
为开封府推官,部修六漯河,复决,贬秩停官。
数年后起知南安军、江西提刑。
改陕西转运副使、知庆州。
夏人犯边,坚守退敌。
神宗即位,徙知渭州,治军有方,开地募耕,屡败夏兵。
熙宁五年,拜枢密副使。
神宗善其训兵之法,颁诸郡以为法。
卒谥敏肃。
有文集。
全宋诗
蔡挺(一○一四~一○七九),字子政,一作子正(《东都事略》卷八二),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未冠登进士第,调虔州推官,陵州团练推官。通判泾州、鄜州,知博州。改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因六漯河决停官。皇祐中,起知南安军,提点江西刑狱。英宗即位,除陕西转运副使,知庆州,兼环庆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事。神宗即位,知渭州。熙宁五年(一○七二),拜枢密副使。七年,出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乐全集》卷四○《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蔡挺(一○一四——一○七九),字子政,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抗弟。景祐元年进士。庆历中,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奏挺通判泾州,徙鄜州。皇祐三年知博州。嘉祐中,历提点江西刑狱,提举虔州盐,改陕西转运副使。治平二年,加直龙图阁、知庆州。神宗立,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治军有方,边防安固。进龙图阁直学士。熙宁五年,拜枢密副使。帝问以训兵之法,行之诸郡。以疾,罢为资政殿学士,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敏肃。有文集二十卷。见张方平《蔡公墓志铭》(《乐全集》卷四○),《宋史》卷三二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79 【介绍】: 宋仁宗后。真定灵寿人。曹彬孙女。明道二年郭皇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册为皇后。庆历八年,宫中卫卒乱,后遣宦侍平之。英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次年帝疾愈,即还政。神宗立,尊为太皇太后。王安石当国,后乘间语帝不宜轻改祖宗法度。帝曾有意于燕蓟,后戒勿轻举。苏轼以诗得罪下狱,后援仁宗语救之。卒谥慈圣光献。
全宋文·卷一○五一
曹皇后(一○一六——一○七九),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曹彬孙女。
明道二年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
英宗入为嗣子,后赞策居多,及英宗即位(嘉祐八年),尊为皇太后。
神宗立,尊太皇太后,宫名庆寿。
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白书。
王安石当国,语神宗曰,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又救苏轼于狱中。
元丰二年冬卒,谥慈圣光献。
见《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90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和父。第进士。调磁州司户参军。神宗立,擢知通进银台司。历知澶州、审刑院、判少府监等,反对经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为相,与安石议事多不合,极论青苗法不便。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哲宗时知河南府。元祐间拜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官至右光禄大夫。卒谥温靖。
全宋诗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第进士。神宗时为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复领银台司。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真定府。熙宁末,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进知院事。出知河阳、郑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门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东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
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转霍邑令,迁秘书丞,为审刑详议官、编修中书诸房文字,皇太子侍读。
神宗即位,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
还知审刑院,复领银台、封驳兼侍读,判少府监;历知真定府、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枢密副使,进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阳。
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郑州。
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提举中太一宫,遂拜门下侍郎,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
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
后列元祐党籍,政和中以尝为神宗宫僚特出籍。
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志》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为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又十年,剃发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归苏州福臻院。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晚居苏州灵岩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荷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谒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本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过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守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本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有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本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本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本。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
本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闻本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本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本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本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本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神僧传·卷第九
释圆照。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数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本。
常州管氏子。
性质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弊衣垢面。
操井臼典炊㸑。
以供大众。
夜则入室参。
道升劳之。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游方。
初至池州。
谒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
他日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寿圣。
部使者李公复圭。
过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耳。
既至瑞光。
众大集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学者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始借我师三年。
今九载矣。
欲夺以归。
杭守使县尉。
持卒徒护之。
不得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瑞峰庵。
苏人闻之。
谋夺之益急。
惧力不胜。
未敢发也。
时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师者。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师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
归师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四院。
为八禅二律。
驿召师主慧林。
既至。
召对延和殿。
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
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师自若也。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
承天永安。
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喜其真。
喻曰。
禅宗方兴。
宜善开导。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止师。
众无出迎。
师奉承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师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师为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不胜。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扬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送者。
车骑相属。
师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感涕。
晚居灵岩。
其嗣法传道者。
不可胜纪。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
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坐。
师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甚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遂酣卧若熟睡。
撼之已去矣。
弟子塔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夏五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姓䇾氏,无锡人。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为说法。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盍问净慈法主乎?”其显化类如此。本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生平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晚居姑苏灵岩寺。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弟子环拥请偈,本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80 【介绍】: 宋京兆万年人,字乐道。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
以论事不当出知蔡州,复以右正言召。
赞韩琦决策,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立,加知制诰,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召为太子詹事。
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
初受知于韩琦,骤加奖拔,至是料神宗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遂力攻韩琦。
出知陈州。
入权三司使,为吕公著劾罢。
卒谥文恪。
有文集及《奏议》、《诗说》等。
全宋诗
王陶(一○二○~一○八○),字乐道,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调岳州军事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年知卫州,徙蔡州。召为右正言。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加直史馆、颍王府翊善(同上书卷二○二)。擢知制诰。出知永兴军。神宗即位,权御史中丞。出知陈州、许州,入权三司使。熙宁四年(一○七一)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同上书卷二二三)。五年,迁给事中(同上书卷二三○)。再出知蔡州、河南府。元丰三年移汝州,道卒,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文恪(同上书卷三○九)。有文集十五卷、诗十卷、《诗说》三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王陶诗》三十卷、集五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二四范镇《王尚书陶墓志铭》,《宋史》卷三二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六
王陶(一○二○——一○八○),字乐道,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庆历二年举进士甲科,调岳州军事判官。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英宗即位,迁右司谏、尚书户部员外郎,擢知制诰、龙图阁学士,出知永兴军。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权三司使,历知蔡州、河南府,许汝陈三州。元丰三年卒,年六十一。著文集十五卷、诗十卷、《诗说》三卷。见范镇《王尚书陶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集卷二四),《东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
王益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授签书淮南判官。
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
历舒州通判、知常州。
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
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
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
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
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
元丰三年,封荆国公。
卒谥文。
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
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2 【介绍】: 宋僧。陕府阌乡郑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内外学,初谒黄龙南不契,去依香城顺,始悟黄龙用处,乃还依住。南寂,首众仰山。高安守钱戈请住洞山,后迁隆兴宝峰。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仙。有《云庵语录》。
全宋诗
释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师。历住洞山、圣寿、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黄龙南禅师嫡嗣,临济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历参大师,一时名公礼之。历住筠州圣寿寺、洞山普和禅院、钟山定林庵。元丰末赐号真净大师。后退居投老庵、净名庵。崇宁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辑有《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见释惠洪《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真净和尚。
出于陕府阌乡郑氏。
郑族世多名卿。
师生而杰异。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爱于母。
数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学四方。
至复州北塔。
闻耆宿广公说法。
感泣裂缝掖。
而师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试所习。
剃发受具足戒。
学经论无不臻妙。
夺京洛讲席。
自为主客。
而发奥义者数矣。
经行龙门殿庑间。
见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师幡然自失。
谓其伴曰。
我所负者。
如吴道子𦘕人物。
虽尽妙。
然非活者。
于是弃去曰。
吾将南游观道焉。
所至辩论倾其坐。
人指目以为饱参。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沩。
夜闻僧诵云门语。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无透路。
豁然大悟。
时南禅师在积翠。
师造焉。
南公问。
从什么处来。
对曰。
沩山。
南曰。
恰值老僧不在。
进曰。
未审向什么处去。
南曰。
天台普请。
南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学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脚下鞋是何处得来。
曰。
庐山七百钱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师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骇异之。
于时洪英首座。
机锋不可触。
与师齐名。
英邵武人。
众中号英邵武。
文关西。
久之辞去。
寓止翠岩顺禅师。
顺曰。
子种性迈往。
而契悟广大。
临济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爱。
南公住黄龙。
师复往焉。
南公曰。
适令侍者捲帘。
问。
渠捲起帘时如何。
曰。
照见天下。
放下帘时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时如何。
侍者无语。
汝作么生。
师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厉曰。
关西人果无头脑。
乃顾旁僧。
师指之曰。
只这僧也未梦见。
南公大笑。
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
见之詟缩。
南公入灭。
南游衡岳。
还首众僧于仰山。
熙宁五年。
至高安。
太守钱公弋。
先候之。
师复谒。
有獒逸出屏间。
师方趋逆之。
少避乃进。
钱公嘲曰。
禅者固能教诲蛇虎。
乃畏狗乎。
师曰。
易伏隈嵓虎。
难降护宅龙。
钱公叹曰。
人不可虚有名。
住洞山圣寿两刹。
十有二年。
谢事东游三吴。
至金陵。
时舒王食官使禄。
居定林。
闻师至。
倒屣出迎。
王问。
诸经皆首标时处。
圆觉经独不然。
何也。
师曰。
顿乘所演。
直示众生。
日用现前。
不属今古。
只今老僧与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戏三昧。
互为宾主。
非干时处。
又问。
经曰。
一切众生皆證圆觉。
而圭峰以證为具。
谓译者之讹。
如何。
对曰。
圆觉如可改。
维摩亦可改也。
维摩岂不曰。
亦不灭受。
而取證。
夫不灭受蕴。
而取證者。
与皆證圆觉之意同。
盖众生现行无明。
即是如来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悦。
称赏者累日。
施其第为寺。
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
舒王以师道行。
闻 神考
诏赐号真净。
未几厌烦阓。
还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学者自远而至。
六年而移住归宗。
又二年。
张丞相时由左司。
谪金陵酒官。
起帅南昌。
过庐山。
见师康强。
尽礼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诸门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众请说法。
师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离别。
火风既分散。
临行休更说。
遗诫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维。
五色成𦦨。
白光上腾。
烟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宝莲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
云庵以天纵之姿。
不由师训。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
其沮坏义学。
剖发幽翳。
以乐说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诚心服。
至献名于 天子。
施第为宝坊。
道显著矣。
然犹掉头不顾。
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
究观施设。
其心不肯。
后𤅬山曹溪。
盖一代宗师之典型。
后来衲子模楷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秀(一○二七~一○九○),号圆通,时人称秀铁面,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天水)人。为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冀国大长公主请秀住法云寺(《东坡全集》卷九六《法云寺钟铭》)。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六十四。《禅林僧宝传》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母梦有僧癯甚。
须发尽白。
托宿曰。
我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亡其名。
日诵法华。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
绪语曰。
他日当寻我。
竹铺坡前。
铁彊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皈。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折。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倚圭峰钞。
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然。
恨元非讲。
曰。
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
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搜取其种类。
抹杀之。
以报佛恩。
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曰。
僧问报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谁无。
又问净果。
果曰。
谁有。
其僧因有悟。
秀大笑曰。
岂佛性敢有无之(一本云。
岂佛法有无之)矧。
又曰。
因以有悟哉。
其气拂膺。
去至无为铁佛。
谒怀禅师。
怀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秀易之。
怀收涕问。
座主讲何经。
秀曰。
华严。
又问。
此经以何为宗。
秀曰。
以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秀不能对。
怀曰。
毫𨤲有差。
天地悬隔。
秀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移池入吴。
秀皆从之十年。
初说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秀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以身任之。
住栖贤。
有僧文庆。
寒陋不上眼。
秀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出世湘乡寺十馀年。
云盖颙禅师嗣也。
秀遣侍者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俟稻入囷乃还。
秀心奇之。
称于众。
后住栖贤二十年。
秀寔使之也。
蒋山元禅师殁。
舒王以礼致秀嗣其席。
秀至山。
王先候谒。
而秀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弃去。
住真州长芦。
众千人。
有全椒长老。
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秀出拜趋。
问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丛林号秀为铁面)。
秀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造法云寺成。
有诏秀为开山第一祖。
开堂之日 神宗皇帝
遣中使。
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皇弟荆王。
致敬座下。
云门宗风。
自是兴于西北。
士大夫日夕问道。
时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秀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忘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
医请候脉。
秀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
当死耳。
求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生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呼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夏。
李公麟伯时工𦘕马。
不减韩干。
秀呵之曰。
汝士大夫以𦘕名。
矧又𦘕马期人跨。
以为得妙。
妙入马腹中。
亦足惧。
伯时繇是绝笔。
秀劝𦘕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庭坚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秀呵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于马腹中耶。
秀曰。
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秀。
秀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
以迟之。
秀来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即漫之。
赞曰。
余至京师。
秀化去已踰月。
观法云丛林。
其遗风馀烈。
尚可想见。
及拜瞻其像。
面目严冷。
怒气巽人。
平生以骂为佛事。
又自谓丛林一害。
非虚言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其母梦老僧求托宿。
曰吾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忘其名。
日诵法华经。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绪。
语曰。
他日当寻我。
竹铺坡前。
铁强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归。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析。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
然恨元非讲。
曰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搂取其种类抹杀之。
以报佛恩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始疑之。
然犹怫然不平。
及至无为谒怀禅师。
见其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颇易之。
怀因收涕问。
座主讲何经。
对曰。
华严。
又问。
华严以何为宗。
曰。
法界为宗。
曰。
法界以何为宗。
曰。
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师不能对。
怀曰。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师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自池入吴。
师皆从之十年。
初开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外。
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师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慨然以身任之。
移住栖贤有年。
蒋山元公殁。
舒王以礼致师嗣其席。
师至山。
王先后谒。
而师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
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
弃去。
住真州长芦。
众千人。
有全椒长老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
师出拜趋问。
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
师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造法云寺。
仍诏师为开山。
神宗皇帝
遣中使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士大夫。
日夕问道。
时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师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妄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
请候脉。
师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当死耳。
求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之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呼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夏。
李公麟伯时。
工画马。
不减韩干。
师呵之曰。
汝士大夫。
以画名。
矧又画马。
期人誇以为得妙。
入马腹中亦足惧。
伯时由是绝笔。
师劝画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师呵之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马腹中邪。
师曰。
汝以艳语。
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师。
师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
以迟之。
师来。
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
即漫之。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