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郎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己心向唐室。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王维奉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生卒】:约796—835 【介绍】: 唐济源人,祖籍范阳。初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厚遇之。仝尝作《月蚀诗》以刺时政,为愈所称。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误杀。有《玉川子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75?—835 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济源(今属河南)人。曾隐居登封少室山。终生不仕。宪宗元和初,卜居洛阳。韩愈为河南令,敬待之。然生活贫困,终日苦读,足不出户。精研《春秋》,韩愈赞曰:“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寄卢仝》)。许顗《彦周诗话》云:“玉川子《春秋传》,仆家旧有之,今亡矣。”约于元和七年(812),南游扬州、常州等地。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祸起,宦官追捕宰相王涯,卢仝适与诸客会食王涯馆中,且留宿,遂被捕杀。与韩愈、孟郊、贾岛、马异有交往。生平见《新唐书·韩愈传》附《卢仝传》、《唐才子传》卷五。卢仝性高古狷介,作诗奇谲特异,倾向散文化。然自成一家,严羽称为“卢仝体”,谓“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沧浪诗话·诗评》)。而张表臣则云:“韩愈文、李白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珊瑚钩诗话》卷一)。《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1。今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玉川子诗集》2卷外集1卷,清孙之騄有《玉川子诗注》5卷。
卢仝(约771-?),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贞元间,寓居扬州。元和五年,卜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曾有诗赠。仝家贫,自杨徙洛,唯书一船而己。后客常州,与刺史孟简及慧山寺僧若冰交游。返洛,欲归隐济源,不果,卒。年四十馀。世传其死于甘露之变或以为其说不可信。仝与马异交厚,二人诗均尚怪,自成一家。有《玉川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诗补逸
卢仝,范阳人。文宗大和九年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仝。范阳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以谏议徵不起。甘露之变。因宿王涯第被害。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韩盈《玉川子诗外集序》
歌诗百篇,镂板已行于世。其为体峭挺严放,脱略拘维,特立群品之外,要夫指事措意于救物之为忠愤切深者矣。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
玉川子诗,读者易鲜,识者当自知之。《萧才子宅问答》诗如庄子寓言,高僧对禅机。惟《有所思》一篇,语似不类,疑他人所作,然飘逸可喜。《朱子全书•论诗》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浑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直斋书录解题
其诗古怪,而《女儿集》、《小妇吟》、《有所思》诸篇,辄妩媚艳冶。沧浪诗话
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论诗绝句》
三十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唐才子传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吴礼部诗话
卢仝奇怪,贾岛寒涩,自成一家。《唐诗品》
仝山林怪士,诞放不经,意纡词曲,盘薄难解。此可备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钟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别识,不至骇心。至于蚊螭罔象,出没寄诡,其取疑招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权家,遽沾甘露之祸,岂其气候足以自致耶?存馀堂诗话
诗家评卢仝诗,造语险怪百出,几不可解。余尝读其《示男抱孙诗》,中有常语如:“任汝恼弟姝,任汝恼姨舅,姨舅非吾亲,弟妹多老丑。”殊类古乐府语。至如《直钩吟》云:“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亦自平直,殊不为怪。如《喜逢郑三》云:“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亦自恬淡,殊不为险。麓堂诗话
李长吉诗有奇句,卢仝诗有怪句,好处自别。《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仟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骚坛秘语》
卢仝;外险怪内主理。柳亭诗话
卢仝自号“僻王”,与马异为友,诗尚险怪,尝作《结交行》曰:“同不同,异不异,是谓大同而小异。同自同,异自异,是谓同不往兮异不至。”刘彦和《序志》曰:“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句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异之间,应如此解。昌黎云:“往来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玉川子外,异诗俱无可采。师友诗传录
述王士禛语:至于卢仝、马异、李贺之流,说者谓其“穿天心,出月胁”,吾直以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诚甚矣,何惊人之与有?剑溪说诗
玉川子诗诚诞,然《有所思》、《楼上女儿曲》,音韵飘洒,已近似谪下仙。读《寄谢孟谏议》诗,尚想见此老襟抱,乃甘露祸起,以事外儒生,仓卒遇害,君子伤之。《东目馆诗见》
玉川好僻,或拗或率,并有致。《诗学渊源》
(仝)诗尚奇僻,古诗尤怪,唯乐府略似李益,近体间参硬语,与孟郊大致相同。
人物简介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福州林氏。子生方晬而孤。舅收毓之。年十六。视瞻精彩。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异焉曰。若从我游乎。玑仰视欣然。为负杖笠去归。俄试所习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密授记莂。玑天姿精勤。荷担丛林。不知寒暑。垦荒地为良田。莳松杉为美干。守一职。十年不易。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及迁黄龙。携玑与俱。熙宁二年。南公殁。建塔毕。辞去。东林总公。命为堂中第一座。人望益峻。信之龟峰。潭之大沩。争迎致。而玑坚卧不答。宝觉禅师。欲以继黄龙法席。玑掉头掣肘径去。宝觉不强也。人问其故。对曰。先师诫我。未登五十。不可为人。玑客于归宗。时年四十八矣。佛印元公。劝之以应翠岩之命。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又十年。移住圆通。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崇宁二年。世英复守金陵。会保宁虚席。移玑自近。江淮缙绅。都会休沐。车骑填门。奕棋煮茗。如兰丛。如玉树。而玑俎豆其中。兀如枯株。然谈剧有味。睢阳许顗彦周。锐于参道。见玑作礼。玑曰。莫将闲事挂心头。彦周曰。如何是闲事。答曰。参禅学道是。于是彦周开悟。良久曰。大道甚坦夷。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玑呼侍者。理前语问之。侍者瞠而却。玑谓彦周曰。言句葛藤。又不可废也。疾学者味著文字。作偈曰。不学文章不读书。颓然终日自如愚。虽然百事不通晓。是马何曾唤作驴。政和五年。易保宁为神霄。即日退庵于城南。八年九月示微病。二十二日浴罢。说偈而逝。阅世八十有三。坐六十三夏。阇维有终不坏者二。而糁以五色舍利。塔于雨华台之左。赞曰。玑雅自号无学老。而书偈于所居之壁。曰。无学庵中老。平生百不能。忖思多幸处。至老得为僧。宣和元年正月。诏下。发天下僧尼。为德士女德。而玑化去。已逾年矣。夫岂苟然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