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秦桧

相关人物:共 332 位
共 3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王谊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徙家吴中,字正仲,一字汉臣。
王蘋从子。
师事杨邦弼,以学行鸣于时。
当出仕,值秦桧当国,忌才能之士,谊发愤为罢其相,对以指责讽刺,为仆所告,贬象州十年,归遂不复仕。
有《春秋类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初名祖禹,字景召。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通判兰州,会大地震,城郭民舍皆颓陷,祖奭得不死,起而率众拯救伤残。
擢知南恩州,为政有道。
召对,指陈时敝无所避,忤怒秦桧,因引疾乞祠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39 【介绍】: 宋沧州乐陵人,徙齐州,字元直。
哲宗绍圣元年进士。
徽宗时累官河北都转运使。
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与张浚倡议勤王。
拜右相,进航海避金兵之策,寻罢相。
绍兴元年复任左相,力倾秦桧,罢右相,遂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
然挟私用人,排斥李纲、赵鼎等主战派。
曾立江、浙、湖南诸路月椿钱,大为东南患。
卒谥忠穆。
有《忠穆集》。
全宋诗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齐州,遂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历成安尉,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转输功累官河北都转运使。以病辞,提举崇福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扬州。三年,金人犯扬州,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罢充醴泉观使,旋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同上书卷三二、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宣抚淮南,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同上书卷四四、四九)。三年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上书卷六八)。五年,为荆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书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观使(同上书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赠秦国公,谥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吕颐浩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绍圣元年进士,历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高宗即位,除知扬州。建炎三年,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苗傅等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以与赵鼎不协,罢为醴泉观使。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张琪之乱。绍兴元年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三年,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罢相,提举洞霄宫。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谥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吕忠穆公奏议》。见《宋史》卷三六二本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3 【介绍】: 宋南剑州顺昌人,字用中,号高峰。
徽宗崇宁五年进士。
少从陈瓘、杨时学。
宣和初为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秉直敢言,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为右正言。
高宗绍兴元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历起居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论奏不避利弊。
金人叛盟,以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忤秦桧,终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致仕。
有《高峰文集》。
全宋诗
廖刚(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
少从陈瓘、杨时学。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录召为太学录,擢监察御史。
以忤蔡京,出知兴化军。
钦宗立,以右正言召。
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点刑狱,旋招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
六年,出知漳州。
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据本集绍兴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
因论事为秦桧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
次年致仕。
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
事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铭》(《南轩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廖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简称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
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二九九○
廖刚(一○七○——一一四三),字用中,号高峰,学者称古溪先生,顺昌(今福建顺昌)人。少从陈瓘、杨时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宣和初,由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绍兴初,除福建路提刑,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迁刑部侍郎。六年,求补外,出知漳州。九年,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书,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卒,年七十四。著有《诗经注解》、《高峰先生文集》。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南轩文集》卷三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宋史》卷三七四本传。
张昌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三
张昌(一○七二——?
),字师言,绍兴十二年以右承议郎知真州,十五年以右朝散郎知楚州。
后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十八年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兼权提点刑狱。
二十年,以不能举察致贼啸聚免官。
后以右朝散大夫知台州。
绍兴二十三年,时已八十九,请主管台州崇道观。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五、一五三、一五八、一六一、一六五。
又,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谓张昌靖康初为上元宰时,替乞祠归建康之秦桧建凉棚,至入相,昌年逾七十,于是就官簿中减去十岁,擢知楚州,疑即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59 【介绍】: 宋睦州分水人,字子云。徽宗崇宁五年进士。高宗绍兴六年,由侍御史迁右司谏,每谓人才难得,多事之际,尤宜为朝廷爱惜。以故不专弹击,而唯论安危大计与所以启沃君心者,时称得谏臣体。后出知温州、常州。有《霜台谏垣稿》。
全宋文·卷三一一八
王缙(一○七三——一一五九),字子云,严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
崇宁五年进士,调歙州司法参军。
历知浦江、永嘉县,又知英、虔二州。
绍兴五年,擢殿中侍御史,迁右司谏。
求外补,以直秘阁知温州,改常州。
后忤宰相秦桧,主管台州崇道观。
二十九年六月卒,年八十七。
有《霜台谏垣藁》九卷。
事迹见张栻《王司谏墓志铭》(《南轩集》卷三八),《宋史翼》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5—114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景初。
晏殊曾孙。
少学于程颐。
徽宗大观三年进士。
历通判临江军。
高宗绍兴中权吏部侍郎,请谒不行,铨综平允。
除给事中,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
鲠峭敢言,反对和议,不屈于秦桧权势。
进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
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
全宋诗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临川(今属江西)人。
殊曾孙。
少学于程颐。
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为御史台检法官。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祠部员外郎,迁吏部(《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
忏宰相串颐浩,谪知贵溪县,旋改通判临江军。
四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五年,为吏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五)。
擢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出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
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七十一。
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全宋文·卷三一三八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殊曾孙,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少学于程颐。大观三年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二年特命祠部郎官,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五年,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除给事中。后以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以宝文阁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十五年卒,年七十一。《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1141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公巽。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徽宗时,除秘书郎,拜中书舍人,迁给事中。
因劾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增辟园池,黜守宣州。
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高宗建炎改元,上疏乞请减上供数额。
绍兴二年,除参知政事。
秦桧劾其专擅,罢去。
好古博雅,工画及篆籀,有《忠惠集》。
门人私谥忠惠。
全宋诗
翟汝文(一○七六~一一四一),字公巽,丹阳(今属江苏)人。
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为侍亲不仕。
亲丧服阕,除议礼局编修官。
徽宗召对,除秘书郎。
大观元年(一一○七),除著作佐郎。
二年,迁起居郎。
政和三年(一一一三),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
因劾内侍梁师成,出知宣州。
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这`高宗绍兴初,除翰林学士承旨,寻除参知政事。
秦桧劾其专擅,罢去。
十一年,卒,年六十六。
谥忠惠。
著有《忠惠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卷。
事见《忠惠集》附录《孙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铭》,《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二○五
翟汝文(一○七六——一一四一),字公巽,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镇江)人。
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
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
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除中书舍人。
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
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
出守宣州,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
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
秦桧,罢去。
绍兴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卒于平江府常熟县寓所,享年六十有六。
所著有《忠惠集》三十卷、《东汉通史》五十卷、《圃学》五卷、《人物志》五卷、《广闻》三卷。
事见《翟氏公巽埋铭》(《忠惠集》附录),《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8—1160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行简,号苕溪。
徽宗宣和三年进士。
为越州教授,荐除敕令所删定官。
高宗绍兴中,累迁监察御史、起居郎、浙东提刑,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
数上书论澄清吏治、杜绝幸门,封驳不避权贵。
秦桧等宰臣意,又极言执政植党之私,罢去。
死,召还,因病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博学多才,为文敏捷,诗意高远。
有《非有斋类稿》,后改名《苕溪集》。
全宋诗
刘一止(一○八○~一一六一),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
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
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
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
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提举江州太平观。
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秦桧死,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
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诗,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二六四
刘一止(一○七八——一一六一),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宣和三年登进士第,监秀州都酒务,为越州教授。
建炎四年,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改元,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起居郎,以直言忤执政罢。
三年,召为祠部郎,知袁州。
改浙东路提点刑狱。
召入为秘书少监。
九年,复起为起居郎,擢中书舍人兼侍讲。
迁给事中,封驳不避权贵。
秦桧,罢祠。
二十三年,以秘阁修撰致仕。
死,进为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
一止博学工诗文,有《苕溪集》五十五卷。
事迹见韩元吉《阁学刘公行状》(《苕溪集》卷五五),《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8—1159 【介绍】: 宋越州上虞人,字泰发,号转物居士。
徽宗崇宁五年进士。
高宗时知宣州,缮城池,聚兵粮,建义社,守境有方。
后为吏部尚书。
绍兴中,宋金和议成,秦桧借其名押榜以息异议,拜参知政事。
及见撤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即极言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斥怀奸误国,为所恶。
贬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后移琼州、昌化军。
死,得复官秩。
卒谥庄简。
有《庄简集》。
全宋诗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
入为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
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
三年,知宣州。
改知临安府。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
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
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
七年,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
八年,拜参知政事。
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同上书卷一二四、一三三)。
十一年,贬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琼州;二十年,移昌化军;二十五年秦桧死,内迁郴州;二十八年,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书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一八○)。
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书卷一八二)。
孝宗即位,赐谥庄简。
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
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李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庄简集》为底本,参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本,藏北京图书馆)、《椒亭小集》简称小集》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全宋文·卷三三○六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字泰定,号博物居士,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宣和中,累迁司封、司勋员外郎。
钦宗立,擢右司谏,迁侍御史,反对割地乞和。
建炎三年,知宣州,守备有方。
移知临安府。
绍兴初,知婺州,擢吏部尚书。
寻充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
为吕颐浩所挤,落职提举宫观。
五年,复知湖州、平江府。
除礼部尚书,去知台州、温州。
七年,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八年,自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
以为和不可恃、备不可撤,并于高宗前面斥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为所恶,执政一年而罢。
十一年,复谪于藤州安置。
居三年,移琼州。
居六年,又移昌化军。
二十五年卒,始得内移郴州。
二十八年,复官听自便。
二十九年卒,年八十二。
孝宗立,追复资政殿学士,谥庄简。
光尝学于刘安世,著有《读易老人详说》十卷、文集三十卷、《兵略》十卷、《神仙传》十卷。
见《宋史》卷三六三本传,《会稽志》卷一五,《会稽续志》卷五。
宋登科记考
字泰发,一字泰定,谥号庄简。越州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官左朝奉大夫。
共 3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