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秦观

相关人物:共 53 位
共 5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
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
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
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
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政(九八六~一○四九),一作惟正(《罗湖野录》卷三),俗姓黄,字焕然,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从临安北山资寿本如肄业,师惟素(《罗湖野录》作居素)禅师。住馀杭功臣山净土院,出入常跨黄牛,世称政黄牛。皇祐元年卒,年六十四(《五灯会元》卷一○)。有《锦溪集》三十卷,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政黄牛者。
钱塘人。
住馀杭功臣山。
幼孤为童子。
有卓识。
词语皆出人意表。
其师称于人。
有大檀越奇之。
以度牒施之。
跪奉谢而不受。
其师问故。
曰。
恩不可轻受。
彼非知我者。
特以师之言。
施百千于一童子。
保其终身。
能施物不责报乎。
如来世尊。
大愿度生。
则有慈荫。
今妙法莲华经是也。
当折节诵持。
恩并归一。
于义为安。
其师自是益奇之。
年十八。
果以其志。
为大僧。
游方问道三十年乃罢。
其居功臣山。
尝跨一黄犊。
蒋侍郎堂。
出守杭州。
与政为方外友。
每来谒。
必巾持挂角上。
市人争观之。
政自若也。
至郡庭下犊。
而谈笑终日而去。
一日郡有贵客至。
蒋公留政曰。
明日府有燕饮。
师固奉律。
能为我少留一日。
因款清话。
政诺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嵓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仰其标致。
又作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层。
桥下水千里。
唯有白鹭鸶。
见我尝来此。
又作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秖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冬不拥炉。
以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夏秋好玩月。
盘膝大盆中。
浮池上自旋其盆。
吟笑达旦。
率以为常。
工书笔法胜绝。
如晋宋间风流人。
尝笑学者临法帖曰。
彼皆知翰墨为贵者。
其工皆有意。
今童子书画。
多纯笔可法也。
秦少游见政字画。
必收畜之。
有问者曰。
师以禅师名。
乃不谈禅何也。
曰徒费言语吾懒。
宁假曲折。
但日夜烦万象。
为敷演耳。
言语有间。
而此法无尽。
所谓造物。
无尽藏也。
九峰鉴韶禅师。
尝客政。
韶坦率不事事。
每窃笑之。
一夕将卧。
政使人呼。
韶不得已。
颦頞而至。
政曰。
月色如此。
劳生扰扰。
对之者能几人。
韶唯唯而已。
呼童子使熟炙。
韶方饥意作药石。
久之。
乃橘皮汤一杯。
韶匿笑去。
曰无乃太清乎。
政风调高。
老益清癯。
尝自赞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梨。
分明𦘕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惟政。
字涣然。
华亭黄氏。
幼有卓识。
十八具戒。
即游方问道。
凡三十年。
罢参。
居功臣山净土院。
出入常跨一黄牛。
庆历中。
侍郎蒋公堂与师契密。
尝赠诗云。
禅客寻常入旧都。
黄牛角上挂瓶盂。
有时带笠穿云去。
便好和云作画图。
盖实录也。
或问师何不谈禅。
曰。
徒费言语。
吾懒。
宁暇曲折。
但日夜烦万象敷演耳。
性简率。
冬不附炉。
惟以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特好玩月。
每盘膝坐大盆浮池中。
自施转之。
吟啸达旦。
率以为常。
诗峭拔。
思致甚高。
一日蒋公曰。
明日府中宴客。
别设素馔延师。
愿同清话。
师诺之。
明日留一偈而去。
偈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岩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
又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重。
桥下水千里。
惟有白鹭鸶。
见我常来此。
又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常自赞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藜。
分明画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人皆传诵焉。
笔法有晋人风。
秦少游尤所爱玩。
凡见其笔迹。
必取蓄之。
世称为政黄牛。
赞曰。
高韵超俗  清吟绝尘  一笠牛背  林间水滨 貌癯趣淡  莫得而亲  何以自怡  岭有白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惟政。
秀州华亭黄氏子。
幼从钱塘资圣院本如肄业。
且将校艺有司如。
使祷观音求阴相。
师谢曰。
岂忍独私于己哉。
郡人朱绍安。
闻而嘉叹。
欲启帑度之。
师慨然曰。
古之度人。
以清机密旨。
今反是。
去古远矣。
吾堕三宝。
数当有其时。
已遇祥符覃恩。
得谐素志。
独拥毳袍且弊。
同列慢之。
师曰。
佛乎佛乎。
仪相云乎哉。
僧乎僧乎。
盛服云乎哉。
后有愿输奉岁时用度。
俾继如之院务。
亦复谢曰。
闻托钵乞食。
未闻安坐以享。
闻历谒诸祖。
未闻废学自任。
况我齿茂气完正在筋力为礼。
非从事屋庐之秋也。
于是提策东引。
学三观于天台。
复旋径山。
咨单传旨于老宿惟素。
素董临安功臣山净土院。
师辅相之久。
而继其席。
然为人高简。
律身精严。
名卿巨公。
多所推尊。
时蒋侍郎堂守钱塘。
与师为方外友。
师每谒之。
则跨一黄牛。
以军持挂角上。
市人争观之。
师自若也。
至郡庭。
始下牛。
笑谈终日。
一日蒋公留师曰。
适有过客。
明日府中。
当有会。
吾师固奉律。
为我少留一日。
因[款-士+止]清话。
师诺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岩谷。
国土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叹其标致。
又作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重。
桥下水千里。
惟有白鹭鸶。
见我常来此。
平生制作三十卷。
曰锦泾集。
且工书笔法胜绝。
秦少游
见必收畜之。
师冬不拥炉。
以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清论无穷。
秀气逼人。
夏秋好玩月。
盘膝大盆中浮水上。
自旋其盆吟笑。
达旦以为常。
九峰韶禅师。
尝客于院将卧。
师挽之曰。
月色如此。
劳生扰扰。
对者几人。
韶唯唯。
而已久之。
呼童子使热炙。
韶方饥。
意作药石。
既乃橘皮汤一杯。
韶笑曰无乃太清乎。
或问曰。
师以禅师名。
而不谈禅。
何也。
师曰。
徒费言语吾懒。
宁假曲折。
但烦万象敷演耳。
言语有间。
造物无尽藏也。
皇祐元年孟夏八日。
语众曰。
夫动以对静。
未始有极。
吾一动历年六十有四。
今静矣。
然动静本何有哉。
遂泊然而逝。
禅客寻常入旧都。
黄牛角上挂瓶盂。
有时带雪穿云去。
便好和云画作图。
此蒋侍郎赠师诗也。
师自有诗曰。
貌古形疏倚杖藜。
分明画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二作佳韶胜致。
正相对会。
一时禅悦之盛。
可想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宋僧。
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
博通诸典,精于止观。
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
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
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
后退居龙井圣寿院。
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与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见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净。字无象。于潜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灭。父叹曰。是宿世沙门也。自幼出家。受业于慈云。日夜精勤。慈云没后。复事明智。年二十五。赐紫衣及辨才号。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非禅那居。请师以教易之。师至。吴越竞来。凿山增室。几至万础。学者数倍。十七年。有利而夺之者。逾年夺者败。复以𢌿师。赵清献公赞之云。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光辉。越二年谢去。老于南山龙井之上。平生精修净业。行成力具。著应非一。尝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揽之得舍利。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元祐八年示寂。寿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东坡志其行事。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元净。字无象。杭州于潜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绦。八十一日乃没。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慈云。不数年而齿高第。嗣谒明智。尝于讲次。闻法感悟。泣下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吕溱。请住大悲阁。奏赐紫衣辨才之号。嘉祐中。中翰沈遘抚杭。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学徒大集。凿山增室。几至万础。熙宁三年。杭守祖无择。坐狱于𭬥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辩。既而得释还山。又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𢌿师。众复集。赵清献公。与师为方外友。为之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未几。谢居南山之龙井。其后间一出。应南屏与灵山祖场。俯就众诚耳。皆坐席未暖而还。元祐四年。东坡治杭。尝问师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师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坡子迨生四岁。不能行。请师落发。摩顶数日即善步。嘉兴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师适至秀。彖袖香虔请。因杖策随至其家。儿病方剧。师趺坐。引而问曰。汝居何地。而来至此。答曰。会稽之东。卞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曰。汝姓谁氏。答曰。吴王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冁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以来。迷己逐物。为物所转。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谛听。痛自悔恨。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示讫。遂号泣不复有云。自是儿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师咒水洒之。无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至七日。出偈告众。即右胁吉祥卧。奄然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寿八十一。适符绦没之数。塔于本山。东坡。命子由为之铭。师讲说不间昼夜。尝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昼不得至。夜中人静。庶几能听。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师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未尝须臾废。或祷大士求放光。光随现。沙门熙仲对食。视师眉间有光。遽起揽之。得舍利数粒。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有李生辩而无行。欲从师出家。东坡为之请。未言其名。力拒不许。若先知然。秀州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宣言欲建大塔。为吴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师不可欺。惮于入杭。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师答曰。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教有明文。不许互用。狂人大惭。而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
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
圆通禅师。
讳怀贤。
字潜道。
温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岁从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讲席辄往听。
尽得其学。
及长叹曰。
说食能饱人乎。
别社主。
去遍参。
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
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
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
自谓无以复加。
比至达观会中。
闻所开示类。
皆世缘俗谛。
非谈谐嵬𤨏。
则骂詈不已。
心窃陋之。
乃潜诣丈室。
请白曰。
为人天师。
当只说法。
奈何预以世间事。
且僧有过斥去则已。
何足追骂至累日乎。
观颔而不答。
师因此省悟。
初开法于太平隐静。
嗣主金山。
金山当孔道。
客至无虚日。
师颇厌之。
熙宁元年。
遂谢事。
隐于金牛山。
山去丹阳数十里。
人迹罕。
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
皆就掌取食。
号五客。
各为一诗。
赠之士大夫。
欲相见者。
就山中访焉。
庐山之圆通。
明州之雪窦。
相次坚恳。
各住一年。
雪窦至。
前后二十年间。
三请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风。
漂至慈溪东岸。
舟破。
从者多人皆散走。
师独安坐水中不动。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
示灭于金牛。
寿六十七。
腊六十三。
弟子觉澄等。
塔全身于西陇淮海。
秦少游观为师状曰。
师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虽对宾客。
未尝与众异馔。
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乐施。
所得金钱缯帛。
率缘手尽。
又多才艺。
工于诗字画有法。
閒居绝口。
不挂事事。
虽交至错出。
处之晏然。
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
皆倾意愿与之游。
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
赐紫方袍。
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
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刹。
道化方行。
辄托事隐去。
州郡虽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诗颂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
号稚耄典记。
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
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
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
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
受具戒时,年十四也。
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
有讲肄,辄往听受。
久之,尽传其学。
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
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
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
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
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
”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
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
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
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
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
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
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
虽始于新,多成于贤。
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
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
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
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
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
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
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
”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
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
秦少游状其行。
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
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
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
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住西余山。
嗣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端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端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端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月夕必歌之达旦。
有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
端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端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掘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端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端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端听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端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端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时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曰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锻可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端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端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如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原人,徙居开封,字晋卿。王凯孙。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利州防御使。与苏轼等为友。不矜细行。神宗元丰三年,公主卒,谪均州。哲宗元符二年复以恃豪贵抑勒雇人等被罚。官至留后,以党籍被谪卒。能诗善画,工弈棋,作堂曰宝绘,藏古今书画。风流蕴籍,有王谢家风。
全宋诗
王诜,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全斌裔孙。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以右侍禁、驸马都尉选尚英宗女舒国长公主(《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十年,为绛州团练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二)。元丰二年(一○七九)。以交结苏轼,追两官勒停(同上书卷三○一)。三年,妻公主死,再责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同上书卷三○四)。七年,徙颍州(同上书卷三四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复驸马都尉。八年,叙文州团练使(同上书卷四八○)。官至留后。谥荣安(《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九一)。诜工诗善画,同时诗人多有为之题画之作。事见《宣和画谱》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及《东都事略》卷二○《王全斌传》。今录诗五首。
词学图录
王诜(1037-?
) 字晋卿,卒谥荣安。
太原人,徙开封。
宋英宗女蜀国长公主夫。
毕生搜集研习历代绘画,筑宝绘堂。
喜交接,一时名流如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韩拙等皆过从甚密,李公麟"官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亦宝绘堂中客,并绘《西园雅集图》,写王诜、苏轼、黄庭坚、苏辙、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16人,皆当时"博学辨识、名动四夷"之"高人"。
后世摹绘,至有多种样本。
黄庭坚云:"王晋卿画山水云林,缥缈风尘之外,他日不愧当李小将军。
其作乐府长短句,清丽幽远,在江南诸季孟之间。
近见其戒坛院佛阁碑文,字与笔皆顿进,所谓后生可畏者乎!
"工词。
赵万里辑有《王晋卿词》。
全宋文·卷二三五五
王诜,字晋卿,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凯徙家开封。全斌裔孙,尚英宗女蜀国长公主,官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禦使。与苏轼等相友善,以党籍贬官均州。后赦还,元祐初官至定州观察使,封开国公。卒谥荣安。诜能诗善书画,风流蕴籍,为人称道。见《宣和画谱》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传》,《宋诗纪事》卷二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僧。
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
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
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
轼守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
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
尝赐号妙总大师。
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
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
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
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
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
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
崇宁末归老江湖。
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
),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
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
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
与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
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
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
见《咸淳临安志》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与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移汝海。
同游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苏黄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
如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作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与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调叶县尉。
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
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
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
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
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全宋诗
黄庭坚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山谷诗注》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刊《山谷诗注》(简称宋本;残存三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刻《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元本;残存内集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诗注》(简称影元本),明嘉靖间蒋芝刊《黄诗内篇》十四卷(简称蒋刻本)、明版《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明大全本;此书与蒋刻本并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山谷集》(简称山谷集)、清光绪间陈三立覆宋刻本(简称陈刻本)。并参校乾隆间翁方纲校树经堂本(简称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语称翁校)。《内集》《外集》的编年说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别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据《四库全书·山谷集》所附黄𧦬《山谷年谱》拾补,分别系于诗题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语、手迹、石刻及版本文字异同的注释文字,酌予保留。《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骚体诗及偈、赞、颂(其中多为六言或七言诗)等,参校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乔迁重修本(简称明本),编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从他书中辑得的集外诗和断句,编为第四十九卷。
词学图录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宗主。宋宋四大书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迂谪为意。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举进士第,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等。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党谓其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还,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庭坚工诗,主学杜甫,开创江西诗派。善草书、行书,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别集》、《遗文》、《山谷老人刀笔》、《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迹见黄㽦《山谷年谱》、《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君与。
沈思子。
家饶于财,少游京师,入上庠,好狎游。
豪侈之声满三辅。
神宗元丰二年登进士。
尽买国子监书以归。
全宋诗
沈偕,字君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东老子。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少入上庠,好狎游,继而擢第,尽买国子监书以归(《齐东野语》卷一一)。今录诗二首。
释昭庆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乌江惠济院禅师。
名昭庆。
字显之。
泉州林氏子。
少𧿧弛任气。
为巨贾。
往来海中十数年。
资用甚饶。
一日尽所有财物属同产。
使养其亲。
徒手入漳州开元寺。
出家受具戒。
乡人异之。
居无何。
谓其曹曰。
出家儿。
当寻师访道。
求脱生死。
若匏系一方。
土偶人耳。
遂过岭。
遍参知识。
后见黄龙南公。
示以三关语。
漫不省。
因服役左右久之。
尽得其道。
因嗣焉。
出世凡三坐道场。
高邮之乾明。
乌江之惠济。
广陵之建隆。
惟惠济僻在深山中。
地有汤泉。
人迹罕至。
心乐居之。
乾明䢖隆。
𤽤为檀越士大夫所强。
遁去不获。
非其好也。
师所得法。
广大微妙。
又学术无不通达。
其为人说法。
或以经论。
或以老庄。
或卜筮。
或方药。
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事。
随其根器。
示大方便。
不独守古人言句。
自唐以来。
禅家盛行于世。
惟云门临济两宗。
是时云门苗裔。
分据大刹。
相望淮浙上。
临济之后。
自江以北。
惟一师人。
故云门之徒。
或不以师为然。
师闻而笑曰。
此吾所以为临济儿孙也。
师晚岁多病。
谢住持事。
寓止高邮。
醴泉法嗣。
处安会中。
以元祐四年八月十六日。
说偈迁化。
广陵檀越。
奉灵骨归建隆起塔。
士大夫中。
执弟子礼者。
如龙图阁直学士孙觉莘老。
乌江会承议郎阎木求仁等。
然为役之久。
缘契最深者。
无如秦少游观
时在京。
遥为铭其塔。
共 5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