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景通。方元寀父。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凿井舍旁,祷曰:愿子孙居如此水。官润州,识程珦。及卒,程颢为作行状,范祖禹为作墓道碑。
方峻,字景通,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进士,为建安主簿。景祐初,试秘书郎,为福州司理参军。皇祐中,以太常博士知句容县。嘉祐间请老,分司南京。晚以讲学为业,门徒甚众。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句容金石记》卷四。
人物简介
【生卒】:1018—1092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闳中。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四先生。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寿安主簿。神宗熙宁中,召为岐王侍讲。元丰中,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请老归,太学生数千人请留,至空学相送。全宋诗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改集贤校理,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岐王府侍讲。元丰三年(一○八○),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贤院。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司马池子。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易》、《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019—1090 【介绍】: 宋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牴牾论》等。全宋诗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今属河南)人,后徙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初为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县、夏县、永昌县、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点陕州刑狱。熙宁三年(一○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沧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谥懿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一《赵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人物简介
【生卒】:1022—1088 【介绍】: 宋河南洛阳人,字仲通。郭遵弟。仁宗康定中,为真定兵马监押,谕降保州叛卒。权忻州,据理拒绝契丹求天池庙地。为荆湖北路钤辖兼知澧州,徙南路,知邵州。英宗治平二年,同签书枢密院,旋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神宗即位,徙镇鄜延,挫西夏易地谋。交阯陷邕管,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兼荆湖、广南宣抚使,复邕、廉等州,以无全功贬。哲宗立,复左屯卫大将军致仕,起为广州观察使。奉祠卒。善用兵,为一时宿将。有《五原集》、《兰江集》、《节制集》、《奏议》、《对境图释》等。全宋文·卷一四二六
人物简介
【介绍】: 宋太原人。真宗天禧中曾官翰林学士。有《春秋通义》、《春秋异义》、《春秋皇纲论》。全宋诗
王晰,字微之(《刘忠肃集》卷一九《九月十日赵韩王园同舍饯送王微之晰出守汝州即席次春韵》),太原(今属山西)人(《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以著作佐郎知耀州富平县(《金石萃编》卷一三三《唐李太尉祠堂记》)。至和中为太常博士(《玉海》卷四○)。尝知汝州(《刘忠肃集》卷一九)、卫州(《东坡外制集》卷上《王晰知卫州制》)、池州(《舆地纪胜》卷二二)。为江南东路转运使,迁刑部郎中(《韩南阳集》卷一七《江南东路转运使尚书祠部郎中充集贤校理王晰可尚书刑部郎中制》)。神宗熙宁中转兵部郎中,提点醴泉观(《续会稽掇英集》卷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七),判登闻检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一)。有《春秋皇纲论》五卷传世。又有《春秋通义》十二卷、《异义》十二卷(《玉海》)、《孙子注》三卷(袁本《郡斋读书志》卷三下),皆佚。全宋文·卷九三○
人物简介
【生卒】:1030—1094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子功。范镇侄。登进士第。神宗熙宁七年知谏院,反对手实法等新法。后坐事责监宿州酒税。元丰末,入为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出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元祐七年,拜中书侍郎,次年罢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谥文简。有《诗传补注》及文集等。全宋诗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丹渊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铭》),又举才识兼茂科。神宗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坐事贬监宿州酒税。元丰末,入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权知开封府。八年,罢知河中、河阳、河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见《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七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兄锴之子。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历诸县簿、令。治平二年,对制策入三等,授秘书丞。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七年,召知谏院,坐治李士宁狱不实贬监宿州酒。元丰中,任淮南东路提刑、知唐州,入为司门、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奉诏相度黄河利害。元祐五年,进翰林学士。次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寻复为翰林学士。七年六月,拜中书侍郎。八年,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河中、河阳、河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诗传补注》二十卷、《荣国集》五十卷、《内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议》十卷。见范祖禹《范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