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程颢

相关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8 【介绍】: 宋河南人,字伯纯。真宗咸平三年进士。为洛阳县主簿,累官河南通判。黄河决滑州,充京东路转运副使,平水患。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玉清昭应宫火灾延燎几尽,抗言勿葺,以息天下之力。累官知永兴军,匿诏修城,后西夏兵至邠、岐间,而永兴独不忧。官终礼部尚书。卒谥忠献。
全宋诗
范雍(九八一~一○四六),字伯纯(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五作伯淳),世家太原(今属山西),祖葬河南(今河南洛阳),遂为河南人。
真宗咸平初进士。
三年(一○○○),补洛阳主簿。
后迁殿中丞,知端州。
仁宗即位,历兵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
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
六年,为枢密副使。
七年,加给事中。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陕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卷一○六、卷一○八、卷一一二)。
宝元二年(一○三九),以资政殿学士、吏部侍郎为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同上书卷一二二)。
后知河南府。
庆历六年卒,年六十六。
谥忠献。
著有《明道集》三十卷、后集十卷,《弥纶集》十卷,不传。
事见《范文正公集》卷一三《范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二四
范雍(九七九——一○四六),字伯纯,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咸平三年进士。天禧中判三司开拆司,历京东转运副使,河北、陕西转运使。天圣三年以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为陕西沿边安抚使,迁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滑州。七年,拜枢密副使,加给事中。明道二年,罢为户部侍郎、知陕州,移永兴军。徙镇河阳,进吏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宝元初拜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康定元年,以边事不备降户部侍郎、知安州。庆历初,再知永兴军,仍加资政殿学士。寻迁大学士、尚书左丞。复徙河南府,迁礼部尚书。六年卒,年六十八。著《明道集》三十卷、《后集》十卷、《弥纶集》十卷。《宋史》卷二八八有传,又见范仲淹《范公墓志铭》(《范文正公文集》卷一四),范镇《范忠献公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90 【介绍】: 宋洛阳人,字伯温。程羽曾孙。以祖任入仕,为黄陂尉。仁宗庆历间通判南安军,与周敦颐游,命二子颢、颐从之学。历知龚、凤、磁、汉四州,为政廉谨宽和。因反对熙宁新法,称病归,旋致仕。
全宋诗
程珦(一○○六~一○九○),字伯温,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颢父。
仁宗天圣中历黄陂、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历知龚、凤、磁、汉诸州。
神宗熙宁中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致仕。
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事见《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二。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六四○
程鮱(一○○六——一○九○),字伯温,原名温,字君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天圣中,仁宗录旧臣后,补郊社斋郎,历黄州黄陂、吉州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庆历间判南安军事,时周敦颐为司理,命二子颢、颐从其学。
以按察官论荐,改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又知徐州沛县,监在京西染院,知凤、磁、汉三州事。
熙宁法行,抗议未便,即移疾归,旋致仕。
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见《伊川集》卷八《先公太中自撰墓志》,《先公太中家传》,《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79 【介绍】: 宋太原盂县人,徙居华州华阴,字无可。博学强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算之学,无所不究。随孙沔征侬智高,以功知巴州化城县,力改巴中尚巫废医之俗。官至殿中丞。为人轻财好义,关中称其贤。
全宋文·卷八九○
侯可(一○○八——一○七九),字无可,华州华阴(今陜西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笃志为学。
孙沔征侬智高,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再调华原主簿,签书仪州判官。
韩琦镇长安,荐为泾阳县令。
后官至殿中丞。
元丰二年卒于家,年七十二。
程颢《华阴侯先生墓志铭》(《明道先生文集》卷四),《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77 【介绍】: 宋范阳人,后迁河南,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以《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在退化。卒谥康节。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全宋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
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
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先天象数之学著称。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
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
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
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全宋文·卷九八六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随父徙共城(今河南辉县)。
少为学坚苦刻厉。
周游南北,从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探赜索隐,多所自得,著书十馀万言行于世。
后至洛,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雅敬之,为市园宅,遂岁时耕种,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嘉祐及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将作监主簿,补颍州团练推官,皆称疾不赴。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赐谥康节。
著《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对问》及诗集《伊川击壤集》等。
建立先天象数学,为宋代著名道学家。
程颢《邵尧夫先生墓志铭》(《明道集》卷四),《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景通。
方元寀父。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凿井舍旁,祷曰:愿子孙居如此水。
官润州,识程珦。
及卒,程颢为作行状,范祖禹为作墓道碑。
全宋文·卷五八○
方峻,字景通,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进士,为建安主簿。景祐初,试秘书郎,为福州司理参军。皇祐中,以太常博士知句容县。嘉祐间请老,分司南京。晚以讲学为业,门徒甚众。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句容金石记》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
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
周辅成子。
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
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
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
精于《》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
卒谥元。
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
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
六年卒,年五十七。
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
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少孤,养于外家。
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主簿。
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郴、桂阳二县令。
知洪州南昌县,签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摄邵州事。
熙宁中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移知南康军,自请分司南京而归。
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
嘉定中赐谥曰「元」。
喜谈名理,精于《》学,程颢、程颐从之学,为宋代理学开山之祖。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见朱熹《濂溪先生事实记》,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77 【介绍】: 宋凤翔郿县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讲《》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登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云岩令。神宗熙宁初为崇文院校书。寻称疾屏居南山下,读书讲学。熙宁十年,以吕大防荐知太常礼院,以疾归,道卒。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宁宗嘉定中赐谥明公。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有《正蒙》、《易说》等。
全宋诗
张载(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道,年五十八。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明公。有《崇文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已佚。事见《张子全书》卷一五附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张载诗向无传本。明嘉靖间吕楠编《张子钞释》,文集仅存一卷,所收诗悉自《宋文鉴》出,清乾隆间刊《张子全书》沿之。今从诸书辑得诗八十首,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二九九
张载(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占籍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
少力学,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
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读《中庸》,遂精研六经。
尝讲《》京师,与二程讨论道学之要。
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渭州军事判官。
熙宁初为崇政院校书。
对新法持异议,辞官归乡,隐居著述。
十年初,复召入朝,知太常礼院。
同年十二月病卒,年五十八。
载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的,以《》为体,以孔孟为极,世称「关学」。
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等。
见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子全书》附)、《宋史》卷四二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程颢弟。
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
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
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
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
徽宗即位,徙峡州。
寻复官。
崇宁中致仕。
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
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
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
卒谥正。
有《易传》、《春秋传》等。
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全宋诗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廷试报罢,遂不复试,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奉诏赴阙,授通直郎、崇政殿说书。
次年出管勾西京国子监。
绍圣四年(一○九七),入元祐党籍,削籍,遣涪州编管。
徽宗立,遇赦还洛,寻复通直郎权判西京国子监。
崇宁元年(一一○二),再追所复官。
五年,复通直郎致仕(《道命录》卷二)。
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侍讲颐传》)。
颐与其兄颢并称二程,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教育活动。
著有《伊川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与程颢著作同编为《二程全书》。
事见《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东都事略》卷一一四。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程颐诗见于《伊川文集》者三首,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刊康绍宗重编本(简称弘治本)、明徐必达校正本(简称徐本)。
又从《古今事文类聚》等书辑得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五○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颢弟。
少与兄同受学于周敦颐。
年十八,游太学,著《颜子好学论》,胡瑗大惊异之,处以学职。
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
出管勾西京国子监,久之,加直秘阁,再上表辞,去官。
绍圣中,削籍窜涪州。
徽宗即位,徙峡州,俄复其官。
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
颐于书无所不读,与兄颢同为一代大儒,人称「二程」。
平生诲人不倦,学者出其门最多。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正,淳祐元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与其兄有《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又有文集八卷、《易传》四卷,俱存。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6 【介绍】: 宋寿州人,字原明。
吕公著子。
少师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复师程颢、程颐、张载。
弃科举,一意古学。
以荫入官,管库近十年,后除兵部员外郎。
哲宗绍圣初,出知怀州。
坐元祐党贬和州居住。
徽宗即位,知单州,召为光禄少卿。
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邢州。
有《吕氏杂记》。
全宋诗
吕希哲,字原明,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公著长子。学者称荥阳先生。以荫入官,为崇政殿说书。哲宗绍圣初,出知太平州(《紫微诗话》)。会党论起,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俄谪居和州。元符末,起知单州(同上书)。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改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领宫祠,羁寓淮、泗间十馀年,卒。今存《吕氏杂记》二卷。事见《伊洛渊源录》卷七,《宋史》卷三三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希哲,字原明,公著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
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二程、张载游。
不事科举,以荫入官,久滞管库,乃判登闻鼓院。
元祐六年为兵部员外郎;七年,以范祖禹荐,为崇政殿说书;八年擢右司谏。
绍圣党论起,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
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
崇宁元年党祸再起,夺职知相州,徙邢州。
罢为宫祠,羁寓淮泗十馀年,卒。
著有《发明义理》(存)、《吕氏杂记》(存)。
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087 【介绍】: 宋河南人,祖籍常山,字质夫。
以荫为寿安县主簿、长子县令。
哲宗元祐初以韩维荐为京兆府教授,王岩叟、朱光庭再荐为太学博士。
尝受学于程颐、程颢,尤精《春秋》。
程颐尝谓使道学为学者视效而信从,刘绚与刘吁出力最多。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