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景温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守智。
生于剑州龙津陈氏。
幼依剑浦林重院。
沙门某。
为童子。
年二十三得度。
受具于建州开元寺。
初出岭。
至豫章。
谒大宁宽禅师。
时法昌遇公。
方韬藏西山。
智闻其饱参诣之。
至双岭寺。
寺屋多僧少。
草棘满庭。
山雪未消。
智见一室邃僻。
试揭帘。
闻叱诟曰。
谁故出我烟。
盖遇方附湿薪火。
藉烟为暖耳。
智反走。
遇呼曰。
来汝何所来。
对曰大宁。
又问。
三门夜来倒。
知否。
智愕曰。
不知。
遇曰。
吴中石佛。
大有人不曾得见。
智不敢犯其词。
知其为遇也。
乃敷坐具。
愿亲炙之。
遇使往谒真点胸。
久之无大省发。
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
及谒南禅师于积翠。
依止五年。
又见英邵武于同安。
南公殁。
南游首众僧于石霜。
谢师直闻其名。
以书抵智曰。
果游岳道由长沙。
幸屈临庶款晤。
师当恕其方以官。
守不当罪其坐致也。
智过师直
师直问曰。
庞居士问马大师。
无弦琴因缘。
记得否。
智曰记得。
师直曰。
庞公曰。
弄巧成拙。
是宾家是主家。
智笑指师直曰。
弄巧成拙。
师直喜之。
出世住道吾。
俄迁住云盖十年。
疾禅林便软暖。
道心澹泊。
来参者。
掉头不纳。
元祐六年。
退居西堂。
闭户三十年。
湘中衲子。
闻其接纳容入室。
则堂室为满。
智为人耐枯淡。
日犹荷锄理蔬圃。
至老不衰。
政和四年。
年九十矣。
潭师周穜仁熟。
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
智以老辞。
令佐固邀曰。
太守以职事。
不得入山。
遣属吏来迎意勤。
乃不往贻山门之咎。
智登舆而至。
入开福斋罢鸣鼓。
智问其故。
曰。
请师住持此院。
智心知堕其计。
不得辞乃受之。
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
未出世。
头似马杓。
出世后。
口如驴觜。
百年终须自坏。
一任天下卜度归。
方丈安坐。
良久乃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经旬。
细民拨灰。
烬中犹得之。
坐六十六夏。
赞曰。
余至云盖。
依止之二年。
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
曰。
南公住黄龙。
天下有志学道者。
皆集。
南公视之。
犹不怿。
从容问其意。
曰。
我见慈明时。
座下虽众不多。
然皆堂堂龙象。
今例寒酸。
不上人眼。
佛法盛衰。
自今日始也。
云盖今又老矣。
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
当时号寒酸者。
亦不可见。
余因传其平生。
感之遂并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
讳祖心。
南雄始兴人也。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明年试经业。
而公独献诗。
得奏名。
剃发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于是弃之。
入丛林。
谒云峰悦禅师。
留止三年。
难其孤硬。
告悦将去。
悦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公至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悦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曰。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曰。
一茎两茎斜。
僧曰不会。
福曰。
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公从容游泳。
陆沉众中。
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许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纤疑在。
不到无学。
安能七纵八横。
天回地转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岩真禅师。
真与语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殁。
乃还黄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纳。
后来南公迁住黄龙。
公往谒。
泐潭月禅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谓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乔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学之学。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医寓漳江。
转运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禅学。
见杨杰次公。
而叹曰。
吾至江西。
恨未识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见南也。
公立见公剧谈。
神思倾豁。
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
及情与无情共一体。
时有狗卧香卓下。
公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
公立不能对。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
又尝与僧论维摩曰。
三万二千师子宝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碍。
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
为别假异术耶。
夫难信之法。
故现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来自有之物。
何故复令更信。
曰。
若无信入。
小必妨大。
虽然既有信法。
从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楼阁门前才敛念。
不须弹指早开。
扄善财一去无消息。
门外春来草自青。
其指法亲切。
方便妙密。
多类此。
南公入灭。
公继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于务。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而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州。
虚大沩以致公。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公曰。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已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
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为天人师。
今则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户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岂可复为也。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公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公为举其纲。
其言光明广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识。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还同说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说。
其食要在自己亲尝。
既自亲尝。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达磨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亦复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显。
要在自己亲见。
若能亲见。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观一切语言文字。
皆是表显之说。
都无实义。
如今不了。
病在甚处。
病在见闻觉知。
为不如实知。
真际所诣。
认此见闻觉知。
为自所见。
殊不知此见闻觉知。
皆因前尘而有分别。
若无前尘境界。
即此见闻觉知。
还同龟毛兔角。
并无所归。
师直闻所未闻。
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
承谕昔时开悟。
旷然无疑。
但无始已来习气。
未能顿尽。
然心外无剩法者。
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若起此心。
翻成认贼为子也。
从上以来。
但有言说。
乃至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
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
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
却是心外有法。
而可尽之。
譬如灵龟曳尾于涂。
拂迹迹生。
可谓将心用心。
转见病深。
苟能明心。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心法既无。
更欲教谁顿尽耶。
公以生长极南。
少以宏法。
栖息山林。
方太平时代。
欲观光京师。
以饯馀年。
乃至京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尽礼迎之。
庵于国门之外。
久之南还。
再游庐山。
彭器资之守九江。
公见之。
器资从容问公。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闻其说。
公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岭南能。
可以想见公人物。
黄龙南公。
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
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众矣。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之见。
或慢谤。
承颜接辞。
无不服膺。
公既腊高。
益移庵深入。
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 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传。
赞曰。
公于南公圆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语。
此老为克家之子。
呜呼陨此伟人。
世间眼灭。
惟此未尝不心折。
读其陈迹。
尚若雨霁之夕。
望东南之月。
皎然万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
南雄始兴邬氏子。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惠全。
明年试经业。
独献诗。
试官奇之。
遂以合格闻。
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弃之谒云峰悦公。
难其孤硬告行。
峰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居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峰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后阅传灯。
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
此时顿觉。
亲见二师。
往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师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往见翠岩真。
真与语大奇之。
又见泐潭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为下乔入幽。
师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字之学。
朝宗百川。
初南公使分座。
公迁化。
师继其席。
凡十有二年。
法道大振。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
虚大沩以致。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以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如天人师。
今则挂名官府。
若编户民直。
遣五伯追呼之耳。
岂可复为。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为举其纲。
师直闻所未闻。
后一至京师。
寻还庐岳。
适器资守九江。
问曰。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曰有。
曰。
愿闻其说。
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
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不往。
南公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师直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见者。
或慢谤。
承颜接词。
无不服膺。
腊既高。
益移庵。
深入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冬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祐(一○三○~一○九五),俗姓王,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慧南禅师法嗣。历住道林、玉涧、云居诸寺。哲宗绍圣二年卒,年六十六。《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偈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元祐。
王氏。
信州上饶人也。
年十三。
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
二十四得度具戒。
时南禅师在黄檗。
即往依之。
十馀年。
智辩自将。
气出流辈。
众以是悦之少。
然祐不恤也。
南公殁。
去游湘中。
庐于衡岳马祖故基。
衲子追随。
声重荆楚间。
谢师直守潭州。
欲禅道林之律居。
尽礼致祐。
为第一世。
祐欣然肯来。
道林蜂房蚁穴。
间见层出。
像设之多。
冠于湘西。
祐夷廓之。
为虚堂为禅室。
以会四海之学者。
役夫不敢坏像设。
祐自锄弃诸江曰。
昔本不成。
今安得坏。
吾法尚无。
凡情存圣解乎。
六年而殿阁崇成。
弃之去游庐山。
南康太守陆公畤。
请住玉涧寺。
徐王闻其名。
奏 赐紫方袍。
祐作偈辞之曰。
为僧六十鬓先华。
无补空门愧出家。
愿乞封回礼部牒。
免辜庐老衲袈裟。
人问其故。
祐曰 人主之恩。
而王者之施。
非敢辞以近名也。
但以法未等耳。
昔惠满不受宿请。
曰。
天下无僧。
乃受汝供。
满何人哉。
王安上者舒王之弟。
问法于祐。
以云居延之。
祐曰。
为携此骨。
归葬峰顶耳。
登舆而去。
疾诸方死必塔者曰。
山川有限。
僧死无穷。
它日塔将无所容。
于是于开山宏觉塔之东。
作卵塔曰。
凡住持者。
非生身不坏。
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僧化。
皆以骨石填于此。
谓之三塔。
绍圣二年七月七日。
夜集众说偈而化。
时秋暑方炽。
而颜如生。
阇维得五色舍利。
有光吞饮映夺。
久乃灭。
山林忽皆华白。
阅世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夏。
祐清癯发白不剪。
风度英特。
说法好讥呵诸方。
雅自称王祐上座云。
赞曰。
余少时游庐山。
谒公于玉涧道林堂。
是时公方病起。
扶杖出依绳床。
瘦骨尽露。
神观超诣。
如世所画须菩提。
所示数语。
皆可诵。
呜呼今无复见此老矣。
其所施为。
补丛林甚多。
特载其一二。
矫蔽彰著者。
以激后学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 【介绍】: 宋僧。抚州临川人,俗姓闻。幼孤族寒,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寻祝发具戒。后谒翠岩可真禅师,言下大悟。可真入寂,乃往沩山,讲法无虚日,常自役作十有四年。哲宗绍圣初,诏住开封大相国寺智海禅院。哲宗召见延和殿。不久谠偈示寂。为人刚简有高识,有舍利塔分沩山、京师两处。
全宋诗
释真如(?~一○九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俗姓闻。住大沩寺,称慕哲真如禅师,乃南岳下十二世,翠岩真禅师法嗣。哲宗绍圣二年卒(《五灯会元》卷一二)。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慕哲。
出于临川闻氏。
闻族寒。
哲又幼孤。
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
为童子。
试所习。
得度具戒。
为人刚简有高识。
以荷法为志。
以精严律身。
翠岩真禅师。
游方时。
哲能识之。
真好暴所长。
以盖人。
号真点𮌎。
所至犯众怒。
非笑之。
哲与之周旋二十年。
虽群居。
不敢失礼。
真住两刹。
哲阴相之成法席。
有来学者。
且令见哲侍者。
谓人曰。
三十年后。
哲其大作佛事。
真殁。
塔于西山。
心丧三年。
乃去依止黄檗。
遂游湘中。
一钵云行。
鸟飞去留。
为丛林重轻。
谢师直守潭州。
闻其风而悦之。
不可致。
会岳麓法席虚。
尽礼迎以为出世。
累日而后就。
俄迁住大沩。
众二千指。
为所约束。
人人自律。
唯粥罢。
受门弟子问道。
谓之入室。
斋罢必会大众茶。
诸方才月一再。
而哲讲之无虚日。
放参罢。
哲自役作使。
令者在侧如路人。
晨香夕灯。
十有四年。
夜礼拜持茅。
视殿庑灯火。
倦则以帔蒙首。
假𥧌三圣堂。
初犹浴。
至老不浴者十馀年。
绍圣元年有 诏。
住大相国寺智海禅院。
京师士大夫。
想见风裁。
丛林以哲静退。
以畏烦闹。
不敢必其来。
哲受诏欣然。
俱数衲子至。
解包之日。
倾都来观。
至谓一佛出世。
院窄而僧日增。
无以容。
则相枕地卧。
有请限之者。
哲曰。
僧佛祖所自出。
厌僧厌佛祖也。
安有名为传法。
而厌佛祖乎。
汝安得不祥之言哉。
哲爱人以德。
事不合必面折之。
说法少缘饰。
贵贱一目。
问学者。
赵州洗钵话。
上人如何会。
僧拟对。
哲以手托之曰。
歇去。
自其分座接纳。
至终未尝换机。
明年十月初八日。
无疾说偈。
与众别。
良久遂化。
阇维得舍利。
大如豆。
光洁明彻。
目睛齿爪。
皆不坏。
门弟子分塔沩山京师两处。
赞曰。
真如平生。
以身为舌。
说比丘事。
及其霜露果熟。
则众圣推出。
予观其潜行密用。
于山间树下。
至于死生之际。
奇瑞之验。
乃在或天子之都。
其亦乘愿力。
而至者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依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谢慥,富阳(今属浙江)人。
景温子(《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为太庙斋郎(《续会稽掇英集》卷五)。
高宗绍兴初,官将仕郎(《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幼于栖真禅院祝发,师事则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历住光孝、能仁、报恩、雪窦、瑞岩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瑞岩石窗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从天童正觉禅师问道,既而遍参诸识。历主光孝、能仁、报恩、瑞岩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见《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恭。
自号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
落发受具戒。
习南山律于湖心寺。
闻天童宏智名往从。
问道。
兄事晖自得。
昼夕危坐。
一日坐殿庑间。
偶闻僧语。
入耳清彻。
豁然开悟。
流汗浃体。
宏智。
诘以所得非谬。
命居侍职。
既而遍参诸识。
见闲万年。
万年试为问。
师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许。
暂到入室。
师直造前。
夺拂子掷地上而出。
一众骇异。
黄龙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验学者。
师谓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
少顷一一拈起。
问。
过一机不来。
莫言不道。
侍者白忠。
乃撤去。
三年复归天童。
主藏钥。
为第一座。
分座说法。
宏智所举宗要。
师不为苟合。
智爱而畏之。
绍兴二十三年。
光孝虚席。
越帅移书宏智。
求一本色人补处。
智以师应命。
会应天塔坏。
或请舍去。
师曰。
非我尚谁为耶。
塔成。
始行迁能仁。
隆兴改元。
侍郎赵公守四明。
迎主报恩。
虏烬之馀。
前人兴造。
所未备者。
皆成之。
轩敞宏大。
遂为一城兰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荣阳郡王。
起住瑞岩。
辟舍宇以安众。
开山田以足食。
建杰阁。
奉圆通大士。
轮奂甚美大。
参范公请移雪窦。
自得晖。
归自净慈。
遂以雪窦还之。
复居瑞岩。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药石累我。
我将行矣。
以书招自得。
来相见如平时。
付以后事。
作书遗别诸士大夫。
并常往来者。
迟明升座。
说偈而逝。
寿八十。
腊五十九。
师天姿挺特。
持律甚严。
累主大刹。
起居寝食。
率与众共。
不务缘饰。
无他嗜好。
峭直骨鲠。
不借人以辞色。
有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临安净慈空席。
力请。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礼敬。
欲访师山间。
辞曰。
路远而险徒劳耳。
盖其严冷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人。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仁和人。十七岁补邑庠,后信仰净土。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寺。隆庆五年回杭州,居云栖寺,人称云栖大师或云栖祩宏。与紫柏、憨山、蒲益并称明四大高僧。倡佛教各宗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楞严经摸象记》、《竹窗随笔》、《四十八问答》等二十余部。其遗书编成《云栖法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杭州府仁和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先习儒,后为僧。居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仁和县人。姓沈。年十七。补邑庠。虽业儒。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自警。一日啜茗。失手碎茶瓯。有省。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于无尘律师处受具。北游五台。参遍融后。又谒笑岩于柳庵求开示。岩曰。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即礼辞。过东昌道中。闻谯楼鼓声忽悟。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遂南归住云栖。开净土门。以摄三根。由是四众翕然尊之。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仍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晏坐不言。帝释云。善说般若作么生。师曰。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晏坐边。拟开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且毕竟见个甚么。十二月廿八。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别众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至期果示微疾。面西而逝。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莲池袾宏。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乞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入京师。
参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经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至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若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问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之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令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植莲放生。
因盟朝士。
修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胸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历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班马。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周孔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灯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问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崇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自知录。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佛慧。字幻也。会稽人。其先史氏。慧初生。出家行脚。俱有奇徵。乃与幻有禅师。同出笑岩宝公之门。洎住嘉禾之优昙苑。自号懒石叟。著懒石语。累万千言。格尽物情。时共珍之。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一澄之以枯淡。数十年门无宿宾。惟一能明侍者。终身料理巾瓶而已。及其法鼓乍鸣。有道缁素。争集如云。慧曰。四大之躯孰不有。五味之食孰能无。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人人可得争柰食之不常而食。衣之不常而衣。八万种魔。宁教易晓。四百四病。以何遣除。诸仁者不是祝发了。叫做出家。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叫作出家。能行苦行。叫作出家。避喧求静。叫做出家。有人缘。叫作出家。感天供。叫作出家。紧要在著草鞋。入释迦腹里。屙屎放尿跨大步。穿达磨心中。戴角披毛。枯草拈来。直得百花相斗。鼓动含灵。唤起维摩寂默。十方如来。密付汝印。一切天魔。自然倾胆。咦。鸟啼春昼閒弥勒。花发东风见故人。又曰。一番相见一番新。好看钵盂添柄。几处行来。几处险密。奇艇内藏轮海。不顾山头月白。一任浮沉空。无柰雨脚风。清大家和会。参方衲子讲席。高流居士宰官。天仙魔梵。有情无情。生一乾坤。死一乾坤。圣一法界。凡一法界。何曾谩得诸人。若也谩得。便讨说个是非好恶。贤善才能。尊卑异类。灼然些子。谩不得欠不得。你道是甚么境界。会么。满目尘埃千圣眼。半身落魄五宗心。晚移燕京多宝庵。重修笑岩之令。足不越阃者。复十馀载。缁素餐风而过。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朝廷知而敬之。老且耄矣。忽思南归。复止优昙。俄示疾。简历。谓小师曰。后二日可。小师涕泣固留。慧笑诺。为迟三日。恳再留不许。远近从游者闻之趋。置龛室。适工报竣。而跏趺示寂。阅世九十一。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明之中叶。象教崇隆之际。公则阒然一室。嗒然一我。虽德重大内。弗居也。以故。追随于公者。皆一时贤君子。受公面折。欣如获宝。于其鬻声都市。驾誉权门之流。得非天壤与。公语音如钟。足有轮纹。皤皤黄发。齿落更生。共疑为果地人再世。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宏,字佛慧,号莲池。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勘破世缘,不欲续娶。母强之为议,婚汤氏。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又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宏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入京师参遍融、笑岩,皆有开发。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间归。越中多禅期,宏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宏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岁亢旱,村民乞祷雨,宏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曰:“此云栖寺故物也。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宏大惧之。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初,宏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宏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宏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宏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慈圣善之。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粟二百石以养之。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以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