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钦若

相关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也。
年十一弃家。
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耆宿云豁。
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
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
尝诏至阙。
馆于北御园舍中。
习定久之。
恳之还山。
公依止五年。
密契心法。
辞去渡怀仁。
江有蛟。
每为行人害。
公为说偈诫之。
而蛟辄去。
过黄杨峡。
渴欲饮。
会溪涸。
公以杖擿之。
而水得。
父老来聚观。
合爪以为神。
公遁。
去武平南黄石。
岩多蛇虎。
公止住。
而蛇虎可使令。
四远闻之大惊。
争敬事之。
民以雨旸男女祷者。
随其欲应念而获。
家𦘕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公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夜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而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以为。
狂且慢已。
去僧伽梨。
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帽其首。
而衣以白服。
公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半。
因不语者六年。
岩寺当输布。
而民岁代输之。
公不忍折。
简置布束中祈免。
吏张晔欧阳程者。
相顾怒甚。
追至问状不答。
以为妖。
火所著帽明鲜。
又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是时亦语。
去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
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公住三年。
而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公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莫与人为家槎。
一夕荡除之。
有僧自惠州来。
曰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
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公曰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倡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
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无多闻性。
而事公谨愿。
公怜之。
作偈。
使诵。
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章句。
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
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
莫有识其旨者。
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赵安仁已下。
皆献诗。
公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卧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六十有五夏。
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
圆通诮曹将军。
而不屈。
问军旅事而不答。
此其识能知宗也。
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
及闻移祸及人。
因屑就之。
此其行高一世也。
学者囿于法爱。
故初公语分生死。
所以发其机。
至于定应。
则全提大用。
于其化时曰。
吾此日生。
于化时而曰生。
最后之训也。
临祸福死生之际。
能如彼四老人。
则正宗已坠之纲。
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
年十一出家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老宿豁公。
豁云门之孙也。
师依止五年。
尽得其法。
自是神异不测。
世传定光佛化身。
怀仁江。
有蛟害人。
师临渡说偈戒之。
蛟引去。
未几。
拥沙涨塞。
潭遂为洲。
梅州黄杨峡乏水。
师以杖擿之遂涌。
父老以为神来。
聚观师遁去。
所至遇旱涝。
书偈投之。
无不如愿。
武平南黄石岩。
多蛇虎。
师止住。
蛇虎可使令。
师凡示人。
必以偈。
偈尾必题四字。
曰赠之以中。
世奠能测四。
远敬事师如神明。
家画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师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外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
以为狂且慢。
已去僧伽黎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巾幪首。
而衣白服。
师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各半。
因不语六年。
岩寺当输布。
民岁代之。
师不忍。
置书布束中求免。
吏得之愈怒。
追问亦不答。
以为妖。
焚其布帽。
火尽而帽益明鲜。
乃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后稍发语。
后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
经始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师住三年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师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
莫与人为害。
槎一夕荡除。
有僧自惠州来曰。
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师曰。
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唱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
无多闻性。
而事即谨愿。
师怜之作偈。
使诵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文字语言。
一览诵念。
无所遗忘。
偈语章句。
援笔立就。
师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
师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而化。
谥定光圆应禅师。
系曰。
至人。
聚于心者灵。
发于言者验。
寂音谓。
师偈语皆称性之句。
非智识所到之地。
良然。
良然。
才涉思惟。
便是鬼家活计。
自尚满身雾露。
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1015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
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
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
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
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
旋遭排挤出知陈州。
卒谥忠定。
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
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
有《乖崖集》。
全宋诗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转秘书丞。二年,通判相州。召还,知开封府浚仪县,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给事中,迁户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兴军。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复掌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四年,知升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陈州(同上书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谥忠定。有《张乖崖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南宋时增广为十二卷。事见宋钱易《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岩。 张咏诗,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为底本,参校宋咸淳五年伊赓刻本(今存前六卷,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曹溶旧藏钞本(十卷、附一卷,简称曹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九年吕无隐钞本(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丁丙钞补本(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钞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八年莫祥芝刻本(简称莫刻),并酌采清蒋继功、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别称蒋校、黄校、傅校)。另从《西昆酬唱集》等辑得集外诗五首,附编卷末。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咏(946—1015) 北宋诗人。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累官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工诗善赋,有《乖崖集》。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期间长至黄鹤楼赏景作诗,从成都罢归途经武昌时再游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后人在其登楼作诗处建“乖崖亭”以示纪念。
全宋文·卷一○八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以「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自戒,因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即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淳化初,由知浚仪县擢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四年,官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咏历迁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两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绩闻。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书,同年秋,加礼部尚书。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文章雄健有气骨,称其为人」。有文集十卷,后人增为十二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又见《乖崖先生文集》附录李焘《湖北漕司乖崖堂记》,钱易所撰墓志铭,韩琦所撰神道碑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5—1019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子元。
马全义子。
太宗时以荫补官。
历知梓州,镇压李顺起事。
除益、汉九州都巡检使、内园使,平刘旰起事。
真宗时累除枢密副使,遇事敢言,鄙视枢密使王钦若,每廷议辄面诋之。
后拜知枢密院事,以疾乞罢,除知贝州兼部署。
卒谥正惠。
全宋诗
马知节(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东都事略》卷四三本传)。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监彭州兵马。历知数州。真宗景德三年(一○○六),擢签书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出为颍州防禦使,知潞州。天禧元年(一○一七),知天雄军,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枢密院事。明年罢,除彰德军留后、知贝州。三年卒,年六十五。谥正惠。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六三
马知节(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幽州蓟(今北京市)人。太宗时以父全义荫补供奉官。累迁西京作坊使、西上閤门使,历知定远军、深、庆、梓、秦、益、延等州。景德中徙知定州,拜东上閤门使、枢密都承旨,擢拜签书枢密院事。大中祥符七年出知潞州。天禧初,移知天雄军,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枢密院事。以疾乞罢,除彰德军留后,知贝州兼部署。未几卒,年六十五。谥正惠。《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曹谷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
曹谷,大中符祥间官职方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六,《宋会要辑稿》仪制七之二○、职官四之四一。
同时别有一曹谷,祥符三年为河中府通判,亦官职方员外郎。
曾验民所献「灵宝真文」。
以熟习道教教法,王钦若奏校《道藏》。
未几出为淮南转运使,钦若奏还卒业,诠整部类,升降品第,多其所为。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七四、七六(《长编》两处注云,此二曹谷非一人)。
王庆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
王钦若子。
赐进士及第。
官终卫尉寺丞。
有诗赋杂文集,取名《桂籍追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7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累官广南西路转运使,刻《集验方》于石,植树凿井。为交州国信使,却赠遗,免扰民。建言折变收市苧布,公私交济。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诏同三司使议省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余道,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景德中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条约,著《监牧议》。大中祥符五年充枢密使。九年,以疾优拜右仆射、知河阳。卒谥文忠。有《请盟录》。
全宋诗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尧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再迁广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兼领群牧。九年,罢知河阳。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谥文忠。《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端拱二年进士第一,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广南西路转运使,度支判官,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
咸平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
景德元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以户部尚书与王钦若并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预修国史。
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枢密使。
七年,罢。
明年,再为枢相。
九年罢,命判河阳。
天禧初卒,年五十七。
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
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3 【介绍】: 宋华州下邽人,字平仲。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历通判郓州,累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
颇敢直谏,太宗以比魏徵。
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坐事罢知青州。
五年,召拜参知政事,加给事中,又坐事出知邓州。
真宗立,入权知开封府,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拜相,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乃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
王钦若所谮,罢相出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准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丁谓乘机倾陷,连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仁宗朝追谥忠悯。
有《寇莱公集》。
全宋诗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词学图录
寇准(961-1023)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晚年封莱国公,谥忠悯。《宋史》有传。有《寇莱公集》,存词五首,见《花庵词选》及《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太宗朝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准力排众议,拥帝亲征,遂有澶渊之盟。
王钦若所陷,罢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以请太子监国,为丁谓所陷,罢相,封莱国公,累贬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
仁宗朝追谥忠悯。
著《巴东集》三卷、《忠悯公诗集》三卷(存)、《寇莱公集》七卷(存)。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03 【介绍】: 宋升州上元人,字惟清。五岁能诗,未冠著有《龆年集》。南唐李煜时举进士,有声于时。入宋,登太宗雍熙二年进士第。累迁比部员外郎,知郴、舒二州。真宗咸平二年直史馆,奉命使荆湖按视民事,条奏利病甚众。以才干凡五受命使西北议边要。后坐事削籍流儋州,会赦移惠州,至化州卒。有文集。
全宋诗
洪湛(九六三~一○○三),字惟清,升州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南唐进士,归宋,又举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为归德军节度推官。入直史馆。端拱中历知容、郴、舒诸州。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复直史馆,出使荆湖,还,判三司磨勘司,同知贡举。五年,使陕西,因贡举受贿事连累,中途召还,削籍流儋州。六年,移惠州,未至,卒,年四十一。未弱冠时即著《龆年集》十卷,《新安志》卷六谓其有集十五卷,均佚。《宋史》卷四四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洪湛(九六三——一○○三),字惟清,升州上元(今江苏南京)人。
幼好学,五岁能为诗。
未冠,录所著《龆年集》十卷,有声。
雍熙二年进士及第,解褐归德军节度推官,召还授右拾遗、直史馆。
以请立太子,出知容、都、舒州。
咸平二年召还,复直史馆,判三司都磨勘司,与王钦若同知贡举。
后被诬削籍流儋州,咸平六年卒,年四十一。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
字知白。
台州宁海叶氏。
母梦咽明珠而生。
出家于东掖山。
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
未几。
继其席。
祥符八年。
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
寺久废。
师按其旧而新之。
王文穆出守。
重师之道。
奏复天竺名。
寻请赐慈云号。
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
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
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
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
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
师力行之。
感应非一。
凡为法祈祷必然指。
唯存三焉。
及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屡经兵火。
岿然独存。
愿力致也。
师诗文典雅。
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
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
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
师示寂。
累谥法宝禅慧。
淳祐八年。
其徒明禋祷晴获应。
上御宸翰。
加谥圣应。
淳祐十一年。
明禋祷晴复应。
上御宸翰。
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
字知白。
天台宁海叶氏子。
母王氏。
乞男于观音。
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
稍长。
潜往东山。
依义全师出家。
受具戒。
研律学。
继入国清。
普贤像前。
烬一指誓弘教观。
雍熙元年。
见宝云北面受业。
未几智解秀出。
智者讳日。
然顶誓行四三昧。
宝云入寂。
师乃返天台。
以苦学致疾。
至于呕血。
感异梦而愈。
既而顶高寸馀。
手垂过膝。
声若洪钟。
时年二十八也。
众请居宝云。
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
至道二年。
结缁素。
专修净业。
作誓生西方记。
咸平中。
归天台。
主东掖。
以徒属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
率众修念佛三昧。
有白鹤庙。
居民甚神之。
师与神授戒。
改祭为斋。
祥符四年。
讲止观于景德寺。
道经黄岩。
有豕奔伏于前。
推其来。
乃逸于屠肆者。
偿其直而豢之。
赤山寺濒海而高。
先是。
山颠有异光。
中现七层浮屠之形。
周山四十里。
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
或以语师。
师喜其有先兆。
遂建塔焉。
于是居人感化。
不复为渔。
时东山结忏会。
天大旱。
师卓锡石缝。
泉即激涌。
七年。
受杭昭庆请。
大弘法化。
从化者众。
自是居杭矣。
八年。
苏人以郡符。
迓师于开元建讲。
缁素毕集。
不荤饮者。
倾匝邑。
屠酤不售。
官监有失课之言。
师辞其徒曰。
智者遗晋王书。
有言六恨。
其一谓。
以法集动众妨官。
为人所忌。
余今德薄。
安可久留。
遂幡然复杭。
刺史薛颜。
始以灵山。
命师居之。
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
天禧三年。
王钦若抚杭。
与师道契。
奏锡天竺旧名。
复其寺为教。
又奏请西湖。
为放生池。
因赐号慈云。
乾兴元年。
章懿太后。
以师熏修精进。
遣使赍白金。
命于山中。
为国行忏。
天台教文。
于是入藏矣。
天圣四年。
中秋月望之夕。
桂子降于殿庭。
师取其实。
播种林下。
乃作桂子之诗。
九年讲净名经。
忽谓其徒曰。
昔在东掖讲此经。
梦荆溪授我卷。
及出室视日已没。
今吾殆终此讲乎。
因与众诀。
作谢三缘诗。
谓谢徒属。
绝宾友。
焚笔砚也。
随徙东岭之草堂。
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医药。
惟说法勉众而逝。
寿六十九。
腊五十。
逝之夕。
山中人。
见大星殒于灵鹫峰。
越明年仲春四日。
奉遐榻。
葬于寺东月桂峰下。
师始出家。
郡挍诸生。
慕师才俊。
勉回业儒。
为诗答卢积。
中有真空是选场。
大觉为官位之句。
人多诵之。
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
于行道。
四隅置𨫼炽炭。
遇困倦。
则渍手于𨫼。
十指惟存其三。
崇宁三年。
赐号法宝大师。
绍兴中。
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本名侃,避真宗旧名改,字子正。
杨覃从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好学自信,文风质朴。
真宗咸平中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
因无所阿附,为权臣丁谓、王钦若所不悦,二十余年不升迁。
晚年因朝廷欲矫士大夫文章雕靡之弊,始与陈从易并为知制诰。
官终集贤院学士、知亳州。
有《大隐集》、《西垣集》、《职林》、《两汉博闻》。
全宋诗
杨侃(九六四~一○三二),避真宗藩邸讳改名大雅,字子正(《隆平集》卷一四作子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屡迁知浔州。真宗景德二年(一○○五)由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袁州府志》卷六)。后知越、常二州及应天府,以兵部郎中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有《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等,已佚。《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一有墓志铭,《宋史》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一
杨大雅,原名侃,避真宗讳改,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俶归朝,挈族寓宋州。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迁秘书丞、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知筠、袁、越、常等州及应天府,纠察在京刑狱。天圣六年九月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好学笃古,著述颇富,有《原治》十七篇、《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二十卷、《家谱》一卷。《宋史》卷三○○有传,又参《宋史》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