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天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礼月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玄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月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言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
谓典正言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则言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
二唯细非粗。
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
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如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轮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
即密教也。
以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
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轮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轮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轮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
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肇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梁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又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有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
州府官表进。
上览大悦。
各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天下梵夹。
有梵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
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经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验。
斯胜古踪。
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经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言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显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茶。
华胥之理致融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
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
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
词义明晓。
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
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
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
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
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宠恤并优。
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释法护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时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而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净与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诏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如吕夷简宋绶。
如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况梵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绶奉诏。
续修法宝录。
自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净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净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护终于嘉祐三年。
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护,中印度人。闻宋室龙兴,尊崇象教,设立译馆,专待梵僧遍翻经论,欲观光上国,以證所闻,因结徒侣,连翩东迈。景德元年春,始达京师,召入译院。法护聪睿超伦,五乘三学,靡不研贯,所演经说妙达其源,前后译经十有二部,中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佛在灵鹫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视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说。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虚空喻,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云云,尤为详尽。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时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而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净与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诏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如吕夷简宋绶。
如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况梵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绶奉诏。
续修法宝录。
自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净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净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护终于嘉祐三年。
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净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净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护同译新来诸经。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仁宗庆历三年,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以净疏示之,其议遂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 【介绍】: 元明间僧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梵琦。字楚石。小字昙曜。象山人。姓朱氏。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闻谯楼鼓声。豁然大悟。遍主法席。名满夷夏。泰定中住当湖福臻院。晚归天宁。筑西斋退老。明兴再被诏徵。建法会于蒋山。琦居第一。赐伊蒲供于文楼。洪武三年秋。召问鬼神之理。馆于天界寺。示微疾。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而化。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宋濂为撰塔铭。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不识诬为有漏缘。帝敕中使来传宣。钟山说法超沈绵。万人瞻依曲两拳。一朝入灭同蜕蝉。西方弹指即见前。白玉楼阁琉璃田。金铃宝树演真诠。师之往矣神弗迁。寂光常定无偏圆。我作铭诗翠琰镌。昭朗盛业垂年年。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门。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电坼霜开,金声玉振。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后云溪宏禅师亦推琦为明宗师第一。有净土、和陶诸诗。北游凤山,西斋三集。自楚石倡诗,教于永祚。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皇明名僧辑略
行实 师讳梵琦。楚石其字也。宁波府象山县人。姓朱氏。年九岁。授经于讷翁谟公。十六剃染。阅楞严经有省。随元叟端公入京。闻西楼鼓声。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见元叟。元叟许可。会报恩虚席以待。师勉赴。而筑室西斋。为终焉之计。师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扬正法。无愧妙喜。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善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诸仁者。一举更不再举。今已再举。一闻更不再闻。今已再闻。头头上明。物物上了。如理如事。亘古亘今。不是涅槃心。亦非正法眼。恁么恁么。三世诸佛祇言自知。不恁么不恁么。六代祖师无启口处。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假饶句下精通。未免触迷狂见。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枯木上糁些子花。与你诸人赴个时节。残灯随腊尽。爆竹送春来。复举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慈明云。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妙喜云。向上一路。热碗鸣声。师云。三大老尽力道。只发明得向下一路。若是向上一路。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举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什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这里。师云。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云。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云。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啰啰哩。啰啰哩。刹刹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沧溟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僧问诸佛不出世。祖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师云。南斗七。北斗八。进云。未审此理如何。师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馀。乃云。人天众前激扬此事。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若非本分衲僧。未免遭人怪笑。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恁么答他。却理会不得。再举一遍。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檐声未断前宵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僧问如何是山里禅。师云。胡孙上树尾连颠。进云。如何是城里禅。师云。十字街头一片砖。进云。如何是村里禅。师云。扶桑人种陕西田。进云。谢师答话。师云。苍天苍天。乃云。衣食养寿命。一日不可无。粪埽敌寒暑。粗粝疗形枯。昨日三春。今朝九夏。何不趁色身强健时。拨教生死路头明白。要去便去。要住便住。谁障得你。谁碍得你。岂不俊哉。岂不快哉。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若不会。与你下个注脚。空手把锄头。骤马上高楼。步行骑水牛。闹处冷湫湫。人从桥上过。饭萝头受饿。桥流水不流。拨火觅浮沤。时不待人。参。复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师云。若然。道有也得。道无也得。向上也得。向下也得。得也得。不得也得。数片白云笼古寺。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一朝村院主。万劫出头难。大难大难。若是个汉。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掉向他方世界。何况世间浅近之学。便诵得四韦陀典。但增妄想。堪作甚么。食人涎吐。未有了日。不如无事好。见我道无事。便作无事会又争得。若要真个无事。须下死工夫。大死一回。死中得活。便能超毗卢。越释迦。百匝千重。七通八达。祖师巴鼻。向上宗乘。尽与埽除。不劳拈出。云门云。我今日共你说葛藤。屎灰屎火。泥猪疥狗。不识好恶。屎坑里作活计。汝若跳出屎坑。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看这般时节。有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图口腹。恣无明。成群作队。造地狱业。佛法禅道推向一边。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无人替代渠。如今大方丛林。兵变以来。南北东西。万中无一。因什么如此。盖是恶贯满。业果熟。自作自受。更教谁承当。祖师劝你出家。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寻师访友。切切究明。喷地一发。成佛作祖去。报父母深恩去。度脱天下人去。既不如此。因何出家。冷地思量。古风大好。饥则乞食。寒则补衣。日中一餐。树下一宿。旅泊三界。示一往还。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古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名爱利。汩没世涂。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与么指示。可煞分明。作福不如避罪。多虚不如少实。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阿谁无分。莫教失却人身。只要你直下搆取。便与佛祖齐肩。若道山僧妄语。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教中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衲僧门下念个什么。若道念佛。念著佛字。漱口三日。不可是念佛也。若道念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是念法也。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不可是念僧也。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不可是念戒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可是念天也。施者受者。并所施物。三轮空寂。俱不可得。不可是念施也。莫是无念么。才无念便是有念。避溺投火。转见病深。直饶独脱无依。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欲得会么。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妙喜云。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笼。蓦拈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有。不属即空。卓一下云。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只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凡夫不合起有见。二乘不合起无见。缘觉不合起幻有见。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不可放过。云门老汉贪观白浪。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放过不可。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请赵州和尚转大藏经。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转藏已毕。人回似婆子。婆子云。比来请转一藏。如何和尚只转半藏。妙喜云。众中商量道。如何是那半藏。或云再绕一匝。或弹指一下。或咳嗽一声。或喝一喝。或拍一拍。恁么见解。只是不识羞。若是那半藏。莫道赵州更绕一匝。直饶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设使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若草若木。各具广长舌相。异口同音。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诸人要识婆子么。良久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师云。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弄假像真。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为什么打某甲。山云。你是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法眼云。大小德山话作两橛。圆明云。大小德山龙头蛇尾。雪窦云。德山握阃外之威权。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要识新罗僧。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涂毒鼓未击。早是鸭闻雷。漫天网未收。跃鳞冲浪来。德山老。德山老。正令当行非草草。法眼重加矢上尖。圆明更向声前扫。千古流芳雪窦师。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上法堂。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沩山默坐不顾。德山云。无无。便下去。复云。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见沩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至晚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云。还识此子么。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无背无面。眼似流星。机如闪电。提起坐具。略露锋铓。拟取拂子。聊乘快便。已后孤峰结草庵。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出世为人。喻如金錍刮眼膜。非是小事。若伤锋犯手。未免破睛。危乎险哉。间不容发。岂可恣矇袋。掉三寸舌。脱空瞒人。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已有发明。到垂手处。不无渗漏。后往华亭见船子。及船子向他道。离钩三寸。子何不道。道不得。劈口一桡。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始大彻。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悟了须是见人始得。若不见人。只成杜撰禅和。说拍盲禅。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第一本领要端正。履践须明白。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临济下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至今道行天下。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苦哉屈哉。吃著佛祖饭。不去理会本分事。争持文言俗句。高声大语。略无忌惮。全不识羞。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冷地里学客舂。指望求福。忏除业障。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认能瞋能喜能见能闻。认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你。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瞋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恁么参的。是药汞银禅。此银非真。一煅便流。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教我只如此会。今日方知不是。就和尚请个话头。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师故邪。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才生一念隔千岑。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玄音。凡夫只为贪瞋重。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渐逐香风出宝莲。红肉髻光流不尽。紫金身相照无边。重重树网垂平地。一一华台接远天。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栖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琉璃田地绝纤埃。惟心净土无高下。自性弥陀不去来。红日初非天外没。白莲只在意根栽。众生障重须存想。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早向池中占一枝。却坐宝华成佛子。何烦慈母浴婴儿。口餐法喜真肴馔。心得明门妙总持。般若台前定回日。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究竟不离清净心。空影入池皆碧玉。日光穿树尽黄金。事如梦幻虽非实。理到圆常却甚深。八万四千真相好。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不与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长满钵。一身轻健任游空。初心便获无生忍。具缚能教宿命通。今古往生留传记。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自然身到碧莲池。火轮罪净千千劫。琪树光分万万枝。善友深谈终不厌。灵禽妙语实难思。功成果满须臾事。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姓朱。父杲。好善。有隐德。母张氏。事佛惟谨。以大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梦日堕怀而生。襁褓中。有神僧见之。谓曰。此儿佛也。他日当大振佛法。四岁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六岁善属对。七岁能书大字。诗书过目不忘。九岁抵西淅。从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年十六。入杭昭庆受具戒。一日阅首楞严。有说偈曰。七处徵心心不肯。八还辨见见元无。劈开秘密千重锁。迸出圆明一颗珠。从此圣凡知解绝。有何生死性情拘。话头拈起知音少。留与人间作楷模。时元叟端禅师。主径山。师往参即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会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金书大藏经。师在选中。辞叟遂行。既至。馆于万宝坊。近崇天门。一夕睡起。闻䌽楼鼓鸣。豁然大悟。彻见径山为人处。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劄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甲子东归。再参元叟于径山。叟迎笑曰。且喜汝大事了毕。遂以第二座延之。学者多咨叩焉。未几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盐州之福臻。题五相无碍曰。万法圆成一念中。众生世界尽牢笼。光相大小珠相似。赤白青黄色不同。毕竟未知何处起。如今方信本来空。平常一句如何会。日出西方。夜落东天。历迁州之天宁。至元迁杭之报国。至正迁嘉兴之本觉。丁亥。帝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复迁天宁。建大毗卢阁。又建宝塔七层。高二百四十馀尺。塔成忽偏倚欲什。师日祷于佛。夕大风雨。州民闻空中有声曰。急往天宁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后以兵燹殆废。失顶之宝瓶。师复鸠施完葺。以钱铸宝瓶补之。上瓶之日。天花纷雨。异香满空。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诏江南大浮图十馀人。于蒋山寺。作大法会。师与其列。随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上大悦。二年三月。复修故事。召师说法。锡燕于文楼下。亲承顾问。出内府白金以赐。馆于天界寺。上以鬼神情状。幽微难测。命著三藏之说。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厉声一喝。泊然而化。茶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弟子文晟奉归海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命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闻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会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及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势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转嘉兴之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州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诏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于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出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归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及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梵琦。字楚石。明州象山人。朱姓。母张氏。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生在襁褓。有僧见而谓其父曰。此儿必当振佛法。照耀浊世。九岁从海盐天宁讷公受业。十六为僧。二十侍族祖晋翁洵公。因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于此有省。然于向上一著尚有滞碍。元叟端和尚主径山。往参谒。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已而应书写大藏之选。至京师崇天门。一夕闻䌽楼上鼓声。豁然大悟。东归。再参元叟。叟笑迎曰。且喜大事了毕。未几。出世海盐之福臻。至元乙亥迁杭之报国。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徵师说法于蒋山。 上大悦。又明年七月复被召。二十六日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端坐而逝。阇维。齿舌数珠不坏。有语录二十卷及西斋净土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楚石禅师。名梵琦。乃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道弘海盐福臻。次则天宁。乃至杭州报国。嘉兴本觉。德风所被。声重九洲。当元文顺二帝时。楚山南北。浙水东西。其有道尊宿。无不经锡徽号。琦独远引不与焉。至正间。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琦亦不署也。暮年以门人景献。代主天宁法席。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为休老计。自称西斋老人。至正间。四方多事。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从西斋游者。如宋公景濂辈。最称博物。入西斋之门。剧谈多北。或有问时势否臧。琦但唱休休歌。其声韵莫测。癸卯。元帝师以手书微琦。琦称病笃不赴。戊申。明高帝建极。以为折抱毁鼓之初。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遂蒲车四出。徵天下高行沙门。敕仪曹。请琦升座于蒋山。使存亡者。均沾法利。高帝见提唱语。大悦。明年春。召入宴文楼。以琦年迈。赐杖而行。留琦馆天界。又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均赴天界。其赴诏尊宿三十馀员。出元叟之门者。三居一焉。惟国清昙噩。双径智及。并琦三人。频入宴文楼论道。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琦援据经论。剖释宸衷。然起居脱略。无异西斋时。高帝每叹曰。楚石真林下道人也。是年七月十六日。琦呼侍僧进墨池。大书一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即谓噩梦堂曰。师兄我去也。噩曰。何处去。琦震声一喝而逝。年七十有五矣。以遗偈闻高帝。帝命依法阇维。其不坏者二。齿如珂玉。舌如珊瑚。无数舍利。连缀其上。归塔天宁西斋。愚庵以偈哭曰。匡床谈笑坐跏趺。遗偈亲书若贯珠。木马夜鸣端的别。西方日出古今无。分身何啻居天界。弘法毋忘在帝都。白发弟兄空老大。刹竿倒却要人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梵琦,字楚石,小字昙耀,象山人。尝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恍然有悟。元叟端倡道双径,琦往问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如何?”叟就以诘之。琦拟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会元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以琦善书,选至阙下。一夕闻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偈有“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旋入双径,叟见其气宇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元泰定中,出主海盐之福台,寻迁永祚。明洪武初,诏名浮屠,于蒋山建广荐会,琦首应诏跻席说法,圆音高唱,万籁俱清。帝心悦怿,赐宴文楼,亲承顾问,既还出帑金以赐之。馆于天界寺,忽谓噩梦堂曰:“吾将去也。”曰:“子欲何之?”曰:“西方尔。”因訉之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邪琦厉声一喝,泊然而化。荼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舍利黏缀,遗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语录》及《和永明山居诗》,并见《寺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年二十弃诸生为僧,继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顺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觉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木陈。潮州林氏子匡庐薙染。依悟和尚天童座下。掌记室有年。受请继席。僧问。如何是天童境。师曰。廿里松关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閒移拄杖松根立。笑问客从何处来。曰向上宗乘事若何。师曰。看脚下。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你吃粥也未僧拟议。师曰。诸佛过去久矣。上堂。释迦老子道。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古德道。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且道名字既同。因甚么有利有害。红粉易妆端正女。无钱难做好儿郎。示众云。有一人三头八臂。有一人无背无面。同到天童门下。且道安下那个即是。一晚入堂。大叫曰。适来栏中不见了牛。普请诸人把火上山寻牛去。众愕然。一僧才出。师便归方丈。常举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话颂曰。草鞋踏遍江南雪。归看庐山石上云。却笑閒身犹未老。寻梅几度出松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道忞,字木陈,号梦隐,潮阳林氏子也。
薙染于匡庐开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悯山。
清顺治时,赐号“弘觉禅师”,更寺名曰“弘法”,锡以敕印,赉予甚盛。
敕曰:“朕惟佛会拈华,妙心传于迦叶。
禅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
六叶既敷,千华竞秀。
荫法云于真际,火宅晨凉。
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晓。
以至眴目扬眉,擎拳举指,皆合宗门之妙谛,得教外之灵机。
诚非他学可知,亦岂意生所度。
眷言道行,冀觌高踪,实悟真如,必先玄觉
咨尔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
克證无生之旨,机自玄明。
允通向上之关,悟称真谛。
尝稽载籍,祈会性真,间览玄文,深嘉妙义。
故时于听政之暇,询尔以法道之微。
乃名言之不繁,克随机而得解。
玄关幽键,感即能通。
遥源浚波,酌之不竭。
传一镫于种智,了万法于真空。
广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学。
引之于有,高谢四流。
推之于无,俯弘六度。
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觉足以悟迷。
非同测海窥天,固已登堂入室。
堪主法门之席,允称禅众之尊。
是用封尔为弘觉禅师,锡之敕印。
于戏!
慈周万有,大身遍于十方。
利济四生,本觉超乎三世。
俾举代咸登仁寿之域,在随方而启般若之门。
其益懋尔勤修,庶弘开夫正梵。
式承嘉命,丕阐宗风。
钦哉!
”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九,荼毗,顶骨五采,齿无损痕,塔于平阳黄龙峰下。
所著有《纪年》、《专谱》、《语录》、《诗文集》及《北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