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大度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0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闽人,俗姓谢。少憨黠好钓。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审知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后梁太祖开平间示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住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于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𦦨。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祇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号为一味平实。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隶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尝谓之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哑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备。
俗姓谢。
闽人也。
少而憨黠酷好垂钓。
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
其舟若虚。
同类不我测也。
一日忽发出尘意。
投钓弃舟。
上芙蓉山出家。
咸通初年也。
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
山门力役无不率先。
布衲添麻芒鞋续草。
减食而食语默有常。
人咸畏之。
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
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
一再相逢。
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
有日谑之曰。
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存深器重之。
先开荒雪峰。
备多率力。
王氏始有闽土。
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
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终。
春秋七十四。
僧腊四十四。
闽越忠懿王王氏树塔。
备三十年演化。
禅侣七百许人。
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
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
其于建立透过大乘初门。
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贤禅师。
嗣福严雅公。
云门四世孙也。
开法于衡州之北禅。
岁夜小参曰。
年穷腊尽无可与。
诸人分岁老僧烹。
一头露地白牛炊。
土田米饭煮菜羹。
烧榾柮火。
与大众围炉。
唱归田乐。
何故免得。
倚他门户傍他墙。
致使时人唤作郎。
下座时。
维那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师反顾问其所以。
那云。
道和尚宰牛不纳皮角。
师笑掷暖帽于地。
那便拾去。
师跳下禅床。
拦胸擒住叫曰。
贼贼。
那将帽覆师顶曰。
天寒且还和尚。
那便出去。
时法昌为侍者。
师顾谓曰。
这公案作么生。
昌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法昌名倚遇。
师嗣也。
别具。
师又有嗣。
曰绍铣。
具兴福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时晦,号约叟。
汪大度弟。
从吕祖谦游,祖谦弟吕祖俭卒,时距秋试才四日,乃舍之就道,护丧以归。
兄弟皆以义著闻。
全宋诗
汪大章,字时晦,号约叟(《鲁斋集》卷一二《跋汪公祭文》、卷一九《祭汪约叟文》),金华(今属浙江)人。与兄大度俱从吕祖谦学,祖谦弟祖俭卒于筠州高安,时大章距秋试仅四日,舍之就道,护丧以归(《敬乡录》卷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5—1192 【介绍】: 宋僧。滁州全椒人,俗姓吴。法号足庵。儿时即喜佛书。嗣长芦青了禅师,后参宗珏法绪,继其任住明州雪窦寺。
全宋诗
释智鉴(一一○五~一一九二),号足庵,俗姓吴。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初依长芦真歇了禅师,后为大休宗珏禅师器重,住明州雪窦寺。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八十八。为青原下十五世,天童大休宗珏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雪窦足庵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智鉴,滁州人。元祐时僧长。依真歇于长芦。大休首众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复住雪窦,尝居嘉兴梅溪,有诗。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鉴。
滁之全椒人。
生吴氏。
自儿时。
已喜佛书。
每以白纸为经。
跏趺端坐诵之。
声琅琅动人。
母尝与洗手疡。
戏问。
是甚么手。
对曰。
佛手。
视母大笑。
俄二亲俱丧。
依长芦真歇。
了出家厉精。
胁不至席者数年。
时大休珏公。
为首座。
指为法器。
从道法师领戒。
入象山之郑行山。
缚茆而居。
山当海岸孤绝处多妖怪。
师吊影其间百怪不能惑。
地高无水。
祷曰。
吾办道来此。
神其惠我泉。
因锄小坎。
移时而水溢。
食不继啖。
松柏以疗饥。
尝深夜打坐。
闻庵后岩石震响。
如斗击。
旦起视之。
有巨石飞坠。
越庵而立于门并庵。
大木无不摧拉。
而庵独无恙。
一日有巨蟒入庵。
矫首怒视。
越数日。
复旋绕于床。
师不顾而去。
变怪百出。
师举不为动徐亦帖然。
一夕深定中。
豁然开悟。
身心世界。
洞如琉璃。
自念云。
威音王已前。
无师自證。
威音王已后。
无师自證者。
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
见延寿然曰。
日来肚大无物可餐。
庵小无床可卧。
若能与食展庵则住。
不然则去。
然与师反覆问答。
不能屈。
因叩其所得。
呈一颂。
然喜曰。
鉴公彻也。
复航海。
见大休于岳林。
试其机辩无碍。
叹曰。
佛祖不奈尔何。
因为行乞。
担二布囊。
随得即受。
备历艰勤。
人所不堪。
翠山宗白头。
谓师曰。
为众竭力。
不无其劳。
师云。
须知有不劳者。
宗曰。
尊贵位中收不得时如何。
师云。
触处相逢不相识。
宗曰。
犹是途中宾主。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丙丁吹灭火。
宗以手掩师口。
师拂其袖。
宗迁雪窦。
挽师偕行。
荷负众事。
时法堂新饰。
命师普说。
宗窃听。
叹曰。
吾生有耳。
未尝闻也。
出世为大休烧香。
前后六坐道场。
皆王公大人推引。
绍熙二年。
谢事止于雪窦之东庵。
明年七月。
示恙。
戒弟子曰。
吾行矣。
送终须务简约。
勿素服哀恸。
言讫而逝。
阅世八十八。
坐夏五十三。
塔全身于山之左。
师天资朴厚。
见地稳密。
操履苦硬。
至死不少变。
具大辩才。
浩瀚无际。
叩之滚滚无倦。
受施山积。
悉为公费。
故六主废刹。
积逋动数千缗。
不过期月。
而百务一新。
目其所榻。
则丈室萧然悬磬也。
加以精诚所感。
祷雨晹。
救疾苦。
其应如响。
神祠烹宰。
辄为易以素馔。
有藏其须发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创见。
师不欲人言之。
以为非此道之极致。
使其有之。
皆亦师之馀也。
师道声震海内。
而迹曾不越四明之境。
故自号足庵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1222 【介绍】: 宋简州阳安人,寓居德清,字德修,号后溪,一号山堂。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淳熙中召对论恢复事,谓骤进与偷安均为误国。由校书郎除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旋出为江西提刑,改夔州。宁宗即位,除侍御史,迁起居郎。以谏罢朱熹事,被劾去。庆元党禁间,撰《涪州学记》,被再劾夺职,谪居房州。党禁解,起知眉州,累迁知潼州府,升显谟阁直学士。卒谥文节。有《后溪集》。后人辑有《鹤林词》。
全宋诗
刘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号后溪,一号山堂,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
任剑南东川节度推官,辟为潼川提刑司检法。
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为太学正,累迁右正言,出知果州。
光宗即位,除军器少监,为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
宁宗即位,除侍御史,迁起居郎。
韩侂胄擅朝禁伪学,刘撰《涪州学记》,被指为谤讪,夺职,谪居房州。
侂胄诛,历知襄阳、遂宁、潼川府。
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
有《后溪集》十卷,已佚。
后人辑有《鹤林词》一卷。
事见《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刘阁学墓志铭》,《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一三
刘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号后溪,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北)人。乾道五年进士及第,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淳熙中累迁校书郎,知果州。光宗立,除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为殿中侍御史。出为潼川运判,江西、夔州提刑。宁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农少卿,进起居舍人、起居郎。为韩侂胄党所排,奉祠,后又谪居房州。久之,起知眉州,除潼川提刑、权知泸州。侂胄诛,历知襄阳、遂宁、潼川府。升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宫观。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谥文节。光祖为当世名臣,赵汝愚称其论谏激烈似苏轼,恳恻似范祖禹,世以为名言。为文浑厚正大似其人,诗尤清婉。著有《后溪集》百馀卷,《岘山》、《鹤林》、《金泉》、《眉山》等集合若干卷,《诸经讲义》若干卷,惜皆佚。见真德秀《刘阁学墓志铭》(《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29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字德粹,号溪斋。与弟珙俱从朱熹游。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历四川制置司干官。时韩侂胄当国,璘坚不往诣。官至朝奉大夫。有《溪斋类稿》。
全宋诗
滕璘(?
~一二二九),字德粹,婺源(今属江西)人。
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调鄞县尉。
历鄂州教授,四川制置司干官,知嵊县,签书庆元府节度判官,主管官告院,以病奉祠。
起通判隆兴府。
历浙东、福建帅司参议官。
年八十以朝奉大夫致仕。
理宗绍定二年卒。
有《溪斋类稿》三十卷(《宋元学案》卷六九),已佚。
事见《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六《朝奉大夫赐金鱼袋致仕滕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六四四四
滕璘(一一五○——一二二九),字德粹,号溪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与弟珙俱从朱子游。淳熙八年中乙科,调鄞县尉,教授鄂州,历四川制置司干官,知绍兴嵊县,签书庆元府节度判官,通判隆兴府,擢浙东、福建帅司参议官,寻得请以朝奉大夫致仕。绍定二年六月卒,年八十。有《溪斋类稿》若干卷。见真德秀《朝奉大夫赐紫金鱼袋致仕滕公墓志铭》(《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元学案》卷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大。吴氏子。世居严之桐江。故因以为号。师神观孤洁。不乐处尘𡏖中。一触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后上双径。谒大辨陵公。公道价倾东南。见师甚喜。授以心印。师退自计曰。如来大法。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遍历丛席。诸尊宿告之者。不异径山时。慨然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乃归见公。公俾给侍左右。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寻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于地。映像前长明灯读之。一大藏全文。阅之至三过。皆通其旨趣。师之志犹未已。儒家言。及老氏诸书。亦择取而嚅哜之。自是内外之学。两无所愧矣。出世。凡三坐道场。学子翕集座下。甚至无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见之意消。有求文句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以第一义为归。间游戏翰墨。发为声诗。冲和简远。有唐人遗风。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手未尝捉金帛。悉属之知因果者。或尤之。则曰。吾知主法而已。尝患滞下疾。拭净不忍用厕纸。摘菽叶充之。生平不畜长物。所服布袍。或十馀年不易。报身七十有四而化。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笑而去。其刻苦。盖人之所不能堪。非见解正力量弘。岂易致是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
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
父善,母李氏。
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
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
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
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
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
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
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
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
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
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
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
时法会,号为极盛。
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云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
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
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
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濂为惊异。
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
故其终也,濂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
释圆珑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