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十朋

相关人物:共 38 位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
董储,字尧卿,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
真宗时登进士第。
仁宗天圣初为滑州观察判官,翰林侍读学士孙奭举之,诏特与太子中允。
景祐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宿州。
时龙图阁学士范讽以事贬官,储与讽善,坐黜为吉州通判。
宝元二年以都官员外郎知眉州,与苏洵游。
工书,苏轼谓近世少其比。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一一六,《东坡全集》卷八,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二九,《皇宋书录》卷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景文。工诗文。监饶州酒务,题诗为王安石称赏,遂知名。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兼东南第三将。苏轼荐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全宋诗
刘季孙(一○三三~一○九二),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平子。
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季孙诗,据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僧处严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12 【介绍】: 宋僧。温州乐清人,俗姓贾氏,字伯威,号潜涧。少敏悟,经史过目能诵。出家于明庆院,宗天台宗。后至钱塘从南屏臻禅师,明《法华》诸经。与名僧道潜、思聪等友善。博学能文,作诗词尤典雅,书法有晋宋遗规。哲宗元祐间出游归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门徒甚众。卒后弟子辑其遗文为《潜涧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处严。
字伯威。
温州乐清贾氏子。
母万。
方娠。
一夕梦黑龙自天跃而下。
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及产有异相。
警悟不凡。
经史过目辄成诵。
少长不茹荤。
母强之。
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
归白其母曰。
儿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学佛。
落发于明庆院。
初习讲教义。
发明师说。
了无疑滞。
同辈尚编录。
务相诘难。
师心非之。
遂弃教而崇禅。
历访先辈老宿。
叩击玄旨。
多所契会。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师弗顾而去。
师于己事外。
博学能诗文。
醇重典雅。
且工书。
有晋宋法。
时道潜思聪二公。
与东坡游。
声名籍甚。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
师笑曰。
古之桑门。
与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
识者高之。
元祐间。
还永嘉。
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刹。
其徒翕然宗之。
扣门请益者。
履相蹑也。
师训以本业。
外复以诗书子史导之。
凡经指授者。
咸见头角。
元符初。
归故山。
诛茆结庐。
循除蓄流。
自号潜涧。
赋诗鼓琴以自娱。
有古人林下风。
师有辞辩。
长于讲释。
乡里巨室。
欲屈师讲经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广众。
预设巍座。
俟师至。
与众迫之。
师匇遽就席。
阐扬奥旨。
缘饰以文。
音吐鸿亮。
听者惊悦。
郡守张公平。
从师受楞严大义。
初以僧正命师。
又命主禅席。
皆力辞弗受。
每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师为府座所尊。
因嘱以事。
师。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听之。
瑞安令吕公勤。
邂逅师喜甚。
与俱还邑。
筑庵于厅治后园。
命师居之。
为留三宿而去。
晚景绝人事。
精修净业。
讽诵楞严圆觉维摩光明法华等经。
精熟如流。
静夜孤坐。
焚香暗诵。
琅琅之声。
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明二经。
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腊三十九。
阇维。
得舍利数百颗。
明莹如珠。
植塔于故庐之后。
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师于佛学。
无不通晓。
尤深于禅。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随毁失。
圆寂后。
弟子收拾遗文。
编成二卷。
曰潜涧集。
人有得其片纸只字。
皆宝藏之。
其文翰见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产之日。
梦师来惠以金环。
梦觉时。
传师适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谓为师后身。
故其为师作铭序有云。
师殁之岁。
而某始生。
师旧书石桥寺碑。
梅溪
佥判绍兴。
道经寺。
寺僧先梦迓严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梦告。
有诗云。
人唤我为严首座。
前身曾写石桥碑。
甄龙友。
和公双峰诗云。
诗老前身法号严。
正用此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处严,字伯威。
姓贾氏,乐清人也。
父靖,居乡以长者称。
母万氏,方娠,梦黑龙自天而下,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及严生有异相。
幼时警悟不凡,经史过目辄能成诵。
舅氏东平先生规,邑之名儒也。
试之联语,随声应答,由是奇之。
少长,不茹辛膻,母强之,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归白其母曰:“儿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学佛,惟慈亲割爱。
”遂往里之明院庆礼僧知性为师。
既落发受具,游历郡刹。
初学律,未几,习天台教观,慨然叹曰:“吾邦僻在海隅,见闻不广。
”遂之钱塘,依南屏臻公听天台大部,明法华诸经。
时学者尚编录,务相诘难,严听法罢,端然默坐。
同辈问之,发明师说,了无遗误,因谓之曰:“文字分别,驰骢法相,吾不能为。
”乃远游禅林,访寻老宿,叩击玄旨。
严志节清高,学识超迈,扙锡所至,道眼相契为多。
会有以首座诏之者,严曰:“吾宅心世外,逍遥自适,能为人役耶?
”于是西游帝都,观伊洛,南周旋江淮间,凡名山胜境,丛林巨刹,靡不至焉。
时道潜、思聪与东坡居士游,声名籍甚,二僧咸与严善,数以篇章往来。
严博学能文,诗词尤典雅,且工书,有晋宋法。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严笑谢曰:“古之桑门,上首与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识者高之。
元祐间,还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其徒翕然归之,扣门请益者,屡相蹑也。
严训以本业,复以《》、《》、《子》、《史》导之,凡经指授者,咸见头角。
时开元建护国天王殿,命严作记,文辞雄伟,太守范公见之称叹良久,命刻之石,昭垂来许。
元符初,归故山诛茅结庐,循除蓄流,自号“潜涧”,赋诗鼓琴以自娱,有古林下风。
严有辞辨,长于讲释,里中巨室欲屈之讲经,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广集众侣,预设巍座,俟其至,与众迫之,忽遽就席,阐扬奥旨,缘饰以文,吐音鸿亮,听者忻悦。
明庆自创业几七百年,无文迹可考,严始为撰记并书之,时称二绝。
郡守张公平闻其名,以礼致之,躬受《楞严》大义,欲授以僧正,且请主禅席,皆力辞之。
每诣府手提一笠,未尝舆也。
人以为府座所厚,或属以事,则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听之。
瑞安令吕公勤,慕其道学,初相邂逅,要与俱还,为筑庵于厅治后圃,为留三宿而去。
邑令丁公湛,每访严,谈道终日忘返。
晚岁绝人事,惟精修净业。
所讽《楞严》、《圆觉》、《维摩》、《光明》、《法华》诸经,精熟流畅,静夜孤坐,焚香高诵,琅琅之声,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明》二经,以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
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腊三十九。
三月,阇维得舍利数百,明莹如珠。
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庐之旁,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后四十馀年,县人梅溪王十朋为之铭。
十朋之生也,即严寂日。
其母梦严来,惠以金环,觉而举子,忽闻严化,以此异之。
十朋之大母,严之同母娣。
严弟子宝印,又十朋之叔父也。
尝以伏腊相过从,故其母识严。
十朋长,道经石桥寺,寺僧先夕梦迎严和尚,诘旦而十朋至,故其诗云:“人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石桥碑。
”铭有别致,见《梅溪》。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未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师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说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行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行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行董之。
行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行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行居荐福。
谓众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行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行迁乌巨。
为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行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如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去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中。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觉,蜀僧(《舆地纪胜》卷六八)。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八有宗觉,字无象,号西坡,俗姓郑,乐清(今属浙江)人,住明庆院。徽宗宣和间为敌所迫,坠崖无伤。工诗文,有《箫峰集》,已佚。疑即其人。
全宋诗
释宗觉,字无象,号西坡,俗姓郑,乐清(今属浙江)人。
为明庆院僧,善弈工诗,与王十朋有唱和。
有《箫峰集》,已佚。
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万世延(一○九七~一一五四),字叔永,乐清(今属浙江)人。
平生,笃善教子。
子庚、庠皆以儒学名家。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卒,年五十八。
事见《梅溪前集》卷二○《东平万府君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0—1168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子昂。
高宗绍兴元年进士。
为南海主簿。
历知贵溪、上虞县,皆有惠政。
孝宗即位,召为右司郎中,除吏部侍郎、权尚书。
累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首荐汪应辰、王十朋等可备执政、侍从、台谏,劾知阁门事龙大渊等窃弄威福。
又请严汰冗兵,以节国用。
自初仕至宰相,服食、田宅、僮妾不改其旧。
乾道三年罢相,提举太平兴国宫。
卒谥正简。
全宋文·卷四二五○
叶颙(一一○○——一一六七),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绍兴元年进士,为南海主簿,历知贵溪、上虞县。
以静退召见,奏对称旨。
除将作监簿,知处州。
孝宗初除吏部侍郎,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
首荐汪应辰、王十朋等,孝宗嘉纳。
乾道三年帝亲郊而雷,颙引汉故事上印绶,提举太平兴国宫,归家而卒,年六十八,谥正简。
见《艾轩集》卷八《叶公行状》,《诚斋集》卷一一九《赠少保叶公行状》,《宋史》卷三八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6—1168 【介绍】: 宋温州人,字希深。登进士第。历秘书正字,累官中书舍人,以忤秦桧意被黜。后提举湖北常平,徙知嘉州,除成都路运判,改潼川路提刑。孝宗乾道二年除金部郎中,官终福建提刑。长于理学,尤精《论语》,每见学者必与讲论。
全宋诗
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
除敕令所删定官。
十年,迁秘书省正字。
十四年,通判池州。
十八年,除枢密院编修官。
十九年,以忤秦桧出为两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
二十五年,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徙知嘉州。
三十年,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一五二、一五八、一五九、一七○、一八五)。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
四年卒,年六十三(《梅溪后集》卷二九《何提刑墓志铭》)。
有集,今不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6—1194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直翁,号真隐居士。
史诏孙。
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
建王赵慎立为皇太子,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
孝宗即位,累除参知政事。
曾对张浚恢复之举持异议,力主守江。
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首言赵鼎、李光无罪,申辨岳飞之冤。
旋因反对张浚北伐,为御史王十朋所劾,罢知绍兴府。
淳熙五年,复为右丞相。
寻以事求去,除太保致仕。
卒谥文惠,改谥忠定。
有《尚书讲义》、《鄮峰真隐漫录》等。
全宋诗
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号真隐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为馀姚尉。历温州教授,召为太学正,迁国子博士。三十年,权建王府教授。建王为太子,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寻除参知政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绍兴府。八年,判福州。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召为侍读学士。五年,拜右丞相。十年,致仕。封魏国公。光宗绍熙五年卒,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谥文惠。有《鄮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史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鄮峰真隐漫录》为底本,参校清缪荃孙跋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新辑集外集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四三九七
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号真隐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十五年第进士,调馀姚尉。历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兼二王府教授。绍兴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三十二年建王立为皇太子,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太子继位,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无罪,为岳飞雪冤。旋因反对张浚北伐,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再相,因与孝宗意见不合求去,拜少傅,充醴泉观使。绍熙五年卒,年八十九。追封越王,谥文惠,改谥忠定。著有《尚书讲义》(存)、《周官讲义》、《论语口义》、《鄮峰真隐漫录》(存)。见楼钥《攻愧集》卷九三《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及《宋史》卷三九六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号中庵,俗姓蔡,赣州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人。
年三十六投本郡观音寺落发。
往依仰山祖禅师有省。
次参翠岩广照灯禅师。
辞谒大慧宗杲于径山,宿疑尽去。
又见鼓山圭、净众岳,皆蒙印可。
后抵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闻举女子出定话,拟踵门,忽大悟。
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弥光移住龟山,命继席。
后迁大安及崇福。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谢事,寓雪峰东庵洋屿云门。
六年,应知泉州王十朋之请,居泉州法石寺。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
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弥光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