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有之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别山祖智禅师者。
蜀人也。
其先杨姓。
世有显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绝世缘。
七岁绍印沙门化为行童。
授以圭峰圆觉叙。
脱口成诵。
宋嘉定癸酉。
试所习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参[仁-二+幻]牛全于昭觉。
经二载苦。
制话头。
不敢展衾。
每至后夜。
或假寐而已。
偶闻姑苏僧诵杀六岩法语。
字字皆点著自己禅病。
时岩住姑苏之穹窿山。
智径走见。
以古德因缘求指。
岩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决请益。
岩如前无它语。
于此又二载。
智所求益哀。
岩竟不换机智。
乃拟简藏经。
融会本参。
因阅华严。
善财入弥勒楼阁。
见阁中有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境界。
有省。
默举祖师公案。
皆会节目。
举似于岩。
岩方启齿曰。
灵云见桃意在甚处。
对曰。
万绿丛中红一点。
几人欢喜几人嗔。
岩以为然。
乃可之。
智复遍历名席。
俱获美誉。
渡钱塘。
游天台。
友断桥伦。
见无准范禅师于雪窦。
范棒喝风驰。
智结舌不能仰对。
范每受参垂问。
智每拟当机。
瞻视范公。
不能进措一辞。
乃私叹曰。
我生平所参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济哉。
乃尽捐宿负。
坚依范公。
久之于范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尽工夫夜欲阑。
东挑西拨见还难。
无端豆爆寒灰里。
便把柴头作火看。
范公迁育王。
径山。
智皆负包与俱。
径山燬。
知事者多惧。
劝范弃之。
智曰。
不可。
昔南禅师住归宗。
归宗被火。
有司责其咎。
南尚顺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径山虽火。
而时清道泰。
且堂头和尚以咎自归。
无弃去之心。
我辈为人子臣。
当仰体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废为新。
庸何虑焉。
智于是自充化主。
而殿阁楼台。
从鼓舞中。
涌起五峰矣。
嘉熙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实践。
接纳方来。
然好贬剥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痴绝冲尝问。
洞庭来僧曾见智天王否。
对曰。
学人适从天王来。
曰寻常有何言句。
僧举天王示众语曰。
带锁担枷招罪犯。
安禅入定坐深坑。
两头踢脱无依倚。
一个閒人天地间。
冲笑曰。
恁么则智天王罪过不少。
丞相游公侣以西余虚席。
请智补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策迁金陵之蒋山。
参徒蚁聚。
名满淮南。
悦堂訚道者。
初游吴。
闻智寻常怒气噀人不减。
居天王时。
乃谒智。
智问曰。
是何法讳。
对曰。
祖訚。
近离何处。
对曰。
江西曰马大师安否。
对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訚蹑履便行。
侍僧问曰。
适来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访。
旦过堂。
果去矣。
訚住后乃曰。
我当时只肯别山收。
不肯别山放。
宝祐四年。
天童火。
无少剩。
州帅吴公潜以疏闻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携。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兴复之事。
岂吾望也。
遂于瓦砾堆中。
搆草庐。
以安众。
三载之间。
松关尽处青山。
捧出梵宫。
而壮甲东南焉。
智处众。
能耐小节。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颂曰。
吾师讳祖智。
即弘智再来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众曰。
云淡月华新。
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
个个眼睛活。
乃掩室。
复令传语曰。
不及相见。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嘱后事。
叉手捐世。
寿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于中峰。
赞曰。
我师翁悟老人。
新天童时。
修辑历祖。
石塔。
余得见智公之塔。
圮于荆棘丛中。
及考天童中兴图志。
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
公初事无准。
居径山。
以大义鼓舞。
遽成五峰楼阁。
后公居天童。
不三载而重兴莫大之精蓝。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于事上。
诚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祖智,字别山。姓杨氏,顺庆人也。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六岩语悦之。时岩住苏之穹窿,亟往从焉,因阅《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之语,恍如梦觉。越二年,遍叩浙翁琰、无际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最后见无准范于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弥峻。时或棒喝,交并语不少贷,智欲拟答,禁不能发。由是知解,都丧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既而范移径山,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虚迎智主之。宝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吴公潜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携一钵一囊至缚茅以居。 时州地久旱,祈祷辄应,人情奔凑,不三载,百废具举,天童乃复旧观。庚辰九月朔旦,忽示众云:“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越十日,夜分重别大众,叉手而逝。世寿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禅师之右,玉局文复之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