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松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郭忠顺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移可。
以荫得官,主程乡簿,改连江,与朱乔年为忘年交。
任南康县丞,张九成谓其博闻强记,喜与之游。
后知襄阳县,金人寇边,荆鄂两军戍唐邓,馈运凡二十六万斛。
诸司交章论荐,升奉化尹,有善政。
通判太平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浦城人,字子庄。
以孝闻。
与李郁、陈彦、罗从彦同受业杨时之门。
后为清流主簿,终岁而归。
朱松尝师事之。
全宋文·卷三一一九
萧顗,字子庄,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与李郁、罗从彦、陈彦同受业杨时之门。
晚以累举得官,为清流县主簿,终岁而归。
朱松尝师事之。
见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宋元学案》卷二五。
俞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猷仲。
宋歙州婺源人,字宋祐,晚号西郊老人。
绩学砥行,与朱松等为星溪十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1149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致中,号白水、草堂。
自幼强学,以乡举进太学,会谯定至京,尝从程颐游,遂师事从学。
后厌弃科举,归结草堂读书,力耕自给。
高宗时,奉诏至临安,秦桧不为引见,谢病归。
杜门十余年,学者多慕名而就学。
朱松友善,朱松子朱熹始即从勉之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德辉。
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学于杨时、刘安世。
李纲为相,理在幕中,为汪伯彦、黄潜善所忌,以尝润色陈东所上书,贬梧州。
高宗绍兴初召试翰林,兼史馆校勘。
秦桧主和议,理与朱松等抗疏极言不可,出知严州。
罢职穷困而死。
有《苍梧集》。
全宋诗
胡珵,字德辉,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时为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坐附李纲及为陈东上书润色,编管梧州(同上书卷六、一三)。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起为江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五年,复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八年,为著作郎。九年,因忤秦桧出知严州(同上书卷五二、八六、一二二、一二七)。后饥寒困穷而卒(《诚斋集》卷七九《胡德辉苍梧集序》)。有《苍梧集》,已佚。《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九一
胡珵,字德辉,常州(治今江苏常州)人。宣和三年同进士出身,治《》。绍兴五年为正字,兼史馆校勘,七年为校书郎,八年为著作佐郎,迁著作郎。九年为礼部员外郎,知严州。陈东上书,胡珵视其草,坐流苍梧。召用为郎,又以参政李光之客见恶于秦桧,坐废,饥寒穷困以死。有《苍梧集》。见杨万里《胡德辉苍梧集序》(《诚斋集》卷七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诗纪事》卷四○,《宋史翼》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44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修。
刘韐子。
徽宗宣和末,与父同镇压方腊起事。
金兵南下,与父死守真定,由是知名。
除秘阁修撰知池州。
高宗建炎三年,与张浚谋诛范琼。
浚宣抚川、陕,辟为参议军事,浚全蜀之功,实多子羽之力。
绍兴四年,坐富平之役与浚俱罢。
后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
金人议和,复官徽猷阁待制。
为秦桧讽谏官论罢。
卒谥忠穆。
尝受朱松之托,与弟刘子翚教其子朱熹,后熹终为大儒。
全宋诗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徽宗宣和中父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五十。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三《少傅刘公墓志》、《少傅刘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七○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一三八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以门荫入仕,宣和末助其父守真定,以功迁直秘阁。建炎初知池州,召赴行在,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张浚宣抚川陕,绍兴二年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与金军激战,屡败之,卒全蜀境。四年,坐富平之败,责单州团练使,白州安置。后复元官,历知鄂、泉州,镇江府,仕至徽猷阁待制。秦桧讽谏官论罢之。十六年卒,年五十。子羽号为知人,尝荐吴玠于张浚,卒成其功;教朱熹,异时为大儒。见张栻《少傅刘公墓志铭》(《南轩文集》卷三七),朱熹《少傅刘公神道碑铭》(《朱文公集》卷八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1—1147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刘韐子。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深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卒谥文靖。有《屏山集》。
全宋诗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为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为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著由其子玶编为《屏山集》二十卷,胡宪为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二五五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子羽弟。
以父任补官,靖康元年辟为真定府幕属。
二年父死国难,服除,除兴化军通判。
绍兴二年秩满,以执丧致羸疾,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不出者十七年,专事讲学,尤深于《》。
与游者皆海内知名士。
朱熹父松友善,熹奉父命及门受业。
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
有《屏山集》二十卷传世。
见《宋儒文靖公刘屏山先生实录》(《刘氏传忠录续编》卷三),朱熹《屏山先生刘公墓表》(《朱文公文集》卷九○),《宋史》卷四三四《刘子翚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7—1165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字复亨,号环溪翁,或作韩溪翁。
与罗愿等同学于朱松
博览经籍,尤好《左氏传》,为文不效举子尺度。
不仕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宜之。避地盐官。以父恩补右阶,监赡南军库。孝宗隆兴初,以閤门祇候使金,不屈而还。累迁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尝师之。
全宋诗
杨由义,字宜之,开封(今属河南)人(《万姓统谱》卷四一)。
高宗建炎初避地海昌,应进士举不第。
馆于朱松之门,为朱熹业师。
后以父恩补监赡军南库。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以閤门祗候、密院干官使金。
乾道九年(一一七三)为福建路转运使(《宋史》卷一八三)。
官终刑部侍郎。
咸淳临安志》卷六七有传。
全宋文·卷四九七三
杨由义,字宜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父为将,从高宗南渡,家于秀州盐官。由义少事学问,曾与漕荐,不第,馆于士大夫之门者凡二十年,朱熹亦其弟子。隆兴初以閤门祗候使金,宁死不屈,全节而还,有旨换文阶。乾道、淳熙间历知黄州、建州、滁州,为福建运判、江西运副。累迁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见《咸淳临安志》卷六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二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范成大《入蜀记》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0—1200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别称紫阳、云谷老人。
朱松子。
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同安主簿。
孝宗淳熙中,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
光宗时历知漳州,任秘阁修撰等。
宁宗初,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二年,落职罢祠。
卒后追谥文。
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
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
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
曾被韩侂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
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全宋诗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伪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注》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
词学图录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谥文。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理学家。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词有《晦庵词》。
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还家,著书讲学达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军。在任期间,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八年,就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绍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这期间修复了岳麓书院。五年,诏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同年被罢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讲紫阳书院,又别称考亭、紫阳,继续著书立说。庆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时间很短,主要从事于著书讲学。他上承二程的学说,又加以阐释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朱熹著述甚富,计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上蔡先生语录》三卷,《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录》十四卷,《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极图解》注一卷,《通书解》一卷,《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诗集传》八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楚辞集注》八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见黄干《朱先生行状》(《勉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传。)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