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彭龟年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黄一炫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七
黄一炫,号云庄,道号真常,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止堂曾通判南剑州,见道士披云真人杨燮,遂命一炫师杨,授以道法。
见所撰《太乙火府五雷大法法源事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1199 【介绍】: 宋吉州龙泉人,字从之,自号静阅先生。
孝宗隆兴元年进士。
知萍乡县,以能闻。
累迁秘书郎。
光宗绍熙二年应诏上书八事,擢右正言。
在谏台七十日,上章二十。
出为湖南提刑,召为秘书监,兼吏部侍郎。
时朱熹、彭龟年先后被贬,逢吉上书抗辩,忤怒韩侂胄,出知太平州,奉祠卒。
全宋文·卷五八二九
孙逢吉(一一三五——一一九九),字从之,号静阅先生,吉州龙泉(今江西遂川)人。
隆兴元年进士,授郴州司户,历常德教授、知萍乡县。
绍熙元年迁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擢右正言。
出为湖南提刑,以秘书监召,兼吏部侍郎。
彭龟年论韩侂胄专僭,出补郡,逢吉力争之,遂忤侂胄,出知太平州,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起知赣州。
庆元五年卒,年六十五,谥献简。
与弟逢年、逢辰皆有文学行义,时称「孙氏三龙」。
见楼钥《献简孙公神道碑》(《攻愧集》卷九六),《宋史》卷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2—1207 【介绍】: 宋相州安阳人,字节夫。
韩琦曾孙。
以荫入官。
孝宗淳熙末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
以策立宁宗、传导诏旨见幸。
排斥大臣赵汝愚,又贬逐朱熹、彭龟年,斥理学为伪学,请下诏严禁,史称“庆元党禁”。
自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都承旨,累迁太师、平章军国事,封平原郡王,执政十三年,势焰熏灼,序班丞相上,总三省印。
开禧初谋开边自固,恢复中原,遂兴兵攻金,初战略胜。
后北伐屡败,遂使北请和,金人以缚送首议用兵之臣为言。
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密谋,杀侂胄,函首送金廷乞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伯耆。孝宗乾道八年进士。光宗朝充嘉王赞读。宁宗时擢左司谏,权工部侍郎兼侍讲。时朱熹罢经筵,艾因进讲问逐熹之骤,为请再三,不听。除中书舍人,官终刑部侍郎。
全宋诗
黄艾,字伯耆,莆田(今属福建)人。
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
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除秘书丞(《南宋馆阁续录》卷七)。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迁著作郎。
四年,为右正言兼侍讲(《宋会要辑稿》礼五○之七、之八)。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为中书舍人兼实录院同修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三年,出知赣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
著有《止堂》等,皆佚。
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七有传。
全宋文·卷六二七○
黄艾,字伯耆,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乾道八年进士第二人,补左文林郎、两使职官。淳熙中累官太学博士、秘书丞。绍熙中除著作郎,历将作少监、右正言兼侍讲、权工部侍郎、左司谏。宁宗立,罢朱熹经筵,艾因进讲恳留至再三,宁宗不听,遂罢谏职,除中书舍人。寻迁刑部侍郎,仍兼侍讲。除徽猷阁待制,出知赣州。三年十一月罢。未几卒。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一、选举二一之三、选举二二之九、选举二二之一二、礼一四之一○三、礼三○之一○、礼五○之七、崇儒七之二二、职官七三之一八、职官七四之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丰城人,字文伯。
孝宗乾道间进士。
从陆九渊学,尤为彭龟年所知。
有《栖碧类稿》。
全宋文·卷六九四五
王允文,字文伯,隆兴府丰城(今江西丰城)人。
乾道进士。
从陆九渊学,尤为彭子寿所知。
子寿以论韩侂胄死贬所,嘉定初允文具劄述冤,子寿得被恤典,时人称之。
著有《栖碧类稿》。
见《宋元学案》卷七七,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三五。
彭钦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4—1228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仲恭,一字仲敬,号澹斋。
彭龟年子。
宁宗嘉定四年,以父荫授军器监主簿。
或欲删龟年所编《内治圣鉴》,持不可,遂请外,添差嘉兴府通判,移潭州。
监司表其廉平,擢知峡州,有政绩。
后被劾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
有《澹自镜》等。
彭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仲诚。彭钦弟。以父泽录用,尝为宁都干办。累官知赣州,蠲逋赋二十万,擢宝谟阁直学士、湖南转运使。有《临川可否录》、《备寇议事录》等。
全宋文·卷七七八五
彭铉,字仲诚,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龟年次子。
以父泽授宁都干办,历知南安军、知赣州。
蠲逋赋二十万,擢直宝谟阁、湖南漕。
端平中为广东提点刑狱,擢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
著有《临川可否录》、《备寇议事录》。
见《鹤山集》卷七八,《平斋集》卷二○,《蒙斋集》卷九,雍正《江西通志》卷七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慧定。
字无尽。
别号南泉。
潞安邵氏子。
貌奇伟。
两眸如电。
性倜傥。
不喜俗务。
剃发。
理会本分事有省。
诣台山礼大士。
遂发愿饭僧十万八千。
千日满愿。
茎菜粒米。
必躬亲之。
人服其诚笃。
师力艺绝人。
能兼数十人执作。
又言行质直无文。
以故竞呼为莽会首。
声震丛林。
所至人遮留之。
答曰。
易处不住。
住处不易。
不顾行。
至旧路岭。
结茆聚众以居。
时盗贼蟠聚山半。
画地为界。
号南北大王沟。
官兵莫敢捕。
过客瑟缩相戒。
非聚百众鸣金持械。
莫得前者。
及师莅止。
盗怯师名。
而伺之甚密。
一日师出。
庵破。
既归。
残僧三四人持师泣。
幸徙庵避之。
师奋曰。
不可。
死生有命。
贼何为者。
寻且灭之。
言已。
贼大至。
师手无兵器。
乃碎水缸击贼。
无所中。
贼知师无兵器。
乃敢相近。
鎗中师左胁。
师手接其鎗。
踢贼仆地刺杀之。
贼骇退。
方入户检视伤处。
洞三寸许。
脂肠俱出。
忍痛缚固。
持鎗出户。
厉声曰。
正欲捕灭汝辈。
今来送死耶。
贼怯不敢前。
但持乱石遥击师。
中额颅。
会龙泉关兵统郑某者。
与师善。
意师创盗。
潜以兵护之。
兵到盗散去。
遍山觅师不得。
逮晓。
见深涧中僵卧一血人。
细视之师也。
郑号哭曰。
天乎。
奈何丧此英雄人耶。
舁归。
扪其胸尚温。
喜曰。
是不死。
血迷心窍耳。
抉其齿灌以药酒。
久之乃苏。
调治平复。
即辞郑去。
奋欲击贼。
或难之。
师曰。
大丈夫欲除残暴。
建立佛法。
即九死岂敢辞。
结同志得五十二人。
俱英奇轻死之辈。
诸边将。
雅熟师名。
至是遍谒之。
假兵器募粮草。
投牒师府督府。
期一举灭尽。
咸壮许之。
盗渠率百馀曹。
师悉知其姓名住处。
卒以兵相临。
数日间。
无不就擒斩。
巢穴遂空。
时师二十八岁矣。
从此安立丛林。
供十方云水粥饭。
以杂华为定课。
兼行一切佛事。
或修净业。
或习禅观。
或阅藏典。
历五十馀年如一日。
一日谓众曰。
时节清平。
吾将顺化。
速请城上宗主师来。
既至。
付以住持事。
将就化。
众哀号。
师曰。
无劳悲恋。
但念世界空花。
苦乐梦幻。
即见我已。
慎勿作去来想。
众复哀留绘像。
师振威喝曰。
咄竖子。
此金刚不坏之体。
堪充汝辈瞻仰。
何用此幻妄为。
遂端坐化去。
时万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也。
世寿七十六。
僧腊五十。
瘗全身山之西峰。
越两月。
雷轰瘗处。
杭僧止堂者。
窃窥师相。
须发已长寸许。
颜色如生。
宗主。
名某全。
与莽师。
同歼盗贼者也。
习讲律。
庭选为传戒宗师。
住京师明因寺。
既承付托。
励精弘阐。
从化者众。
貌状略与莽师同。
亦奇伟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