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同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大邑县。
崇寿禅师。
邛州蒲顿人。
仇氏子也。
自毁齿。
趣尚便高远。
家尝作佛事。
则汛洒供献。
恭勤精愿。
不敕之而自率。
尝恐若不能如法者。
父母异之。
乃俾隶大邑静林僧籍。
以仁普为师。
年十六落发。
二十受具戒。
来成都大慈。
听讲大乘诸经。
尽通晓奥义。
后七年。
还旧居。
其所止悉流落不治。
但腐椽破壁。
欹斜罅漏。
陈屋数间而已。
师恬然安一榻。
处其中无厌色。
禅悟之暇间。
亦作诗句。
度夷淡清粹。
与人语和软。
未尝迕物。
心无爱恶。
色无喜愠。
且坚强少疾。
状貌修伟。
慈恕温裕。
人无少长。
咸愿见之。
见必拜伏欣喜。
留连不忍去。
一日忽召其弟子慕安等。
前曰。
人既生。
理必有死。
死尝事非异事。
且吾无死生久矣。
汝等当体吾之所以无死生者。
慎勿戚戚如众人。
乃不累吾付嘱。
吾神光一道。
留此无数刻。
汝当奉吾所戒。
恶不宜为。
善不宜失。
语已。
摄足趺坐。
叠手瞑目。
而逝。
摇挽不动。
嶷如塑刻。
世寿八十有六。
时治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也。
师之真身不坏。
风神凝然。
不异平日。
徒众因为窣堵藏之。
文与可
居郡幕。
时时相过从。
嗣后来权州事。
师已化矣。
枉道过邑。
诣师塔下。
旋绕瞻礼。
悲悼叹息曰。
师之面目如生。
而师之语音。
已不闻矣。
因为铭其塔。
释惟巳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惟巳。
字亚休。
邛州蒲顿人。
姓仇氏。
自童时。
趋尚高远。
无所嗜好。
惟喜佛事。
不敕之而自率。
父母知其异根也。
俾𨽻大邑静林僧籍。
事仁普为师。
落发受具。
入成都讲。
庠习经论。
通晓奥义。
七年而还旧居。
其所止悉荒落不治。
陈屋数间。
腐椽破壁。
欹斜罅漏。
巳恬然处其中。
无厌色。
乡人胡惟岳者。
高世之士。
与巳游处甚厚。
以诗相往来。
巳尝以诗见邑宰秘书丞胜乔。
乔来谢。
见庭庑坏裂。
殆不可坐。
起倡邑人为修之。
巳德业日远已。
事外遇物感兴时亦作诗。
其句度夷澹精粹。
与人语和软。
未尝辄迕人。
出入县中六十年。
亦未尝以爱恶置利害于其间。
素坚强少疾。
状貌修伟。
慈恕温裕。
人无少长。
咸愿见之。
见必拜伏欣喜。
丁宁留连。
为诲谕。
慰满而后去。
一日戒弟子。
恶不宜为。
善不宜失。
语已摄足趺坐而逝。
摇挽莫动。
嶷如塑刻。
年八十六。
治平元年十月也。
四众。
以真身建苏涂。
而扄藏之。
使来者观相起善焉。
文与可
吊之曰。
余往年尝居郡幕。
识师甚熟。
后复来权州事。
师则已化矣。
归日枉道过邑。
诣师塔下。
旋绕瞻礼。
悲悼叹息。
虽师之面目如生。
而师之语言已不闻矣。
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任道,仁宗时人。
知雒县,与文同有交(清嘉庆《汉州志》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麻台文,仁宗时人。
官秘书丞,与文同有交(清嘉庆《汉州志》卷三三)。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与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叩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别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雅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继大觉琏。
住净因。
法道大弘于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
字伯祥。
福州古田戴氏子也。
幼不茹荤。
十四岁去上生院。
持头陀行。
又六年。
为大小经论。
置不读。
曰。
此方便说耳。
即持一钵。
走江淮。
所参知识甚多。
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
江州承天。
虚席致臻。
非所欲。
而游丹阳。
寓止因圣。
一日行江上。
顾舟默计曰。
当随所往。
信吾缘也。
问舟师曰。
载我船尾可乎。
舟师笑曰。
师欲何之。
我入汴船也。
臻云。
吾行游京师。
因载之。
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
琏使首众僧于座下。
及琏归吴。
众请以臻嗣焉。
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
赐紫方袍徽号。
京师四方都会。
有万好恶。
贵人达官日填门。
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
赐对甚喜。
诏设高广座。
恣人问答。
左右上下。
得未曾有。
欢声动宫殿。
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
悯名相之弊。
始即相国。
为慧林智海二刹。
其命主僧。
必自臻择之。
宿老皆从风而靡。
高丽使三僧来就学。
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
被诏至福宁殿说法。
诏道臻素有德行。
可赐号净照禅师。
臻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所居都城西隅。
衲子四十馀辈。
颓然不出户。
三十年如一日。
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
前尝语门弟净圆曰。
吾更三日行矣。
及期沐浴。
更衣说偈已。
跏趺而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一夏。
臻性慈祥纯至。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乃能雪方丈之西壁。
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初说法于庆寿宫。
僧问。
慈圣仙游。
定皈何所。
臻曰。
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离天。
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
余至京师。
尚及见之。
时年已八十。
褊首婆娑。
面有孺子之色。
取次伽梨。
曳履送客。
可画也。
黄鲁直题其像曰。
老虎无齿。
卧龙不吟。
千林月黑。
六合云阴。
远山作眉红杏腮。
嫁与春风不用媒。
老婆三五少年日。
也解东涂西抹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员安舆,字文饶,仁寿(今属四川)人。
仁宗皇祐中进士(清道光《仁寿县志》卷三)。
官终屯田员外郎。
卒后乡人私谥文质先生。
与苏洵、文同有交。
事见《九华集》卷二一《左奉议郎致仕员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九三八
员安舆,字文饶,陵州(治今四川仁寿)人。
以学自力,皇祐中登进士第。
与苏洵、文同、张愈相友善,巴蜀学士莫不敬之。
官至屯田员外郎。
及卒,乡人谥曰文质先生。
见员兴宗《九华集》卷二一《员公(南圭)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1094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子功。范镇侄。登进士第。神宗熙宁七年知谏院,反对手实法等新法。后坐事责监宿州酒税。元丰末,入为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出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元祐七年,拜中书侍郎,次年罢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谥文简。有《诗传补注》及文集等。
全宋诗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丹渊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铭》),又举才识兼茂科。
神宗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坐事贬监宿州酒税。
元丰末,入为起居郎。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刑部、吏部侍郎。
六年,权知开封府。
八年,罢知河中、河阳、河南。
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
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事见《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兄锴之子。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历诸县簿、令。治平二年,对制策入三等,授秘书丞。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七年,召知谏院,坐治李士宁狱不实贬监宿州酒。元丰中,任淮南东路提刑、知唐州,入为司门、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奉诏相度黄河利害。元祐五年,进翰林学士。次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寻复为翰林学士。七年六月,拜中书侍郎。八年,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河中、河阳、河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诗传补注》二十卷、《荣国集》五十卷、《内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议》十卷。见范祖禹《范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僧。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轼守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尝赐号妙总大师。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归老于潜山。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见《咸淳临安志》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与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与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移汝海。
游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苏黄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烟火。
如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作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与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公明。
举进士。
历官驾部郎中。
善画墨竹,宗文同
全宋诗
程堂,字公明,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神宗熙宁中进士(民国《眉山县志》卷七、一○)。哲宗元祐中知隆州(《舆地纪胜》卷一五○《成都府路》)。元符元年(一○九八),知遂州。二年,提点永兴军等路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五一六)。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