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彦博

相关人物:共 54 位
共 5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文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五
文洎,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彦博父。
本姓敬,太宗时其父避宋翼祖赵敬讳,改姓文。
洎以儒学进,历十三官,天圣中以司勋员外郎判三司开拆磨勘司,迁主客郎中,历三河白波发运使,河东转运使,卒。
后以彦博贵,赠太师、中书令,燕、周、魏三国公。
见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七九《文潞公家庙碑》,宋庠《元宪集》卷二二,王安礼《王魏公集》卷二,《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之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48 【介绍】: 宋密州安丘人,字化基。
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
为蕲州防御推官。
仁宗时,历京东、益州、陕西、河东转运使。
入知开封府。
以河北宣抚副使协同文彦博平定贝州王则起事,擢权三司使。
庆历八年,拜参知政事。
卒谥文烈。
全宋文·卷三六六
明镐(九八八——一○四八),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中进士第,补蕲州防御推官。真宗崩,改大理寺丞,为秦州节度推官、益州录事参军、益州通判。明道初,为开封府推官。继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宝元二年为益州路转运使。康定元年为陜西转运使。继知陕州,为河东都转运使。庆历初知并州,改知成德军,入知开封府。王则叛,为体量安抚使。庆历八年四月拜参知政事,六月以疽发背而卒,享年六十。著有《真颂》、《六冗书》。《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
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
直言立朝,屡遭贬黜。
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
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
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
皇祐四年卒,谥文正。
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
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7—1055 【介绍】: 宋并州榆次人,徙卫州,字敏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书。累官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余靖、尹洙相继贬斥,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若讷忿,奏贬修夷陵令。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五年因事被劾,罢为观文殿学士。卒谥文庄。有文集。
全宋文·卷四七九
高若讷(九九七——一○五五),字敏之,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
天圣二年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累迁起居舍人、知谏院。
时范仲淹坐言事贬,余靖、尹洙论救,亦遭贬斥。
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身为谏官,不辩曲直。
若讷怒,奏贬修,以此为时论所讥。
擢天章阁待制,判吏部流内铨,出为河东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权御史中丞,枢密副使。
皇祐元年参知政事,三年,迁枢密使。
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
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九,谥文庄。
若讷彊学善记,尤喜申韩之书,颇明历学,兼通医书。
著《素问误文阙义》一卷、文集二十卷,又与文彦博同著《大飨明堂记》二十卷。
文彦博《高公神道碑》(《文潞公集》卷一二),宋祁《高观文墓志铭》(《景文集》卷六○),《宋史》卷二八八本传。
黄德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九
黄德和(?
——一○四○),仁宗宝元中为东染院副使、鄜延路兵马都监。
康定元年初,西夏主李元昊攻延州,执鄜延环庆两路副都总管刘平、鄜延副都总管石元孙。
德和弃军先遁,诬奏刘、石降敌,朝廷遣文彦博等鞫之得白,论腰斩于河中府。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五至一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 【介绍】: 宋人,字君从。
官终尚书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年七十七,与文彦博、富弼辈为洛阳耆英会,与彦博、程珦、司马旦等为同甲会,又与司马光兄弟、楚建中、王慎言诸人为真率会。
全宋诗
席汝言(一○○六~?
),字君从。
曾官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为洛阳耆英会,各赋诗,时年七十七。
事见《司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会序》。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91 【介绍】: 宋孟州河阳人,字肃之。
冯拯子。
以荫补右侍禁,知宪州。
历知数州,皆有能声。
仁宗皇祐中,知定州,韩琦荐为路钤辖。
徙知代州,管干河东缘边安抚事。
后进西上阁门使,四迁客省使。
以卫州防御使致仕。
与富弼、文彦博等十三人为耆英会。
全宋诗
冯行己(一○○八~一○九一),字肃之,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历知石、保、霸、冀、莫、定、代等州。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知雄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以卫州防御使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四(同上书卷四五四)。《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 【介绍】: 宋涿州人。
逃荒至贝州,投宣毅军为小校。
仁宗庆历末,以弥勒教为号召,据贝州起义,自封东平郡王,建号安阳,年号“得圣”,一作“德圣”。
宋廷遣明镐、文彦博率重兵镇压,被俘获至京师,遇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愈。
宋益州郫县人,祖籍河东,字少愚。
游学四方,屡举不第。
仁宗康定初上书言边事,知州杨曮、安抚王拱辰交称其才。
除试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显忠而自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号“白云先生”。
母丧,盐酪不入口。
六召不应,乐游山水。
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
有《白云集》。
全宋诗
张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属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仁宗宝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书陈攻取十策,诏赴阙。庆历元年(一○四一),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张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
其先三世自河东徙,为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
少嗜书,好为诗,喜弈棋,隽伟有大志。
屡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宝元初,西戎犯边,上书陈攻取十策,诏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请授其父显忠而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处之。
凡七诏不起。
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
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嶷,买石载鹤以归。
有文集三十卷。
见张俞《上蜀帅任密谏书》及《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9 【介绍】: 宋江陵人,字子方。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为武陵尉,调平江令。
皇祐中,迁殿中侍御史,诤谏不避权贵,劾宰相文彦博诸人,被贬英州别驾。
召还复官,出知扬州,改江东转运使。
嘉祐四年,入知谏院,言事如故,又出知数州。
英宗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
神宗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
反对重用王安石,及安石执政,数与争论。
卒谥质肃。
有文集、奏议等。
全宋诗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鼎州武陵尉。
皇祐二年(一○五○)召为监察御史里行。
三年,因弹劾文彦博贬春州别驾。
五年,复御史。
至和元年(一○五四)知扬州,历江东、河东转运使,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知洪州、瀛州。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为御史中丞。
二年,知太原。
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三司使。
熙宁元年(一○六八)拜参知政事。
二年,卒,年六十。
谥质肃。
有文集、奏议等,皆佚。
事见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一《唐质肃神道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天圣进士,皇祐中为殿中侍御史,因劾宰相文彦博,贬荆州别驾。
召还,复为殿中侍御史,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判官。
嘉祐三年,自江浙荆湖发运使入为度支副使。
次年知谏院,以论罢陈升之出知洪州。
治平元年入为御史中丞。
神宗即位为三司使,熙宁元年除参知政事,数与王安石争论。
二年四月卒,年六十,谥质肃。
介屡在台谏,以抗直闻。
有文集若干卷,奏议二十卷。
见王圭《唐质肃公墓志铭》(《华阳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共 5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