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镃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及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在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归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及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元白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吊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幼聪慧。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杭、苏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历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自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
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曾作七律《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任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杭、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补诗二首。(复出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元白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
唐摭言
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旧唐书本传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六一诗话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
《诗病五事》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冷斋夜话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西清诗话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耳。
诗话总龟后集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
岁寒堂诗话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
猗觉寮杂记
“亲家翁”、“开素”、“鹊楼河”,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姻不失亲。”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又云:“凶似鹊楼河:
观林诗话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岂才有所限乎?
苕溪渔隐丛话
《法藏晬金》云: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中。有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夫如是则造化均偏,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
《朱子全书•论诗》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诗评》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
诗人玉屑
张文潜云:世以乐夭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
诗人玉屑
苕溪渔隐臼: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
诗人玉屑
白氏集中,颇有遣怀之作,故达道之人,率多爱之。
诗林广记
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青箱杂记》云:白乐天诗,达者之词也。
滹南诗话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四友斋丛说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夫《三百篇》何尝以雕绘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自雕绘,唯讽谕诸篇差可比肩耳。
《艺苑卮言》
张为称白乐天“广大教化主”。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极有冗易可厌者。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艺苑卮言》
白极推重刘“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欲模拟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夫无名,名之至也。
《诗薮•内编》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明妃曲》云:“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土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
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唐音癸签
引刘全白语:白性倜傥,苦赋诗,尤工古歌。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
逸老堂诗话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
《诗源辨体》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
《诗源辨体》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其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就其所造,各极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图谓“元白力勍而气孱”,盖以其语太率易,不苍劲故耳。
《诗源辨体》
乐天五言古最多,而诸家选录者少,盖以其语太率易而时近于俗,故修词者病之耳。然元和诸公之诗,贵快心尽意时纵恣自如,故予谓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或有取于东野而无取于乐天,非所以论元和也。
《诗源辨体》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鲜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
《诗源辨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
《诗源辨体》
乐天诗,非不自知其变,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缚,故不得不然。观其《和答微之诗序》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故知其不得不然耳。
《诗辩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
才调集补注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凡讽谕之义,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白傅实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故多可观者。其病有二: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率尔下笔,秦武王与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
《唐音审体》
白傅诗平易坦直,如家人妇子谈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从无此格,岂非千古绝调,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随其力之所至;而效白体不得,将流为浅率俚俗。刻鹄画虎之辨,学者不可不慎所择。
《古欢堂集杂著》
乐天(五律)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七绝)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
《唐七律选》
乐天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独七律下乘耳,然犹领袖元和、长庆间。宝、太以后窃脂乞泽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时倡和,争相摩仿,终不得似。此如东家效西家,才分悬远。
《中晚唐叩弹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瀚。比之少陵,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
原诗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白)。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昆,此风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唯恐其竞,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
《唐诗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书破万卷,使生盛唐,当与李、杜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末季各有时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浅俗,文章果关乎气运耶!然虽无江河急流之势,泰华崭绝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扪丝,兼以转折灵变,动循法度,所以超乎群伦之上,出乎众妙之中,至今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无其才,或不肯读书,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郸,止得浅俗,故日趋卑下耳。呜呼,白诗岂易学者哉!
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唐诗别裁》
乐天忠君爰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诗别裁》
元、白译律,滔滔百韵,使事亦复工稳,但流易有馀,变化不足。
《贞一斋诗说》
五言排律,至杜集观止。若多至百韵,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铺缀完局,缘险韵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窥破此法,将险韵参错前后,略无痕迹,遂得绰有馀裕。故百韵叙事,当以香山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习。
《剑溪说诗又编》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诗醇》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内居易诗。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甫为多……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随园诗话
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余读公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瓯北诗话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唯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唯意之所至,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诗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岂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万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同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于韩、
瓯北诗话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石洲诗话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榫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
石洲诗话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
《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
《艺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岘佣说诗》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
《岘佣说诗》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唯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秦中吟》、《讽喻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宣。
汉州人也。
壮为僧。
即出峡依琅琊觉公。
一语忽投。
群疑顿息。
琅琊可之。
未几。
令分座。
净空居士郭功甫。
过门问道与厚。
及师领归宗时。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师不为礼。
以事临之。
师作书寄功甫云。
某世缘尚有六年未尽。
今无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书惊喜盈怀。
中夜其妻梦间。
见师入其寝。
失声曰。
此不是和尚来处。
功甫撼而问之。
妻答所见。
呼灯取书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记问如昔。
逮三岁。
白云端和尚过其家。
功甫唤出相见。
望见便呼师侄。
端云。
与和尚相别几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处相别。
云白莲庄。
端云。
以何为验。
曰。
爷爷妈妈。
明日请和尚斋。
适门外推车声。
端云。
门外何声。
乃作推车势。
端曰。
过后如何。
曰平地一条沟。
果六周。
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可宣,字石桥。姓许氏,嘉定人也。为橘州昙公之弟,道行卓见,海内钦企。元宁宗雅闻其名,赐号“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鲁国公请居径山,宣谓学人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乃创室百间。又自裒其囊,合缗市田千亩,接待于双溪之上。宁宗嘉其意,御书“化城寺”额,锡之眉山,杨汝明有记。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自幼聪颖,出家为僧。不惮游行,遍参知识。嗣天童昙华禅师。住蒋山、华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博通内外,能文善书。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良久曰。达磨大师无当门齿。上堂卓拄杖曰。迷时秖迷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秖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掷拄杖曰。三十年后又举。金峰和尚示众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僧门。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又问。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师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尔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焰。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干。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师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
号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郑氏。
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内皆闻天乐。
不知何祥。
其亲亦秘之。
师幼颖悟。
气宇深沉。
事亲以孝闻。
亲有贤行。
勖之远游。
遂得度受具。
不结侣。
不备衾。
寒暑一衲。
遍扣诸方。
诸方敬之。
晚依应庵。
屡遭诃詈。
不假一词。
默师默契其机。
一日应庵晚参垂问。
如何是正法眼。
师遽趋对曰。
破砂盆。
应庵颔之。
命入侍。
大拥众心。
及辞归省亲。
应庵送以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砂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归要尔遵。
师闽还。
应庵乃上堂。
举师分座曰。
一棒一条痕。
一掴一手血。
临济老瞎驴。
至今犹未瞥。
须弥顶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无一滴。
伟哉本色人。
顶门亚三只辨龙蛇。
百草头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断衲僧摇舌。
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问取堂中首座杰。
未几开化衢之乌巨。
其节概大类应庵。
应接浑如妙喜。
一时厌饫丛林者。
皆起而归之。
秘阁张镃
矢向宗风。
改宅为慧云寺。
请师据室。
师怜其正信。
示以赵州无字。
得旨。
及师应祥符蒋山。
历华藏双径。
皆随侍。
又迁灵隐。
床历无所容。
乃举破庵先。
分座接纳焉。
师尝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内观堂。
天子屡欲加赠。
师屡以疾辞。
教授严康朝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固然也。
况良时莫再。
圣主难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机。
不顾从上县丝之脉。
朝不取也。
师曰。
汝之所见。
本为通论。
但弘道设教也以时。
当此际。
京畿宫观。
金碧交辉。
古德高风。
杳不闻矣。
而躁进孟浪之病。
庶几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华亭渡西山隐。
独非兼济天下乎哉。
力请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师告众曰。
去年八月间。
得旨与安閒。
摆脱水云性。
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
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
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
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耑使。
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
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
四众亦忻欢。
先师未了底。
应是起波澜。
敢问大众。
如何是先师未了底。
一回饮水一回咽。
临济德山俱汗颜。
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
升座曰。
数十年前旧公案。
今日拈来重剖判。
任是铁眼与铜睛。
也须曳入红炉煅。
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
尽大地是个红炉。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
淳熙丙午。
无病示寂。
塔于寺东。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镜。
复住天童。
赞曰。
应庵廓虎丘之风。
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
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
故窃讳之。
及密庵开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涛。
岂非过师之智。
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
不然。
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
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掷柱杖曰:“三十年后。”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3—1203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初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今名,易字承甫。王勋子。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抚州宜黄县主簿。累官通判潮州。宁宗庆元末为广西提刑。善治狱,遇事敢为,廉洁守家法。性嗜学,多录未见之书,喜为诗。有《荆澧集》。
全宋诗
王正功(一一三三~一二○三),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勋子。
以荫补将仕郎。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为宜黄主簿,寻改青田。
孝宗隆兴初,调筠州司理参军。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为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
七年,知莆田县。
淳熙七年(一一八○)通判潮州。
九年,签书武安军节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
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澧州。
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蕲州。
六年,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有《约斋荆澧集》(《攻愧集》卷一○○《王君墓志铭》),已佚。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慈、福泉、明州天童诸刹。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目禅师文礼者。字灭翁。生阮氏。为临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出世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者。盖赴暮年之诏也。四会谈禅。两赴明诏。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礼居雁山时。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礼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松下云间。泉声石色。无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乐。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懒将藤杖接方来。有时拄到晴坡上。简点梅花几树开。方是时。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学开馆台南订。有司挽礼。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简雁山耆宿曰。我抛一语堕龙湫。逗石穿云几度秋。白发讵那看不透。月寒高挂冷猿愁。礼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寻不绝。礼多兀坐绳床。熟视摇手而已。或格外相惬。礼自理瓶铛。谈笑连朝夕不厌也。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访。坐语竟日。节斋去。礼竟不问其姓名。适净慈席虚。节斋起礼补之。不赴。节斋乃言于上。上强命之入院。礼曰。九重命下。四海同钦。山岳欢呼。禽鱼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却顺是菩提。四众称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复敕天童居礼。礼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笋东海乌鲫话验。方来拟对。礼辄督牙三下。识者惊焉。一时及其门者。非智过于师。不易放行。故自书曰。无韶阳来扣门。终不拶人脚折。有德山至诘问。方才吹灭纸烛。堪嗟狐媚妄。相嗣续宁教。草满法堂。苔封古屋。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若非死心灵源。其馀碌碌。难为接足。礼住天童。不久又弃。归西丘旧隐。然方宾益胜。朱晦庵尝诣礼。礼以格外潇洒示之。晦庵则彬彬然有容。整冠进问。母不敬。礼蓦起叉手。晦庵退语人曰。碧落碑果无赝本也。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礼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四历住持。仅八九载。而退居之日。多其风调高古。见者神肃。然叙及法道体势。则慷慨太息。或继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当时。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谓众曰。谁与我造个无缝塔。侍者曰。请师塔样。礼微笑曰。尽力画不出。即蜕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维。顶骨牙齿不坏。舍利如灿珠。附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龄。四迁五退。如白云影内神仙。可仰而未可攀也。再味其说法。若志公之容谩。许僧繇描摹。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
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
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
尝在髫年,从母出桑,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
”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
谒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
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
寻复辞去,礼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
时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西丘,礼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礼住持净慈。
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
礼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
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
残红流在钓鱼矶。
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
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
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
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
光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
乾淳诸儒,大阐道学,礼与之游。
晦翁朱子问毋不敬,礼叉手示之。
杨慈湖问:“不欺之力?
”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礼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
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
”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
”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
钱兴祖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3—1279 【介绍】: 宋绍兴上虞人,字国材。
师事三山陈九达,与温陵张时可辨析理学,为畏友。
事亲至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8—1320 【介绍】: 宋临安人,祖籍秦州成纪,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张镃曾孙。
幼承家学。
宋亡,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及江南,曾至元大都,旋返,落拓以终。
与周密交厚。
工词,多写亡国之痛。
研究声律,尤得神解。
以春水词得名,人因号曰张春水。
有《山中白云词》、《词源》、《乐府指迷》。
全宋诗
张炎(一二四八~一三二○),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成纪,居临安(今属浙江)。俊裔孙。宋亡不仕,纵游浙东西以终,元仁宗延祐七年卒。平生工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因称张春水。有《山中白云词》。事见《山中白云词》卷首、冯沅君《张玉田先生年谱》(《双玉丛书》)。
词学图录
张炎(1248-1314) 字叔夏,号玉田、乐笑翁。先世成纪(天水)人,寓居临安。张俊后裔,张枢子。与周密、王沂孙为词友。有《词源》、《山中白云词》(一名《玉田词》)。
张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纮,原名张应洛,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军籍。
张镃,贡生,以子贵封中书舍人。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河南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天启元年(1621年)行取考选浙江道御史。
参劾兵部尚书崔景荣,天启二年二月告病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