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散原精舍诗集·序
散原诗集·序伯严诗余读至数过,尝有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之叹。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为我择而存之。」余虽亦喜为诗,顾不能为伯严之诗,以为如伯严者,当于古人中求之。伯严乃以余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大抵伯严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奡之意态,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往有钜公与余谈诗,务以清切为主,于当世诗流,每有张茂先我所不解之喻。其说甚正。然余窃疑诗之为道,殆有未能以清切限之者。世事万变,纷扰于外,心绪百态,腾沸于内,宫商不调而不能已于声,吐属不巧而不能已于辞。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清也。思之来也无端,则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者,恶能使之尽合?兴之发也匪定,则倏忽无见、惝恍无闻者,恶能责以有说?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谓之非真诗也哉?噫嘻!微伯严,孰足以语此?宣统元年五月,郑孝胥。
处乱世而有重名,则其言论予夺,将为天下视听之所系。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无尺寸之柄,彼乱臣贼子何惧于孔子?亦惧其名而已。今之天下,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为孔子之徒者,其将以廋词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顾欤?抑将体《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欤?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盖《诗》之义婉而《春秋》之义严,此难于强通者也。散原使余删其诗,余谓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惧?岂能以山川风月之辞与后生小子争轻重哉?」使天下议散原之诗非诗而类于《春秋》,乃余之所乐闻也。郑孝胥书,壬戌八月。庐山志历代诗存·陈三立识语
有清三百年来,诗坛作者踵起,类多趣于神理声调,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瓯北、樊榭诸子之绳武。及至同光间,遵义郑子尹、独山莫子偲、长洲江韬叔辈出,始稍稍矫其趣。至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风,称为陈郑(孝胥)体。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诗瓣香其乡先辈山谷,为江西派中宗匠。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晓然如郑君序先生之诗,所谓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不仅隶于江西社里也。先生之文,金石铭志,早已光烛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诗之不可囿于双井也。承学之士,自能辨之。际兹世风板荡,俗学浇漓,幸硕果仅存,皤然一老,为群流仰止,不独为吾乡耆献之光,其高躅灵襟,亦镇自与名山同垂不朽也。壬申季冬,南丰吴宗慈附识。跋义宁师手写诗册·袁思亮
右义宁师为茶陵谭瓶斋丈难寓所为古今体诗二十馀首,岁在丁卯,自杭迁沪之明年也。师用诗古文辞主东南坛坫者几三十年,独未尝致力于书,而持缣楮求索者无不应。尝为人写小文,其人即据以入石,以拓本遗师,师持示思亮曰:「吾书乃寿贞珉,不亦可以诧今之知书家者耶?」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觏也。当是时,师卜居塘山路,与丈宅密迩,思亮数相从两家饮啖语笑,往往移日。自师去沪,斯乐不可复得。今师已前归道山,一时同游诸耆宿,无复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间,死丧离乱之迹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诗集录入:顾青翎附录·黄遵宪题识
唐宋以来,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语,此集扫除不少。然尚当自辟境界,自撑门户,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尘腐。古今诗人,工部最善变格,昌黎最工造语,故知诗至今日,不变不创,不足与彼二子者并驾而齐驱。义理无穷,探索靡尽,公有此才识,再勉力为之,遵宪当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谢也。四月望日,醉中宪又识。 凡知友往还见于诗题者,尝欲自定一例: 不称辈行。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诩,人亦附和之。今则父子不相及,兄弟各异籍者有之矣。 不必称官。唐之诗人多有官职,(《高适传》所谓「诗人之达者,惟适一人」,语不可解。如张九龄、张说皆丞相,白居易、元稹皆尚书,韩愈亦侍郎,何云不达也?)文酒酬酢,多属宦游;今则诗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诗,两不相涉矣。鄙意不如称名,或用通称之字而注名于下,屡见不一见者名、字不必拘。宴集人多,不必明为何人。题图诗何能盎删?其人其事于图于诗有关系者存之,否则删之可也。质之伯严先生,以谓何如?不得已而称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当。然当曰侍郎、尚书,不当曰吏部、户部;当曰员外、主事、编修、检讨,不当曰翰林某部也。外官如总督、巡检,出身如进士、举人,均当直书。惟有一二难事:一为候补道、(吾意实官如兵备、督粮、巡盐,均可直书。)候补知府,(实官知府,亦可直称或系以地。)一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员。生员犹可,候补甚难。辞穷则变,或以此种借用观察。秀才,未为不可。易苏州府为姑苏,固滋淡笑矣,然观察、秀才既为今日通称,似亦无害。盖措辞不当之咎,举世当之,于我无与也。 伯严以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宪妄书。寓无竟室悼亡草·自记
悼亡而有辞,以宣典悲也。然则亦宣其悲而止尔,奚有于辞乎。昔者庄生之妻死,庄生鼓盆而歌,论者达之。夫庄生之歌,庄生之悲也。庄土之悲之结而不解,而宣之于辞也,何达之有焉?余之为悼亡辞,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遗夫戚友之稔余悲者。凡以宣其悲,且广之于无穷,而非区区传其辞而然也。光绪七年辛巳春二月,义宁陈三立伯严自记于河北分守道厅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