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浚

相关人物:共 132 位
共 1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华翻喜。西域人。建中初。至岷蜀。𢹂三尼。皆年少有颜色。醉饮狂游。所在则庸妄群聚。时魏公张延赏守成都。务以礼义绳下。戍将闻而深恶之。遣卒逮捕。陀至。谓之曰。贫道自幼学佛。得如幻三昧。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变土石为金玉。其术不可穷尽。因指三尼曰。此辈殊妙于伎乐。押衙其试之。于是开燕。使见所能。而歌声舞态。莫不中节应律。酒酣。陀更命为踏舞。其曳练回雪。迅起摩趺。尤绝异。戍将方笑乐相酬酢。而陀忽咄曰。妇女敢尔。凡舞。曲终则止。今犹低昂欹侧不已。岂风邪。遂取刀断其首。三尼随踣地。血流丈馀。坐客惊视。则三竹杖也。而其血则向所饮之酒耳。陀徐举三杖首。钉柱上。别倚三杖身于壁。酒行则酌竹杖断处。而柱上之首。辄面赤。陁歌则竹杖之首亦有声。陀舞则竹杖之身。亦作动势。既罢燕。而竹杖之身。遽自就竹杖之首。为三尼如初。察其断处。略无痕。 又尝住一檀家。已数日。将辞而他往。檀家因留之。不可。即闭户以绝陀意。而陀匿入壁罅中。主人急揽其衣。得袈裟一角。自袈裟愈掣愈深入。竟没不复得。明日壁有陀影如画。又明日色渐微暗。犹陀影也。七日而陀影非矣。但墨迹耳。八日而并墨迹失之。或遇陀于彭州境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难陀者。
华言喜也。
未详种姓何国人乎。
其为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
当建中年中。
无何至于岷蜀。
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
能变金石化现无穷。
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或聚众说法。
戍将深恶之。
亟令擒捉。
喜被捉随至。
乃曰。
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
因指三尼曰。
此皆妙于歌舞。
戍将乃重之。
遂留连为置酒肉。
夜宴与之饮唱。
乃假襦裤巾栉。
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
含睇调笑逸态绝世。
饮欲半酣。
喜谓尼曰。
可为押衙蹋舞乎。
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
迅起摩趺伎又绝伦。
良久曲终而舞不已。
喜乃咄曰。
妇女风邪。
喜忽起取戍将刀。
众谓酒狂。
坐者悉皆惊走遂斫三尼头。
皆踣于地。
血及数丈。
戍将大惊。
呼左右缚喜。
喜笑曰。
无草草也。
徐举三尼乃筇竹杖也。
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
喜乃却坐饮宴。
别使人断其头钉两耳柱上。
皆无血污。
身即坐于席上。
酒巡到即泻入断处。
面色亦赤。
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
及宴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
辄无瘢痕。
时时言人吉凶事。
多是谜语。
过后方悟。
成都有人供养数日。
喜忽不欲住。
乃闭关留之。
喜即入壁缝中。
及牵之渐入唯馀袈裟角。
逡巡不见。
来日见壁画僧影。
其状如日色。
隔日渐落。
经七日空有墨迹。
至八日墨迹已灭。
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
后终不知所之。
系曰。
难陀之状迹为邪正。
邪而自言得如幻三昧。
与无厌足王同。
此三昧者即诸佛之大定也。
唯如幻见如幻。
不可以言论分境界矣。
四神通有如幻通。
能转变外事。
故难陀警觉庸蜀之人多尚鬼道神仙。
非此三昧不足以化难化之俗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难陀者。
华言喜也。
未详种姓何国人。
其为人诡异不伦。
恭慢无定。
当建中年中。
无何至于岷蜀。
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
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入水火贯金石。
变现无穷。
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戍将将断之。
及僧至且曰。
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
因指三尼此妙歌管。
戍将反敬之。
遂留连。
为办酒肉。
夜会客与之剧饮。
其三尼及坐。
舍睇调笑逸态绝世。
饮将阑僧谓尼曰。
可为押衙踏某曲也。
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
迅赴摩跌技又绝伦也。
良久曲终而舞不已。
僧喝曰。
妇女风耶。
忽起取戍将佩刀。
众谓酒狂惊走。
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数尺。
戍将大惧。
呼左右缚僧。
僧笑曰无草草。
徐举尼三枝筇枝也。
血乃酒耳。
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
身坐席上。
酒至泻入脰(徒垢切)疮中面赤。
而歌手复抵节。
会罢自起提首安之。
初无痕也。
时时预言人凶衰。
皆谜语事过方晓。
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
僧不欲住。
闭关留之。
僧因走入壁缝中。
百姓牵遽渐入。
唯馀袈裟角。
顷亦不见。
来日壁上有画僧焉。
其状形似日月色。
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
至八日黑迹亦灭。
僧已在彭州矣。
后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或820 【介绍】: 唐宿州符离人,郡望河间,字绘之,一作缋之。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辞,任武康军从事。宪宗元和中历屯田、司勋、礼部员外郎,与段文昌同任翰林学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善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19 字绘之(一作缋之)。
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人。
晚唐宰相张浚之祖。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复登博学宏词科。
入徐州节度使张愔幕。
宪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员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转礼部员外郎。
历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学士。
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学士。
次年迁中书舍人,卒。
曾受诏为卢纶编遗集。
生平事迹散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四二等。
工赋,著《赋枢》3卷,已佚。
其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在宫商,古人有未能虑者”(《唐才子传》卷五)。
其《燕子楼诗三首》咏关盼盼事,白居易爱其“词甚婉丽”,作和诗3首。
其诗与王涯、令狐楚诗合编为《元和三舍人集》。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唐诗汇评
张仲素(?-819),字绘之,河间(今河北献县)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为徐州张愔幕从事。货元末,入为司勋员外郎。元和七年,以屯田员外为吏部考判官,迁礼部郎中。十一年充翰林学士,累迁司封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卒。仲素工乐府,元和中与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词圆》十卷、《赋柩》三卷,均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间人。官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仲素)善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叶宫商,古人有未能虑及者。
诗薮
江宁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
升庵诗话
令狐楚与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昭宗时伶人,能诗。
龙纪初,宰相张浚与朝士于万寿寺宴饮,观赏牡丹,至暮不息。
隐时为御前供奉第一部伶人,愤所为,遂赋诗以刺之。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南楚新闻》。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宋诗
张隐,伶人。曾作诗嘲张浚。事见《事林广记》辛集下卷。
赵克敦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90 【介绍】: 宋宗室,字公厚。
赵廷美曾孙。
神宗元丰间集父赵承干遗文以进,追封承干为东平王,以克敦为宣州观察使。
卒赠和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099 【介绍】: 宋汉州绵竹人,字君说,一作君悦。
张浚父。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哲宗元祐初诏复六科,哲宗亲擢贤良第一。
官至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于六艺百家、历代文史,无不该贯,为文长于叙事。
全宋文·卷二五三○
张咸(一○四九——一○九九),字君说,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纮子。元丰二年进士,释褐除蜀州新津县主簿,迁仁寿、睢州百丈二县令。元祐初,试贤良方正科,哲宗擢居第一,改宣德郎、签书成都节度判官公事,转奉议郎。元符二年卒,年五十一。见《奉议郎张君说墓志铭》(《全蜀艺文志》卷四七)。
赵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6—1141 【介绍】: 宋普州安居人,字应祥。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以善理财闻。
徽宗宣和末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指陈榷茶、买马五害。
擢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大更茶马法。
张浚宣抚川蜀,任开总领四川财赋,变酒法、盐法。
治兵秦川,经营两河之财用,皆取办于开。
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席益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均与开不协。
后提举太平观卒。
全宋文·卷二九二○
赵开(一○六六——一一四一),字应祥,普州安居(今四川安岳)人。
登元符三年进士第。
大观二年权辟雍正。
宣和间历礼制局校正检阅官,知鄢陵县,讲议司检详官。
除成都路转运判官。
建炎二年擢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
张浚宣抚川蜀,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总领四川财赋。
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七年复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陕茶马。
其时已病,累疏丐去,提举江州太平观。
十一年卒。
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家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处厚。
家勤国子。
哲宗绍圣元年进士。
时策问力诋元祐之政,而其答策惟以守元祐已行者为言,遂居下第。
元符三年,为普州乐至令,上书极论时政,谪监华州西岳庙,禁锢不调凡十年。
徽宗大观四年党禁解,调知双流县。
历判文州、果州。
高宗南渡,擢知阆州。
张浚谋大举,因请厉兵足谷以俟机会,不悦,以便宜移彭城,寻乞归。
平居喜论边事。
有《罪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39 【介绍】: 宋沧州乐陵人,徙齐州,字元直。
哲宗绍圣元年进士。
徽宗时累官河北都转运使。
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与张浚倡议勤王。
拜右相,进航海避金兵之策,寻罢相。
绍兴元年复任左相,力倾秦桧,罢桧右相,遂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
然挟私用人,排斥李纲、赵鼎等主战派。
曾立江、浙、湖南诸路月椿钱,大为东南患。
卒谥忠穆。
有《忠穆集》。
全宋诗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齐州,遂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历成安尉,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转输功累官河北都转运使。以病辞,提举崇福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扬州。三年,金人犯扬州,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罢充醴泉观使,旋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同上书卷三二、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宣抚淮南,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同上书卷四四、四九)。三年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上书卷六八)。五年,为荆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书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观使(同上书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赠秦国公,谥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吕颐浩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绍圣元年进士,历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高宗即位,除知扬州。建炎三年,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苗傅等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以与赵鼎不协,罢为醴泉观使。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张琪之乱。绍兴元年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三年,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罢相,提举洞霄宫。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谥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吕忠穆公奏议》。见《宋史》卷三六二本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一五。
詹至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一九
詹至(一○七三——一一四○),字及甫,严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
崇宁二年进士,授泗州推官,累迁随军转运副使,移知常州,改徽州,张浚辟为督府主管机宜文字。
除直秘阁,知处州。
坐与诸将善论罢。
起为永兴等路提刑,复丐祠,提举台州崇道观。
绍兴十年卒,年六十八。
有《瀛山集》十卷。
见张栻《直秘阁詹公墓志》(《南轩文集》卷三九),《严州图经》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母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
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
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
事见《晦庵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共 1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