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洎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礼月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玄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月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言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
谓典正言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则言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
二唯细非粗。
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
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如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轮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
即密教也。
以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
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轮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轮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轮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
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肇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梁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又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有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
州府官表进。
上览大悦。
各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天下梵夹。
有梵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
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经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验。
斯胜古踪。
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经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言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显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茶。
华胥之理致融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8—? 【介绍】: 唐河中人,一说京兆人,名岩,又作岩,字洞宾,以字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俗传为八仙之一。相传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历仕德化令。后游京师,遇钟离权,授以丹诀。喜戴华阳巾,衣黄白襕衫,系大皂绛。后移居终南山修道,成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即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其传说最早见于《杨文公谈苑》,谓于宋太宗末年,曾拜访饶州通判丁谓与参知政事张洎
有关身世各书记载稍异,通行说法为: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士,世称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唐德宗时湖南观察使吕渭孙,海州刺史吕让子。
懿宗咸通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入华山,遇隐士钟离权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
事迹不见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难论定。
南宋后,其传说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习称为纯阳祖师或吕祖、吕帝,遂有各种专书记其灵迹,并依托其名大量伪造诗文。
全唐诗》存诗4卷,凡250余首,另录词30阕,来源主要有二,一为《金丹诗诀》、《纯阳真人浑成集》一类伪书,二为宋元人诗话、笔记中记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
此类诗皆为北宋以降历代道士所依托。
又散见于《道藏》、方志中之诗,尚有千余首,亦均出依托。
词学图录
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府永乐(今陕西米脂西)人,一说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人。存词30首,见《全唐诗·附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吕洞宾(798—?) 唐末道士。名岩(一作岩),以字行,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治今西安市)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年间(841—846),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曾隐居终南山修道,后移居鹤岭,自谓得道,乃游历江淮两湖两浙间,自称回道人,后不知所终。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赴黄鹤楼游览时,作七绝《题黄鹤楼石照》。其与黄鹤楼的民间传说颇多,清代黄鹤楼上曾供奉其像。为了纪念吕洞宾,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吕仙洞(中有吕洞宾塑像)、仙枣亭、纯阳楼等景点。
全唐诗补逸
吕岩字洞宾。补诗五首。
全唐诗续补遗
一作岩,字洞宾。○吕岩诗词,多宋人依托,虽经《全唐诗》广为收录,仍多遗漏,现缘前例补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庐江人。性嗜学。入庐山,勤学苦节自励。南唐李璟时举进士第一,署宣州幕府,迁考功郎中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庐江(今属安徽)人。
少嗜学,曾居庐山南唐国学数年,苦节自奋。
通《》,颇能探索精微。
南唐中主时,入金陵应进士举。
主司颇赏其文,遂以状元及第。
中主亦赏爱其文,命刻于石碑,以为永式。
后任歙州司马,颇感失意,遂上诗同年进士、翰林学士张洎
为感动,言于南唐主,召还为考功员外郎,后为户部员外郎。
入宋,卒。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卷一四、陆游《南唐书》本传、后主本纪、《唐才子传》卷七、《十国春秋》本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
伍乔工诗,诗调寒苦。
今存诗皆为七律,多为送别寄赠、旅游题咏之作。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伍乔集》1卷,《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
唐诗汇评
伍乔,生卒年未详,庐江人。少嗜学,入庐山国学,苦节自励。南唐中主时,应进士举,状元及第。署宣州暮府,迁考功员外郎,卒。乔工诗,与史虚白善。有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诗薮•杂编》
伍乔诗一卷,类刻唐百家仅七言律二十首,盖类节钞合者……其句如“登阁共看彭蠡浪,围炉同忆杜陵秋”、“石楼待月横琴久,渔浦惊风下钓迟”,亦有风韵。
《诗源辨体》
伍乔七言律,入录者亦小有致。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乔)庐江人。诗调寒苦,每有瘦童羸马之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 【介绍】: 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上书后主,言为理之要,词甚激切,召为监察御史。官至内史舍人。徐铉称其“调高才逸”(《送张佖郭贲二先辈序》)。生平事迹散见《徐公文集》、马令《南唐书》卷五、《十国春秋》卷二五等。《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断句1联。
唐诗汇评
张泌,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人。事蜀为舍人。《花间集》载其词二十七首,《全唐诗》存诗一卷,均出《才调集》。或以为即南唐张泌。然南唐张泌后主朝方第进士,入宋后官至谏议大夫,淳化五年尚在,其诗词必不能收入《才调集》及《花间集》,故别是一人。
全宋诗
张佖,字子澄,常州(今属江苏)人。仕南唐为句容县尉、考功员外郎,进内史舍人。宋太祖开宝九年(九七六)以右赞善大夫、判刑部,权知荣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太宗太平兴国初以太常博士通判河南府(《宋会要辑稿》仪制七之一七)。淳化三年(九九二)以右谏议大夫判三司都勾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寻为史馆修撰。五年,与范杲等同修国史(同上书卷三五)。《十国春秋》卷二五(作张泌)、三○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全宋文·卷四一
张佖,字子澄,常州(治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后主朝仕为考功员外郎,进中书舍人。
入宋,为右赞善大夫、判刑部,权知荣州。
太宗淳化初为河南府通判。
三年由右谏议大夫判三司都勾院,后为史馆修撰。
五年,与范杲等同修国史。
十国春秋》卷三○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五,《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
又,《长编》卷二谓张佖为广陵人,曾为句容尉,《全唐文》卷八七二谓「张泌,一作佖」,盖将张泌与张佖混为一人,此不取其说,存疑待考。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泌事南唐。官句容县尉。

作品评论

《诗源辨体》
张泌无全集,仅《才调集》及《鼓吹》、《品汇》所录二十馀篇而已。其七言古一篇,乃诗馀之调也。七言律……亦晚唐俊调。
《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此君端己对手。
《载酒园诗话又编》
南唐又有张泌,其诗如乌衣、马粪诸郎,虽非干理之才,却无伧父容貌同气,定其诗格,当韦相、李司徒季孟间。
《诗学渊源》
张泌……为诗清雅绝尘,绝句尤楚楚有致,虽杜牧、许浑不能过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972 【介绍】: 五代时幽州人。气宇孤峻,文章议论,见推流辈,仕南唐。李璟时为秘书省正字。李煜开宝五年,迁内史舍人。以朝政日衰,屡上疏极论之,煜怒,以他事收佑。遂自杀。有《荥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8—973 幽州(今北京)人,生于金陵。
佑敏于论议,颇获时誉。
南唐中主时,为秘书省正字,俄直崇文馆。
后主即位,迁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改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时南唐日衰,佑连上七表极论时政,词甚激讦,然不为后主所纳。
又为张洎所谗,下狱自刭。
生平散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宋史》本传、《郡斋读书志》卷四中等。
佑博通经史,尤喜老庄之言,文思敏捷,词采斐然。
其所草劝南汉书,累数千言,情辞款洽,甚有时誉。
复擅行书草帖。
郡斋读书志》著录《荥阳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及断句2,《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及断句4。
唐诗汇评
潘佑(938-973),幽州(今北京西南)人。仕南唐中主,为秘书省正字。后主即位,除虞部责外郎、史馆修撰。改知制诰,草《劝南汉书》数千言,文不加点,情词款洽,迁中书舍人。开宝间,国势日削,佑七上疏指陈时政,词甚激讦。后主不能用,命专修国史,悉罢他职。佑复上跛,后主怒,欲收下狱,佑闻命自杀。有《荥阳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四首,残句一。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佑。幽州人。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后主在东宫。开崇文馆。佑预其选。及袭位。累迁中书舍人。开宝五年贬仪制。改内史舍人。上疏极论时政。后主怒收佑。佑闻命自杀。年三十六。

作品评论

《湘山野录》
佑方冠,未入学,已能文。命笔题壁曰:“朝游沧海东,暮归何太速。只因骑折玉龙腰,谪向人间三十六。”果当其岁诛死。
《法藏碎金》
余记太白有诗云:“野禽啼杜宇,山蝶舞庄周。”后又见潘佑有《感怀》诗:“幽禽唤杜宇,宿蝶梦庄周。席地一尊酒,思与元化浮。但莫孤明月,何必秉烛游。”余谓才思暗合,古今无殊,不可怪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词义明晓。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宠恤并优。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卒谥玄觉法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73 【介绍】: 宋滁州全椒人,字唐公。
张洎孙。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
除秘阁校理。
历两浙转运使,知颍州、扬州,即拜淮南转运使。
入修起居注、知制诰。
因草故相刘沆赠官制用贬词,出知黄州。
英宗时进左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复坐事出知濠州,历数州。
当官遇事辄言,触忤势要,至屡黜,终不悔。
全宋诗
张瑰(一○○四~一○七三),字唐公,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除秘阁校理,为开封府推官,知洪州。徙两浙转运使,知颍州、扬州。迁淮南转运使,入修起居注、知制诰,出知黄州。还判流内铨,更出知濠州,历应天府、河南、河阳,请为太平州。熙宁六年卒(同上书卷二四二),年七十。《宋史》卷三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九八
张瑰(一○○四——一○七三),字唐公,全椒(今安徽全椒)人,洎孙。天圣二年进士,除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为开封府推官、知洪州。徙两浙转运使,知颍州、扬州,即拜淮南转运使。入修起居注、知制诰。出知黄州,还判流内铨。英宗时,进左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复出知濠州。历应天府、河南、河阳,请为太平州。熙宁六年卒,年七十。见曾巩《元丰类稿》卷三八《祭张唐公文》,《宋史》卷三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 【介绍】: 宋滁州全椒人,初名琥,字邃明。
张洎孙。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历凤翔法曹,缙云令。
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引入同编修中书条例,寻授集贤校理,数月间骤迁知谏院、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历知蔡州、判司农寺、知河阳。
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进知制诰、知谏院,判国子监。
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改中书侍郎。
哲宗立,谏官、御史合攻其依附王安石、吕惠卿,构陷冯京、苏轼。
罢知郑州,累徙扬州。
卒谥简翼。
全宋诗
张璪(?~一○九三),初名琥,字邃明。瑰弟。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历凤翔法曹、缙云令。神宗熙宁中,同编修中书条例,同修起居注。以事出知蔡州。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知制诰、知谏院。鞫治苏轼狱,谋致轼于死。四年(一○八一),拜参知政事,改中书侍郎。哲宗立,罢知郑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元祐八年卒于知扬州任。谥简翼。事见《钱塘集》卷一六《张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八
张璪(?——一○九三),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洎孙。未冠登第,历凤翔法曹、缙云令。王安石引为同编修中书条例,授集贤校理、知谏院、直舍人院。出知蔡州,复知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出知河阳。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遂知制诰、知谏院,判国子监。四年,拜参知政事,改中书侍郎。哲宗立,谏官、御史合攻之,踰岁,乃以资政殿学士知郑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进大学士,知扬州。元祐八年卒,谥简翼。璪善探情变节,左右从顺,往往以危机陷人,时论鄙之。《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