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克庄

相关人物:共 128 位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会稽人,字公绪。玄宗天宝末避乱剡溪,自称东海钓客。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注《老子》,弥年不出。与刘长卿、韦应物友善,以诗相赠答。后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800? 字公绪,号东海钓客,排行十四,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玄宗天宝中赴京应试未第,天宝末避乱归越,隐居剡山。
德宗建中元年(780)隐泉州九日山,三、四年间归隐越州。
贞元七年(791)徐泗节度张建封征为从事,检校校书郎。
十六年返居润州茅山,未几卒。
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宋高似孙《剡录》卷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宋李昭𤣱《跋秦系诗》、宋刘克庄《跋秦系诗》。
近人赵昌平有《秦系年表》(附《秦系考》)。
系工诗,以五言著称。
韦应物赠诗云:“五言今日为君休”。
(《答秦十四校书》)与刘长卿唱酬甚密,二人唱和诗曾编成《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权德舆为之序曰:“彼汉东守(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秦系(约725-约805),字公绪,越州会猜(今浙江绍兴)人。天宝末举进士不第。至德中隐居剡溪。大历五年,薛嵩辟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辞不就。大历末,因与妻谢氏离异获谤,迁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穴石为砚,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往见之,岁时致牛酒。建中末,返会稽。贞元七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荐,就加校书郎。晚年隐居茅山,年八十余年。与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皎然等友善,唱和甚多。有《秦系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词或约而旨深,类乍近而致远,若珩佩之清越相激,类组绣之元黄相发,奇采逸响,争为前驱。
李昭圮《跋秦系诗》
系辞意清远,讽而不怨,有古诗人之风。一时与游者钱起、韦应物、刘长卿、鲍防、耿湋,皆知名士,独权德舆深爱之,非所谓大音希声、大味必淡者欤?
后村诗话
韦苏州与系诗:“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韦公五言独步一世,而怜才下士如此。
《唐诗品》
隐君夙慕林丘,早怀旷度,但气过其文,遂乏华秀,外无清庙明堂之奏,内无逍遥御风之景,寥寥自得,亦可谓跨俗之致而已。至如“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又“门前山色能深浅,壁上河光自动摇”,山人景象模榻殆尽。
《唐诗别裁》
刘长卿自谓“五言长城”,系欲以偏师攻之。然诗格近幽涩,未之许也。
《大历诗略》
公绪人品高,诗品中中,而权载之谓文房“五言长城”,秦以偏师攻之,其亦别有意在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代宗大历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友。自睦州赴江东时,长卿为诗送之。编选《玉台后集》十卷,以续南朝梁徐陵《玉台新咏》,收录梁陈至唐玄宗天宝间诗人二百零九人诗六百七十首,并收自作诗八首。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天宝年间,续徐陵《玉台新咏》,收录梁萧子范迄唐张赴209人诗670首,编成《玉台后集》。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前后,出使江东,刘长卿有《严陵钓台送李康成赴江东使》诗。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文献通考》卷二四八引刘克庄语。
康成自选诗8首,载入《玉台后集》,其《河阳店家女》一首长达52韵,“若欲与《木兰》、《孔雀东南飞》之作方驾者。
”(《文献通考》引刘克庄语)《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2句。
唐诗汇评
李康成,生年年里贯均未详。刘长卿有《严陵钓台送李康成赴江东使》诗,知二人同时。曾编选自梁萧子范以下至唐张赴二百零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为《玉台后集》,以续徐陵《玉台新咏》,并自载己诗八首,已佚。《全唐诗》存诗四首,残句二。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八
康成。天宝时人。尝使江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
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
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
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
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
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不久,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
“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
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
“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
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
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从事,调渭南主薄。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宝历中,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卒,世称刘宾客。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宾客集》。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刘禹锡。
新唐书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困学纪闻
刘梦得文不及诗。
竹庄诗话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
《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
《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升庵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诗薮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
诗镜总论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刘婉多风,柳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
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
《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
说诗晬语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
《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实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剑溪说诗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石洲诗话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
养一斋诗话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
昭昧詹言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次则义山。义山资之以藻饰。
《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
《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
《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
三唐诗品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人。曾寓居台州。有诗名。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下升堂者。有集一卷,又著《文章玄妙》一卷,论诗歌声病、对偶,今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翻又作“蕃”,唐末诗人,尝寓居台州。
有诗名,其《宿巾子山禅寺》诗尤脍炙人口。
事迹散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嘉定赤城志》卷三二。
刘克庄称其诗多“佳句”,并称赏其“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半顶发根白,一生心地清”等句“居然可爱”(《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张为《诗人主客图》称引其“无语与春别,细看枝上红”句,并列任翻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尚录有《文章元妙》1卷,乃论作诗声病对偶之类,今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18首,《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联。
《天台集》录存其《赋台州早春》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任翻,生卒年不详,一作任蕃,江东人。会昌时人。家贫,初举进士不第。归,放浪江湖,以弹琴吟诗自娱。有《任翻诗》一卷,又《文章玄妙》一卷,论对偶声律之类,均佚。《全唐诗》存诗十八首。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薛寿。
升庵诗话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其人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张洎称翻为水部门人……其用笔颇生峭,微近阆仙,然细玩其风韵,自是水部一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0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梅询从子。初以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以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荐,授国子监直讲,累迁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词学图录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
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祐三年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为诗提倡"平淡",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为宋诗"开山祖师"。
曾注《孙子兵法》。
有《宛陵先生集》60卷。
有词见《能改斋漫录》。
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尧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询荫为桐城主簿,调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繇是知名于时。景祐元年,自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宝元二年,知襄城县。庆历元年,监湖州税;五年,为许昌签书判官;八年,为签书镇安军节度判官。皇祐四年监永济仓。大臣屡谏宜在馆阁,嘉祐元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五年,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注《孙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见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子正。方峤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由京东检法召对,除司农丞。章惇、蔡确、蔡京均荐之,欲处以台阁,宙力请外补,得京西提举常平。不畏党禁牵连,奏请发还程颐所买汝州田,又论范镇子范百揆不当罢官。仕至转运判官。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方宙,初名辅宋,字子正,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熙宁六年进士。
由京东检法召对,除司农丞。
章惇等荐之,将处以台阁,不就。
提举京西常平,奏乞给还程颐旧田。
官至转运判官。
见《道命录》卷二,刘克庄《跋王道辅作河东方漕墓志》(《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万姓统谱》卷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4—1178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
全宋诗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曾再试礼部不第,往从尹焞游。
通六经百氏,从学者数百人,伊洛之学倡于东南自光朝始。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及进士第,调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
召试馆职。
乾道五年(一一六九)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历著作佐郎、著作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
九年,出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改广南东路。
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劳,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为孝宗讲解《中庸》称善,除中书舍人。
因封还谢廓然迁殿中侍御史词头,出知婺州,引疾奉祠。
五年卒,年六十五。
有《艾轩集》二十卷(本集宋刘克庄序),已佚。
明正德十六年郑岳据传录本选刊为十卷。
事见《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林光朝诗,以明郑岳刊《艾轩集》(藏北京图书馆,其中诗一卷)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五○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袁州司户参军,未上召对,改知永福县。大臣论荐不已,复召试馆职,遂除秘书省正字兼史职,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乾道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刑,移广东。淳熙二年,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奉命讲《中庸》,称旨,除中书舍人,为诰有古风。后改权工部侍郎,出知婺州。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五,谥曰文节。光朝博学有行,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学倡东南,从学者常数百人,时称「南夫子」。著有《艾轩集》。见周必大《林光朝神道碑》(载《文忠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汝南,字彦侯,自号快然居士,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历赣州、广州教授,知古田县。明嘉靖《龙溪县志》卷八有传。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
杨汝南,字彦侯,自号快然居士,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
绍兴十五年进士,为赣州教授,移广州,知古田县。
刘克庄《杨彦侯集序》(《后村大全集》卷九七),《淳熙三山志》卷九,《宋诗纪事》卷四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六。
包宰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六五
包宰,为某县令,名不详。
名公书判清明集》编其判于刘克庄后,当是南宋末期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士达。
宋婺州金华人,字德甫,号梅谷。
宋自逊从弟。
有诗名,为刘克庄所称道。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