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释楚圆(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人。住潭州石霜,称楚圆慈明禅师。为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仁宗宝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嗣汾阳昭禅师。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称慈明禅师。其徒编有《慈明和尚五会语录》。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一
慈明禅师。出全州清湘李氏。讳楚圆。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公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少丛林。公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间。与守芝谷泉俱结伴。入洛中。闻汾阳昭禅师。道望为天下第一。决志亲依。时朝廷方问罪河东。潞泽皆屯重兵。多劝其无行。公不顾渡大河。登太行。易衣类厮养。窜名火队中。露眠草宿。至龙州。遂造汾阳。昭公壮之。经二年。未许入室。公诣昭。昭揣其志。必骂诟。使令者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昭公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公拟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公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公乃往见大年。大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公曰。近奉山门请。大年曰。真个脱空。公曰。前月离唐明。大年曰。适来悔相问。公曰。作家。大年喝之。公曰恰是。大年复喝。公以手划一划。大年吐舌曰。真是龙象。公曰。是何言欤。大年顾令别点茶曰。元来是家里人。公曰。也不消得。良久又问。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公曰。放内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这里是什么处所。公拍掌曰。不得放过。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公曰。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大年曰。只如此语意如何。公曰。水上挂灯毬。大年曰。与么则辜负古人去。公曰。内翰疑则别参。大年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公曰。一任𨁝跳。大年乃又笑。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證。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师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归语公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公黎明谒李公。李公阅谒。使童子问。道得即与上座相见。公曰。今日特来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当道种青松。公曰。不因今日节。馀日定难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公曰。脚头脚底。李公乃出坐定。问曰。我闻西河。有金毛师子。是否。公曰。什么处得此消息。李公喝之。公曰。野犴鸣。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辞去。问临行一句。公曰。好将息。李公曰。何异诸方。公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专为流通。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诺诺。自是往来杨李之门。以法为友。久之辞还河东。大年曰。有一语。寄唐明。公曰。明月照见夜行人。大年曰。却不相当。公曰。更深犹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开宝寺前金刚。近日因什么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公曰。重叠关山路。大年曰。与么则随上座去也。公作嘘声。大年曰。真师子儿。公还唐明。李公遣两僧讯公。公于书尾𦘕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公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僧于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公曰。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公依止。又三年。乃游仰山。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公出世说法。守虚南原致公。公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对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诟曰。汝定累我入泥犁中。投诸地。公色不怍。收之辞去。谒神鼎諲禅师。諲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公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諲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公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諲杖而出顾见。顽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公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顾相矍铄。公地坐脱只履。而视之。諲老忘所问。又失公所在。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州乃有此儿耶。公自是名增重丛林。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雅为士大夫所信敬。諲见延称。公知见可兴临济。会道吾席虚。延白郡请以公主之。法令整肃。亡躯为法者集焉。示众曰。先宝应曰。第一句荐得。堪与祖佛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道吾则不然。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荐得。无绳自缚。第三句荐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无光。汝辈向什处出气。良久曰。道吾为汝出气。乃嘘一声。卓拄杖而起。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参。拄杖横也。挑挂乾坤大地。钵盂覆也。盖却恒沙世界。且问。汝辈向何处。安身立命。若也知之。北俱卢州吃粥吃饭。若也不知。长连床上吃粥吃饭。后住石霜。当解夏谓众曰。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手铄黄河乾。脚踢须弥倒。浮生梦幻身。人命久难保。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槁。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死脱夏天衫。生著冬月袄。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喝一喝。时真点胸者。为善作者折难。自金銮还。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已至此。破坏丛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脱故耳。公曰。汝以何为佛法要切。真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公诟曰。面皱齿豁。犹作此见解。真不敢仰视曰。愿为决之。公曰。汝问我答。真理前语而问之。公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岳福严。以大法授南禅师。语在南传。僧问。临济两堂首座。一日相见。同时喝。临济闻之升座曰。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禅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机箭柱锋。瞥然宾主当时分。宗师悯物明缁素。北地黄河彻底浑。又问。赵州勘婆子。师意如何。公亦作偈曰。赵州勘破婆子。叶落便合知秋。天下几多禅客。五湖四海悠悠。明日升座曰。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遂一喝云。且道是宾是主。还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行三千暮行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移住兴化。康定戊寅。李都尉遣使邀公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公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道过琅琊。觉禅师出迎。大喜曰。有众之累。不得躬造。受曲折而惠然。辱而临之。天赐我也。公为逗留。夜语及并汾旧游。觉曰。近有一老衲至。问其离何所。曰杨州。问船来陆来。曰船来。问船在何处。曰岸下。问。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其僧恚曰。杜撰长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云是举道者。顷在汾州时尚少。举陆沉众中。不及识之。公笑曰。举见处才能自了。而汝堕负。何以为人。觉屏息汗下。公为作牧童歌。其略曰。回首看。平田阔。四方放去休拦遏。一切无物任意游。要收只把索头拨。小牛儿。顺毛捋。恐上高坡四蹄脱。日已高。休喂草。捏定鼻头无少老。一时牵向圈中眠。和泥看渠东西倒。觉默得其游戏三昧。至京师。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果殁。临终𦘕一圆相。又作偈献公。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公曰。如何是本来佛性。李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公临行一句作么生。公曰。本来无挂碍。随处任方圆。李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公曰。无佛处作佛。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之化。与圆问答。加叹久之。公哭之恸。临圹而别之。有诏赐官舟。南归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公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钝置汝。遂以明年至兴化。正月初五日。沐浴辞众。跏趺而逝。阅世三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李公之子。铭志其行于兴化。而藏全身于石霜。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所不能测。室中宴坐。横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来参扣者下语。无有契其机者。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又冬日榜僧堂。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其下注云。若人识得。不离四威仪中。有首座者。见之谓曰。和尚今日放参。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有际天之云涛。乃可容吞舟之鱼。有九万里之风。乃可负乖天之翼。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岂寻常之材。可荷檐乎。余观慈明。以英伟绝人之姿。行不缠凡圣之事。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视其施为。不见辙迹。未三世而死为绳墨。谚曰。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石霜楚圆禅师。号慈明。汾阳嫡嗣也。生全州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出家。母有贤行。使游方。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呵。以为少丛林。师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湘沔间。闻汾阳道望。遂与大愚谷泉琅琊造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骂诟。或毁诋。诸方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语未卒。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公。嵩指会杨大年。因大年。复会李都尉。二公恨见之晚。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證。以为法友。久之辞还河东。省唐明。李公遣二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于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师曰。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师依止三年。乃游仰山。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师出世。守虚南原致师。师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师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投金于地。骂曰。汝少行脚。负布橐去。今安得此物。吾望汝济我。反置我地狱耶。师色不怍。徐收之辞去。谒神鼎諲公。鼎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师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师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颀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师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鼎老忘所问。又失师所在。师徐起整衣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阳乃有此儿耶。师自是名重丛林。适道吾虚席。郡移书。欲得大禅伯领之。鼎以师应召。法令严整。亡身为法者集焉。师之大机大用。不可思议。传者谓。师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不能测。可为知言矣。水庵。谓尤侍郎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等。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晓夕不惮。夜坐欲睡。则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乃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及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次住福严。又移兴化。尝室中插剑一口。以草鞋一对。水一盆。置在剑边。拟议者。师曰。丧身失命了也。便喝出。无有一人契者。其他玄言妙语。提唱宗乘。探旨者麻粟出焉。而黄龙南杨岐会二人。最为上首。能世其家。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前是。李都尉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师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至京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殁。临终画一圆相。又作偈献师。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师曰。本来无质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哭之恸。临圹而别。有旨赐官舟南还。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钝置汝。逾年而化。李公子。铭志其行于兴化。全身塔于石霜。系曰。达人出世。以开物成务。为心非自衒也。方师之受南原也。戢天际想于眉睫间。聊试吾道动静何如。观其初不赴。后自请行。进退踌躇。意可知矣。觉范云。慈明道。起临济于将仆。而平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则亦谷泉流也。虽然。狂奴故态。特师之寓言耳。真面目。岂无知音者哉。然神鼎固长者。难及也。
人物简介
【生卒】:1093—1169 【介绍】: 宋无为军人,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高宗绍兴八年,通判滁州,上书力陈宋金和议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责监南雄盐税,沦废二十年。桧死,起知信阳军,累迁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有《相山集》。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五七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平仲,号樵隐居士。毛友子。曾为宛陵及东阳州倅。与尤袤友善,袤为序其集。工小词。有《樵隐诗馀》、《樵隐集》。
全宋文·卷四九七一
毛幵,字平仲,号樵隐居士,衢州(治今浙江衢州)人。乾道中为明州通判,淳熙元年改除宁国府通判。著有《樵隐集》十五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七一,《宋史》卷二○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为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为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为底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为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为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词学图录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进士试,名列榜首,次年礼部复试,为秦桧所阻未能登第。秦桧死后,出为福州宁德主簿,孝宗继位始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有《渭南集》《剑南诗稿》等。作品中语涉黄鹤楼、南楼者多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寻访黄鹤楼故址,并登临南楼,写下七律《黄鹤楼》,54岁时重过武昌又作七律《南楼》;另有七律《丈亭遇老人长眉及肩欲就之语忽已张帆吹笛而去》《旅次有赠》《月下醉题》、古体《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与青城道人饮酒作》《夏夜对月》,还曾在日记《入蜀记》中首次提到黄鹤楼“号为天下绝景”。全宋文·卷四九二三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少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荐送、礼部试均置前列,遭秦桧所嫉,黜之。桧死,始仕建州宁德县主簿,除敕令所删定官,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召对,赐进士出身。论政事忤旨,出通判建康府,改隆兴府、夔州。王炎为川陕宣抚使,辟为干办公事,陈进取之策。范成大帅蜀,入幕府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累迁提举江西常平、知严州。嘉泰间与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擢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诗作计万首。著述有《高宗圣政草》一卷、《南唐书》十五卷、《会稽志》二十卷、《老学庵笔记》十卷、《山阴诗话》一卷、《剑南诗稿》《续稿》八十七卷、《渭南集》五十卷、《放翁词》一卷。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一一、一八、二○、二一,《宋史》卷二○三、二○四、二○六、二○七、二○八及三九五本传。宋登科记考
陆佃孙,陆宰子。字务观,号放翁。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特赐第应举锁厅试荐送第一,礼部试又置于前列,为秦桧所抑。后特赐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生卒】:1126—119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知处州,修复通济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全宋诗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为编类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检讨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为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静江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工诗词,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东回临安,经过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鹄山南楼,作《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并载入其所撰《吴船录》,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开登南楼题黄鹤楼词之先河。并在南楼题诗七律《鄂州南楼》,描绘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达出对江城的赞美之情。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隆兴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乾道元年升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三年,起知处州。五年,召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六年五月,迁起居郎。使金还,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九年,出为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归。入对,除权礼部尚书。五年知贡举,寻兼直学士院,以中大夫参知政事,兼权修国史日历。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帅江东兼行宫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闲。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辞。绍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归。四年薨,年六十八。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传,于北山《范成大年谱》,孔凡礼《范成大年谱》。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127—1206 【介绍】: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零陵丞。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遂名其书房“诚斋”。孝宗初知奉新县,以荐为国子监博士。历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进太子侍读。淳熙十四年以反对吕颐浩配享庙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宁宗嗣位,乞致仕。后屡召不起。性刚直,不附韩侂胄。立主恢复之计。工诗,自成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历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为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秘书少监(同上书《秘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为序,遂以失职丐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为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四十四卷。词学图录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有《诚斋集》,词附其中。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时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就除提点刑狱,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孝宗亲擢为东宫侍读。累迁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运副,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宁宗时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开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传作「八十三」,误),谥文节。万里早年受学于张浚,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传》二十卷(存)、《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见《宋史》卷四三三本传,清邹树荣编《杨文节公年谱》。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131—1204 【介绍】: 宋越州诸暨人,字顺伯,号复斋。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官至江东提刑、直宝文阁,为乾、淳间名士。长于碑碣之学,与尤袤俱以博古知名。有《金石录》、《考异》、《考古印章》。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顺伯,号复斋(《宋元学案》卷五八)。其先临川(今属江西)人,徙诸暨(今属浙江)。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一一五六)以乡荐入太学。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监都进奏院。十五年,为秘书郎兼权仓部郎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一七)。十六年,除淮南路转运判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移两浙路转运判官(《攻愧集》卷三五《庋支员外郎王厚之直秘阁两浙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由知临安府以事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一八)。有《复斋金石录》,已佚。宁宗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会稽续志》卷五有传。全宋文·卷五四二○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顺伯,号复斋,其先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徙诸暨(今浙江诸暨)。登乾道二年进士第。淳熙中历官监都进奏院、军器监主簿、将作监丞、秘书郎。十五年知临安府,次年除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绍熙初为度支员外郎。后以直宝文阁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著有《复斋金石录》、《钟鼎款识》(存)。见《宋会要辑稿》瑞异三之一五、职官五二之一七、职官七二之五一、选举一一之三八、选举二一之六、选举二二之八,《宝庆会稽续志》卷五,《咸淳临安志》卷四八,《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简介
【生卒】:1135—1198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季通,号西山。蔡发子。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宁宗庆元间,沈继祖等上疏攻击朱熹,连及元定,被编管道州。道至春陵,来学者日众。卒谥文节。博涉群书,深究义理。其学问多寓于朱熹书集中,熹疏释“四书”,作《易传》、《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其往复参订。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全宋诗
全宋文·卷五八一七
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发子。长从朱熹学,韩侂胄禁伪学,谪道州。庆元四年卒,年六十四,后追谥文节。著有《大衍详说》、《律吕新书》(存)、《燕乐原辩》、《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说》、《阴符经解》、《运气节略》、《脉书》及《诗柬杂说》若干卷。见《刘云庄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铭》,《杜清献集》卷一九《蔡元定传》,《宋史》卷四三四本传。
人物简介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越州诸暨人。姓翁氏。世业农。少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异之。甫冠即出家。师授以经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采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即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命给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辈。各探筹卜其分。缘师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谇语。果命复探之。师再获。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发受戒。拙庵光居灵隐。俾典宾。混源密。主净慈。命分半座。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资夙成。不假师授。虽不识一丁。而吐辞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尚书尤公袤。宝文王公厚之。丞相钱公象祖。皆与师为方外交。尝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嬴得蒲江湖。因自号无用。累典大刹。最后住四明之天童。开禧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五。窆全身于寺之西。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则密乃师之侄行。而不以分座。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肝肠是务。不拘拘于形迹间。故可贵也。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