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孔道辅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𥨊。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
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净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
净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护同译新来诸经。
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
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
仁宗庆历三年,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
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以净疏示之,其议遂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宋寿州人,字坦夫。
吕蒙正侄。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拜相。
赞成仁宗废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
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
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
卒谥文靖。
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擢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契丹,还,知制诏。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立,除参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5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同叔。
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历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
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枢密副使。
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
在任兴学校、教生徒。
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
再出知亳、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
庆历中拜宰相兼枢密使。
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
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及为相,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
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
卒谥元献。
有文集及《珠玉词》。
全宋诗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著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为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为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著作者,为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为底本)为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著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为第三卷。
词学图录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封临淄公,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人。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辈,皆出其门。有《珠玉词》。
全宋文·卷三九七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荐,擢秘书省正字。历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庆历三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曾先后知宋州、颍州、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至和二年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本传。
张宗古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五四
张宗古,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宗彝弟。
天圣中进士及第。
景祐初为馆阁校勘。
宝元二年官殿中丞、集贤校理,因上言请孔道辅家勿避太庙,出通判莱州。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孔淘,曲阜(今属山东)人。
道辅子。
仁宗嘉祐中,官屯田员外郎。
事见《临川文集》卷九一《孔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宗益,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一三)。以工部郎中致仕(《续会稽掇英集》卷三)。
全宋文·卷三五九
张宗益,孔勖门人,景祐二年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治平中为都官员外郎、湖北转运判官。
神宗时以尚书工部郎中知相州,致仕。
元丰三年文彦博为五老会,宗益为五老之一。
孔道辅《祖庙祭文碑》,张宗益《宋守御史中丞赠太尉孔公后碑》,《丹渊集》卷三九,《潞公文集》卷七、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周翰。
孔道辅次子。
第进士,知仙源县,为治有条理。
以王圭、司马光荐,由通判陵州为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治章、贡水啮。
历陕、扬、洪、兖州,皆以治闻。
哲宗元祐三年进刑部侍郎,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卒。
全宋诗
孔宗翰(?
~一○八八),字周翰,曲阜(今属山东)人。
道辅次子(《临川集》卷九一《给事中孔公墓志铭》)。
举进士,知仙源县。
历知陕、扬、洪、兖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
三年,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而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
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九
孔宗翰,字周翰,曲阜(今山东曲阜)人,道辅次子。
登进士第,知仙源县,由通判陵州为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
历陕、扬、洪、兖州,皆以治闻。
元祐初,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
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而卒。
宋史》卷二九七《孔道辅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兖州仙源人,初名若古,字世文,号杉溪。
孔道辅孙。
南渡后,流寓衢州。
博极群书,尤精《》学。
高宗绍兴中知邠州,锄强扶贫,民皆畏服。
移知陕州,以平鼎、澧寇功进秩,改知抚州。
官至中散大夫。
卒年七十五。
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等,又续《白氏六帖》成三十卷,合称《白孔六帖》。
全宋文·卷二九八八
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道辅孙。建炎南渡,寓居衢州。绍兴二年擢知邠州,移陕州,改抚州,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五。博极群书,尤精《》学。著《续白氏六帖》(存)、《文枢要记》、《孔子编年》(存)、《东家杂记》(存)等,有《杉溪集》。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引《阙里文献考》。
孔闻籍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孔闻籍(?
—1634年12月22日),字知史,又字义绳,号碧宿,一说字载寰,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道辅十八代孙,属防西户。
明末政治人物。
孔闻籍十四岁的时候补充为四氏学学生,生性孝友,幼年时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十分悲痛。
除丧服后,孔闻籍每到朔日都要悬挂父亲的画像,痛苦流泪,跪着奉上酒食。
曲阜知县出缺的时候,按惯例应当选派孔氏子弟中贤能有文辞的授予此官。
孔闻籍被选为第一,他的哥哥孔闻简排第二。
孔闻籍认为弟弟不能排在哥哥之前,坚决请求把官职让给哥哥。
这年,孔闻籍考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又考中进士,授官为行人。
崇祯二年(1629年),琉球国尚丰王遣使请封。
按照惯例应派给事中和行人各一人充当琉球册封使,正使已定杜三策,副使则在萧士玮和孔闻籍中挑选,可是两人互相推诿,互骂至司正杨抡门前,杨抡忍受不了愤怒,于是自请担任副使。
崇祯帝便下诏升杨抡为京官,萧士玮降三级并调外任,孔闻籍不准参与考选,调任南京礼部郎中。
孔闻籍后出任西宁道副使,崇祯七年(1634年)又转任商洛参议。
孔闻籍从西宁道行至到陇西时,听说少数民族入侵,急忙返回,派遣将士御敌,斩获百余人,朝廷于是下诏让孔闻籍留守西宁。
没多久,太监中军张仲礼去镇海堡买马,得知商人马安邦有好马,就下令参将白文礼强行买走,且付钱不足。
马安邦大怒,活捉白文礼送到黄台吉那里,请他出兵进犯西宁。
孔闻籍派遣将士出战,结果大败,有监生打开城门投降。
崇祯七年十一月乙卯(1634年12月22日),孔闻籍对妻子朱氏说:“我是至圣的后裔,担任朝廷命官,理所应当与此城共存亡。
你怎么办?
”朱氏说:“我也是朝廷命妇,又是宗室女子,一定不会让您蒙受羞辱。
”孔闻籍便焚烧官署,朱氏与两个女儿以及儿媳颜氏投入火中。
孔闻籍看到家人焚烧结束,仰天大呼,投入火中自杀。
黄台吉听说孔闻籍的死状后,有所悔悟,叫来马安邦并把他杀了。
朝廷得知孔闻籍之事,于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追赠他为光禄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