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生卒】:1027—1087 【介绍】: 宋扬州人,字资深。少受学于王安石。登进士第。为定远尉、秀州判官。对神宗问青苗,极言其便。熙宁八年,出知明州。元丰初,权御史中丞,论苏轼熙宁以来诗文攻击时政,怨谤君父,逮轼赴御史台狱穷治,为当时著名文字狱。后历至户部侍郎,出知青州,谪居滁州。全宋诗
李定(一○二八~一○八七),字资深,扬州(今属江苏)人。第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坐庶母死匿不为服,改崇政殿说书。寻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八年,知明州。元丰初,同知谏院,进知制诰,为御史中丞,自鞫苏轼“乌台诗案”狱。迁翰林学士,以事罢知河阳,留守南京。哲宗立,知青州,移江宁府,又以前罪谪居滁州。元祐二年卒,年六十。《东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一六三六
李定(一○二八——一○八七),字资深,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人。少受学于王安石。登进士第,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孙觉荐之,召至京师,神宗问青苗事,定极言其便,于是诸言新法不便者皆不听。拜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坐庶母死不为服,改崇政殿说书、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宁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元丰初,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劾苏轼。后迁翰林学士,坐论府界养马事失实,罢知河阳。留守南京,召为户部侍郎。哲宗立,以龙图阁学士知青州,移江宁府,谪居滁州。元祐二年卒,年六十。《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乌江惠济院禅师。名昭庆。字显之。泉州林氏子。少𧿧弛任气。为巨贾。往来海中十数年。资用甚饶。一日尽所有财物属同产。使养其亲。徒手入漳州开元寺。出家受具戒。乡人异之。居无何。谓其曹曰。出家儿。当寻师访道。求脱生死。若匏系一方。土偶人耳。遂过岭。遍参知识。后见黄龙南公。示以三关语。漫不省。因服役左右久之。尽得其道。因嗣焉。出世凡三坐道场。高邮之乾明。乌江之惠济。广陵之建隆。惟惠济僻在深山中。地有汤泉。人迹罕至。心乐居之。乾明䢖隆。𤽤为檀越士大夫所强。遁去不获。非其好也。师所得法。广大微妙。又学术无不通达。其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卜筮。或方药。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事。随其根器。示大方便。不独守古人言句。自唐以来。禅家盛行于世。惟云门临济两宗。是时云门苗裔。分据大刹。相望淮浙上。临济之后。自江以北。惟一师人。故云门之徒。或不以师为然。师闻而笑曰。此吾所以为临济儿孙也。师晚岁多病。谢住持事。寓止高邮。醴泉法嗣。处安会中。以元祐四年八月十六日。说偈迁化。广陵檀越。奉灵骨归建隆起塔。士大夫中。执弟子礼者。如龙图阁直学士孙觉莘老。乌江会承议郎阎木求仁等。然为役之久。缘契最深者。无如秦少游观。时在京。遥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42—1102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元通。从孙觉、陈襄学。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因曾布荐,迁太常博士。徽宗即位,擢监察御史,累拜中书舍人。时曾布当国,自以有汲引恩,冀为所用,而楫略无倾下,凡事有不当者,悉极论之。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言于徽宗。后见时事浸异,上疏乞去,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调扬州司户参军,曾布荐为太常博士。徽宗为端王时,楫为说书。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右正言邹浩得罪,坐与浩语言交通及遗银叙别免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二八)。徽宗即位,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拜中书舍人。上疏丐去,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崇宁元年卒,年六十一。事见《浮溪集》卷二六《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宝祐仙溪志》卷四、《宋史》卷三四八有传。全宋文·卷二二一二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登治平四年进士,调扬州司户参军,历福清丞,知龙泉县。以曾布荐,为太常博士。绍圣初,为诸王府说书,进侍讲。元符元年,再迁诸王府翊善。二年,坐与邹浩赆行免官。徽宗即位,召为司封员外郎,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寻乞外,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崇宁元年卒,年六十一。见汪藻《龙图阁待制傅公墓志铭》(《浮溪集》卷二六),《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三七【生卒】:1043—1101 【介绍】: 宋高邮人,字传师。孙觉弟。英宗冶平间进士。知尉氏县,屯卒谋叛,驰往喻之,乱遂定。授司农主簿。因不附舒亶,出提举利州、湖南常平。累迁知开封府,拜户部侍郎。与蔡京论役法不合,出知太原。败夏军,城葭芦。性刚直,议论多触执政,屡遭绌削,历知河南府、永兴军,移成都,请祠。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68—1087 【介绍】: 宋郑州阳武人,字惇夫。邢恕子。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神宗元丰中,游孙觉、李常之门。所宗师者司马光、吕公著等,所从游者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年十六、七岁,擅文章。有《呻吟集》。
邢居实(一○六八~一○八七),字惇(或作敦)夫,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恕子。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为忘年交(《浮溪集》卷一七《呻吟集序》)。哲宗元祐二年卒,年仅二十岁。有《呻吟集》,已佚。事见《嵩山文集》卷一九《邢惇夫墓表》、《宋史》卷四七一《邢恕传》。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邢居实(一○六八——一○八七),字惇夫(一作「敦夫」),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恕子。少以奇童称,年十六七,文章各擅体制,黄庭坚、晁补之等皆见而爱之。从其父守随,作《南征赋》,苏轼读之叹曰:「此足以藉手见古人矣!」元祐二年病卒,年甫二十。著《呻吟集》一卷。见晁说之《邢惇夫墓表》(《嵩山文集》卷一九),《宋史》卷四七一《邢恕传》有附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