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铨

共 3 首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后死未为非。
文辞未必改秦馆(左传瑕吕饴甥说秦穆事),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⑴ 此言黍离一诗忠矣,然略无兴周之志,与文侯之命辞气相似,曾不如捧御衣之有志也〖嘉靖本作「曾不如奉无衣之有志也」。丛刊本作「曾不如秦无衣之有■也」。〗。
⑵ 余初受教先人,武王太公周公一闻扣马之谏,既杀纣,心焦然不宁。君臣合谋,惟有兴灭继绝,以谢天下,以服人心〖丛刊本作「以系人心」。〗。故立武庚为殷王,尽有商畿内之地,姑命三叔以监之。其王者位号尚如故,与周并立。至三监挟淮夷叛,始杀武庚,始降王为公,黜殷命,而封微子于宋。故周书曰:「用告商王」。孔子序书曰:「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可见前此殷命未绝,殷王如故。伯夷虽采薇西山,见周家能悔过迁善,虽死无怨,并薇蕨不食而死之。故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先君子云:此说闻之韩涧泉解《论语》。
⑶ 见《史记》、《汉书》、《武臣张升陈馀论》。
日本永源庵僧通铨。越海万里。重译乞书藏室碑。重违勤意。既遥应之。且记墨缘(本师释迦牟尼世尊。自鹿野菀至跋提河。演说妙法。开示群迷四十九年不说之说。曰修多罗藏。曰阿昆昙藏。曰昆尼藏及与诸大菩萨,诸大罗汉震朝,诸大祖师之撰述语录入藏者。总曰之一切经。然传于本朝者。有赵宋版。有胡元版。有宋明版。有高丽版。而宋元明各多舛误错综。独高丽最为胜焉。宽文年间。铁眼禅师翻刻明本于黄檗山。尔来处处得置藏室。个个得看圣教。铁眼为人之功侈矣。越之前州丹生。北郡丝生。之乡净胜教寺拄持顺慧上人。发起志愿。欲所住之地。结搆藏室。安置圣教。以惠后来矣。先时顺艺上人。尝校金刚经。及论其无着论窥基所会释。偏合于高丽本。故知丽藏之胜矣。当今置大藏。又欲就丽本校雠。遗诸后来也。然亦虑其费居多。非自力之所能为。因谋之于门徒之众。皆随喜肯服。于是来于京师。谒于狮谷。未忍澄律师之校本转写。未几有事而废焉。余与艺公相识。且吾山秘袭高丽藏。乃就余谋校考之事。宲文政壬午之秋也。明年癸未之春。余有对马之行。不遑赞成。因而谢焉。尔后多方凿觅。遂闻对府木坂神祠。亦有丽本。以书谋曰。愿质千金于府库。为无疏失之验。借得十函或二十函。取次卒业。余感其恳求。订诸国老田中氏。田中氏亦感激。议于同列。然而遭神库之物。不可恣之。且有超海出境之难。辞以国禁焉。噫。时之未至。缘之未熟。无事不輱轲。为之悽然者久之。即书答曰。不论成与不成。只须放下此事。随顺时节因缘。向衲之任满归京之时。再谋盛举。乙酉之冬。果然未谋。曩者吾山阖众。虽固随喜。而以日常无周旋出纳之人。未尝许可焉。今以余之赞成。且就弊院校正之故。有允容许可也。越丙戌之春。拉顺尊贤护二子来而就校雠。凡历十馀寒暑。三校呈功矣。明本之所阙。就丽本誊写者。五百馀卷。可谓勤而且至者矣。呜呼。克就父师之志愿。又遂己之所欲。优得惠于后昆。其功尤伟哉。抑此举也。无广摹众缘。幸值武州平閒之人成川平治郎。喜舍净财若干。且门徒之众。戮力资助。其功亦可赏哉。夫时节之至。因缘之熟。终得于吾邦。添一藏书本矣。顷欲结搆藏室。安置圣教。为余之能知前后艰勤之由。欲俾后人闻知。相共保持于悠久。徵记于余。余不以固陋谫劣拒谢。又不顾贻笑于大方。略叙梗槩如斯。助校者伊势州传善寺大憃。近江州泉福寺,香严寺也。天保七年岁次丙申二月二十二日。洛阳建仁三百四十七世永源庵守塔悯𤜽则堂叟通撰。)(己亥) 清 · 申纬
七言律诗
释典宋元明舛错,高丽版较最精为。
群贤殚力半千卷,三校呈功十一年。
藏室碑酬慧公愿,殊邦墨缔老霞缘。
从今善本徵悠久,是报慈恩诸佛天。
浪迹与萍踪。
天涯几度逢。
乍相逢刹那又经风。
风绪更能扬柳絮,凭漂散,各西东。

豪气迈元龙。
阮囊取次空。
典征袍、共试新红。
落拓不须辞一醉,携手笑,酒颜同。
注:标题“印禅”指吴印禅,华南植物分类学家,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吴与父亲是武昌高师生物系的同窗好友与知己。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校校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包括父亲在内的三十几名学生。由于父亲的化学老师宋文政认为这样处置不合理,提前将消息悄悄告诉了父亲,并让他从速离校。父亲即离校回长沙。据二叔石声淮回忆,这次父亲得了很重的病,几乎夺去他的生命。此词似为这时作。它既表达了父亲对好友的怀念,更表现了他笑对挫折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