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957—1031 【介绍】: 宋庐州合肥人,字叔明。第进士。初为大理评事。知濮、福、饶三州,颇有治行。真宗时为西川转运副使,历知潭、升、广、虔、洪、杭、庐、江陵、江宁等州府。仁宗时累迁工部尚书,知亳州、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有智略,敏于政事,然无廉称。卒谥忠肃。全宋诗
马亮,字叔明,合肥(今属安徽)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隆平集》卷一四),知合肥县。真宗、仁宗两朝历知升、广、杭、庐、毫等州,为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后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三(《隆平集》、《东都事略》卷四五本传)。谥忠肃。《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全宋文·卷一三四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第,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历知福、饶等州,除殿中侍御史。咸平中除西川转运副使。后历知州府十馀,中间曾为御史中丞,判尚书都省。天圣中累官工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三。时其婿吕夷简为相,优谥忠肃。《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971—1047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祖籍赵郡,字复古。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第一。历将作监丞、翰林学士。熟知陕西驻军及粮储,为真宗赏识。天禧间,历给事中、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仁宗初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贬衡州团练副使。后复相。复与吕夷简交恶,贬官。卒谥文定。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东都事略》卷五一)。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兖州。四年,迁著作郎、直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亳州(同上书卷八二)。八年,知永兴军。九年,为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八五、八六)。天禧元年(一○一七),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九○)。四年,为吏部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即位,因忤丁谓贬衡州团练副使。不久,起知舒州。历知江宁、兖、青、河南、河阳等州府。仁宗亲政,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祐二年(一○三五),罢知亳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卒(《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年七十七。谥文定。《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七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978—1038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孝先。真宗咸平五年进士第一。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大建玉清昭应宫事。仁宗立,刘太后听政,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倚以为重。以裁抑太后姻亲,罢知青州。景祐元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复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协,俱罢,出判郓州。卒谥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试礼部及殿试皆为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入翰林为学士。天禧四年(一○二○)擢为中书侍郎。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改门下侍郎。景祐元年(一○三四)迁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宝元元年卒,年六十一(《隆平集》卷五作六十)。谥文正。有《王文正笔录》(《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宋祁《王文正公曾墓志铭》、卷四四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不传。《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三一九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咸平五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景德初,迁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迁翰林学士,两度为参知政事。仁宗初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钦若卒,以门下侍郎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以忤太后意,天圣七年出知青州,改天雄军,判河南府。景祐元年为枢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国公。四年罢,出判郓州。宝元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谥文正。著有《九域图》三卷、《契丹志》一卷、《王文正公笔录》一卷(存)。《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父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天圣三年复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与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竦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见《华阳集》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43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出知常州,历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邮军置斗门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仓储积备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论恢复民兵,施行于河东路,为诸路效仿。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为吕夷简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官终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阳(今属江苏)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仁宗天圣中历知崇、洪、宣州,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东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三《吴淑传》,《宋史》卷四二六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二九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吴淑子。大中祥符五年进士。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上奏忤章献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为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景祐中迁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康定元年除天章阁待制,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庆历初出知宣州,后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宋史》卷四二六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董希颜,真宗咸平二年曾举进士落第。仁宗天圣初知深州。后为权大理少卿公事、国子博士。五年,诏宰臣吕夷简等参定令文,命希颜充详定编敕所详定官,「精习法令,编录有绪」,为时所称。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四、食货一之二一、食货二○之七、刑法一之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992—105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天休。仁宗天圣三年进士。累官知审刑院,迁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为政有能绩,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迁给事中,累徙永兴军,奏岁减输木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治豪恶甚严。后为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六),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历越州通判、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迁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累官至枢密副使。庆历元年(一○四一)罢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二年,知并州(同上书)。皇祐五年卒,年六十二(《文恭集》卷三六《郑公墓志铭》)。谥文肃。事见《东都事略》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有传。全宋文·卷四○二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三年进士。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升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出知杭州,发丁夫数万辟钱塘湖,民赖其利。为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迁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皇祐五年卒,谥文肃。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