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宋广源州土族首领。唐末傥犹州首领侬全福为交趾所杀,其妻阿侬改适商人,生智高,冒姓侬。智高年十三杀父,与其母据傥犹。仁宗庆历元年建大历国。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国,年号景瑞。皇祐四年,率众反宋,破横山寨、邕州。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又相继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进围广州,杀伤官民甚众。寻为知英州苏缄所败,还军。五年,宣抚使狄青大败之于邕州。智高遁入大理,不知所终。全宋文·卷九八九
侬智高,广源州蛮首领,与其母阿侬据广源州。庆历元年,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国,年号景瑞。皇祐四年起兵反宋,破邕州,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沿江而下,先后攻陷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进围广州,受挫后还军。五年,被狄青、余靖、孙沔等破于邕州,其母及弟被擒。智高逃入大理国,不知所终。见《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蛮传》。
人物简介
自宝(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弱龄出家寿州普宁禅院,后云游四方,与蕲州五祖山戒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友善。至筠州洞山,长老晓聪愿以法席传之,四方禅学闻风而至。祖无择召临庐山归宗禅院,程师孟请徙云居,法席鼎盛,四众云集。初以李遵勖荐赐紫方袍,皇祐中赐号妙圆大师。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见《武溪集》卷七《妙圆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七。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宝。庐州合肥人。姓吴氏生有奇相。弱龄归普宁院。已抱出群之见。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置水投针。理存默识。遂入室传法焉。祖病。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宝方主库事叱之。行者白祖。祖令将钱回买。乃与之。后往洞山。聪公知其为人。特加器重。临殁遗言。令继其席。郡守。又以书托祖。举所知者主洞山。祖云。无如买生姜汉。住未几。户外屦满矣。丛林殷足委积。常馀百万。黄檗山饘粥不继。宝移杖总之。黄檗为之丰。直院祖君无择。部宪程君师孟。并著好贤乐善之名。祖。既挽宝主归宗。程。复以云居致宝。前后凡四住名刹。在归宗时。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官吏云。县尉令避路。宝侧立道左。马至前跪不行。宝曰。畜生却识人。尉知是宝。再拜而去。住云居时。一夜山神肩舆。舆宝绕寺行。宝云。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神直抬上方丈。宝为人精严。护持戒法。初行脚时。宿旅店。为娼女所窘。与同寝榻。宝危坐终夜。明发娼女索钱。与之出门。烧被而去。娼女以实告其父母。遂请归置斋以谢。谓真佛子也。然好名事边幅故。所至必选名僧自随。为其羽翼。宝实得法于五祖。祖暮年。弃众造焉。宝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为礼。且说偈讥之。祖遂造大愚。一日于僧堂前。倚拄杖。谈笑而化。宝虽有盛名。丛林亦以是少之。师在洞山。尝自甓寿藏。后二十馀年。遂终于归宗。寿七十七。僧腊五十一。示寂。十八日全身入塔。至和元年也。余襄公靖。为之铭曰。彼上人者。丛林独步。激扬宗旨。慈心广度。言发其机。俾之自悟。人得其要。直趋觉路。横杖而来。舍筏而去。吁嗟妙圆。人天仰慕。妙圆。师赐号也。
人物简介
【生卒】:986—1059 【介绍】: 宋韶州曲江人,名正,以字行。仁宗天圣二年进士。授大名府司理参事。王洙主河北漕,辟为卫州推官。以王旦、杜衍荐改著作佐郎。历知惠州。侬智高攻广州,仲通在惠加强战备,民赖以无恐。秩满乞归。全宋诗
黄仲通(九八六~一○五九),名正,字仲通,因犯从祖讳,以字行,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光绪《曲江县志》卷二),授信州司理参军,累改著作佐郎、监广州军。迁屯田郎中。嘉祐四年卒,年七十四。事见《武溪集》卷一九《屯田郎中黄府君碑铭》。全粤诗·卷二一
全宋文·卷三五九
黄仲通(九八六——一○五九),本名正,犯从祖讳,遂称字。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家本寒素,天圣初登进士第,累授信州、大名府司理参军,卫州推官。王旦、杜衍荐之,诏改著作佐郎、监广州军资库。迁秘书丞、知南仪州,徙监宣州商税。迁太常博士、签书歙州判官公事,通判建州,知惠州。累迁至屯田郎中。及罢惠州,已六十八,致仕。嘉祐四年终于曲江,年七十四。见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屯田郎中黄府君碑》。
人物简介
陈坦然(?——一○三二),梧州(治今广西梧州)人。博学有胆气,然诺不苟,当机权变敏捷。景德中举进士,未赐第,归。值宜州兵杀守帅,胁判官卢成均以叛,坦然单骑行贼垒射书劝其降。贼平论功,令赴阙赐锦袍、银带,不受。后授桂州节度判官,以观察支使知春州。入朝,迁著作佐郎,知攸县。移知梅州,累转太子赞善大夫、殿中丞。明道元年四月,卒于官舍。事见余靖《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陈公墓碣》(《武溪集》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七九【生卒】:997—1055 【介绍】: 宋并州榆次人,徙卫州,字敏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书。累官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余靖、尹洙相继贬斥,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若讷忿,奏贬修夷陵令。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五年因事被劾,罢为观文殿学士。卒谥文庄。有文集。
高若讷(九九七——一○五五),字敏之,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天圣二年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累迁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贬,余靖、尹洙论救,亦遭贬斥。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身为谏官,不辩曲直。若讷怒,奏贬修,以此为时论所讥。擢天章阁待制,判吏部流内铨,出为河东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权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皇祐元年参知政事,三年,迁枢密使。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九,谥文庄。若讷彊学善记,尤喜申韩之书,颇明历学,兼通医书。著《素问误文阙义》一卷、文集二十卷,又与文彦博同著《大飨明堂记》二十卷。见文彦博《高公神道碑》(《文潞公集》卷一二),宋祁《高观文墓志铭》(《景文集》卷六○),《宋史》卷二八八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00—1049 【介绍】: 宋苏州长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累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出为两浙转运副使,疏盘龙汇、沪渎港入海,民赖其利。庆历六年,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仁宗御天章阁,诏问当世急务,清臣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多劘切权贵。擢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皇祐元年以侍读学士知河阳。有《述煮茶小品》。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还为集贤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诰,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庆历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寻改青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八)。七年,为永兴军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抚使、知永兴军(同上书卷一六○)。八年,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四)。皇祐元年,知河阳,未几卒(同上书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五七七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二年举进士高第。历光禄寺丞、集贤校理,知秀州、宣州。累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进直史馆。宝元初出为两浙转运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诰,知审官院,判国子监。康定元年,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宁府。庆历三年,入翰林为学士。后为宰相陈执中所排,出知澶州,进户部郎中,徙知青州、永兴军。八年,复入为权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阳,未几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六卷),又著《春秋类纂》十卷。《宋史》卷二九五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1008—1057 【介绍】: 宋汾州西河人,字汉臣。行伍出身,善骑射。仁宗宝元初,以延州指使出战西夏,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阵中,所向披靡。尹洙荐于韩琦、范仲淹,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由是折节读书,精通秦汉以来兵法。皇祐四年擢枢密副使,时侬智高起事,青受命宣抚荆湖路、经制广南贼盗事,以奇兵夜度昆仑关破之,功迁枢密使。后遭谗,出判陈州。卒谥武襄。为人勇武有略,与士卒同甘苦,喜推功将佐。全宋文·卷八九○
狄青(一○○八——一○五七),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赵元昊反,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以勇武,屡建战功。韩琦、范仲淹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累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皇祐四年,擢枢密副使。侬智高反,青上表请行,平侬智高。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帝嘉其功,拜枢密使。嘉祐元年,罢政,加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卒,年五十,谥武襄。见余靖《狄令公墓铭》,《宋史》卷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012—1067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君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庆历三年知谏院,赞助庆历新政,直言疏论时事。后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进知制诰,每除授非当旨,必封还之。至和、嘉祐间,历知开封府、福州、泉州,建万安桥,横跨泉州湾,全长三百六十丈。在我国桥梁史上有重要地位。入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朝以母老求知杭州。卒谥忠惠。工书法,诗文清妙。有《茶录》、《荔枝谱》、《蔡忠惠集》。全宋诗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乾道中,赐谥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为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浚、颜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隐隐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为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为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词学图录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之称,欧阳修、苏轼最推崇其书,《东坡题跋》:"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文忠公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山谷文集》:"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有《好事近》词,见《花草粹编》。全宋文·卷九九四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明道中为漳州从事。景祐三年为西京留守推官日,范仲淹、余靖等以言事贬,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仲淹等,而斥司谏高若讷,由是名闻遐迩。后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支持庆历新政,论事无所回挠。次年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五塘溉田,奏减丁口税之半。皇祐中召为右正言、直史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每除授不当,辄封还之。至和初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泉州。嘉祐五年,入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擢三司使。治平二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四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谥忠惠。襄工书,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见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宋史》卷三二○本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