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行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8 【介绍】: 唐僧。东莱人,俗姓辛。中宗时得度。游西域、天竺历七十余国,前后十八年,于玄宗开元七年返回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玄宗赐号慈慜三藏。住洛阳罔极寺。平生勤修净土业,撰有《往生净土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东莱辛氏。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乃慕义净三藏之为人。于是而游西域焉。始泛舶三载。遍历东南海中诸国。达中印土。礼谒圣迹。访求梵夹。咨禀善知识。十有三载。莫不皆以净土为真归。弥陀为良导也。承兹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又涉四载。至北印土健驮罗国。东北大山。尽七日夕断食。扣头毕命。誓祷观音现相。俄而空中紫金色。身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手摩顶。而告日曰。汝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到彼国已。见佛及我。所得利益。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困甚。闻法强壮。即踰葱岭。过流沙凡十有八年。达于京师。开元七年也。贡佛真容梵夹等。诏赐号慈悯三藏。又著往生净土集。行世且兴渠为五辛之一。而东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识。或以为芸薹葫荽阿魏等。乃于净土集中。具书之。以晓将来云。五辛此土惟四。兴渠者讹梵也。华云形具。根如细蔓菁而白。其气如蒜。日尝于于阇国见之。馀国亦无有。维时方冬。枝叶已尽。独留其根。以待食用。日言其根之状。殊。详而枝叶则莫之详也。天宝七年卒。年六十九。塔白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日。
俗姓辛氏。
东莱人也。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
躬诣竺乾。
心恒羡慕。
日遂誓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
东南海中诸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
经过略遍乃达天竺。
礼谒圣迹。
寻求梵本。
访善知识一十三年。
咨禀法训思欲利人。
振锡还乡独影孤征。
雪岭胡乡又涉四载。
既经多苦深厌阎浮。
何国何方有乐无苦。
何法何行能速见佛。
遍问天竺三藏。
学者所说皆赞净土。
复合金口。
其于速疾是一生路。
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
亲得奉事阿弥陀佛。
闻已顶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
王城东北有一大山。
山有观音像。
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
日遂七日叩头。
又断食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且未央。
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
长一丈馀。
坐宝莲华。
垂右手摩日顶曰。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
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
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断食既困。
闻此强壮。
及登岭东归。
七十馀国。
总一十八年。
开元七年方达长安。
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
赐号曰慈慜三藏。
生常勤修净土之业。
著往生净土集于世。
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
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
兴渠人多说不同。
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
唯净土集中别书出云。
五辛此土唯有四。
一蒜二韭三葱四薤。
阙于兴渠。
梵语稍讹。
正云形具馀国不见。
回至于阗方得见也。
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
其臭如蒜。
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
薹荽非五辛。
所食无罪。
日亲见为验欤。
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
报龄六十九。
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
馀姚休光寺释真法师。
金华人也。
俗姓王氏。
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
发大精进坚持戒地。
一门之中数人缁服。
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
八部经理宛在掌中。
三乘法源尽于度内。
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
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
二公常相谓曰。
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
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
与之齐驱。
未可同日。
以其八年终于寺。
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
洪元慎书焉。
张廷翰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8—964 【介绍】: 宋冀州信都人。
少慷慨有智略,善骑射。
后晋高祖天福中,冀州刺史张建武召补牙校。
契丹入中原,州人杀刺史何行通而推为知州事。
后汉初,就拜刺史,为政宽厚简易。
在郡八年,契丹数扰边,皆击走之。
后周显德中,历棣、海、沂三州团练使,屡率兵败淮人,移莱州。
宋初,历冀、亳二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印肃。
号普庵。
袁州宜春余氏子。
生六岁。
梦一僧点其心。
曰他日当自省。
既觉以臆示其母。
见当心有一点。
红莹大如樱珠。
未几。
从寿隆院贤公出家。
年二十七。
落发具戒。
师容貌魁奇。
智性巧慧。
贤。
器之。
勉读法华。
师曰。
尝闻诸佛元旨。
必贵了悟。
数墨巡行。
何益于事。
遂辞师。
游湖湘。
谒牧庵忠公于大沩。
问。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忠竖起拂子。
师遂有省。
寻归受业院。
院有邻寺慈化者。
众请住持无尝住。
师布衾纸衣。
调粥二时。
禅寂外。
唯阅华严经论。
忽大悟。
遍体汗流。
喜曰。
我今亲契华严境界。
述颂曰。
捏不成团拨不开。
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来。
自后发为语句。
动悟幽显。
有不期然而然者。
一日忽一僧冒雪至。
师目之。
喜曰。
此吾不请友也。
拉与寂坐。
交相问答。
或笑或喝。
僧曰。
师再来人也。
不久当大兴吾教。
乃指雪书颂而行。
自是慕向者众。
师随宜说法。
或书偈与之。
有病患者。
折草为药。
服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
与之颂。
咸得十全。
至于祈禳雨晹。
伐怪木。
毁淫祠。
灵响非一。
繇是。
鼎新梵宇。
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
师当空一画。
云会么。
云不会。
师曰。
止止不须说。
将化。
书偈于壁。
集众垂示曰。
诸佛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入吾室者。
必能玄契矣。
善自护持。
无令退失。
索浴跏趺而逝。
乾道五年七月也。
世寿五十五。
僧腊二十八。
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普庵禅师。
名印肃。
政和乙未冬。
生于袁州宜春。
余姓肃生。
祥光烛天。
莲生道周。
异香远馥。
襁褓中即善世言。
梦异僧点其胸曰。
汝他日当自省去在。
即寤白母王氏。
视胸有赤点。
如含桃状。
王氏恍悟初徵。
遂舍肃于寿隆寺。
师事沙门贤公。
贤尝授以法华经。
肃曰。
诸佛玄旨。
贵悟于心。
数墨循行。
何益乎道。
贤大惊。
以大器期之。
遂遣行脚。
侣戒修谒牧庵忠于沩山。
度岭。
望丛谷中。
有跨黄犊人。
近之则忠公所跨者虎也。
修拟避。
肃下腰包。
进前不审。
忠微笑以手西指。
令其前行。
将及寺门回望。
惟忠公策杖而来。
失虎所在。
二人具威仪。
请益于忠。
忠曰。
何迟乎。
望汝久矣。
肃进曰。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忠以拂示之。
肃有省。
时年二十九矣。
归寿隆。
袁州尹梦金甲人告曰。
普庵大士。
行道时至。
言讫。
天光五色。
尹惊异。
适刘长者亦感异徵。
捐资鼎建大伽蓝。
袁尹俾物色于寿隆。
请肃主之。
号曰大慈化寺。
肃既居慈化。
楮衣粝食。
胁不沾席。
十有二年。
一日诵华严论。
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
通身汗流。
乃大声示众曰。
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
李公长者。
于此大经之首。
痛下一椎。
击碎三千大千世界。
如汤消雪。
不留毫发。
许于后进作得滞碍。
普庵一见。
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
化成一气。
充塞虚空。
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
然后破一微尘。
出此华严大经。
遍含法界。
无理不收。
无法不贯。
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
弥勒楼台是我体。
善财童子是甚茄子。
文殊普贤是我同参。
不动道场遍周法界。
悲涕欢喜踊跃无量。
大似死中得活。
如梦忽醒。
良久云。
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
即说偈曰。
捏不成团擘不开。
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来。
复谓心斋圆通二子曰。
达本情忘知心体。
合汝作么生会。
二人各以颂呈。
肃不诺。
乃引声长吟。
以示之曰。
先天先地。
何名何样。
阿曼陀无物比况。
触目菩提。
自是人不肯承当。
且轮回滞名著相。
圆融法界无思无想。
庐陵米不用商量。
血脉才通。
便知道击木无声。
打虚空尽成金响。
又曰。
柏庭立雪一场败缺。
了无为当下休歇。
百匝千围但只者孤圆心月。
不揩磨镇常皎洁。
无馀无欠。
无听无说。
韶阳老只得一橛。
十圣三贤闻举著。
魂消胆裂。
惟普庵迥然寂灭。
俄有异僧。
名称道存。
冒雪而来。
肃大喜。
互相徵诘。
棒喝交驰。
心心密契。
存合爪叹曰。
师再来人也。
大兴吾道。
非师而谁。
乃指雪书颂而别。
于是肃大唱佛眼宗旨。
盖其师牧庵忠观水磨。
发明心要于佛眼拂下。
后尝以白木剑。
迫死心禅师。
死心引颈而笑。
忠作舞而出。
故冯济川曰。
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
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
忠出入江湖。
人莫测之。
宣和间。
湘潭大旱。
祷雨不应。
忠跃入龙渊。
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时以佛僧目忠。
肃既见忠后。
亦以神异。
利济含灵。
藏污耐垢。
不知有己。
演释谈章咒。
旋天地。
转阴阳。
世盛传之。
布于弦谱。
而弭灾焉。
至其异迹。
不可胜纪。
有问曰。
师修何行业。
而得此三昧。
肃当空一画云。
会么。
曰。
不会。
肃曰。
止止不须说。
归宗贤禅师曰。
慈化乃吾党黄钟也。
惜哉时流独传其迹耳。
肃道满异邦。
义学窃疑。
其宗趣莫详。
肃悯而说偈曰。
苍天苍天。
悟无生法。
谈不说禅。
开两片皮。
括地该天。
如何是佛。
十万八千。
一日书偈方丈西壁云。
乍雨乍晴宝象明。
东西南北乱云深。
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乃结跏趺坐。
令侍者鸣钟众集。
瞑目而逝。
时乾道己丑年。
七月二十一也。
赞曰。
荻苇之间。
病鸟栖焉。
六合之外。
曲士藐焉。
故肃公现三头六臂。
而传持祖道。
其心良苦矣。
悠悠者独以神通见推。
则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9—1229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景良。林通孙。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初官鄂州教授,历国子正、博士、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知兴化军、全州。居官廉正,治民以惠利恻怛为主。淡于名利,晚年除要职屡辞不就。官终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有《通鉴记纂》。
全宋文·卷六七○○
林瑑(一一五九——一二二九),字景良,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
淳熙十一年举进士,除鄂州教授。
嘉定元年,除国子正,迁武学博士、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改国子博士。
请外,差知兴化军,为政尚仁,以教化拊循为事。
复知全州,阅月除广西提刑。
请祠,以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
绍定二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通鉴记纂》若干卷。
见刘克庄《后村居士大全集》卷一六六《林公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海润,字西一。
山阳人,不详姓氏。
康熙二十九年春三月,始来江宁,栖于华山。
或问:“作何行业?
”曰:“念佛。
”问:“来兹何为?
”曰:“为生死事故。
四月朔日卓午当去。
”问:“去何之?
”曰:“至日自见耳。
”及期,众忽见山顶火光烛天,亟趋视见。
润跏趺贵人峰,火从眼耳口鼻中迸出,照其躯良久,其身端直,火尽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