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致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强记。
诵经能习复二百馀卷。
武平三年。
自并将如邺。
达艾陵失道。
误入乱山中。
暮求托宿地。
遥望岩下一室。
似有人居者。
就之则寂然。
宝倦坐室前石上。
仰见松枝。
悬磬去地丈馀。
心固已异之。
夜二更有草衣僧。
自外至。
托曰。
是中何致俗气。
宝遽前设敬。
具述来故。
顷之问宝。
今何国何姓。
曰齐国姓高氏。
宝遂问。
尊师居此复久近耶。
曰后汉时来。
问宝业何经。
宝方恃己之博语颇矜詶。
其僧曰。
脩行之人不应若此。
君亦乐闻何经。
当为诵之。
曰乐闻华严。
僧诵之。
声韵谐畅圆亮。
诚非世间所可得者。
须臾部卷即彻。
馀诵皆然。
宝惊叹以为莫及。
其僧曰。
汝是有作心。
我是无作心。
夫忘怀于物者。
物固弗能碍也。
宝寤识其神圣。
乞依之住。
其僧曰。
汝既以利养至。
而又奚能安于寂寞哉。
且汝情累未遣。
虽住无益也。
逮旦乃别去。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慧宝。氏族未详。诵经二百馀卷。德优先达。时共知名。以齐武平三年。从并向邺。行达艾陵川。失道寻径入山。暮宿岩下。室似人居迥无所见宝端坐室前。上观松树。见有横枝悬磬。去地丈馀。夜至二更。有人身服草衣。自外而至。口云。此中何为有俗气。宝即具述设敬。与共言议问宝。即今何姓统国。答曰。姓高氏。号齐国。宝问曰。尊师山居早晚。曰后汉时来。长老得何经业。宝恃己诵博颇以自矜。山僧曰。修道者未应如此。欲闻何经为诵之。宝曰。乐闻花严。僧即少时诵之便度。声韵谐畅非世所闻。更令诵馀。率皆如此。宝惊叹曰。何因大部经文倏然即度。报曰。汝是有作心。我是无作心。夫忘怀于万物者。彼我自得矣。宝知为神异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国中利养召汝。何能自安。且汝情累未遣。住亦无补。至晓便舍去。宝遂返寻行迹。达邺叙之。
僧智诜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18 【介绍】: 隋僧。徐州人,字惠成。俗姓徐。智炫弟子。少有志节,在蜀游学,务勤律典。北周毁佛,隐于南岭。隋初复出,于长安敷扬律学。蜀王杨秀奏请归蜀,初住法聚寺,道俗归崇。后避喧扰,入龙居山寺,深栖不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诜字惠成,益州成都人。开皇初入都,蜀王秀秦请还蜀,住法聚寺。寻辞入龙居山。秀复延请,辞疾不出。至唐武德元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慧成。
姓徐氏。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生长西蜀。
遍游律肆。
以周武之祸。
乃东入关。
隐于终南太白之间。
形影相吊。
有隋光启正法。
招徕硕德。
率先于长安弘阐毗尼。
听众填拥。
后以请戒者。
諠扰日甚。
乃辞入龙居山寺。
以自燕息。
蜀王秀。
出为益州总管。
意欲镇静坤维。
廓清井络因先与诜书。
使导己志于民。
且以邀诜。
于是诜答之。
其略曰。
辱使至披阅循环。
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
理析秋毫。
贫道宅身幽谷。
四十馀载。
不谓耆年有幸。
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攘臂而归故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有息肩之。
望。
剑南长幼。
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
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
越境参迎。
秀得报焚香作礼。
以示军中曰。
人物之归。
律师力也。
诜自尔还蜀。
住法聚寺。
道俗殊崇向。
尝设大齐。
炫法师在座。
诜捉箸问之曰。
此处护净否。
炫曰初还囱遽。
不护净也。
诜掷箸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何致啖此洋铜哉。
时众数千俱散去。
其严惮若此。
僧道恢者性勇暴。
遥见辄走匿。
或曰卿于他人。
未尝有畏者。
而何独畏诜律师耶曰渠佛法中王。
何得不畏。
曰以卿膂力。
自可敌渠百数十耳。
复奚畏曰今吾望见之。
则已百脉俱沈。
四肢不举。
尚敢言敌。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
无疾而逝。
寿八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诜。字慧成。姓徐。本徐州人。炫法师之弟也。少聪敏有志节。在蜀游学务勤律肆。会周陵法。因事入关不果所期。遂隐南岭。终南太白形影相吊。有隋革命光启正法。招贲硕德率先僧首。即于长安敷扬律藏。益州总管蜀王秀。奏请还蜀。王自出迎住法聚寺。道俗归崇。寺设大斋无不来赴。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此处护净不。答曰。初还未得捡挍。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宁啖屠儿食。此净铜何得啖也。诸僧数千一时都散。其严忌若此。故其在众屏气寂然。性不受施不妄干物。有僧道恢。为人凶险。遥见走避。人曰。卿从来不畏一人。何故畏诜律师耶。答曰。此佛法中王。那得不畏。人曰。以恢公膂力。可敌律师百人耶。答曰。纵敌千人。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何敌之有乎。后以人请戒禁。行将諠扰。乃辞入龙居山寺。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与诜书令归国化。使略答云。辱使至止并以诚言。披阅循环一言三复。文清渌水理破秋毫。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宅身荒谷四十馀载。狎鱼鸟以樵歌。习禅那思般若。以此卒岁分填沟壑。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公攘臂而归旧里。衣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万物起息肩之望。搢绅君子。捧玉帛而来仪。慷慨丈夫。委干戈而伏道。昔长卿返蜀徒擅清文。邓艾前来未能偃武。公华阳甲族未络名家。捧日登朝怀金问道。剑南长幼并俟来苏。岂藉微风自然草靡。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秀得书示军众。先作礼曰。人物争归。律师之力也。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年八十矣。
僧昙韵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瀛州高阳人。初厌世出家。年十九,投恒岳侧蒲吾山。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之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韵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韵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韵闻而往依之。
既而瓒赴禅定之诏。
韵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则韵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之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韵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韵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昙韵。不详氏族。高阳人。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时年十九仍投恒岳侧蒲吾山。就彼虚静讫此经部。值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常诵未即至道。要在观心离念。方契正道耳。韵初承此告。谨即受而行之。专精念慧深具举舍。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尝于中台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圣仪。前种华园地方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目。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遂举足栖焉。遍游台岳备见灵相。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单身吊影处以瓦窑。形覆弊衣地布草蓐。食惟一受味不兼馀。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自外峰岭坦然遐净。韵夜行昼。坐思略昏情。庆其晚逢也。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会隙历试一字无遗。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结集定学背负绳床。在雁门川中兰若为业。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闻风附道便从瓒众。一沐清化载仰光猷。随依善友。所谓全梵行也。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延瓒入京。众失其主。人各其诚散归林谷。韵遂投于比干山。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七众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缁素匡幸。原此河滨无受戒法。纵有志奉皆往太原。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及韵化行即传斯教。山城两众皆蒙具足。唐运伊始兵接定阳。屡逢屯丧本业无毁。以夜系昼摄心乖逸。幽栖积久衣服故弊。蚤虱聚结曾不弃捐。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曾以夏坐山饶土蚤。既不屏除毡如血凝。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如此行施四十馀年。岁居耳顺忽无蚤虱。韵犹深自责曰。计业不应即尽。当履苦趣受其报耳。又告门人曰。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素有壁虱不啖超公。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又见在蛊家食饭。匙接蛊精置于叠下。而快食如故。又不为患。蛊主惧焉。吾德不及超。何为致此。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数年已来不能可办。忽感书生无何而至。告云。善解抄经。韵邀以法据。并谓堪能。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旦入暮出深怪其行。未盈一旬七轴俱了。将以礼䞋目前不见。及遭贼抄藏经岩窟。世静往收。乃委于林下。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馀有众侣难嗣其踪。每云。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若坐昏闷即起礼佛。尝策四仪以道量据。自见胜达鲜伦其德。以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之平遥山。春秋八十馀矣自韵十九入山六十馀载。不希名利不畜侍人。不隶公籍不行己任。凡有所述职。皆推寄于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