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宋诗【介绍】: 宋邵武人,字次山,号樵溪。与严羽、严参称邵武三严。所作词能道闺阁之趣。有集名《清江款乃歌》。
严仁,字次山,号樵溪(《诗家鼎脔》卷下),邵武(今属福建)人。与严羽、严参并称邵武三严,有《清江欸乃集》,已佚(《全宋词》册四)。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严羽(一一九二?~一二四五?),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隐居不仕,曾浪迹江、楚等地,为戴复古所奖重。以《沧浪诗话》著称于世。诗多散逸,邑人李南叙收录其诗及诗话为《沧浪吟》,度宗咸淳间黄公绍序而传之。另有评点《李太白诗集》二十二卷行世。事见本集,参王士博《严羽的生平》(载《文学遗产》一九八五年第四期),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有传。 严羽诗,以《适园丛书·沧浪严先生吟卷》为底本。校以明正德丙子林俊序本(简称林序本)、正德庚辰尹嗣忠刻本(简称尹本)、正德胡重器覆刻本(简称胡本)、怡兰堂藏夏大夏重校本(简称夏校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明嘉靖清省堂本、清鲍廷博据元本手校本(简称鲍校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严羽,字丹邱,一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人。与戴复古游,属江湖诗人。崇盛唐,主妙悟,倡兴趣。有《沧浪诗话》,存词二首。全宋文·卷七六八四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终身不仕,隐居乡里。绍定三年避乱至江楚,五年返乡,与邵武军学教授戴复古多所唱酬。继游吴越,多感时伤乱之作。羽为南宋著名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沧浪诗集》。见《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下,朱霞《严羽传》(一九六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沧浪诗话校笺》附录)。
人物简介
【介绍】: 明僧。湖广长沙人,俗姓罗,号象先。生而聪颖,年十五中秀才。寻遭家难,乃投南岳出家,依宝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驻锡天台。日勤五悔,持《梵纲·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有间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从之学者甚众。万历间以道高,赐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黄为之撰铭。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释真清。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也。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师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盖师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师之室。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辞不赴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所。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棹嘉禾龙渊。欻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有勉服药石者。师谢曰。生死药能拒乎。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期于二十九日告终。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众请曰。和尚往生净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软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焰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生而颖异。修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掉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卒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声息,清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清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清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清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清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盖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清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有勉服药石者,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清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人物简介
石时矩(1767年—卒年不详),字传方,号月亭。湖北省武昌府兴国州(今属黄石市阳新县)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举人。考取觉罗官学教习。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第三甲第四名同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年(1799年)四月,翰林院散馆,仍留馆任庶吉士。六年(1801年)翰林院散馆,抽签分发至学习主事上行走,以部署用刑部直隶司主事。。石时矩在分发刑部之后叹道:「人生不幸,乃为刑官。」其后,每次判案时必定悉心探求案情。十六年(1811年)转刑部江西司主事。二十年(1815年)丁忧去职。二十三年(1818年)服阙,补刑部奉天司主事。个性朴实正直,不受时势动摇。遇到疑案则刚直与上官争论,因此难以升迁,在刑部近二十年方以年资累积升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年(1822年):刑部奉天司郎中,考选山东道监察御史。九月,上奏请旨斟酌修正铨叙办法以疏通官员升迁的壅滞。十月,奏请严饬缉捕湖广两省盗匪以使地方安定。道光帝朱批同意:「著李鸿宾据实秉公严密缉捕,务除匪党以靖地方,前任及现任地方官,下及胥吏,如有包庇徇隐及缉捕废弛者,指名严参毋稍讳饰,勉之。」三年(1823年)山东道监察御史。十一月,奏请严格禁止开山耕种以杜绝水患原因。但道光帝朱批否决:「必不能行之事。」四年(1824年)转任掌四川道监察御史。御史任内所奏之事皆能切中时弊。奉命稽查京仓,有家丁索取陋规费用,石时矩即将之驱逐。五年(1824年)以病辞归。
人物简介
宗室善焘(1817年10月9日—1861年2月14日),嘉庆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子时-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酉时),原名图山,字溥泉。清朝远支宗室镶白旗第三族奕字辈。道光八年(1828年)中式戊子科宗室乡试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第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出身。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1833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七月,以编修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八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随即转左春坊左中允。九月,升翰林院侍讲。充国史馆协修、功臣馆提调官。十月,帮办翰林院事。十四年(1834年)八月,以侍讲充甲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十月,转翰林院侍读。十二月,升国子监祭酒。十五年(1835年),以祭酒稽查右翼宗学。充乙未恩科乡试磨勘官,因发生遗漏及未经查询遭交部议处。十六年(1836年)三月二十二日,以祭酒署理大理寺卿。九月初七日,擢太仆寺卿。十七年(1837年)四月二十一日,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九月初八日,会奏受理「福建嘉义县民人谢相以酷押毙命、纵盗加冤等词赴都察院衙门京控案」。十八年(1838年)三月,派赴西陵查看红桩;随道光帝至先农坛,行礼九推。四月,以左副都御史充殿试读卷官。六月,充拔贡朝考覆试阅卷大臣、考试恩监阅卷官、行在前引大臣。八月二十日,擢任刑部右侍郎。九月十五日,兼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管理镶红旗汉军新旧营房事务。十一月十五日,调镶黄旗满洲副都统,管理镶黄旗满洲新旧营房事务。十二月,暂署步军巡捕五营右翼总兵,兼充崇文门右翼监督。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八日,改授兼步军营右翼总兵,暂署左翼总兵。二月初四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三月,奏报:「滇省起运丁酉年、黔省起运戊戌年等铜、铅船只,迄今均未据咨报行抵何处,查本局库贮铜斤只敷本年九月分鼓铸之用,应请敕下沿途各督抚等实力催趱,倘有藉词逗遛、地方官不实力催趱,该督抚即指名严参。」四月,以疏防「四道口岳谷庄劫案」罚俸一年;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五月,署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六月,特命协同右侍郎吴其浚督理京省钱法;偕同步军统领宗室奕经、左翼总兵宗室恩桂奏请严禁宛平、昌平交界之妙峰山娘娘庙香会,获准。七月至九月,派遣盘查圆明园银库、稽查城内七仓、京通十七仓,稽查镶白旗汉军旗务。九月初三日,卸任右翼总兵,同月卸任右翼监督。二十年(1840年)正月,暂代内大臣班。三月,以户部右侍郎署理步军营右翼总兵。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庚子科会试覆试阅卷官、庚子恩科乡试覆试阅卷官、对引大臣。四月,因宝泉局铜斤被窃,请将防范不严之大使赓德等人撤职察议,获准。五月至七月,遵旨查看天坛各坛、太庙、社稷坛树株,并查明锯钐及应除枯枝情形,请工部会同太常寺查明载册详慎办理,获准。八月,奉派会同兵部尚书裕诚赴盛京履勘估价永陵启运殿、盛京清宁宫凤凰楼工程。十月,署理镶黄旗护军统领。十二月十三日,调吏部右侍郎,仍兼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充对引大臣。二月,奏报户部库存白铅短缺,请旨催促宝泉局铸造钱文。五月十九日,会同吏部、都察院、大理寺会议具题「福建噶玛兰厅寄居民人林逊雨戳伤林阙身死」案之律例见解及官员处分。七月二十二日,会同吏部、兵部、都察院、大理寺会议具题「福建台湾县革兵陈金声等轮奸犯奸婢女连招内伤身死」案之律例见解及官员处分。八月,充崇文门副监督。九月,以吏部右侍郎兼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兼署右翼总兵。十二月,偕同署步军统领宗室恩桂、署左翼总兵麟魁奏言:「畿辅五营枪兵仅一千名,拟将原设之藤牌兵三百八十三名均行裁撤,改为枪兵,并于各营差防兵丁内挑取六百十七名,以足一千之数,合旧额计二千名轮流操演,以资捍卫」,得旨允准施行。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以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右侍郎。二月,以吏部右侍郎署理京营左翼总兵,充考试汉缺御史阅卷大臣。五月,再署理京营左翼总兵。七月,奉派拣选太常寺赞读官。十月二十一日,授兼京营右翼总兵。充覆核朝审、清查内仓大臣。十二月,实授兼镶红旗护军统领。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初三日,转吏部左侍郎,仍兼镶红旗护军统领、右翼总兵;初五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仍兼右翼总兵。闰七月十六日,授马兰镇总兵兼总管内务府大臣。九月,偕同宗室永康、宗室载鈖奏报明陵寝十项急修,请旨交本年查勘岁修工程大臣勘估修理。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奏陈皇陵青桩以外官山界内树株被窃之情况。偕同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会议〈巡防章程〉四条:「一、官山深僻之处应酌添拨汛,以期周密;一、青桩内外居民应编保甲以戢奸宄;一、营汛获犯应送地方官审办以免滥责;一、官山一带应申明巡查旧制以凭考覈。」交部议准施行。七月,因疏忽景陵陈设各物件被老鼠齧伤,遭交部议处。八月,奉派修理景陵陈设,遭处分降二级留任。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奏报修缮端悯固伦公主园寝飨堂、移请神牌事宜。三月二十七日,因病陈请告退总兵职,开缺回旗,四月初一日允准。六月,因「直隶民人李鉴堂京控案」审办疏失,遭交部议处。七月,处分刑部失察积压案件历任官员,遭罚俸一年。二十七年(1847年)八月十九日,赏给副都统衔,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十二月到任。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以参赞大臣兼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八月,奏陈循例拨给科布多饷银事宜。九月,派员巡查乌里雅苏台所属金矿无偷挖情形。十一月,与定边左副将军札拉芬泰、参赞大臣车林多尔济共同捐资助饷。十二月十四日,召回京师当差。三年(1853年)三月,返抵京师。五月十七日,授盛京工部侍郎。先是,盛京刑部主事明禄禀请盛京将军宗室奕兴代奏陈情;盛京刑部侍郎书元则「奏参明禄乖僻妄为、协领塔芬布、佐领恩合父子挟制上司」各一摺,十二月,咸丰帝命刑部尚书柏葰前往盛京偕同善焘审讯。四年(1854年)正月,盛京刑部侍郎书元再度奏参「协领塔芬布、佐领恩合父子狼狈为奸、将军奕兴曲为袒护」,咸丰帝申明一并交柏葰、善焘审理。二月,因解任承德县知县延瑞以冤抑难伸等词呈请代奏,善焘将延瑞供词直接咨送军机处,被咸丰帝责怪不知慎密,遭降级留任。同月,会同柏葰审讯完结定拟具奏,分别将明禄、塔芬布、恩合发遣、奕兴革职交宗人府议处、书元交吏部议处;另奏请于盛京将军衙门设立谳局,被咸丰帝否决。以盛京工部侍郎充牛马税监督,善焘以军务未蒇、经费浩繁,奏请将现存牛马羡馀全数捐输,获准。五年(1855年)五月,奉派会同盛京将军英隆监收奉天官庄榖石。八月初四日,调盛京刑部侍郎。六年(1856年)七月初八日,调盛京工部侍郎。九月,奏报盛京宫殿因连日阴雨导致坍塌渗漏、应行修理情形。十二月初三日,召京,署理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次日,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七年(1857年)正月初八日,署理山海关副都统。正月十五日,调正白旗满洲副都统。二月十二日,因病奏请开缺回旗。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五日卒,年六十四岁。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