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殷

相关人物:共 47 位
共 4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达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56 【介绍】: 北齐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从勒那三藏学《地论》,深习禅法,有异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为弟子。北魏废帝召之入邺,受菩萨戒。北齐文宣帝尤重之,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异伦。
虎头长耳。
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
志学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历。
以阅北岱讲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进毗尼。
时犹魏历未替。
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
机论适变。
人共褒美。
寻复振锡洛阳。
受地论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迁化。
众奉覆述声骇伊谷。
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
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
即南济江入觐。
诏驸马殷均。
引见重云殿。
连席七宵。
秘妙宣泄。
请从加戒为弟子。
仍令旬浃陛对。
诏住同泰寺。
以便开示。
尝与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
留一纪。
归兖州。
时侯景方治行台。
就天观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而达且念身为苦器。
莫足维持。
遽饵苓断粒。
誓终此报。
顷之魏废帝。
诏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
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
及齐继魏统。
文宣在位。
尤礼重。
前后归崇。
凡十度。
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
听其往来燕处。
始达将经营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
若许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
自称戴山胡曰。
王约三谷备供养矣。
愿无复还。
达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
在京则所利益者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勿沮也。
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礼佛之际。
而独遗弟子名。
宁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达辞其糕。
而许之。
复为山神读经月馀。
失所畜狗。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谨。
而檀越警之。
以贻祸于狗也。
具问焉。
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
偶误易以维摩经耳。
于是达祝曰。
昨虽读馀经。
其功德亦属檀越。
未几而狗出窦中。
视其顶有御啮痕。
则知其以虎故。
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
寿八十二。
大驾奔赴举哀。
六军号恸。
声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岩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为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时兖州行台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达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暨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达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达于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初达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达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达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达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因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达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达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达。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学北代听习为业。初经营山寺。将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灵。若相许者可为避道。言讫寻去。及造寺竟安众综业。达返邺京。夜有神现。身被黄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备供养。愿不须还。达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贫道观机而动。幸无遮止。又经静夜有推户者。称曰山神之妻。曰日无暇今故参拜。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僧无偏为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达答糕可将还。后当为礼佛兼名也。因令通礼之时一拜兼唱。达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月馀有虎来盗犬去。达闻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读经。具问之。果云。年日来别读维摩耳。乃烧香礼佛告曰。昨虽诵馀经其福亦属檀越。若有灵鉴放犬还也。至晓犬还。看于顶上有衔啮处。一日少觉微疾。端坐绳床。口诵般若。形气调静。遂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
抚州南城人。
俗姓郭。
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
后至嵩山受戒。
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
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
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
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
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14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
曾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龙价。
受湖南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
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
其所作歌偈颂,广行于世。
诗僧齐己为之作序。
禅门诸祖师偈颂》、《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书存其诗偈97首,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日常生活。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癯。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价称其能。马氏方据有长沙。兴崇梵坊。闻遁名请。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僧问。如何是道遁曰无异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劝谕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易。作么生可持以与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遁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进曰。石龟语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问。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遁曰。六祖为什么将得去。又问。维摩掌擎世界。未审维摩在什么处立。遁曰。汝道维摩掌擎世界。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殒于方丈前。诘旦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予观龙牙偈曰。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嬴来方始休。君若随缘得似风。吹沙走石不劳功。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皆清深精密。如其为人。疑问翠微临济祖意。度禅板蒲团。机语在已见洞山之后。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龙牙闻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郭氏。
临川南城人。
年十四。
出家于庐陵满田寺。
旋诣嵩山受具。
因入翠微禅会不契。
德山又不契。
遂止于洞山。
一日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曰待洞水逆流。
即向汝道。
从此始寤。
碌碌众底。
八年。
楚王马氏承其誉。
而敬慕之。
请居龙牙山妙济院。
负锡而至者。
常半千。
示众云。
夫参学人。
须透过佛祖始得。
所以古德道。
佛教祖教。
是生冤家。
方有共语分。
若透佛祖不过。
即被佛祖谩去也。
时有僧问。
佛祖还有谩人心也无。
遁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么。
僧无语。
遁云江湖。
虽无碍人之心。
为时人过不得。
江湖成碍人去。
不得道江湖不碍人。
佛祖虽无谩人之心。
为时人透不得。
佛祖成谩人去。
不得道佛祖不谩人。
若透得佛祖过。
此人却过于佛祖。
始是体得佛祖意。
方与向上古人不别。
如未透得学佛学祖。
万劫无有得。
时僧因问。
如何得不被佛祖谩去。
遁云即须自悟去。
遁在翠微时。
问如何是祖师意。
微云与我将禅板来。
遁遂过禅板。
微接得便打。
遁云打即任打。
要且无祖师意。
又问临济。
济云与我将蒲团来。
遁遂过蒲团。
济接得便打。
遁云打即任打。
要且无祖师意。
贞明初奏赐紫伽梨。
号證空龙德三年。
癸未九月十三日。
终于所居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江南人。
唐末累任大邑,假秩至评事。
世乱年老,无复宦情,筑室于广陵法云寺西。
孙儒陷广陵,儒将李琼屯兵法云寺,与令情好甚笃。
马殷入湖南,琼从之,令亦与之俱行。
琼后累官桂管观察使,荐令为荔浦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懿宗咸通以前在世。性狡猾,喜为诗干谒时贵。曾向江陵鹾院归评事求贷。后又罗织诬陷之。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上。《全唐诗》存诗1首。
刘建锋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 【介绍】: 唐蔡州朗山人,字锐端。
为忠武军部将,与孙儒、马殷同事秦宗权。
儒败,与西走江西。
昭宗乾宁元年取潭州,建锋称留后,诏拜武安军节度使。
后嗜酒寻欢,为部下陈瞻所杀。
黄匪躬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
唐僖宗光启三年擢进士第。
幼负诗名。
后仕后梁,掌江西钟传幕奏记。
楚王马殷雅慕之。
会匪躬以使事至湖南,大喜,尽免其门户租役。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连州(今属广东)人。
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第。
后为江西节度使钟传掌奏记。
曾出使湖南,楚王马殷甚敬重之。
广州人物传》卷四、《十国春秋》卷七五有传。
《粤诗搜逸》卷一存其诗2句。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世旻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 【介绍】: 唐永州零陵人,字昌图。
素骁勇,状貌英伟。
僖宗乾符末,乘乱结乡兵自捍,杀刺史郑蔚,据有永州。
刘建封表为永州刺史,乃据州不服朝命。
昭宗光化元年,马殷遣将攻破永州,世旻力战而死。
鲁景仁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 【介绍】: 唐宿州人。
僖宗乾符间,从黄巢起事,转战南下。
巢军北上,因病留广州。
后率千骑,于广明元年攻取连州。
寻为刺史。
昭宗光化二年,为马殷所败,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3后 【介绍】: 唐僧。潭州长沙人,一说益阳人,俗名胡得生,自号衡岳沙门。天性颖悟,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诗句多出人意表。众僧奇之,劝令落发为浮图。风度日改,声价益隆。尝住江陵之龙兴寺,署为僧正。后终于江陵。好吟咏,与郑谷酬唱,积以成编,号《白莲集》。又有《风骚旨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幼孤,7岁至大沩山寺牧牛。性颖悟,往往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颇为僧人称赏,遂剃度为僧。居道林寺约10年,自号“衡岳沙门”。后又徙居庐山东林寺。后梁龙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为南平王高从诲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龙兴寺。性好放逸,爱乐山水,懒谒王侯。乃作《渚宫莫问诗》以寄意。约卒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见孙光宪《白莲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五代史补》卷三、《唐诗纪事》卷七五、《唐才子传》卷九。己工诗,多才艺,能琴棋,擅书法,颇有诗名。当时诗人如贯休、孙光宪、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与之唱和。所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己深为钦服,称谷为“一字师”。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和赠别之作,颇为时人推重,间亦流露佛教厌世之情,诚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孙光宪称其“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至云“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白莲集序》)。明胡震亨亦评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己又曾与郑谷、黄损等人共定葫芦、辘轳、进退等近体诗用韵诗格,又曾摭古人诗联,以类分为风、赋、比、兴、雅、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白莲集》10卷、《风骚指(旨)格》1卷,今传。《白莲集》有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明抄本。《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4,又与牟儒联句诗1首。
唐诗汇评
齐己(约806-约937),自号衡岳沙门,潭州(今湖南长沙)人。
俗姓胡,名得生,本佃户子。
幼颖悟,与儿童牧牛,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
后于大沩山同庆寺出家。
曾至洪州,居豫章观音院。
又曾至袁州,谒退居林下之郑谷,结为诗友。
后居长沙道林寺,与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辈交游。
齐已有赘疣,爱其诗者戏呼为“诗囊”。
将入蜀,至江陵,为高季兴所留,龙德元年(921),于龙兴寺安置,署为僧正,与孙光宪、梁震友善,卒。
有《白莲集》十卷,《风骚旨格》一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齐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住衡岳东林寺。荆南高从诲迎置龙兴寺。署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莲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益阳之胡氏。幼出家于大沩山寺。既受具。遂习律仪。臻其奥。性嗜吟咏。蚤岁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为恨。乃游方。遍造药山鹿门护国之席。卒典宾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扰攘。高季昌逐雷满于渚宫。而自称荆门留后。寻受朝庭节度命。逮庄宗自河东入代梁。则高氏因据有一方。而名节之士四至。龙德初。起己为僧正。仍月给俸。馆于龙兴寺净院。非所好也。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己颈有瘿。累垂如匏壶。时号诗囊。拥破纳行山水间。陶然以乐。曾莫知世之治乱也。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此其趣兴何如哉。诗与华山处士相唱酬。卒别称冲岳沙门。有白莲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有禅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不觉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眹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梁革唐命天下纷纭。于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已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迨乎均帝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聚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闲辰静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栖约自安破纳拥身。枲麻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自号衡岳沙门焉。

作品评论

孙光宪《白莲集序》
师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下阙十三字)。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谈》
僧齐己往袁州渴郑谷,献诗曰“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乐院,别下着僧床。几许朝中事,久离鸳鸯行。”谷览之云:“请改一字、方得相见。”经数日再谒,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结为诗友。
瀛奎律髓
齐己潭州人,与贯休并有声。同师石霜。二僧诗,唐之尤晚者。
唐诗归
钟云: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
唐音癸签
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径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
《五朝诗善鸣集》
己公精神力量,细大不捐,无所不有。
一瓢诗话
唐释齐己作《风骚旨格》,六诗、六义、十体、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六断、二格,皆系以诗,不减司空表圣。独是“十势”立名最恶,宛然少林棍谱,暇日当为易去乃妙。
《近体秋阳》
释齐己诗,蹑迹云边,落想天外,烟火绝尽,服食自如,妙在一不犹人,而掉尾回龙,亡不适当。其馀如《剑客》、《原上》等篇,此岂可与区区缁品同日语者?篇多佳,收不可尽,三唐虽多多金钵,吾于齐师又何以加诸!
《四库全书总目》
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律诗不出当时之飞。其七言古诗以卢仝、马异之体缩为短章,诘屈骛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分之六,虽颇沿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如《剑客》、《听琴》、《祝融峰》诸篇,犹有大历以还遗意。其绝句《中庚午年十五夜对月》诗曰:“海澄空碧正团圞,吟想元宗此夜寒。玉兔有情应记得,西边不见归长安。”惓惓故君,尤非他释子所及,宜其与司空图相契矣。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杼山实不及,阅全集自见。许印芳:按昼公乃盛唐人,尝著《杼山诗式》,鉴裁颇精,所作诗格高气清。然高而近空滑,清而多薄弱,非王、孟精深华妙之比。齐己虽所末人,其诗颇有盛唐人气骨。如《秋夜听业上人弹琴》……《剑客》……二诗皆以气胜,不甚拘对偶,而街情思贯注其间,非若昼公徙标高格,全无意味也。晓岚谓齐己第一,真笃论哉!
蒋勋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人。
为邵州指挥使。
昭宗乾宁时,守澧陵回龙关。
马殷至关下,说其放关归之,勋从之。
后求邵州刺史不得,乃据州为乱,复回军讨之。
刘士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昭宗乾宁中,为安州指挥使。
尝与安州防御使家晟等袭桂州,杀经略使周元静而代之。
陈可璠复杀家晟,推士政知军府事。
诏即以为经略使。
光化三年,授静江军节度使。
其年,马殷遣兵围桂州,士政出降。
共 4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