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顾况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7—约760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任冯翊、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后隐居终南。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于岭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
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
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
又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
”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唐诗汇评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诏中书试文章,授冯翊主箄。曾任安宜、汜水、下邽尉。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辞官归乡。后入秦,隐终南山。复为太祝,天宝末,迁监察御史,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两京收复,系狱,贬死。有《储光羲集》七十卷,已佚。殷璠集光羲及包融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有《储光羲诗集》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得浩然之气。《述华清宫》诗云:“山开鸿濛色,天转招摇星。”又《游茅山》诗云:“小门入松柏,天路涵虚空。”此例数百句,已略见《荆扬集》,不复广引。璠尝睹公《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
《吟窗杂录》
引殷璠语:(储诗)宏赡纵逸,务为直置。
唐诗品汇
栾城遗言》云: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
《唐诗品》
储公诗格调高远,兴寄超绝,亦《风》《雅》之馀波也。盛唐作者太尚格气,而尽黜文藻,六代浮夸,铲削殆尽,而储公与王昌龄、常建皆其流也。储诗更多直致,而锁尾感叹,气象卑促。圭璋本宗庙器,而山人用之,亦瓦缶同驱尔。
诗薮
储光羲闲婉真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
唐诗归
钟云: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直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
《诗源辨体》
储光羲五言古最多,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亦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而平韵亦有之,盖唐人痼疾耳。其《樵父》、《渔父》等词,格调虽奇,然既不合古,又不成家,正变两失。若《田家》诸诗,则犹有可采者。律诗亦未为工,五言绝始多入录。
诗筏
储光羲五言古诗,虽与摩诘五言古同调,但储韵远而王韵隽,储气恬而王气洁,储于朴中藏秀,而王于秀中藏朴,储于厚中有细,而王于细中有厚,储于远中含澹,而王于澹中含远,与王着着敌手,而储似争得一先,观《偶然作》便知之。然王所以独称大家者,王之诸体悉妙,而储独以五言占胜场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摩诘才高于储,拟陶则储较王为近。但储诗亦惟此种佳,有廉颇用赵人之意。王兼长,储独诣也。
居易录
储光义诗多龙虎铅汞之气,《田园》、《樵》、《牧》诸篇,又迂阔不切事情。
《唐诗别裁》
太祝诗学陶而得其真朴,与王右丞分道扬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此家淡逸之品,作近体自隽耳,入律十细。
养一斋诗话
白石云:“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予观储太祝古诗,“深”、“远”、“清”、“古”则有之矣,独于“和”字有缺。彼虽自有一种沉奥音节,然终不似陶、韦、王、孟之谐适入人心者,殆由强探力索而为之。非其本心所欲出欤?其诗云“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又曰“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可谓极有见地者,而何以失节于安禄山也?其非本心安之,亦可知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陶公,淡饰成妍,天然入韵。千里莼羹,固是南中佳味,犹嫌意尽于言。
《历代五言诗评选》
太祝真朴,善说田家,《偶然作》“见人”四语,邢孟真谓其温厚虚和中一露丰棱。
《诗学渊源》
储光羲诗篇既富,著体相类。然以多为胜,殊未足称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玄宗开元十八年进士,以《水壶赋》得名。次年又中博学宏辞科。官至礼部员外郎。以诗词著名,大为当时所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进士及第,十九年中博学宏词科,天宝元年(742)又中拔萃科。
历仕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生平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
翰擅长五言古诗。
其边塞诸作,慷慨悲壮。
殷璠选诗11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顾况以其与王昌龄、綦毋潜相媲美。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有《陶翰集》。
全唐诗》存陶翰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题1则。
唐诗汇评
陶翰,生卒年不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开元十八年(730),登进士第,又曾登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天宝中,屡官大理评事、大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翰诗笔双美,尤精赋序,长于五言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与孟浩然、房琯为友。大历诗人鲍防、谢良弼、谢良补等均曾受其笑掖。有《陶翰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翰。润州人。开元十八年进士。又擢宏词科。官礼部员外郎。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矣。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
行在六径,志在五言,尤精赋序。……綦毋著作潜、王龙标昌龄,则其勍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89 【介绍】: 唐襄州人,字夷旷。早孤,力学不辍。玄宗天宝进士。代宗大历末为尚书右丞。德宗贞元初封宜城县伯,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时浑瑊与吐蕃会盟,柳浑以为难与吐蕃信结,后果劫盟。宰相张延赏嫉浑守正,排挤之,罢政事。卒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6—789 初名载,字元舆,后改名浑,字惟深,又字夷旷,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人。
玄宗天宝元年(742)进士及第,历仕丰城令、监察御史、右补阙。
代宗大历二年(767)任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大历中历仕袁州刺史、谏议大夫。
德宗建中初充浙江东西道黜陟使,还朝拜右庶子,迁尚书右丞、右散骑常侍。
四年(783),泾原兵乱,浑遁入终南山,不受朱泚召。
贞元元年(785)贼平,拜兵部侍郎,封宜城县开国伯。
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五年卒,谥曰贞。
生平详见柳宗元《柳公(浑)行状》、新旧《唐书》本传。
浑善文,与顾况友善。
新唐书》本传及《艺文志四》均云“有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襄州人。天宝初进士。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除殿中侍御史。大历中累迁尚书右丞。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玄宗天宝末宫女,尝在洛苑题诗于梧叶之上,随御沟流出,顾况见之,亦题和诗叶上,泛于波中,后闻于朝,遂得遣出。
事见《云溪友议》卷下、孟棨《本事诗》、《唐诗纪事》卷七八。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一首与德宗宫人所作《题花叶诗》大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清。
唐京兆杜陵人。
玄宗朝,官至左金吾将军。
安史乱中,曾避地广陵。
能歌。
自为诗云:“三世掌纶诰,一身能唱歌。
顾况曾以诗赠。
大历歌人张红红即得其真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人。善歌,官金吾将军。安史乱中,曾避居扬州。卒于代宗大历时。事迹见《乐府杂录》。《全唐诗》存诗2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3—787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太冲。韩休子。通《》、《春秋》,好鼓琴,善书画。肃宗至德时,为吏部员外郎,簿最详致。代宗大历六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清勤检辖,帑藏稍实。德宗时,除镇海军节度使,安辑百姓,均其租税,境内称理。帝走奉天,淮、汴震骚,滉训士卒,完靖东南。又调发粮帛以济朝廷,当时赖之。贞元初,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刘玄佐不朝,滉过汴州讽之,为办装犒军,玄佐遂入朝。卒谥忠肃。工书法,得张旭笔法。善画人物及农村风物,绘牛、羊尤佳。画有《五牛图》、《文苑图》等传世。撰有《春秋通》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3—787 字太冲,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天宝中以荫入仕,历同官主簿。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山南,历山南节度判官等。
乾元二年(759)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
代宗大历六年(771)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与刘晏分领诸道财赋。
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东西观察使。
德宗奔奉天,滉转输江南粟帛,朝廷赖之。
贞元元年(785)加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
二年封晋国公,三年二月卒。
生平见顾况《韩公行状》,新、旧《唐书》本传。
滉工诗文,善书画,精《易象》、《春秋》。
其浙西幕中多用能文善画之士,时时唱和。
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韩滉(723-787),字太冲,京先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子少师韩休之子,以门荫解褐左威卫骑曹参军。肃宗朝,自殿中侍御史三迁至吏部员外郎,转郎中。又历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大历末,出为晋、苏二州刺史。建中二年,迁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贞元元年,检校左仆射,加同平章事。二年,朝索师,卒。滉工书,善丹青,好《》及《春秋》,著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议》等,均佚。《全唐诗》存诗二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
滉字太冲。宰相休子。以荫授左威卫骑曹参军。至德初累迁祠部考功吏部员外郎。大历中迁太常卿。拜镇海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公。贞元元年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进封郑国公。二年改封晋国。加度支诸道盐铁等使。三年以疾薨。年六十五。赠太傅。谥曰忠肃。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天宝、代宗大历间人。
谢良辅之兄。
历官中书舍人。
大历间在越州,与严维、吕渭、鲍防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事迹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
全唐诗》收其联句诗1联。
又《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多首。
《全唐诗续拾》收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待价曾孙。
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
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
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
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
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德宗时曾官正字,贞元九年(793)至十六年间曾在常州、苏州一带,与韦夏卿、顾况唱酬。
事迹见顾况《奉酬韦夏卿送归茅山并简綦毋正字》。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玄宗天宝十载登进士第。十四年在宣州与李白游。代宗大历初,入浙东节度幕,与严维、鲍防等联诗。累官中书舍人。德宗建中四年,任商州刺史,寻为乱兵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 南阳(今属河南)人。
兄良弼亦能诗。
良辅于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十四年在宣州泾县,与李白游。
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63-770)间,曾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后仕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四年(783)任商州刺史,十月为乱军所杀。
事迹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翰)集序》、《唐诗纪事》卷四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卷一一。
良辅工诗,曾受知于陶翰。
全唐诗》存诗4首、又联句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良辅。天宝十一年进士。德宗时官商州刺史。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