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刺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别传。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俗姓朱氏。吴郡昆山人也。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而傲睨林薮不仕。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因折一房系于衣裳。既而觉已便恶荤膻。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则好为佛事。立性温柔雅好高尚。服勤经史便从乡举。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因遇鹤林素禅师。默识玄鉴知有异操。乃谓之曰。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钦闻悟识本心。素乃躬为剃发。谓门人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寻登坛纳戒。鍊行安禅。领径直之一言。越周旋之三学。自此辞素南征。素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后到临安。视东北之高峦。乃天目之分径。偶问樵子。言是径山。遂谋挂锡于此。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猎者至将取其物。颇甚惊异叹嗟。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近山居前。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自兹盛化参学者众。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帝见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一见钦于众。退而叹曰。此实方外之高士也。难得而名焉。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皆拒而不受。止布衣蔬食。悉令弟子分卫。唯用陶器行。少欲知足无以俦比。帝闻之更加仰重。谓南阳忠禅师曰。欲锡钦一名。手诏赐号国一焉。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钦之在京及回浙。令仆公王节制州邑。名贤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自淮而南妇人礼乞。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长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德宗赐谥曰大觉。所度弟子崇惠禅师。次大禄山颜禅师。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次清阳广敷禅师。于时奉葬礼者。弟子实相常觉等。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随之若影不游他所。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今鸡冢在山之椒。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杭之钱氏为国。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谓其中有宝货。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兵士合瓮而去。刺史王颜撰碑述德。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各有碑碣焉。
人物简介
【介绍】: 唐苏州人,字逋翁。肃宗至德二载进士。善为歌诗,工画山水。初为韩混江南判官。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素善于李泌,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及泌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心不乐,求归于吴。及泌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德宗贞元五年被宪司劾贬饶州司户,遂全家去,隐茅山,自称华阳山人。有《华阳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7?—816?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排行十二,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曾求知新亭监,监在盐官(即海盐)海滨,见《尚书故实》。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带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属官;十年,曾至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吟咏自适。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在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任判官。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贞元三年,柳浑辅政,顾为校书郎;李泌继入,迁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贞元五年(789),柳、李相继去世,顾乃为众所排,贬为饶州司户参军。途经苏州、杭州、睦州、信州,与当地刺史韦应物、房孺复、韦攒、刘太真相唱和。贞元十年返苏州,定居茅山。曾来往湖州、扬州、宣州、嘉兴、常熟等地,约卒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生平事迹见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李泌传》附《顾况传》。顾况视诗歌为“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反对徒求文采之丽。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白居易新乐府先声。张为《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列顾况为升堂。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顾况集序》)。有明刻本《华阳集》,内诗赋2卷、文1卷。又《唐诗百名家全集》有《顾逋翁诗集》4卷。今人王启兴、张虹有《顾况诗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2。
词学图录顾况(约727-820),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亦称苏州(今属江苏)人,或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二载,登进士第。尝求知新亭监,又为盐铁从事,大历中粜盐温州。建中中,以大理司直为润州节度使韩滉判官。与李泌、柳浑善,贞元三年,柳浑为相,荐为秘书郎。李泌为相,转著作佐郎。五年,泌卒,况作《海鸥咏》嘲诮权贵,贬饶州司户。后归吴,隐于茅山,卒年九十馀。有《顾况集》二十卷,己佚。后人辑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亦新乐府作者。有《竹枝》等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顾况(约727—约820) 唐代诗人。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二年(757)进士,历官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贬饶州司户参军。善画,著《画评》一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有《华阳集》。曾在黄鹤楼游赏,作诗《黄鹄楼歌送独孤助》送别故人,“鄂州杂诗碑”录存该诗。全唐诗补逸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八
况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进士。以校书郎徵。迁著作郎。贬饶州司户参军。
作品评论
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氏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唐国史补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为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南部新书
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时辈招以好官,况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此身还侣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沧浪诗话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唐诗品》
况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馀,虽有骨气,殊乏风采。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诗薮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大历诗略》
逋翁乐府歌行多奇趣,拟之青莲近似,但无逸气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却高。石洲诗话
顾逋翁歌行,邪门外道,直不入格。查世沣《重刻顾华阳集序》
观其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翁尝称皇甫堤为扬雄、孟某,翁即杨雄、孟某矣。其祭陆端公文曰:“有书满屋,与人共分,破富为贫,好事日闻。”何胸次之豁达开朗如是也!翁盖自写其郁抑不平之气,借友人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语乎?贺桂龄《重订顾华阳集序》
其文体与顾亭林先生有间,而骨力之苍雄、志气之豪迈,踔厉峻发,不可一世。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汤惠休,幽永善怀,如层波叠藻,虽渊澜未阔,而芳润相因。行路悲歌,扣乐府之噤喉,傅齐梁之粉泽,六朝香草,犹胜晚季风华。《诗学渊源》
况乐府歌行颇著于时。其杂曲长短句以体质自高,微伤于直率。《补亡》、《拟古》诸作,犹落言诠。间作绝句宫词,则殊不减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其乐府则齐梁也。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二【生卒】:732—794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幼深。韩滉弟。以荫补弘文生,除章怀太子陵令。安禄山叛,家人多遇害,遂避难江南,蔬食,去乐。后累擢知制诰,坐与元载善,贬邵州司户参军。德宗立,历迁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请凿铜铸钱、省胥吏、积谷粟,多所建白。坐事贬蜀州刺史,入为兵部侍郎,转京兆尹,官终国子祭酒。
洄字幼深。宰相休子。荫补宏文生。乾元中拜谏议大夫知制诰。兴元元年为兵部侍郎。转京兆尹。加御史大夫。贞元十年终国子祭酒。赠户部尚书。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生卒】:737—787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字玄宰。代宗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友善,皆自谓王佐才,时号“四夔”。德宗贞元二年以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请两税委本道观察使、刺史选官送京师,悉停诸道转运使,以度支还尚书省,宰相分领六曹。韩滉持不可,帝以滉为江淮转运使,余如造请。滉不肯改制,秋运大量漕米到京,于是尽废其法。造亦罢为太子右庶子,以忧卒。
造字元宰。深州安平人。累官左司员外郎。擢给事中。贞元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太子右庶子。卒年五十一。
人物简介
【生卒】:?—784 【介绍】: 唐冀州人。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代宗永泰中,禁中失火,靠近东宫,帝颇疑之。涓以监察御史为巡使,验明火所来,乃宦人直舍不慎所致。太子颇德之。及太子即位为德宗,时涓为衢州刺史,为观察使韩滉所劾。德宗见其名,诏拜尚书左丞。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生卒】:746—824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仲闻。韩滉子。德宗建中元年,擢贤良方正科。知音律,善属文。累除考功员外郎。父丧,帝遣使吊问,俾论撰滉行事,号泣承命,立草数千言以进,帝嘉之。皋貌类父,既孤,遂终身不复引镜。历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号称职。俄拜京兆尹,坐事贬抚州员外司马。历授东都留守、忠武军节度使。以简俭治,所至有绩。穆宗长庆中,累擢左仆射,复为东都留守,道卒,谥贞。
皋字仲闻。太傅滉子。擢贤良科。贞元中累拜尚书右丞。元和时授忠武军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少傅。长庆元年拜尚书右仆射。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人物简介
【生卒】:?—约787 【介绍】: 唐河南人。代宗初,刘晏掌财利,辟以自佐,有名于时,累迁至容管经略使。德宗建中三年,迁岭南节度使。兴元元年,召为户部侍郎、判度支。贞元元年,兼诸道水陆运使,复判诸道盐铁、榷酒。善理财,国无横敛而军旅济。为韩滉所恶。二年,罢为尚书右丞,其年冬,贬雷州司户。坐私入广州,赐死。
人物简介
【生卒】:749—80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述从子。少警悟,工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去为道士,更为僧,已而还俗。德宗时累官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四月,帝诞日,诏儒臣与佛老并对,质问大趣,渠牟有口辩,虽于三家未究解,然答问锋生,捷口水注,德宗为之意动。迁秘书郎,进诗七百言。寻迁右补阙、谏议大夫,恩宠甚厚。陆贽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龄及渠牟等,时渠牟张恩势以动天下,权侔人主。官终太常卿。卒谥忠。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9—801 一名尘外,号遗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11岁能诗,李白授以古乐府之学。代宗大历四年(769)时已出家为道士。八、九年游湖州,已出家为僧,名尘外,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大历末还俗。德宗贞元初为浙西节度从事,八年(792)征为四门博士。十二年奉诏参预三教论衡,为德宗称赏,拜右补阙,旋迁左谏议大夫。历太府卿、太常卿。十七年卒,谥忠。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渠牟工诗善书,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全唐诗》存诗21首。又以尘外之名录其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题1首。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
渠牟。京兆万年人。初为道士。复为僧。兴元中。韩滉镇浙西。奏授校书郎。进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擢右补阙内供奉。岁中至谏议大夫。再擢太常卿。贞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三。赠刑部尚书。谥曰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53—830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达夫。杨震后裔。代宗大历六年进士,释褐为句容主簿。时韩滉节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总财赋之任入朝,权倾中外,于陵以妇翁权方炽,不欲进取,以读书山水为乐。滉殁,乃入朝,累官中书舍人。出为浙东观察使,政声流闻。入拜户部侍郎。宪宗时为吏部侍郎,监察奸吏,调补平允,当时称之。穆宗即位,迁户部尚书。敬宗时以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
【生卒】:753—830 字达夫,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寄家河朔,父殁于安禄山之乱。孤身飘泊至江左。代宗大历六年(771)登进士第,次年登博学宏辞科,调句容尉,累迁至浙东观察使。宪宗元和二年(807)拜户部侍郎,改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三年,受诏程牛僧孺贤良方正对策文,升第一,为宦官所恶,出为岭南节度使。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十一年坐供军有缺,贬郴州刺史。后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以尚书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李翱《杨公墓铭》。《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于陵字达夫。宏农人。举进士。穆宗朝户部尚书。拜太常卿东都留守。宝历二年授太子少傅。封宏农郡公。以左仆射致仕。大和四年卒。年七十八。赠司空。谥贞孝。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