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颜真卿

相关人物:共 133 位
共 1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
清远道士,南朝萧梁时尝同沈炯游虎丘,留题自称生长殷周,唐颜真卿酷爱其诗,为刻岩石间。
清阮元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九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737 【介绍】: 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调露中,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中丞。居官鲠直,为则天所重。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忤太平公主,贬楚州刺史。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持正。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谥文贞。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37 排行大,祖籍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徙居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
弱冠举进士,补上党县尉。
累迁殿中侍御史,历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
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吏部侍郎,迁黄门侍郎。
出为贝州刺史,转杭州、相州刺史。
睿宗即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楚州刺史,历魏、兖、冀三州刺史等职,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
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
四年(716),由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居相位,五年,改号侍中。
八年,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封广平郡公。
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
二十年致仕,卒赠太尉,谥曰文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璟为唐代名相之一。
工诗善赋,少时以《长松篇》、《梅花赋》献苏味道,知名于时。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6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
璟。邢州南和人。举进士。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累拜黄门侍郎。睿宗立。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初累封广平郡公。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以年老乞休。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正平人。曾官修文馆学士。武周圣历中,与李峤等共修《三教珠英》。后官至中书舍人。善诗能文,尤工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扶风(今陕西凤翔),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
曾为修文学士。
武后圣历时与沈佺期、徐坚等预修《三教珠英》。
后官中书舍人。
生平事迹散见《朝野佥载》卷四、《元和姓纂》卷七、《唐会要》卷三六、颜真卿《康使君神道碑铭》。
吉甫能诗,尤善赋。
长安四年(704)作有《蜗牛赋》,又曾有《蝉赋》之作。
《全唐诗外编》收诗2首及断句2。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吉甫。正平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39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善冲。博学有文才。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为吏部侍郎岑羲所器,荐为左补阙。睿宗时迁中书侍郎。玄宗时历秘书监、太子宾客。详定宗庙祭礼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俭约自持,不治居宅,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3—739 字若冲,一作善冲。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武后时,登进士第,又举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授校书郎。
历官陆浑主簿、左补阙、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
睿宗时,迁祠部员外郎,拜中书舍人,改虞部郎中。
玄宗开元初,摄御史中丞。
贬著作郎。
七年(719)迁太子左庶子。
母丧服阙,拜中书侍郎。
寻出为魏州刺史。
召拜左散骑常侍充东都副留守,历集贤院学士、秘书监,迁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
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
开元二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颜真卿《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拓片《大唐尚书左仆射崔沔墓志》。
沔博学能文,其子祐甫集其遗文编为29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
沔。京兆长安人。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人,字伯高。
官左率府长史。
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
旭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
相传旭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
颜真卿曾学笔法于旭。
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狂素”,“以狂继颠”。
旭亦能诗。
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为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
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旭,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张旭与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
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
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书能诗。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初仕为常孰尉。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旭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唐文宗时,诏以旭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唐诗归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武阳(今河北大名北)人。
睿宗时为监察御史,时崔日知犯赃,曾弹劾之。
玄宗开元中任京兆司录,时京兆人权梁山称帝反,理当连坐,幸为宋璟所释免。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崔日用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56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昕。
颜春卿弟。
以荫调遂州司法参军。
玄宗开元中,与兄颜春卿、弟颜耀卿并书判超等,杲卿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
安禄山镇范阳,表为营田判官。
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
适逢禄山叛,杲卿潜谋图之。
应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约起兵,设计杀禄山假子李钦凑,擒叛将高邈等械送京师,拜卫尉卿兼御史中丞。
时颜氏兄弟兵大振,河北诸郡皆望风反正。
次年,叛将史思明急攻常山,杲卿未及为守计,粮矢尽,城陷,被执至洛阳,面责禄山,死之。
后追谥忠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62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去惑。颜惟贞子。开元十五年以挽郎考判入第,授鹑觚尉。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以忤宰相杨国忠,贬襄阳丞,移河东司户、京兆士曹。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历任屯田员外郎、司膳郎中。乾元中,迁司封郎中。封金乡县开国男。官至国子司业。好为五言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群望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真卿之兄。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以挽郎应吏部试,判入高等,授鹑觚尉。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天宝九载(750)以忤杨国忠贬襄阳丞,累移京兆士曹。
十五载随玄宗奔蜀,拜屯田员外郎。
肃宗至德二载(757)迁司膳郎中,封金乡男,进国子司业。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卒。
生平见颜真卿《国子司业颜府君神道碑铭》。
允南工诗善书。
颜真卿称其“每应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觉佳对,人人称说之”。
全唐诗》存诗2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6—约761 【介绍】: 唐博州武水人。幼而有文,属思警敏,援笔成篇。崔日用与为亡年交,以是声誉益重。玄宗开元初,制举登科,授山阴尉。后又应文藻宏丽科登第,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开元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选贡士两年,多得俊才。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天宝初,权刑部侍郎。后以风疾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善诗,古调今格,悉其所长,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卒谥文。有《孙逖集》、《唐宋集贤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6—761 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人,郡望乐安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
排行大。
逖少时寓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故又称“河南巩人”。
幼而能文,才思敏捷。
玄宗开元二年(714)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尉。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十年登文藻宏丽科,玄宗引见,授左拾遗。
张说重其才,迁左补阙。
十五年后在太原李皓幕府任职,十八年入为集贤院学士。
二十一年改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两年,选拔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俊才。
二十四年迁中书舍人。
天宝三载(744)拜刑部侍郎,五载改太子左庶子。
仕终太子詹事。
上元中卒,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唐才子传》卷一。
逖掌制诰8年,亦善诗,古调今格,均其所长。
原有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
唐诗汇评
孙逖(696—761),潞州涉县(今属河北)人,郡望乐安武水(今山东聊城东南)。
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命赋《土欠炉赋》,援笔而成,词理典赡,由是知名。
开元元年(713),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尉。
又连登文藻宏丽、贤良方正诸科,授左拾遗。
历左补阙、起居舍人。
二十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知贡举,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皆出其门下。
迁中书舍人,掌诰八年。
天宝中,历刑部侍郎、左庶子、太子詹事。
卒。
逖擅文能诗,有《孙逖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八
逖。潞州涉县人。开元初应哲人奇士举。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鸿丽科。拜左拾遗。转左补阙。累拜中书舍人。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病风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

作品评论

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
其序事也,则《伯乐川记》及诸碑志,皆卓立千古,传于域中;其为诗也,必有逸韵佳对,冠绝当时,布在人口;其词言也,则宰相张九龄欲掎摭疵瑕,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
旧唐书本传
逖幼而英俊,文思敏速。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陚》。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日用览之骇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伏。议者以为自开元以来,苏颋、齐瀚、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廉退不伐,人多称之。
唐才子传
(逖)幼而有文,属思精敏,援笔成篇。……善诗,古调今格,悉其所长。
《载酒园诗话又编》
古人饯别,如《烝民》、《韩奕》,皆因事赠言,辞不妄发。陈子昂《送崔著作融从梁王东征》曰:“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为黩武之时言也。孙逖《送李补阙充河西节度判官》曰:“西戎虽献款,上策耻和亲”,为忘战之时言也。唐诗送人之塞下者多矣,惟此二篇,缓私情,急公义,深合古意。
共 1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