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适

相关人物:共 59 位
共 5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42 【介绍】: 唐晋阳人,后徙绛,字季淩。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诬构,愤而辞官。优游黄河南北,历十五年,补文安县尉。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好游历,与名士多有结交。工诗,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传世之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六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谤,拂衣去官,优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
家居15年。
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蓟门与高适交游,高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属河北)尉,以清白著称。
天宝元年(742)卒于任所。
之涣以边塞诗享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著名诗人唱和。
有“旗亭画壁”之传说(见薛用弱《集异记》)。
生平散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及《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等。
全唐诗》仅存绝句6首,皆为佳作,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两首最为脍炙人口。
唐诗汇评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幼聪颖,弱冠能文。开元中,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诬构,拂衣去官归,优游十五年,足迹遍大河南北。开元末,从亲友之劝,复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遘疾,卒于官。《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温公续诗话
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畅当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唐诗纪事
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人。乐天作《滁州刺史郑昈墓志》云:“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连唱迭和,名动一时。”
唐才子传
之涣,蓟。人。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攻文,十年名誉自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摩诘、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之涣“黄河远上”之外,五言如《送别》及《鹳雀楼》二篇,亦当入旗亭之画。
管世铭《读书偶得三十四则》
或谓王之涣“黄河远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见?余应之曰:神来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韦恒弟。玄宗开元时,调鄄城令。诏问安民之道,对者二百人,济居第一,擢醴泉令,四迁至户部侍郎,出为太原尹,所至有治称。天宝中,累授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宰相韦嗣立子。
开元四年(716),选调鄄城令。
玄宗殿试安民策,预试者二百余人,济策第一,荣擢畿县醴泉令。
累迁库部员外郎、幽州别驾、恒州刺史,内擢京兆少尹,再迁户部侍郎,迁河南尹,转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韦济传》、《元和姓纂》卷二、韦述《韦济墓志》。
韦济少以辞翰名,与杜甫、王维、高适等交往。
作《先德诗》,颂父祖功德,辞致高雅。
杜甫称其“词场继国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
—约751),籍贯不详。
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
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
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
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
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
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
有《李颀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容斋随笔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
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
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 【介绍】: 唐汴州人。玄宗开元进士。天宝时历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曾漫游各地,足迹甚广。工诗。早期诗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所作《黄鹤楼》诗,李白激赏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
旧唐书·文苑传》云“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
”诗名颇大。
其《黄鹤楼》诗,严羽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传说曾使李白折服。
旧唐书》本传称其“有俊才,无士行,好蒱搏、饮酒。
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
新唐书》本传记其与李邕相见之事:“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儿无礼!
’不与接而去。
”可见其性格放浪不羁。
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谭优学有《崔颢年表》。
颢漫游四方,生活经历颇丰富,诗风亦有所变化。
唐才子传》云“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长干行》等小诗,淳朴生动,颇近民歌。
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5首(其中一首互见)。
唐诗汇评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曾南游吴越、武昌等地。开元后期入河东军幕。天宝初,为太仆寺丞。终司勋员外郎。颢长于诗,开元、天宝间与王昌龄、孟浩然同以位不显而文知名。有《崔颢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黄鹤楼志·人物篇
崔颢(约704?—754) 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终司勋员外郎,故称“崔司勋”。性格浪漫,虽有才气,但仕途坎坷。曾在东北边地从军。归来后宦游武昌时作七律《黄鹤楼》一首,因情调优美,被后人推为唐诗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亦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从唐代芮挺章《国秀集》以来的一千二百馀年间,凡唐诗总集或选本几乎没有不收录这首千古佳作的。亦因此诗,黄鹤楼有了“崔氏楼”的别称,武汉也因之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为纪念崔颢,黄鹤楼公园内建有《崔颢题诗图》浮雕。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颢。开元中进士。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至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锴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昭并驱也。
《批点唐音》
崔诗在闺情较胜。
《批点唐音》
崔汴州自善从军诗,亦学鲍体。
《唐诗品》
颢诗气格奇俊,声调倩美,其说塞垣景象,可与明远抗庭。然性本靡薄,慕尚闺帏,集中此类殊复不少,竟以《少妇》之作取弃,高贤疏亮之士,直取为心流之戒可尔。李白极推《黄鹤楼》之作,然颢多大篇,实旷世高手,《黄鹤》虽佳,未足上列。
诗薮
崔颢《邯郸宫人怨》叙事几四百言,李、杜外,盛唐歌行无赡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见。后来《连昌》、《长恨》,皆此兆端。
《诗源辨体》
崔颢五言古,平韵者间杂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语多靡丽,而调有不纯,当在摩洁之下。
《诗源辨体》
崔颢七言律虽皆匠心,然体制、声调靡不合于天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崔司勋、李青莲间出古意,品外独绝。
围炉诗话
(颢)五律精能,七律尤胜。
《诗学渊源》
(颢)善为乐府歌行,辞旨俊逸,不减明远。《黄鹤楼》诗尤脍炙人口,为唐人拗律半格之始,实则晋宋七言歌行之变体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0—1802 【介绍】: 清江苏丹徒人,字禹卿,号梦楼。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诗亦超拔不群。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九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乾隆庚辰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临安知府。有《梦楼集》。
词学图录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侍读、云南临安知府。清代著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与姚鼐交密。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之刘墉鲜明对照。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词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筑"梦楼"。自滇归,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有《快雨堂题跋》、《梦楼诗迹》等。
梦楼诗集·自序
余年未弱冠即习为诗,然未敢以示人。
甲戌春,至京师,时年二十五岁矣。
与辽东朱子颍、桐城姚姬传论诗,心甚惬,因各出其所作以相质。
子颍诗豪宕感激,有高达夫、李太白之风;姬传深于古文,以诗为馀技,然颇能兼杜少陵、黄山谷之长。
二人者与余异趋而相赏特甚,遂相与订交,此外仍不敢以示人也。
通籍后,官翰林,以诗为职业,人或以为能,然多进御及应试之篇。
至于抒写怀抱、赠答友生,古人所谓缘情之作,则依然不敢骤示人也。
余自临安解官归,子颍官两淮运使,延姬传主梅花书院,于是三人者复相聚于江淮之间。
子颍欲刻余诗,姬传欣然为之序。
余自取视之,颇不敢信,故板已锓而复毁,是时余年将五十矣。
厥后余访友于长沙,舟行湘水中,日夕无事,因取旧所作诗删定之。
同人及门弟子皆怂余锓板,余不获已,从其请,今始竣工,是时余年已六十有六矣。
余尝谓,人之所得于天者,其已定者也,然必得古人之书以培养之,又必得名山大川及世间可喜可怖可爱可恶之事以淬厉之,又得良师友相与讨论而辨难之,而后所得于天者日出而不穷。
及其发之既尽,与始之所得者,初无加也。
然人之得之而不能尽其所发者多矣。
余之所得于天者有限,今年将七十,始自觉所发之不可尽焉,顾一息尚存,正未知所发者之能尽否也。
以今日之所成就證之,少时之所向往颇觉未尽;然少时不能言者,今亦或能言之,然则余之所造,其将尽于是乎?
抑犹有待乎?
今且以余之所就者质之当时同好之士,当必有从而勖余之未尽者矣。
乾隆六十年岁在乙卯夏五月,丹徒王文治自序。
梦楼诗集·姚鼐序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鼐初不解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善,后遂与交密,居閒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出为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先生在临安三年,竟以吏议镌级。先生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以病还江南,而子颍为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耶?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鼐宿运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反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未尝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俾人钞之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而鼐为之序。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桐城姚鼐撰。
梦楼诗集·张锡蕃跋
余束发受书,后得读先生诗,以为古之人。先大父诏余曰:「先生为大父挚友。大父宰怀远,先生来游,时汝在襁褓,曾见之。」并为述先生文章、学问、里居、科第甚详。景仰而私淑者,已数十馀年矣。岁次戊申,余来守皖郡,适先生之孙光杰权郡属参军。言及先生之诗,知诗板散佚,检家藏初印本重付手民,且乞为之序。夫先生之诗,如日月江河,为有目者所共睹,后生小子何敢赘一词?第念先生往矣,先生之诗脍炙人口久矣,孰不愿家置一编者?今于原刻既失之馀,参军复镌板以行诸世,余以世交为同官,得观厥成,不可谓非幸也。因谨识数语于卷后。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四月后学张锡蕃敬跋。
梦楼诗集·王光杰识语
先大父翰墨流播海内,凡海外朝鲜、日本诸国莫不重价购求。至诗集刊行,尤为脍炙人口。而印刷既多,字迹日渐漶漫,并有残缺者。光杰宦游来皖,所遇士大夫索观者多,箧笥所携,惧无以应。而顾君蒹塘、李君佩留酷嗜风雅,请重梓之以广其传,复身任校雠之役。迨张鹤生先生来守安庆,并为文序之,以趣其成。凡五阅月,剞劂始竟。不揣固陋,用志数言,因以见先泽之不敢忘,亦以知友朋之谊之不可諠也。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九月朔日孙男光杰敬识。(录入:顾青翎)
维基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朝翰林、诗人、书法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后又任云南临安府(今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仲武
中明法科。
历大理寺详断官。
迁知保州,时契丹谋取关南地,果先从谍者得其稿,奏报朝廷,擢领贺州刺史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
中官杨怀敏领沿边屯田事,大广塘水,果抗辩水侵民田,降授青州兵马都监。
官终知沧州。
全宋文·卷四七七
王果,字仲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举明法,景祐中为大理寺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出知永兴军、保州。
庆历初以购得契丹密稿功,擢领贺州刺史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
后为河北沿边安抚副使,历知定、密、忻、鄜州,权秦凤路兵马总管,迁西上閤门使,徙知沧州,卒。
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为玄宗开元、天宝间诗人。
高适于开元末作《别孙诉》诗,原注:“时俱客宋中。
”“欣”“诉”同字,或是同一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授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传》、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据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登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令。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皂达,因著《古兴》诗云:“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道在君不举,功成嗟何及!”怨愤颇深。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又“孟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可谓旷代之佳句。
唐才子传
据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
《历代五言诗评选》
水部骨鲠有气魄,诗遒劲雄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八载,任诸暨县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顷,民便之。
高适、王之涣及僧神邕等交游。
能诗,古淡近选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家或在幽蓟一带,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蓟门,曾拜访王昌龄、郭密之,留诗去。
天宝八年(749)任诸暨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顷,便利百姓。
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
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其诗“古淡近选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全唐诗补逸
郭密之,天宝中诸暨县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馀顷,民便之。补诗一首。(《两浙金石志》及《青田县志》载郭密之诗二首,其一为《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亦收之,无小传,与两书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其二为《永嘉怀古》,则《全唐诗》所未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浚仪人。
穷老山野,终身未仕。
曾与李白、高适、元结等交游。
工诗,气格淳朴高古。
元结《箧中集》选录其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十一,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穷老山野,终身未仕,天宝中与李白、萧颖士、高适、李颀、独孤及、元结等人交游。
十四载(755),萧颖士客韦城,左胁下生肿,于逖与张南容言于汴牧李公,李公贻以莲蕊散,萧肿获瘳。
生平事迹散见于萧颖士《莲蕊散赋序》、李白《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唐诗纪事》卷二七。
孙望撰《箧中集作者事辑》,有于逖条。
逖性淳质,诗气格高古。
元结《箧中集》选其诗2首。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于逖,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玄宗时人,久居大梁(今河南开封),白首未仕。
与李白、李颀、高适、独孤及等友善。
天宝十四载,萧颖士客韦城,肿生左胁,逖为求药治之。
乾元三年,元结编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箧中集》,逖诗入选。
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独孤及、李由皆有诗赠之,盖天宝间诗人也。
共 5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