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顾德玉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人,周武敕住中兴寺,建德三年,普灭佛道,削迹潜遁,搜访得之,位以朝列,不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姚氏。冯翊胡城人。早附法门。学无常师。然虚恬静泊。禅侣推服。后隐于太白山。究研竺典。披寻鲁诰。进具之后。尤尚涅槃等经。大智度等论。住大陟岵寺。常以二部谈海无替。善文藻。故名卿达士。日盈席。时周始平齐。中外禔福。安道为物宗。每以佛法之尊自任。武帝于安有故。颇敬事之。或过安则席地而坐。安居高座。自若也。侍卫皆侧目。尝进中食。帝举箸曰。弟子闻。俗人而僧食于律法宜有罪。师其以罪累我乎。安曰教有权实。律有开遮。王贼恶人。并道供给。贫道据法以拟。非徒然也。帝曰审如是。诚非佛意。且贼与恶人。岂复王之同类哉。即命彻去。 诏徙住大中兴寺。别加殊礼。帝南郊文物之备。踰于前朝。道俗聚观。塞衢术。安独不出。诏以天子卤簿之盛。必欲安一见。以诧其荣。安曰陛下方以诚敬事天。不宜使贫道。堕于流俗也。帝闻而叹善久之。 安之同学慧俊者。京兆三原之朱氏子也。平生于书不甚习读。而富于忆持。虽鸿材硕学。莫之抗。其论辨纵横。电掣泉涌。一日安讲涅槃。俊令章设问往还。迄暮竟不消文。明日又问搆难精拔。如是三日。仅成一义。及卒。安哭之恸曰。获与斯人俱。且三十年。其助我者。何可胜数。今已矣。天或者其亦弃我欤。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帝御正殿。诏集儒释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较量三教优劣。以议废立。是月三十日。复集如前。终莫敢有抗上旨者。四月初。诏天下道俗。皆得极言三教优劣。又诏司隶大夫甄鸾。详定佛道二教。鸾乃上笑道论三卷。合三十六条。用笑三洞之名。经称三十六部之失。文极该赡。事多抑扬。五月十日。帝以鸾论伤蠹焚之殿廷。安伤诚见之昏。悯物情之蔽。乃作二教论一卷。凡十二篇。文具别集。帝揽之。废教之议中寝。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诏佛道二教。并行罢黜。安由是削迹消声。深遁林泽。诏在处搜访。既至。尉赉优渥。欲宠以禄位。固辞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兴也。迎母以养。每且上食。而后上讲。甘旨之奉。必手自治。虽析薪汲水。亦不以役仆隶也谓其人曰。仲尼有言。徒以养而不以敬。至于犬马能之。此岂孝之至者哉。先佛之担父棺。亦可以为后世法矣。 作遗诫九章以训门。人语繁不录 弟子慧影宝贵。皆趾美敷导。 影著伤学存废厌脩等三论。贵于开皇末。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复请崛多三藏。译银主陀罗尼。及嘱累品。沙门彦琮。覆梵本。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道安。
俗姓姚。
凭翊胡城人也。
识悟玄理早附法门。
性无常师闻道而至。
兼以恬虚静泊凝心胜境。
谦肃为用动止施度。
凡厥禅侣莫不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拥志经论。
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旁观子史粗涉大纲。
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
进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为遗诀之教。
博通智论。
用资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
更互谈诲无替四时。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为任。
京师士子咸附清尘。
安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动言命笔并会才华。
而风韵疏通。
雅调翔简。
执礼居尊仁被朝贵。
故荣达儒宰。
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
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频御彫辇躬礼安焉。
安道为物宗。
坐镇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则如常敷化。
高谈正法词无涉世。
公卿侧目观者荣庆。
时及中食安命供设。
帝将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
贫道据法相拟。
理非徒尔。
帝曰。
审如来言非佛意也。
但恐损道众耳。
又与贼臣同席。
诚无预焉。
即敕将去。
更论馀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往南郊。
文物大备。
敕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安。
令观天子卤簿仪具。
安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
贫道为法不出。
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安鉴悟绝伦德风远扇。
立形平准守道自遵。
皆此类也。
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学书。
而耳餐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
流略儒释谈如泉涌。
攻击关责锋锷丛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讲涅槃。
俊命章设问。
遂往还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问。
讲难精拔。
安虽随言即遣。
而听者谓无继难。
俊终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连三日止论一义。
后两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揖。
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
凡所沾耳。
皆义通旨得。
安与同室三十馀年。
言晤飞玄诚逾目击。
因疾而卒。
安抚尸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虚矣。
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亲量三教优劣废立。
众议纷纭。
各随情见较其大抵。
无与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众论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简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广召道俗。
令极言陈理。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鸾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详鸾上论以为伤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时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网。
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
详三教之极。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归宗显本篇。
有客问曰。
仆闻。
风流倾坠。
六经所以缉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详矣。
近览释教文博义丰。
观其汲引。
则恂恂善诱。
要其旨趣。
则亹亹兹始良。
然三教虽殊劝善一途。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
但拘滞之流未驰高观。
不能齐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气。
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
此所谓匿摩尼于胎㲉。
掩大明于重夜。
伤莫二之淳风。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穷辩未尽理也。
夫万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则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虽一体。
而形神两异。
散虽质别。
而心数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称为外。
济神之教。
教称为内。
是以智论有内外两经。
仁王辩内外两论。
大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
若通论内外。
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
则可云儒释。
释教为内儒教为外。
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藉寻讨源流。
教惟有二宁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朴素。
坟典之诰未弘。
淳风稍离。
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
咸为治国之谟。
并是修身之术。
若派而别之。
则应为九教。
总而合之。
则同属儒宗。
论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书。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竞辩。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
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真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
论其文则部分十二。
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寻。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
近超生死远證泥洹。
播阐五乘。
接群机之深浅。
该明六道。
辩善恶之升沈。
夐期出世。
而理无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无不尽。
能博能要不质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虑。
孰能与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氏取舍驱驰。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释氏之教理富权实。
有馀不了称之曰权。
无馀了义号之为实。
通言善诱何名妙赏。
子谓。
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余谓。
善有精粗优劣宜异。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
又云。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爰引世训以符玄教。
此盖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谓。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异理岂得同。
理若必同教宁得异。
筌不期鱼蹄不为兔。
将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诫遂兴。
不悟迁流。
逝川之叹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谈。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
宣尼又所未言。
可谓瞻之似尽。
而察之未极者也。
经曰。
分别色心有无量相。
非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与大行。
俱越妄想之乡。
菩萨则慧兼九道。
声闻则独善一身。
其犹露润之比巨壑。
微尘之比须弥。
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故经曰。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
余闻。
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狷夫之野议。
岂达士之贞观乎。
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请广其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
以成躯。
禀阴阳而化体。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阴阳义齐。
则同之于贵贱。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虽强齐之。
其义安在。
帝为张宾搆谮。
意遣释宗。
初览安论通问僚宰。
文据卓然莫敢排斥。
当时废立遂寝。
诚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灭佛道二宗。
别置通道观。
简释李有名者。
并著衣冠为学士焉。
事在别传。
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
帝下敕搜访。
执诣王庭。
亲致劳接。
赐牙笏䌽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兴。
携母相近。
每旦出觐手为煮食。
然后上讲。
虽足侍人不许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运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
卒于母世初无一息。
斯准大圣担棺之像。
布化浇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
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
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
不可自轻不可自易。
所谓重者。
荷道佩德萦仁负义。
奉持净戒死而有已。
所谓难者。
绝世离俗永割亲爱。
回情易性不同于众。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弃躯命。
谓之难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动为法则。
不贪不诤不谗不匿。
学问高远志存玄默。
是为名称参位三尊。
出贤入圣涤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报。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归揖。
捐妻减养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辞劳役者。
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
淡泊虚白可奇可贵故。
自顷荒流道法遂替。
新学之人未体法则。
弃正著邪忘其真实。
以小黠为智。
以小供为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退自推观良亦可悲。
计今出家或有年岁。
经业未通文字不决。
徒丧一世无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无常之限非旦则夕。
三涂苦痛无强无弱。
师徒义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
剃发毁容法服加形。
辞亲之日上下涕零。
割爱崇道意陵太清。
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在色声。
悠悠竟日经业不成。
德行日损秽迹遂盈。
师友惭耻凡俗所轻。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
应自诲励志果清云。
财色不顾与世不群。
金玉不贵惟道为珍。
约己守节甘苦乐贫。
进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趋走风尘。
坐不暖席驰务东西。
剧如徭役县官所牵。
经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学弃捐。
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
无亲无疏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戚。
超然从容豁然离俗。
志在玄妙轨真守扑。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著染浊空争长短铢两斗斛。
与世同利何异僮仆。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著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冰。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祐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沈。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馀。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粗坐起令端。
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夏则忍饥冬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宗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安有弟子慧影宝贵。
并列名隋世。
影传灯大论继踵法轮。
汎迹人间情多野外。
著伤学存废厌修等三论。
伤学除谤法之愆。
存废防奸求之意。
厌修令改过服道。
并藻逸霞烂。
焕然可遵。
后卒开皇末岁。
贵玩阅群典讲律为务。
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
隋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
贵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及属累品。
以之成部。
沙门彦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虞乡人,俗姓梁。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灵润。俗姓梁氏。河东虞乡人。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贞观八年住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河东虞乡人也。家十兄弟。皆同产。其间三者愿入道。父曰。但习诵观音经。苟先忆持则听。润执卷从旦至午。即忆持。不少忘。遂获落发。依灵粲法师住兴善寺。年十三禀涅槃。年十五。登座。如宿齿。仁寿间。诏其师粲。送舍利于怀州造塔。而润徒行相随。乞食自给。悉辞去官费。议者韪其持守。过泰山。从灵岩寺副师。习般舟定。于时同志五百人。独润于行坐无替。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仍事奘师。为和尚。而登具焉。年二十三。反锡京邑。会智念法师。方弘小论。又抠衣轮下。有辨相法师者。学兼小大。于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门人五百。其能竖义者二百。相与徵诘。而润始造之。奋发奇论。一座叹伏。辨行法师尤钦挹。大业初忽属风疾。后虽勿药而虚幻之相愈益厌。卜终南之北。澧鄠之间。玉山之下逝。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游于丛祠野冢。鬼魅群号族啸之地。以终其身。大业十年。诏入鸿胪馆。教授三韩僧。并于所居寺。翻译经本。季年。四海横溃。有司禁僧。毋外出。于是归隐兴善寺之西院。自课迄三年。迁蓝田之感化寺。偕慧定禅师。沙门志超等。一食燕嘿。终十五载。时岁荐饥。宾侣过从。菽麦共餐。法会之盛。虽灵粲师亦歆羡焉。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润以素所托迹。不敢辞。贞观八年。诏迁弘福寺。就翻译。仍职證义。此其大略也。若其间患难困苦。皆适有天幸。不至狼狈。岂非其善缘所感。阴相之力耶。尝以护法罪流欢州。诏安置洛东。道俗趋向如初。疏报京邑。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词理恳款。有其名者。必有其实。信哉。讲涅槃七十馀遍。摄大乘论三十馀遍。维摩胜鬘起信等论。不算。皆有义疏行世。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真俗无相无生观等。特异诸说。弟子净元嗣。沙门智衍。其族侄也。幼承教勖。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润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粲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此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润。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闻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令。
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润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奘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值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有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在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润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润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行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属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有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相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时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润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光价。
众聚相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润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初润隋末在兴善院感魔相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润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润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润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润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乃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俗姓韦。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有《心铭》。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融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于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融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融无语。
少选祖却于融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融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融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初融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时融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融。
融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令。
始邀融返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亘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融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如融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融耳。
今安在。
善融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初融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来至席端昌言徵责。融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远则三狱恒缠。心无离于倒迷。事有障于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浮采。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择无缺寸阴。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镶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朽镶惊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释善伏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0 【介绍】: 法名或作等照。唐僧。常州义兴人,俗姓蒋。生即白首。五岁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一闻不忘。太宗贞观三年,刺史追充州学,乃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后周游诸方,历参名师,归住润州桑梓山行慈悲观。寻被除名,复往常州。高宗永徽二年,被括还家,乃入山修苦节。后卒于衡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一名等照。
姓蒋。
常州义兴人。
生而皓首。
五岁从兄才法师。
于安国寺出家。
贞观三年。
刺史窦公闻其才学。
召补州校庠职。
阅佛书不已。
博士责之。
对曰。
欲以博观也。
问之无所滞。
于是馆中诸生。
莫不敬服。
俄听四经三论于苏之流水寺璧法师所。
又依越之敏法师。
然后见天台超禅师。
而获西方净土观旨。
乃南游交桂广循。
北上荆襄。
见信禅师于蕲。
瞻拜庐山远公净土观堂。
归里受无生观于润之岩禅师。
后偕晖才二师。
行慈悲观。
且授鬼神戒。
巫有杀以祭者。
暴卒而苏曰。
吾于伏阇梨处受戒。
誓不食肉矣。
如何为吾杀。
悯尔愚痴。
聊贷尔命。
后或犯决不恕。
自是诸祀腥荤并绝。
尝有婺州二人。
同贩麻枲。
一以蔬祭江神。
一杀生祭。
及抵岸。
而杀祭者尽湿。
蔬祭者独燥。
虽同一舟。
而燥湿异。
则戒之验。
如此甚至。
求鱼肉市肄不易得。
官司为减经赋。
义兴令。
或叵信。
惧其惑众。
将加之法。
其族氏昆季行赂乃免。
未几。
而令家有蛇狗登床蜇人之怪。
筮曰。
罪由渎贤圣。
祸不可原。
竟获谴除名为民。
永徽二年。
伏亦为有司所括。
反初服。
然操守益厉。
众复聚求法要。
其所说所行。
大约准十五观四明论云。
既久居伏牛山。
显庆五年。
避讥谤。
习静于衡岳。
徒众复聚。
方谈述微妙。
忽曰。
一切无常。
气息难保。
夜深各散。
缘尽当离。
时皆莫之测。
则坚拒户寂然。
是夕凡衡之钟磬笙管。
有声之器。
自能鸣唱。
彻晓不已。
及破关见伏端坐而逝。
遽以奏闻。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白首。性知远离。五岁于安国寺兄才法师边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一闻不忘。贞观三年。窦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之。对曰。岂不闻乎。行有馀力所以博观。如不见信请问前闻。乃试之一无所滞。重为联类佛教两用疏通。于是学馆倾首。何斯人之若斯也。后逃隐出家。志乐佛法。欲罢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习非近学也。至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听四经三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因尔广行交桂广循诸州。遇综会诸名僧。咨疑请决。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又往庐山见远公净土观堂。还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后共晖才二师。入桑梓山行慈悲观。又为鬼神受戒莫啖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杀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语曰。吾已于伏阇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为吾杀生。悯尔愚痴且恕汝命。后更尔者必加至死。自后诸祀永绝膻腥。常婺州二人。同载绩麻为货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杀生。而未行。其麻并湿。前蔬祭麻并乾燥。于是行人忌惮无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验。人神敬仰。有陵犯者立见祸害。江淮间屠贩鱼肉。鹅鸭鸡猪之属。受法开放。市无行肆。官人怪之。有义兴令。素不信。嫌伏动众将加私度之罪。伏昆季赂之。其人忽即狗登绳床众蛇恼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贤圣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被括还家。然志好出俗见家如狱。复往山居。苦节翘勤人不堪其忧也。众又屯聚。因为说法赞令行慈。不杀者佛教之都门也。不能行之。若讲礼而为倨傲耳。又劝行六道供。以先祖诸亡者无越此途。又曰。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侣。食蚊虻为私行。视前六尺未曾顾眄。经中要偈口无辍音。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为崖准。显庆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静返更屯结。说法既久忽告曰。一切无常气息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不测其言也。便返闭而坐。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声彻晓。道俗咸怪。至房关掩。乃破而开之。见伏端坐久终。便以奏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素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字道清。俗姓马氏。润州延陵人也。生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隶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人希瞻礼。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郡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耀。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斋心虔虔二时瞻近。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二处纷诤莫决所从。李时谓人曰。本期奉道反成爱憎。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伦恸彻城市。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响。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如盖。及移他树还互如前。又当舍寿之夕。房前双桐无故自枯。识者以为双林之变。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亦尝问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汉弥高。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洎太和中。远慕遗风高其令德。追谥大律禅师。太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悬合后到阿含经。可不务乎。素师以俗姓呼之。必有由矣。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将来。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