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韦挺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647 【介绍】: 唐渤海蓨人,名俭,以字行。
高劢子。
少博涉文史,敏惠强记。
妹嫁长孙晟。
隋末因故谪交州,唐初北归。
高祖武德中为右庶子,封义兴郡公。
累迁雍州治中。
玄武门之变,曾预其谋。
太宗贞观初进侍中,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设条教督励,风俗顿改,引渠灌溉,蜀人便之。
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
迁右仆射。
卒谥文献。
曾受诏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修成《大唐氏族志》。
全唐诗续补遗
士廉,渤海蓨人。隋大业中,为治礼郎,贬朱鸢主簿。入唐,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初,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进许国公,官至尚书右仆射。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二。诗一首。(《全唐诗》无高士廉诗,传据《旧唐书》卷六五本传)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俭字士廉。以字显。渤海蓨人。隋大业中为治礼郎。以事谪朱鸢主簿。交阯太守邱和署为司法书佐。后从和来降。官雍州治中。太宗践位。累官吏部尚书。加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拜右仆射。摄太子少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图形淩烟阁。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文献。高宗朝加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俗姓韦。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有《心铭》。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融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于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融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融无语。
少选祖却于融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融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融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初融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时融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融。
融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令。
始邀融返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亘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融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如融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融耳。
今安在。
善融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融。
姓韦。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
翰林坟典探索将尽。
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
儒道俗文信同糠秕。
般若止观实可舟航。
遂入茅山。
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
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
妙理真筌无所遗隐。
融纵神挹酌。
情有所缘。
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
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
趣言三一悬河不穷。
贞观十七年。
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
初构禅室四壁未周。
弟子道綦道凭。
于中摄念。
夜有一兽如羊而入。
腾倚扬声。
脚蹴二人。
心见其无扰。
出庭宛转而游。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融于中坐。
忽有神蛇长丈馀。
目如星火。
举头扬威。
于室口经宿。
见融不动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苏绝人。
自融入后往还无阻。
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
有二大鹿直入通僧。
听法三年而去。
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
乃至集于手上而食。
都无惊恐。
所住食厨基临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环阶。
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
昔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
城感所及。
岂虚言哉。
若此可居。
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
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
又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讲法华经。
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
于凝冰内获花二茎。
状如芙蓉璨同金色。
经于七日忽然失之。
众咸叹仰。
永徽三年。
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
僧众千人。
至灭诤品。
融乃纵其天辩。
商搉理义。
地忽大动。
听侣惊波。
钟磬香床并皆摇荡。
寺外道俗安然不觉。
显庆元年。
司功萧元善。
再三邀请出在建初。
融谓诸僧曰。
从今一去再践无期。
离合之道此常规耳。
辞而不免遂出山门。
禽兽哀号逾月不止。
山涧泉池击石涌砂。
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
五月繁茂一朝凋尽。
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
道俗哀慕宫僚轸结。
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
幢盖笳箫云浮震野。
会送者万有馀人。
传者重又闻之。
故又重缉。
初融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
乃逃隐茅岫。
炅师三论之匠。
依志而业。
又往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
现有辟支佛窟。
因得名焉。
有七藏经画。
一佛经。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
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
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
延烧五十馀里。
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
嗟乎回禄事等建章。
道俗悼伤深怀恻怆。
初融住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
将事寻讨。
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
日夕咨请经久许之。
乃问融所学。
并探材术。
遂寄诗达情。
方开藏给。
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
因循八年。
抄略粗毕还隐幽栖。
闭关自静。
房宇虚廓惟一坐敷。
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
尘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绝追凉。
藉草思微用毕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
须便引用动若珠联。
无不对以宫商。
玄儒兼冠。
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
言词博远道俗咸欣。
永徽中。
江宁令李修本。
即右仆射静之犹子。
生知信向崇重至乘。
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
融不许。
乃至三返方遂之。
旧齿未之许。
后锐所商搉。
及登元座有光前杰。
答对若云雨。
写送等悬河。
皆曰闻所未闻。
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
听众道俗三千馀人。
讲解大集。
时称荣观。
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
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
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
乍闻高价惊惶府俞。
来至席端昌言徵责。
融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
然犹谦挹告大众曰。
昔如来说法。
其理犹存。
人虽凡圣义无二准。
何为一时一席。
受身之众尘沙。
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
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
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
不然将何自拔耶。
闻者抚心推测涯极。
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
初武德七年。
辅公托。
跨有江表未从王政。
王师薄伐吴越廓清。
僧众五千晏然安堵。
左仆射房玄龄奏称。
入贼诸州僧尼极广。
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
馀者遣归编户。
融不胜枉酷。
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备览表辞。
文理卓明词彩英赡。
百有馀日韦挺经停。
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
告融云。
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
何劳法衣出俗。
将可返道宾王。
五品之位俯若拾遗。
四千馀僧未劳傍及。
融确乎不拔。
知命运之有穷。
旋于本邑。
后方在度。
又弘护之诚。
丧形为本。
略出一两示其化迹。
永徽之中。
睦州妖女陈硕真。
邪术惑人傍误良善。
四方远僧都会建业。
州搜县讨无一延之。
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
寺众贫煎相顾无聊。
日渐来奔数出三百。
旧侣将散新至无依。
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
融乃告曰。
诸来法侣无问旧新。
山寺萧条自足依庇。
有无必失勿事羁离。
望刹知归退飞何往。
并安伏业祸福同之。
何以然耶。
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
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
远则三狱恒缠。
心无离于倒迷。
事有障于尘境。
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
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
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
躬往丹阳四告士俗。
闻者割减不爽祈求。
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
一石八斗往送复来。
日或二三莫有劳倦。
百有馀日事方宁静。
山众恬然无何而散。
于时局情寡见者。
被官考责穷刻妖徒。
不能支任。
或有自缢而死者。
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
客主相顾谐会琴瑟。
遂得释然理通情洽。
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
寒木死灰英英间出。
寔斯人矣。
时有高座寺亘法师。
陈朝名德。
年过八十。
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
融在幽栖闻风造往。
以所疑义封而问曰。
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
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
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
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
为是陶化无缘。
明昧回遑用增虚仰。
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
亘良久怃然告曰。
吾昔在前陈。
年未冠肇。
有璀禅师。
王臣归敬登座控引。
与子同之。
吾何人哉。
敢当遗寄。
遂尔而散。
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
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
既达建初寺。
有德善禅师者。
名称之士。
喜亘远来欢愉谈谑。
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
亘曰。
吾为融来。
忽轻东鲁。
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
即座控举文理具扬。
三百馀对言无浮采。
于是二德嗟咏满怀。
仍于山寺为立斋讲。
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
头颅巨大五岳隆起。
眉目长广颡颊浓张。
龟行鹤视。
声气深远如从地出。
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衣服单素才得充躯。
肩肘绝绵动逾累纪。
尝有遗者返而还之。
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
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
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
曾有同友。
闻人私憾加谤融身。
詈以非类。
乃就山说之。
融曰。
向之所传总是风气。
出口即灭不可追寻。
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
无住为本愿不干心。
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
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
事等风行无思缘顾。
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
是知斥者故来呈拙。
光饰融德者乎。
传者抑又闻之。
昔如来说化。
加谤沸腾。
或杀身以来诮。
或系杅以生诽。
灭迹内以死虫。
反说面欺大圣。
斯徒众矣。
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
及后过咎还露。
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犁。
天人之所共轻。
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
垂范以示将来。
布教陈于陆海。
融尝二十许载。
备览群经。
仰习正觉之威容。
俯眄喋喋之声。
说陀那之风。
审七触之安。
有刹那之想。
达四选之无停。
固得体解时机。
信五滓之交贸。
览其指要。
聊一观之都融。
融实斯融。
斯言得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择无缺寸阴。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镶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朽镶惊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相州洹水人。
隋文帝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均以秀才擢第。
善属文,深明佛经。
高祖武德中,为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李世民表值秦王府文学馆。
太宗贞观时,以魏徵荐,迁兵部员外郎。
累迁给事中、中书侍郎,论事称旨。
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同以敢于直谏为太宗赞许。
旋为太子左庶子,坐事流驩州。
久之,授郢、石二州刺史。
高宗显庆元年,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拜中书令。
三年,坐与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
有《春坊要录》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入唐,太宗召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627),擢兵部员外郎。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高宗显庆元年(656),改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二年,兼度支尚书,迁中书令,封襄阳公。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正伦善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思恭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四分别著录《春坊要录》4卷、《百行章》1卷、文集1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正伦。相州洹水人。高祖朝历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中累迁中书侍郎。赐爵南阳县侯。显庆初累授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宏文馆学士。封襄阳县公。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挺子。
初为左千牛备身。
高宗永徽中左迁卢龙府果毅。
后起为兰州刺史,数与吐蕃战,有功。
仪凤中,检校凉州都督。
召还,封扶阳侯。
武后临朝,摄司空。
以营乾陵功,改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后拜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
天大寒,士兵多死,乃旋师顿高昌。
坐流绣州,寻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挺子。
颇涉学,善音律。
高宗上元中,自吏部郎中迁太常少卿。
当时郊庙宴会乐曲,皆万石与太史令姚元辩增损之,号称职。
寻又兼知吏部选事,卒官。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六
万石。太常卿挺之子。上元中累迁太常少卿。知吏部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