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韦后

相关人物:共 46 位
共 4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1—71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总曾孙。
武则天时累迁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有吏才。
坐贬鄜州刺史。
累拜地官尚书。
长安中,转刑部尚书。
中宗神龙初,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寻迁侍中、中书令,进封舒国公。
附入韦后三等亲,叙为兄弟,编在属籍。
尝以符瑞阴导韦后行武后故事。
又拜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诸韦败,巨源为乱兵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岁方言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长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顾。口惟连称平等。因耕一陇长数十里。遇沟坑见阻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总耕何分彼此。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日夕涕泣忧思不止。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视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馀里。以其万里而回故。号曰万回。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驰驿至阌乡。问此有万回无。令呼之。万回至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尝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抚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弟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渎。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抚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及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以示万回。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9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字延构。
韦承庆异母弟。
少举进士,累补双流令,政有殊绩,为蜀中之最。
寻代承庆为凤阁舍人,迁侍郎、同平章事。
武则天长安中,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中宗神龙中,代承庆为黄门侍郎。
又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韦后故,顾赏尤重,封逍遥公。
韦后败,几为乱兵所杀。
睿宗即位,拜中书令。
玄宗开元初,为国子祭酒,迁陈州刺史。
卒谥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4—719 字延构,排行二,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韦思谦之子,韦承庆之异母弟。少举进士,累调双流县令。武后时,历凤阁舍人、刑部侍郎,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中宗景龙三年(709),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睿宗立,拜中书令。寻出为许州刺史。开元初,入为国子祭酒、太子宾客。后贬岳州别驾,再徙陈州刺史。七年(719)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孝。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嗣立工诗,才名早著。《全唐诗》存诗8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嗣立字延构。赠秘书监承庆异母弟。第进士。累补双流令。累官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会李峤唐休璟请台阁。分典大州。乃以嗣立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景龙三年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嗣立与韦庶人宗属疏远。特诏编入属籍。封逍遥公。睿宗立。拜中书令。开元初为太子宾客。坐宗楚客等削遗制事不能执正贬岳州别驾。再徙陈州刺史。七年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5 【介绍】: 唐冀州武强人。武周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为阆中尉。临淄王李隆基入诛韦庶人,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封中山县男。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景云二年,迁户部尚书,转吏部,擢拜侍中。玄宗先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劝除太平公主,谋泄,流封州。及太平公主败,即日诏复旧官。开元初官至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贬睦州刺史,徙杭州、桂阳郡,在道忧愤卒。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5—715 排行大,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
武后圣历中,举制科中第,授阆州尉。
弃官,后授朝邑尉。
预诛韦后,以功擢中书舍人,参知机务。
睿宗即位,进尚书右丞,封徐国公。
景云二年(711),改户部尚书,罢知政事。
月余,转吏部尚书,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712),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一度配流封州。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以太子少保罢知政事。
又贬睦州刺史,转杭州刺史。
三年(715),移郴州刺史,愤恚卒于道,谥文献。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0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七子。
既嗣位,母武后临朝称制,废之为庐陵王,迁均州,又迁房州。
武周圣历二年,复为太子。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始复帝位及唐国号。
复位后,皇后韦后与武三思等专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
前后在位七年,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
谥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显庆元年生。二年封周王。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废帝为庐陵王。房州安置。圣历元年复立为皇太子。仍名显。神龙元年正月复辟。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立二年被废。复位四年。年五十五。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八子。
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
通训诂,工草隶书。
始封殷王,改豫王。
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
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
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
及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
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
卒谥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讳旦。高宗第八子。龙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改名轮。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临朝。天授元年降为皇嗣。仍名轮。圣历元年又封相。复今名。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复辟。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4—710 【介绍】: 唐陕州陕县人。
上官仪孙女。
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诏命。
中宗时立为昭容。
与武三思等相结,颇擅权势。
宫中每赐宴赋诗,辄命婉儿品评等第。
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韦后,婉儿同时被杀。
诗多应制之作。
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4—710 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倢伃,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之孙女。
幼随母郑氏配入内庭,通晓文词,明习吏事。
年十四,为则天后掌诏命。
中宗即位,专掌制命,进封昭仪。
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
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代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
与武三思勾结,颇擅权势。
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诛韦后,婉儿亦被杀。
睿宗景云中,追复昭仪,谥惠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上官氏碑铭》。
婉儿颇有诗名,开元初,玄宗令集其诗文,编为文集20卷,张说为之序,今佚。
全唐诗》存诗3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又有与中宗等柏梁体联句2首。
唐诗汇评
上官婉儿(664-710),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高宗麟德元年,祖父仪、父庭芝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为武后所重。中宗即位,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景龙四年,李旦、李隆基举兵诛韦、武,婉儿亦被斩杀。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尝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词学之臣,赐宴赋诗。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开元初,玄宗令收集其诗文,成《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命张说作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存诗三十二首。

作品评论

张说《上官昭容集序》
上官昭容者,故中书侍郎仪之孙也。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
朝野佥载
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唐诗纪事
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父廷芝,与仪死武后时。母郑方妊,梦巨人畀大秤,曰:“持此称量天下。”昭容生逾月,每戏曰:“称量者岂尔耶?”辄哑然应。后内秉机政,符其梦云。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中宗立,进拜昭容。帝引名懦赐宴赋诗,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大抵浮靡,然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敬元礼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唐番禺人。
官吉州参军。
唐中宗神龙二年,武三思掌权,诬桓彦范谋废韦后,连累御史李福业,福业流番禺,匿元礼家。
为吏所得,俱坐死。
福业将刑,谢元礼曰:“子有亲,吾甚愧恨。
”元礼曰:“公穷而归我,我得已乎?”见者伤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唐绛州太平人。
字仲晔。
举明经。
武周圣历元年,为卫州刺史,时值秋季,河北征民工修城以防突厥,晖悉令罢散,归田收获。
历任泰州刺史、洛州长史,拜中台右丞。
中宗神龙元年,与张柬之等杀张昌宗、张易之,迎中宗复位,擢侍中,封平阳郡公。
旋以武三思僭,阳尊为郡王而罢知政事。
后复被诬以谋废韦后罪,贬崖州,矫制害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7 【介绍】: 唐并州文水人。
武士彟孙,武则天侄。
则天临朝,累进夏官、春官尚书,监修国史,封梁王。
性善谀,故特蒙则天信任,数幸其第,赏赐甚厚。
中宗复位后,官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子武崇训娶中宗女安乐公主,构陷桓彦范等大臣,时人比之曹操、司马懿。
韦后、上官昭容私通,谋废太子李重俊,与子崇训同为重俊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7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少以武后族故累转右卫将军。武后临朝,拜夏官尚书。天授元年(690)封梁王,寻拜天官尚书。證圣元年(695)转春官尚书。神功元年(697),同凤阁鸾台三品。中宗神龙初,进拜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固辞不受。寻拜左散骑常侍。三思性倾巧便僻,甚受武后宠信。又谄媚宠臣张易之,干黩朝政。神龙三年(707),为太子率羽林军所杀。后赠太尉,追封梁王,谥宣。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会要》卷六三,《资治通鉴》卷二〇六等。三思略涉文史,能诗文。曾预修《三教珠英》、《则天皇后实录》。《全唐诗》存诗8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九
三思。
士彟孙。
以后族累转右卫将军。
武后临朝。
进夏官尚书。
封梁王。
證圣元年同凤阁鸾台三品。
神龙初进拜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固辞。
随例降封静德郡王。
寻拜左散骑常侍。
桓彦范等既诛二张。
薛季昶刘幽求劝并诛三思。
不从。
翌日。
三思因韦后潜入宫中。
反易国政。
彦范等皆斥去。
悉复武后法。
忌节悯太子。
谋废之。
太子惧。
发羽林兵围其第杀之。
既死。
中宗为举哀。
赠太尉。
复封梁王。
谥曰宣。
睿宗立。
斲棺暴尸。
夷其墓。
共 4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