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隐峰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绝壑禅床底,泉分落石层。
雾交高(一作露浇齐)顶草,云(一作雪)隐下方灯。
朝满倾心客,溪连(一作通)学道僧。
半旬持(一作时)一食,此事(一作行)有谁能。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云峰和尚。族郭氏。号法證。(一作澄)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年七十有八。贞元十七年九月十七日终。十月二十七日葬。凡度学者五万人。为弟子者三千人。色厉而仁。行峻而周。道广而不尤。功高而不有。毅然居山之北峰。以为仪表。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至南方。咸所严事。由其内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由其外者。闻大师之称道要。莫不悽欷欣踊。如获肆宥。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披山伐木。崇构法宇。则地得其胜。捐衣去食。广阅偫经。则理得其深。其道实勤。而其心无求。自大师化去。教亦随丧。呜呼。大师之葬。门人慕号。长老愁痛。遂相与以为兹塔。砻石峻整。植木蓊茂。凡衡山无与为比者。然而未有能纪其事。余既与大乘师重巽游。巽其徒也。亟为余言。故为其铭。铭曰。
苞元极兮韬大方。威而仁兮幽以光。
行峻洁兮貌斋庄。气混溟兮德洋洋。
演大律兮离毫芒。度偫有兮耀柔刚。
栋宇立兮像法彰。文字阐兮圣言扬。
诏褒列兮宅南方。道之广兮用其常。
后是式兮宜久长。閟灵室兮记崇冈。
即元石兮垂文章。学者慕兮哀无疆。
峰禅师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惣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实顿渐。无遗事矣。最后独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顾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叶至达摩。凡二十八世。达摩传可。可传㻮。㻮传信。信传忍。为五祖。又传融为牛头宗。忍传能为六祖。又传秀为北宗。能传会为荷泽宗。荷泽于宗为七祖。又传让。让传马。马于其法为江西宗。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又传东京照。圆传大师。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师本豪家。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偶谒遂州。遂州未与语。退游徒中。见其俨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谒荆南。荆南曰。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复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复谒上都花严观。观曰。毗卢花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三章。深达义趣。遂传圆觉。在汉上因病僧付花严句义。未尝听受。遂讲花严。自后乃著圆觉花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书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叙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议者以大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大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诃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于敬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大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廷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师以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圆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师。大和二年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然如生。容貌益悦。七日而后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今悉敛而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岁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戒深明形质不可以久驻。而真灵永劫以长存。乃知化者无常。存者是我。死后舆施虫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仪则。违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阐真宗。追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则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为一宗。而学者有所标仰也。门人达者甚众。皆明如来知见。而善说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会而传教。或断臂以酬德。或白衣以沦迹。其馀一礼而悟道。终身而守护者。僧尼四众数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传于后世者。纪于别传。休与大师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故得详而叙之。他人则不详。铭曰。
如来知见,大事因缘。
祖祖相承,灯灯相燃。
分光并照,显说密传。
摧邪破魔,證圣登贤。
渐之者入,顿之者全。
孰绍孰兴,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颠。
直示心宗,傍罗义筌。
广收远取,无弃无捐。
金汤魔城,株杌情田。
销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觉场,会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莲。
性无去来,运有推迁。
顺世而叹,众生可怜。
风号晓野,钟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谁前。
岩崖荆榛,阻绝危悬。
轻锡而过,踣者谁肩。
不有极慈,孰能后先。
吾师何处,复建桥船。
法指一灵,徒馀三千。
无负法恩,永以乾乾。
飞泉(一作流)溅禅石,瓶注(一作履屦)(一作每)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西峰和尚 北宋 · 沈辽
四言诗
五台之山,圣凡混同。
乃惟大士,肇化西峰。
唐室下衰,群生困穷。
师始振锡,于江之东。
始次秋浦,宴休禅丛。
指彼窣堵,当兴胜功。
一弄铁笛,龙吟夕空。
至人难知,是为凡庸。
时有郑传,祁门之雄。
假窃位号,擅其疆封。
师观昔缘,往造军中。
一军尽惊,标戈挟弓。
郑亦惶骇,遣谢弗通。
师顾使者,往谕汝翁:惟昔有缘,乃来相从。
郑亦感寤,欣然向风。
瞻望毫相,光明粹融。
垂发被额,犹如儿童。
面布七星,其言雍雍。
郑虽暴戾,为之致恭。
遂献上差,以为祠宫。
休止门观,幽深峻崇。
申警戒严,实备弗空。
师为郑言:彼山穹窿,吾当往视。
乃营厥工。
遗我芒屩,置于西墉。
中夜寂然,郑窥其栊,已不复见,香花重重。
郑大悔恨,内怀怔忪。
甫旦师在,曾无动容。
视厥芒屩,实敝且塳。
道其所历,山川奔冲。
坤山卓然,水流石硔。
三十六溪,溪光溶溶。
吾得其地,苍烟鸿濛。
既留我锡,于彼岩松。
郑惊其神,使按厥踪。
往反越月,其言信充。
郑始震惊,内讼顽懵。
彼土方灾,疾气相蒙。
师取盂水,佛慈感通。
以施下民,救其鞠凶。
始彻膏肓,遂起疲癃。
小大踊跃,幸甚会逢。
师忽谓传:「吾当暂去,西北有灾,即当往度」。
郑恳留止,曾不复顾。
乃升灵山,极其峻处。
诛茆结庵,圣功潜布。
土人或知,乃来饮哺。
瞻仰高德,众所依怙。
时郑中衰,群凶不附。
数困侵轶,实怀危惧。
躬遣信介,乞其来助。
师亦恻然,乃旋归驭。
敌人在竟,师命彻戍。
一指其兵,兵皆亡怖。
散走折趾,郑营安固。
遂入西峰,安稳善住。
无有远迩,或老或孺。
凡所度人,至于千数。
天方骄旱,踰时不雨。
人或恳请,必蒙甘澍。
惟时吴王,治扬为府。
赤地三年,群祀咸举。
歙有汪王,实食其土。
吏奉王命,归于神主。
神夜梦吏:「吾岂弗预?
岂如西峰,威德弘普。
乃大圣人,实通帝所。
其驭五龙,谁敢龃龉」?
吏梦既觉,乃大惊悟。
来恳于师,师曾弗拒:「归语而王,雨今可伫」。
大雨三日,横流圳亩。
王心欣悦,有怀钦慕。
山无信钟,师潜有募。
得其信人,乃下秋浦。
三日而还,洪钟在虡。
上有款识,五台之铸。
吴王营斋,求福其嗣。
为无遮会,以祈善护。
师心默知,飞钵来赴。
越数百里,有如跬步。
斋未及半,王启其故:「乞名大众,大众未谕」。
师起下座,顾谓王语:「名曰淩藤,以承汝祚」。
吴王惘然,不知其趣。
讯其所来,祁门之下。
王以为诞,延之别庑。
访诸祁门,无一言误。
王大崇信,请延巾屦,请建道场,了不可驻。
锡之紫袍,亦不一御。
愿得美锦,以为信具」。
遂献美锦,易其绨纻。
装之金钱,蠲彼租赋。
当是之时,人识佛祖。
及师之还,郑疾以固。
已而郑死,临其冢墓。
天祐三年,六月大暑。
召集大众:「吾将西溯。
慎无治事,厝之故宇。
后有人来,当知所措」。
其后三年,有僧甚倨。
直造堂上,发其蒙覆。
颜貌容色,不愆于素。
出而焚之,祥光载路。
奉彼遗骨,手自涂塑。
像成僧失,若无所遇。
相好巍巍,慰我黎庶。
载祀三百,道化弥著。
世所形容,乃其粗粗。
缪述为偈,顾奚云补?
惟是棕拂,庶永终古。
庐峰居士旧门人,邈得师真的的亲。
大地撮来成个眼,翻腾别是一般新(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三 《罗湖野录》:吴恂,以元丰元年任豫章法曹,时郡帅王观文韶迎晦堂和尚入城,馆于大梵院而咨心要,吴亦往参扣。……乃阅《传灯录》,至“邓隐峰倒卓而化,其衣顺体不褪”,深以为疑,……复趋晦堂而问之,晦堂笑曰:“公今侍立,是顺耶?是逆耶?”吴曰:“是顺。”晦堂曰:“还疑否?”吴曰:“不疑。”晦堂曰:“自既不疑,何疑于彼?”吴于言下大彻。尝作二偈题于晦堂云云。)
去年社燕前,道人江南住。
一笑塞鸿来,又在龙安浦。
今年寒食后,归心忽飘絮。
不知换秋菊,能复如期否。
此生付浮云,忽散还复聚。
要之不可必,恐作人间雨。
行藏类隐峰,两踏石头路。
故山有遗恨,缺典念马祖。
落日颓金盆,苍茫烟水莫。
离情渺难收,摹写入凝伫。
七峰诗 其一 朝阳峰(1120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昔年叔子爱岘山,李太白目郎官湖,而湖山之名垂于无穷。微二子,则峻峰清流,湮灭而无闻矣。七闽于天下为远地,而沙阳尤僻,虽佳山水,人罕知之。予来此,爱其溪流平缓清彻,而濒溪七峰,崷崒联络,竹树郁然 如屏障间,前此未尝有名之者。予尝莅职太史氏,而窃爱是溪也。表兄翁挺,适有诗来云“梦随太史泛闽溪”,因目之曰:“太史溪”。其最东一峰曰“朝阳峰”;其最西一峰曰“碧云峰”;朝阳之西一峰最高曰“妙高峰”;妙高之西一峰之下有道士隐居曰“真隐峰”;碧云之东一峰上有岩桂,秋至开花,香满城中,曰“桂华峰”;桂华之东两峰相属,与阁相对,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各赋诗以识之。予虽不足以望叔子、太白,而溪山之胜,庶几不愧岘山、郎官湖云。时宣和二年六月十九日,序。
先得朝阳一段红,何年鸣凤集梧桐。
归舟行到湾环处,知是沙溪第一峰。
七峰诗 其四 隐峰(1120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杳霭青松映白云,地灵境寂好栖神。
结庐占尽溪山景,安得超然真隐人。
共 6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