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钱镠

相关人物:共 155 位
共 15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之荆溪。
则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授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然曰。
汝何梦乎。
然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朗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徵。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镙-糸+拱]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然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唯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至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僧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字登封。
多作古调诗,长于草隶。
闻陆希声谪宦豫章,往谒之,授五指拔镫诀,书体遒健。
昭宗召对,于御榻前作书,赐紫方袍。
后谒韩建,荐号曰广利。
归故乡,谒钱镠,以客礼延之。
张瑗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八
瑗事吴越武肃王钱镠
累官至司空。
出镇华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曹州人。
事高骈为将,所部甚锐。
时张雄、冯弘铎据苏州,周宝说约往攻之。
既克,诏授刺史。
钱镠兵至,与其下哭别,入海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洪州人,字内光。
初仕唐,以五经登科,累官光禄卿。
文宗时归隐庐山。
后吴越国君钱镠迎至临安西府,师礼事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内光,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
初习儒业,以五经登科。
文宗朝为安南副都护,后为光禄卿。
归隐庐山,从东岳道士得服炼长生,补脑还元之术。
唐末为钱镠礼请至杭州,历20余年始卒。
据云享年达170岁。
续仙传》卷中有传。
槜李诗系》卷三〇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槜李诗系·卷三十
朗字内光,南昌人。少读书,以五经登科,历宦有清直声,官至光禄卿。后隐居庐山,得补脑还元之术。唐开耀间,居嘉兴魏塘镇之神仙宫,年一百五十馀岁,尸解去。有遗诗于壁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
俗姓史氏。
沛国陈留人也。
典谒之年登其乡校。
百氏简策寓目入神。
艺文且工。
乃随计吏数举不捷。
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
中得净地者白草谷。
内发菩提心。
顿挂儒冠直归释氏。
乃薙草结茅为舍。
倍切精进。
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
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
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
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
忍刺血写诸经。
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
躬往敦论曰。
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
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
所利博哉。
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
帅览而益加崇重。
九年因读大悲经。
究寻四十二臂。
至无畏手疑而结坛。
浃旬祷请。
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
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
或有讥谤者。
忍再精悫虔告。
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
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
睹者惊叹。
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
示灭于白草院。
春秋五十九。
以十月十七日。
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
初忍刺血写经。
总二百八十三卷。
画卢舍那。
阁三十五尺。
门一丈六尺。
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
自著大悲论六卷。
并藏诸箧笥焉。
后节使唐恒夫。
仰其遗迹奏乞旌劝。
敕谥大师曰广慧。
塔曰念定。
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
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
宣赐紫衣。
天复中终。
及梁乾化初。
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
太祖敕致谥曰法空。
别赐紫方袍。
塞垣荣之。
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4—887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字上圭。
藉荫为千牛备身。
善击毬,以毬见武宗,擢金吾将军,进检校工部尚书、泾原节度使。
务耕力,聚粮二十万斛,号良将。
僖宗中和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天下租庸副使,封汝南郡王。
后部将刘浩、刁頵与度支催勘使、太子左庶子薛朗叛,宝出奔至常州,为钱镠迎至杭州,旋卒,一说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88 【介绍】: 唐僧。闽人,俗姓张。投开元寺出家。后诣五台山登戒,学相部律。住上都,学《净名经》。后住芙蓉山,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僖宗乾符中,昌化令徐正元召住千顷山慈云院,训示僧徒之外,惟以禅定为事。昭宗闻其道化,赐以鹿胎衣。有《般若经品颂偈》、《破邪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
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
逮冠岁乃薙落。
俄受具五台。
而趋逍。
以究律部。
寻游京师。
习净名经等。
因叹曰。
顿渐之指。
悬绝如此。
去依芙蓉山。
无所契證。
寻谒运禅师于黄檗。
获记莂焉。
会昌间。
诏废教。
即遁居林谷间。
大中初。
诏复教。
裴公休以相国出尹宛陵。
邀致黄檗于府治。
以便询访。
南侍檗左右惟谨。
未几。
辞入浙。
挂锡姑苏之报恩寺。
一室禅坐。
阅二十馀载。
足未尝踰阈。
乾符四年。
太守周慎嗣承其风。
请说法宝林寺。
俄徙支硎山。
以其静僻。
而悦从之也。
五年杭州昌化令徐正元。
紫溪镇将饶京。
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
处方丈中。
训徒之外。
但燕嘿而已。
然化被吴越。
光启三年。
元帅钱公镠
造山供施。
且表闻其德于上。
诏赐紫衣一领。
鹿胎衣五事。
文德六年二月。
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入寺。
法堂梁折。
五月疾。
召众别。
床上稍垂足引臂。
如起行状。
遽寂。
世寿七十。
僧腊五十六。
塔全身于院西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楚南。
闽人也。
俗姓张氏。
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
投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
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
执巾侍盥洒扫应对。
颇能谨愿。
迨乎冠岁乃落发焉。
诣五台登戒。
就赵郡学相部律。
往上都学净名经。
一律一经略通宗旨。
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发。
谒黄檗山禅师。
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倏值武宗废教。
南遂深窜林谷。
大中兴教出遇升平。
相裴公休出抚宛陵。
请黄檗出山。
南随侍由此。
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
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
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
向风请住宝林院。
又请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县令徐正元。
与紫溪戍将饶京。
同召住千顷慈云院。
训示禅徒之外。
唯俨然在定逾月。
或浃旬。
光启三年前两浙武肃王钱氏。
请下山供施。
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
别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
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六。
迁塔于院西隅。
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
宣州孙儒寇钱唐之封略。
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
母方娠梦。
得三蒂桃吞之。
而产。
孩孺却荤膻味。
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
国盖其舅氏也。
使习经忏。
乃遂薙落。
俄学法华。
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
即事敷演。
开成三年。
登具足戒。
无何属会昌变。
故操行愈益属。
大中初。
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
大慈山性空禅师。
指使参方。
咸通壬午岁。
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
顿契心法。
仰山因令曲知常住。
一日有客比丘。
中后求食。
食既尽。
喜以事冗偶未食。
遂馈客。
顷之仰山问曰。
求食比丘。
已證果位。
汝给之否。
答辍已分给之。
仰山曰。
汝得利益。
何可言耶。
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
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
请居龙泉古城院。
居凡十一年。
乾符己亥。
巢寇掠地馀杭。
又徙霅之馀。
不亭避之。
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
光启三年。
钱谬始牧杭。
疏以龙泉廨署迎致。
即今之慈光院也。
僧问如何是涅槃相。
喜曰香烟尽处验。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喜唤院主曰。
者师僧患颠。
问如何是自己。
喜默然。
僧罔措。
再理前问。
喜曰青天夜蒙昧。
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
威胜军节度使董昌。
武肃同表荐。
赐紫衣。
乾宁四年。
赐号无著。
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坐逝于廨署。
寿八十。
夏六十。
十一月二十二日。
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
至诚可格物。
广明元年夏。
螟蝗蔽天下。
则野为之赭。
喜以柱杖。
标袈裟畎浍中。
厉声叱之。
蝗无下者。
是岁一境之内。
独喜所耕十顷。
为有秋。
将终之时。
方丈发白光。
竹树皆变白。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
嘉禾语儿溪人。
姓朱氏。
开成年间进具。
初习四分律。
兼讲法华。
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
夜投古寺。
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
师皆答已。
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僧曰。
龙蛇混杂。
凡圣同居。
又问多少众。
僧曰。
前三三后三三。
师罔然。
吃茶毕。
令童子送出门。
俄失所在。
但见高林深谷而已。
后参仰山契悟。
命为典座。
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
师诃曰。
文殊自文殊。
文喜自文喜。
遂掌之。
文殊涌空曰。
苦瓠连根苦。
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
却被老僧嫌。
咸通中。
筑室千顷山居之。
光启三年。
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
奏赐紫衣及无著号。
光化三年。
移住无著院。
是冬夜半告众曰。
三界心尽。
即是涅槃。
趺坐而化。
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
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
姓朱氏。
嘉禾禦儿人也。
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
至诞弥不味荤膻。
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
国即喜之渭阳也。
勒诵经并忏又十卷。
方遂削染。
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
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
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
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
属会昌澄汰变素服。
内秘之心无改。
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
于盐官齐丰寺讲说。
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
诲之曰。
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
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
喜于言下了其心契。
仰山令典常住。
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
喜减己食馈之。
仰山预知。
故问曰。
此果位僧求食。
汝供给周旋否。
答曰。
辍己分回施。
曰汝大得利益。
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
筑室居之。
十年馀杭刘严合马。
徵请居龙泉古城院。
凡十一年。
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
喜避地湖州馀不亭。
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
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
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
今慈光院是也。
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
两赐紫衣。
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
光化三年示疾。
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
春秋八十。
僧夏六十。
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
竹树变白。
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
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
戒德禅门真知识也。
初喜寓居霅川。
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
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
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
悉翻飞而去。
十顷之苗斯年独稔。
其感通如此。
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
迁葬之后。
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
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
纵兵大掠。
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
武肃王奇之。
遣裨将邵志祭。
后重封瘗焉。
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
僧彦称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20 【介绍】: 五代时僧。
吴郡常熟人,俗姓龚。
初于本地讲习,鸠聚同好,号为毗尼窟宅。
吴越王钱镠钦重之,常召其设斋持法。
后住持苏州破山兴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龚氏。
吴郡常熟人。
志务求师。
晚得继宗记主。
而请学焉。
侪类响臻。
律风孔扇。
其地遂为毗尼渊薮。
尝有虎。
夜伏寺阁哮吼。
称察知其中猎矢而然也。
念将登阁救之。
弟子谏阻。
以为虎鸷兽也。
动辄有所伤。
且彼方以药发而狂。
大人虽慈悯一切。
或者其见暴奈何。
三鼓矣。
众皆困卧。
称独持炬火。
拔虎所中矢。
虎弭耳顿首。
若拜谢状。
明日猎者朱德。
谓虎已死。
而求之于寺。
称以矢示之。
而德亦寻悔过。
武肃钱王。
殊加敬重。
每脩佛事。
必召称诵祝施食。
一日覆肩衣堕地。
俄而如故。
若有物为搭之者。
往往见鬼神。
侍立其旁。
贞明六年六月。
卒于破山兴福寺。
寿九十九。
又有寿阇黎者。
专志南山钞。
唐末。
扬氏僭有江南之地。
频召府第供养。
不畜长。
翛然自得。
诚莫可以世俗事干其虑者。
方临坛秉羯磨。
而忽尔告殂于覆釜山侧。
杨氏闻讣惊叹。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彦称。
姓龚氏。
吴郡常熟人也。
揭厉戒津锱铢尘务。
勤求师范唯善是从。
末扣击继宗记主得其户牗。
乃于本生地讲导。
同好鸠聚律风孔扇。
号为毗尼窟宅焉。
先是海隅巫咸氏之遗壤。
招真治之。
旧墟古寺周围不全垝垣而已。
尝一夜有虎中猎人箭。
伏于寺阁哮吼不止。
称悯之。
忙系鞋秉炬下阁言欲拔之。
弟子辈扶遏且止者三四。
伺其更阑各睡。
乃自持炬就拔其箭。
虎耽耳舐矢镞血。
顾称而瞑目焉。
质明猎师朱德就寺寻虎。
称告示其箭。
朱德悛心罢猎焉。
武肃王钱氏知重。
每设冥斋召行持明法。
时覆肩衣自肱而堕还自塔上。
或见鬼物随侍焉。
所谓道德盛则鬼神助也。
以贞明六年六月终于山房。
年九十九岁云。
次寿阇黎者淮浦左右贞谅不群。
防护正念时少双偶。
传南山律钞。
极成不看他面。
唐季杨氏。
奄有广陵。
频召供施。
四远崇重食唯正命。
不畜盈长户不施关。
及临坛度弟子。
正秉羯磨。
未周三法。
忽尔坐亡于覆釜之畔。
闻见惊叹欤。
共 15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