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钱俶

相关人物:共 57 位
共 5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普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颖慧。性脩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
姓蔡氏。
汉东人也。
冲弱之龄。
迥然聪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荤膻。
长有出尘之意。
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
秉翰伸辞宛然华藻。
因入僧舍暂执经卷。
乃叹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
决志辞亲。
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
毳纳之人骈肩累足。
时号大丛林焉。
岸叩其关。
海摄受之。
日随普请施役。
夜独执烛诵经。
曾不惮劳。
遂谐剃染。
及升戒品。
便习禅那壁坐忘疲。
观心恒务。
瞻卜附风而香远。
[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
学者成围。
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
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
执器听瞿沙之说。
投筹待鞠多之度。
大利群机得道者众。
大和年中谓众曰。
吾山水之游未厌。
诸人勿相留滞。
天台赤城。
道猷曾止息焉。
华顶石梁。
智者昔降魔矣。
将游之也。
自襄阳逦迤而来。
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
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
号平田是也。
观其山四舍郁翠。
东西山石门。
而有三井龙潭。
东入石桥圣寺。
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
未几见虓虎乳子。
瞪目而视岸。
岸以杖按其头曰。
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
今欲寄此安禅。
檀越勿相惊挠。
经宿领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
携一童侍给薪水耳。
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
号平田焉。
开成中宛是大道场。
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
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
俗姓陈氏。
悟师之道得凤之毛。
一人唯约。
在上元入灭。
肉身不朽。
岸迁塔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
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
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
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
香风送至。
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
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
梵呗方作香霭始飘。
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
石畔见梵僧。
或行或坐。
或招手之状。
或卧空之形。
眴息之间千变万化。
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
祥瑞极繁。
今上太平兴国三年。
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
一皆实奏。
帝叹嗟久之。
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
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
若化出天宫焉。
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
永嘉人,俗姓陈。
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
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怤布衲。
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
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怤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
钱俶私署顺德大师。
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
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私署顺德大师。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存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永嘉人。幼恶鯹血。亲戚强啖之。辄呕哕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既受具。即遍参请。入楚抵临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诘不小挫。入闽遂服膺雪峰。一日峰。问什么处人。怤答温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觉是什么处人。峰云好吃捧。且放过。 怤问峰云。古德以心传心。心如何传。峰良久。怤礼谢。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怤云就和尚请取问头。峰休去。其机锋峻捷。时丛林称小怤布纳。盖太原有与同名者。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为汝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缘尘。致见如此。所以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今劝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彻彻去好。大丈夫儿。得恁么无气槩。还惆快么。终日茫茫地。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时有僧问。如何是管带路。怤嘘嘘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学人罪过也。怤云几被汝打破蔡州。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公日休子也。辞章宏赡。议论该博。笃志禅学。尝谓人曰。镜清深造远诣。莫臻其极。吴越钱氏钦慕之。命居天龙寺。及建龙𠕋寺。请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寿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僧主汇征著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道怤。俗姓陈。永嘉人也。丱总之年性殊常准。而恶鯹血之气。亲党强啖以枯鱼。且虞呕哕。求出家于开元寺。具戒已游闽入楚。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见临川曹山寂公。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终顿息疑于雪峰。闽中谓之小怤布纳。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辞学宏赡探赜禅门。尝深击难焉。退而谓人曰。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私署顺德大师。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请怤居之。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山坞。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故僧主汇征撰塔铭。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
僧遵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5—945 【介绍】: 五代时僧。谯郡人,俗姓李。年十一,于亳州开元寺出家。通《法华经》。受戒后,持律无缺。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住汴州相国寺药师院。历后唐、后晋诸朝,讲经倾动一时,从者甚从,朝廷崇重,赐号真行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谯郡人。祖世不仕。母张氏梦神人遗己宝珠而娠。方乳哺。善知人喜愠。稍长至佛宇僧舍。必徘徊顾盻。不忍去。年十一。师事毫城开元寺崇諲律主落发。诵法华经。能覆忆。迨弱冠乃登戒。顷之访道汴洛。禀法华经义于智潜法师。梁开平二年。首阐所业于相国寺之药师院。后唐长兴二年。以疏钞训迪门徒。门徒之升其堂者。馀二十人。晋天福二年。诲习华严义。敷扬于五台。以继颙大师之武。缁素云萃。因镌经于石。列置殿之三面。以垂永久。又以四年。会僧俗二百四十人。使人诵一卷。总成三部。以周一年。如是二十年。不少间旷。复施食以劝鬼神。发菩提心。上闻诏赐号真行大师。开运二年。正月十六日示疾。右胁称佛名号而逝。寿七十一。腊五十一。门人奉遗命。葬于隋河北之寺庄东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遵诲。
姓李氏。
谯郡人也。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授己宝珠乃有娠焉。
生且奇异。
乳哺之时善认人之喜愠。
弥长见寺观必任步迟回顾盻不舍。
年甫十一礼亳城开元寺崇諲律主为师范矣。
诵法华经二周毕部。
由是勤于学问。
殆登弱冠受于戒律。
持彼律仪确乎转石。
寻师西洛问道梁园。
初于智潜法师传法华经讲。
精义入神雌黄满口。
梁开平二年戊辰岁止相国寺药师院。
首讲所业。
至后唐长兴二年辛卯岁门徒相续请其训导。
已周一十九遍。
升其堂者二十馀人。
洎天福二年。
有五台山继颙大师精达华严大经。
躬入东京进晋祖降圣节功德。
诲仰颙师辩浪经江。
下风趋附乃允讲宣。
诲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
梁宋之间以颙罢唱。
请诲敷扬。
𢈈匝虚堂缁素云萃。
募四众镌石壁华严经一部于讲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灾。
刻此贞珉宁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终所施已足。
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
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
四季建经会。
近二十年更无间旷。
复别施鬼神水陆法食。
皆劝励庄严菩提心行矣。
朝廷崇重旌表其功。
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乙巳岁正月十六日示疾。
策杖教诫门弟子讫。
右胁而卧。
口诵佛名斯须长逝矣。
享寿七十一。
法腊五十一。
门生奉遗旨葬于随河之北寺庄东原也。
次有杭州龙华寺释彦求姓叶氏。
缙云人也。
梁贞明中纳戒。
造景霄律席迥见毗尼秘邃。
方将传讲。
俄悟呇婆罗汉。
反求坚固法。
乃游闽岭得长庆禅师心决。
回浙受丹丘人请居六通院。
其道望惟馨与夫申椒菌桂。
争其芬烈矣。
汉南国王钱氏钦其高行。
命住功臣院。
末归州治龙华寺。
聚徒开演。
求好营众事。
务必身先。
唯以利人为急受施必归常住。
房无关键笥无扃鐍。
不容尼众礼谒。
不苟声势。
常属度戒四远人聚。
日供累千僧食。
未尝告匮。
言前后计饭钜万人焉。
宋建隆中终于住寺云。
僧仪晏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6—990 【介绍】: 五代时僧。
湖州人。
俗姓许。
少游历诸方。
已而归省父母,入定于舍旁陈司徒庙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髀。
旋诣括苍,参禅德严,遂剃发为僧。
尝摘桃山间,浃旬不归,忽见攀桃倚石,泊然在定。
后晋出帝开运中游江郎崖,睹石龛,命弟子慧兴垒石塞门,入定经年乃出。
后回信安乌巨山。
吴越国君钱俶医目疾,因赐号“开明禅师”。
宋太宗淳化元年示寂。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乌巨山仪晏禅师。
吴兴许氏子。
于唐乾符三年。
将诞之夕。
异香满室。
红光如昼。
光启中。
随父镇信安。
强为娶。
师不愿。
遂历诸方。
机契镜清。
归省父母。
乃于郭南。
创别舍以遂师志。
舍旁陈司徒庙。
有凛禅师像。
师往瞻礼。
失其所之。
后郡守展祀。
祠下见师入定庙后丛竹间。
蚁蠹其衣。
败叶没䏶。
或者云。
是许镇将子也。
自此三昧。
或出或入。
子湖讷禅师。
未知师造。
问曰。
子所住定。
盖少乘定耳。
时方啜茶。
师呈起橐曰。
是大是小。
讷骇然。
寻谒栝仓唐山德严禅师。
严问汝何姓。
曰姓许。
严曰谁许汝。
曰不别。
严嘿识之。
遂与剃染。
尝令摘桃。
浃旬不归。
往寻见师攀桃倚石。
泊然在定。
严鸣指出之。
开运中。
游江郎岩。
睹石龛。
谓弟子慧兴曰。
予入定此山。
汝当垒石塞门。
勿以吾为念。
兴如所戒。
明年。
兴意师长往。
启龛视之。
师素发披肩。
胸臆尚煖。
徐自定起。
了无异容。
复回。
乌巨侍郎慎公。
镇信安。
馥师之道。
命义学僧守荣。
诘其定相。
师不与之辩。
荣意轻之。
时信安人。
竞图师像而尊事。
皆获舍利。
荣因愧服。
礼像谢𠎝。
亦获舍利。
叹曰。
此后不敢以浅解测度矣。
钱忠懿王。
感师见梦。
遣使图像。
至。
适王患目疾。
展像作礼。
如梦所见。
随雨舍利。
目疾顿瘳。
因锡号开明。
及述偈赞。
宝器供具千计。
端拱初。
太宗皇帝闻师定力。
诏本州加礼津发赴阙。
师力辞。
僧再至谕旨。
特令肩舆入对便殿。
命坐赐茗。
咨问禅定。
奏对简尽。
深契上旨。
丐归。
复诏入对。
得请还山。
送车塞途。
淳化元年示寂。
寿一百十五。
腊五十七。
阇维白光属天。
舍利五色。
邦人以骨塑像。
至今州郡雨旸祷之。
如向斯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7 【介绍】: 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
仕吴越为丞相,赐姓元。
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
卒谥贞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1—968 字明远,一作名远,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本姓危,其父危仔倡奔杭州投吴越王钱镠,遂改姓。德昭初为吴越镇东节度巡官、钱塘县令。累授睦州军事判官,知台州新亭监。文穆王钱元瓘时,掌文翰机密事。忠逊王钱弘佐时,拜宰相。宋开宝元年(968)卒,赠太保,谥贞正。生平事迹散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卷二九二、《新五代史》卷六七、《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断句1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
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造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遁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遁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遁曰。
合如是。
韶惘然。
固要为说。
遁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时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韶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请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韶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法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韶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韶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游天台。
观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韶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韶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眼中无色识。
色中无眼识。
眼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谓韶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唯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眼目。
于是韶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而韶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韶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韶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韶不喻。
请益。
牙谓韶曰。
汝向后自会去。
问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请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然韶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韶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游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韶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韶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重了心要。
遂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韶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韶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韶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或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裴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52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字廷实。
裴光庭子。
幼而明敏,善属文,及长,有知人之鉴。
历事吴越钱元瓘、钱宏倧及钱俶,多善政,条教有方。
累官礼部尚书、中书令,拜吴越国丞相。
卒谥文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往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母张氏。感异梦娠。岩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年十八进具。自尔游历诸方。而天台四明之胜。尤所研玩。既与德韶禅师。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课诵法华妙经。无怠昼夜。俄莲华开庭宇间。人以为精诚所感云。建隆二年。誓效药王焚身供养。吴越钱氏笃敬之。固留乃止。又尝趋曹娥江自溺。以饱鳞互。会渔者拯之以出。卒无恙。固徙越之法华山。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开宝四年七月。忽作偈累篇。示门人曰。吾平生诵经。满二万部。所愿以生安养也。今其可矣。竟坐逝。寿七十三。腊五十五。丧费悉给王府。茶毗获舍利。函寘之影堂中。垂不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岩亟命搴而蹂之。
以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越州山阴人,字正臣。
吴越主钱镠时,历授检校户部员外郎,尚镠女。
至钱弘倧时,累迁威武军节度使。
钱弘俶乾祐三年,程密示援闽诸军方略,获南唐将查文徽,归与元德昭同为丞相。
后周世宗攻江南,征吴越兵西击南唐。
出师前,程与德昭有隙,致将相不和,及与唐战,程大败。
弘俶怒,夺程官。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为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以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时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于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谓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故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而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当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万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春。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署智觉号。
移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著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
姓王。
本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属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岩。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岩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迁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居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共 5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