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虔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清院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清院和尚。
九峰虔禅师法嗣。
僧问。
奔马争毬。
谁是得者。
曰。
谁是不得者。
曰恁么则不在争也。
曰。
直得不争。
亦有过在。
曰如何免得此过。
曰。
要且不曾失。
曰不失处如何鍜鍊。
曰。
两手捧不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人,俗姓吴。
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
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
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
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
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
卒谥法性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无殷。
殷生吴氏。
福州人也。
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
爱其纯粹。
化其亲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辞游方至九峰虔公
问汝远来何所见。
当由何路。
出生死。
对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笑以手挥之曰。
佛法不如是。
殷不怿。
请曰。
岂无方便。
曰汝问我。
殷理前语。
问之。
曰奴见婢慇勤。
殷于是依止十馀年。
移居石门。
亦从之。
殁。
去游庐陵。
至永新。
见东南山奇胜。
乃寻水而往。
有故寺基。
盖文德中。
异僧达奚道场。
遂定居学者云集。
唐后主闻其名。
诏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杨州祥光寺。
恳辞归西山。
诏住翠岩。
又住上蓝寺。
赐号澄源禅师。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
集大众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
坐夏五十。
谥法性禅师。
塔曰妙相。
赞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闻公。
临化曰。
今日分明说似君。
我敛目时齐听取。
九峰言。
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
何处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临化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予观其父子兄弟。
语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声呼谷应。
而近世禅者。
尚伫思。
可悲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彭。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凤栖山同安院,世称同安和尚。
作《十玄谈》、《搜玄吟》,演说禅理,一时颇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1 俗姓彭,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
南唐时禅僧。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凤栖山同安院,世称同安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二九、《禅门诸祖师偈颂》存其所作《十玄谈》10首、《搜玄吟》1首,皆为演说禅理之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法天,俗姓刘,五代时僧人。前蜀末游南方,后蜀初住成都大觉寺。后蜀相李昊曾向其问道。又作诗题妙圆塔院僧行勤屋壁。有歌行偈颂300余篇,题作《禅宗至道集》行世,已佚。《茅亭客话》卷三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慈觉,字法天,姓刘氏,自王蜀末游南方,至孟蜀初归住,称大觉禅师
有《禅宗至道集》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方会(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属江西)人。少时,游瑞州九峰。落发为僧,佐慈明禅师。后辞归九峰,住袁州扬歧,次迁云盖。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九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绍】: 宋僧。
袁州宜春人,俗姓冷。
二十岁至筠州九峰山削发为僧。
后去潭州参石霜楚,辅佐院务,得法后辞归九峰。
仁宗庆历中住袁州杨岐山传法,名闻四方,因称“杨岐方会”。
继承临济禅风,阐发“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玄理,人称宗风如龙。
其法系称“杨岐宗”。
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
言行辑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方会。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
谈剧有味。
及冠不喜从事笔砚。
窜名商税。
务掌课最。
坐不职当罚。
宵遁去。
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
恍然如昔经行处。
眷不忍去。
遂落发为大僧。
阅经闻法。
心融神会。
能痛自折节。
依参老宿。
慈明禅师。
住南原。
会辅佐之。
安乐勤苦。
及慈明迁道吾石霜。
会俱自请领监院事。
非慈明之意。
而众论杂然称善。
挟楮衾入典金谷。
时时憃语。
摩拂慈明。
诸方传以为当。
慈明饭罢。
必山行。
禅者问道。
多失所在。
会阚其出未远。
即挝鼓集众。
慈明遽还。
怒数曰。
少丛林。
暮而升座。
何从得此规绳。
会徐对曰。
汾州晚参也。
何为非规绳乎。
慈明无如之何。
今丛林三八念诵罢。
犹参者。
此其原也。
慈明迁兴化。
因辞之。
还九峰。
萍实道俗。
诣山请住杨岐。
时九峰长老勤公。
不知会。
惊曰。
会监寺亦能禅乎。
会受帖问答罢。
乃曰。
更有问话者么。
试出相见。
杨岐今日性命。
在汝诸人手里。
一任横拖倒拽。
为什么如此。
大丈夫儿。
须是当众决择。
莫背地里。
似水底按胡卢相似。
当众勘验看。
有么。
若无。
杨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喜得个同参。
曰。
同参底事作么生。
勤曰。
杨岐牵犁。
九峰拽耙。
曰。
正当与么时。
杨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无语。
会托开曰。
将会同参。
元来不是。
自是名闻诸方。
会谓众曰。
不见一法。
是大过患。
拈拄杖云。
穿过释迦老子鼻孔。
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处。
道将一句来。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闻猿叫断肠声。
又曰。
一切智通无障碍。
拈起拄杖云。
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掷下云。
直得乾坤震裂。
山岳摇动。
会么。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拍绳床曰。
三十年后。
莫道杨岐龙头蛇尾。
其提纲振领。
大类云门。
又问来僧曰。
云深路僻。
高驾何来。
对曰。
天无四壁。
曰。
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会曰。
一喝两喝后作么生。
曰。
看这老和尚。
著忙。
会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茶。
又问来僧曰。
败叶堆云。
朝离何处。
对曰。
观音。
曰。
观音脚根下一句。
作么生道。
对曰。
适来相见了也。
曰。
相见底事作么生。
其僧无对。
会曰。
第二上座。
代参头道看。
亦无对。
会曰。
彼此相钝置。
其验勘锋机。
又类南院。
庆历六年。
移住潭州云盖山。
以临济正脉付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