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虔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清院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清院和尚。
九峰虔禅师法嗣。
僧问。
奔马争毬。
谁是得者。
曰。
谁是不得者。
曰恁么则不在争也。
曰。
直得不争。
亦有过在。
曰如何免得此过。
曰。
要且不曾失。
曰不失处如何鍜鍊。
曰。
两手捧不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人,俗姓吴。
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
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
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
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
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
卒谥法性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无殷。
殷生吴氏。
福州人也。
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
爱其纯粹。
化其亲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辞游方至九峰虔公
问汝远来何所见。
当由何路。
出生死。
对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笑以手挥之曰。
佛法不如是。
殷不怿。
请曰。
岂无方便。
曰汝问我。
殷理前语。
问之。
曰奴见婢慇勤。
殷于是依止十馀年。
移居石门。
亦从之。
殁。
去游庐陵。
至永新。
见东南山奇胜。
乃寻水而往。
有故寺基。
盖文德中。
异僧达奚道场。
遂定居学者云集。
唐后主闻其名。
诏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杨州祥光寺。
恳辞归西山。
诏住翠岩。
又住上蓝寺。
赐号澄源禅师。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
集大众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
坐夏五十。
谥法性禅师。
塔曰妙相。
赞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闻公。
临化曰。
今日分明说似君。
我敛目时齐听取。
九峰言。
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
何处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临化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予观其父子兄弟。
语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声呼谷应。
而近世禅者。
尚伫思。
可悲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彭。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凤栖山同安院,世称同安和尚。
作《十玄谈》、《搜玄吟》,演说禅理,一时颇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1 俗姓彭,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
南唐时禅僧。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凤栖山同安院,世称同安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二九、《禅门诸祖师偈颂》存其所作《十玄谈》10首、《搜玄吟》1首,皆为演说禅理之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法天,俗姓刘,五代时僧人。前蜀末游南方,后蜀初住成都大觉寺。后蜀相李昊曾向其问道。又作诗题妙圆塔院僧行勤屋壁。有歌行偈颂300余篇,题作《禅宗至道集》行世,已佚。《茅亭客话》卷三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慈觉,字法天,姓刘氏,自王蜀末游南方,至孟蜀初归住,称大觉禅师
有《禅宗至道集》行于世。
释冲煦 朝代:后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煦。
福州人。
生和氏。
幼不染荤血。
剃度于鼓山。
得法受记。
年始二十四。
即开法洪州丰城。
道声藉藉。
时称小长老。
周显德中。
江南国主。
延住光睦。
久之移庐山开先。
后居净德。
并聚徒说法。
开宝八年圆寂
三师。
章嗣玄沙。
豁嗣睡龙。
煦嗣鼓山。
皆雪峰嫡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寂思鸠集也。
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寂从山入州治寺。
寺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寂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曰澄彧。
曰宝翔。
曰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治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意。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通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通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真。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江南人。髫年北游。获落发。听讲致名位。尤通法华。诵持专至。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兴国八年。诏宦者李神福。以幡华上供。且奉感应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躯命供养。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悉以饭僧。然后服以灌油纸衣。拜辞大众。手持双烛。登积薪上坐。待烟𦦨之炽。而诵经不辍。既而身摧声息。灰烬迸散。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则是年四月八日也。顷之神福旋京师。具以事闻。上为之动容。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怀德。
本江南人也。
髫年离俗谨愿饰身。
诵通法华经得度。
自尔虽登讲肆终以诵持为专务。
晚游泗上礼僧伽塔像。
属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华上供。
并感应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
德遂誓焚躯供养。
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
斋僧一中。
然后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
手持双烛登柴𧂐中。
发火诵经。
观者莫不挥涕。
德至火炽熛高。
其身聊侧。
犹微闻诵经之声。
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
淘汰舍利甚多。
乃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
使臣回奏。
上为之动容焉。
论曰。
界系之牢不无我所。
浮生之命连在色身。
皆自贵而轻他。
悉己多而彼少。
而增靳固。
但长悭贪。
若骊龙之吝珠。
犹𤛆牛之爱尾。
孔惜翠羽麝护香脐也。
其如儒氏彝伦孔门徽典。
以己私之饥体曰父母之发肤。
不敢毁伤恒知保慎。
复有好自标遇三年不见于门生。
且事尊严一坐不垂于堂庑。
及乎心游方外教脱域中。
或大善之克成。
非小愆之能绊。
许友以死杀身成仁。
渐契不拘将邻直道。
至有黜礼乐薄忠信去健羡饮淳和。
乃有洗耳辞荣抱石沈水。
与儒则一倍相反。
于释则分寸相邻佛乃为物捐躯利生损命。
与其不拔胫毛为利也。
伏腊殊时。
与其惜父母之亲体也。
参辰各见如此乃验教之深浅行之是非。
譬犹出泉货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
初唯减口次则脱身。
车服越共弊之心。
象马过借人之乘。
辍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
用若拂尘舍犹脱屣。
复次唼肤待饫剜自副求。
或指然一灯。
或身均百脔。
救羸虚之虎。
化长伟之鱼。
因超劫归弥勒之前。
先成佛享释迦之位。
皆从旋习始外财而终内财。
及熟善根变难舍而成易舍。
夫辍外财外财难舍。
难舍凡夫也。
捐内财内财易弃。
易弃菩萨也。
须知三世诸佛同赞此门。
是真实修。
是第一施。
岂不见僧崖菩萨安详陟于柴楼。
大志道人慷恺焚其腕骨。
人皆难色。
彼有易容。
盖累世之曾为。
致今生之又舍。
舍而复舍。
估七宝以非珍。
空而又空。
以三轮之绝轨。
乘兹度岸。
是曰真归。
得金刚坚固之身。
留玉粒驮都之应。
今之录也。
藏则当乎炎暑裸喂蚊虻。
寿则试其浮图坐中圆寂
定兰感天王而还眼。
鸿休拒大盗以偿冤。
明饲兽而破悭。
超然灯而烬指。
加其舌根不坏身溺不沈。
入薪塔而。
自焚露赤躯而受咋。
以前诸德也。
念业异熟为所依趣。
知身是幻幻体何凭。
悟质如沤沤形暂起。
幻从心造假伪相寻。
沤散水澄浮沈互有。
是故大圣几生所计。
小乘润生尽期。
贵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谓视同糠秕观若尘炱。
譬之寄习学于茅庐附弯弧于土垛。
为选登云之路。
为求出塞之功。
然后赐宅一区门罗八戟。
方云贵土始利封侯。
以其乳哺之囊转得那罗之器。
亦复如是或曰。
用斯声教化我中华。
得非韩吏部所患非杨即墨而况加其佛乎。
攻乎异端斯害孔炽。
对曰。
正谈仁义则道德相悬。
正说苦空则忠信可薄。
还借韩之譬况。
坐井窥天非天之咎。
孔门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庄子曰。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若观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
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灭。
随其善恶业缘受报。
故有好丑。
若由业因也。
是用将粗易细以弱商强售苋陆之脆形。
博华鬘之珍服。
既熏当种而起现行。
生胜已生报强前报。
刳肉眼而招佛眼。
割凡躯而贸金躯。
尼拘之子至微。
荫车之形不少。
是为真语。
非谓食言。
菩萨利他适足以学。
或曰。
夫行然鍊。
善人则不疑。
其有不善之人。
惯尝刲割。
谓疼痛。
为诙谐。
堪受凌迟。
谓炙炮为戏剧。
或敩人而偶作。
或诳世而强为。
此则栽何善根。
自求辛螫耳。
对曰。
虽则顽民喜忍恶少耐伤。
且经念以然烧。
或浅诚而喂饲。
冥招善报。
已种良因。
以浮泛心得浮泛报。
昔有女子戏披袈裟。
婆罗门醉著法服。
其缘会遇道果终成也。
或曰。
义净传译重累再三。
今勿然炼。
伊人亲游西域备熟方宜。
至乎教乘罔不详究。
不许毁伤何邪。
对曰。
此专缚阿笈摩之教。
安能沮坏摩诃衍法耶。
设或略舍内财决定当圆檀度。
故庄严论云。
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
成菩萨檀度也。
将知四轮出世十善行时。
有道则尧下足淳民。
奉孝则曾家生令子。
我圣上践祚之四载。
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利塔。
初于滋福殿供养。
后迎入内道场。
屡现奇瑞。
八年二月望诏于开宝寺树木浮图仅登于尺。
先藏是塔于深甃中。
此日放神光亘烛天壤。
时黑白众中有炼顶指者。
有然香炷者。
宣赐物有差。
苟非大权菩萨大福天王。
安能激劝下民而捐身宝者乎。
直令此地螺髻见而珍宝成。
还觉其时鹫峰净而土田变。
范云缀史纪数色之徵祥。
王劭编文书几州之葬塔。
隋分舍利。
唐瘗真身。
比乎我朝。
田陇与铁围争其疆畔耳。
此篇所载。
成传开宗。
令能忍难忍之人既亡若在。
使舍身受身之者虽死犹生。
图五芝于草木之前。
列四瑞于鳞毛之表。
诗曰。
仪刑文王。
万邦作式者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方会(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属江西)人。少时,游瑞州九峰。落发为僧,佐慈明禅师。后辞归九峰,住袁州扬歧,次迁云盖。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九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绍】: 宋僧。
袁州宜春人,俗姓冷。
二十岁至筠州九峰山削发为僧。
后去潭州参石霜楚,辅佐院务,得法后辞归九峰。
仁宗庆历中住袁州杨岐山传法,名闻四方,因称“杨岐方会”。
继承临济禅风,阐发“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玄理,人称宗风如龙。
其法系称“杨岐宗”。
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
言行辑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方会。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
谈剧有味。
及冠不喜从事笔砚。
窜名商税。
务掌课最。
坐不职当罚。
宵遁去。
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
恍然如昔经行处。
眷不忍去。
遂落发为大僧。
阅经闻法。
心融神会。
能痛自折节。
依参老宿。
慈明禅师。
住南原。
会辅佐之。
安乐勤苦。
及慈明迁道吾石霜。
会俱自请领监院事。
非慈明之意。
而众论杂然称善。
挟楮衾入典金谷。
时时憃语。
摩拂慈明。
诸方传以为当。
慈明饭罢。
必山行。
禅者问道。
多失所在。
会阚其出未远。
即挝鼓集众。
慈明遽还。
怒数曰。
少丛林。
暮而升座。
何从得此规绳。
会徐对曰。
汾州晚参也。
何为非规绳乎。
慈明无如之何。
今丛林三八念诵罢。
犹参者。
此其原也。
慈明迁兴化。
因辞之。
还九峰。
萍实道俗。
诣山请住杨岐。
时九峰长老勤公。
不知会。
惊曰。
会监寺亦能禅乎。
会受帖问答罢。
乃曰。
更有问话者么。
试出相见。
杨岐今日性命。
在汝诸人手里。
一任横拖倒拽。
为什么如此。
大丈夫儿。
须是当众决择。
莫背地里。
似水底按胡卢相似。
当众勘验看。
有么。
若无。
杨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喜得个同参。
曰。
同参底事作么生。
勤曰。
杨岐牵犁。
九峰拽耙。
曰。
正当与么时。
杨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无语。
会托开曰。
将会同参。
元来不是。
自是名闻诸方。
会谓众曰。
不见一法。
是大过患。
拈拄杖云。
穿过释迦老子鼻孔。
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处。
道将一句来。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闻猿叫断肠声。
又曰。
一切智通无障碍。
拈起拄杖云。
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掷下云。
直得乾坤震裂。
山岳摇动。
会么。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拍绳床曰。
三十年后。
莫道杨岐龙头蛇尾。
其提纲振领。
大类云门。
又问来僧曰。
云深路僻。
高驾何来。
对曰。
天无四壁。
曰。
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会曰。
一喝两喝后作么生。
曰。
看这老和尚。
著忙。
会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茶。
又问来僧曰。
败叶堆云。
朝离何处。
对曰。
观音。
曰。
观音脚根下一句。
作么生道。
对曰。
适来相见了也。
曰。
相见底事作么生。
其僧无对。
会曰。
第二上座。
代参头道看。
亦无对。
会曰。
彼此相钝置。
其验勘锋机。
又类南院。
庆历六年。
移住潭州云盖山。
以临济正脉付守端。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玩(?
~一一五四),俗姓黄,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
妙龄披削,遍参丛席。
徽宗宣和二年(一一二○)改僧为德士,入头陁岩食松自处。
后随圆悟住京师天宁寺。
顿悟,凡有所问,皆对曰“莫理会”,故流辈皆以“莫理会”称之。
因皇叔齐安郡王之请,开法于平江府西山明因寺。
次迁宝华。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谢事,居四明雪窦。
二十四年圆寂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